殿试的座位是不分号的, 但礼部官员会
众人方才落座,就有执事官给每人各
除却宫饼, 殿前还备有茶水,谁若是口渴了, 随时都能过去饮用。
张衍略一思索, 提笔先是
“应殿试举人臣张衍, 年十五”
“今应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开列与后”
此处是要写曾祖某, 祖父某,父某, 已仕, 未仕。
写到这儿,张衍笔尖不自觉一顿, 合上了眼。
眼前, 却隐隐约约浮现出了一道又一道熟悉却陌生的身影。
高大,威严,以身为剑。
他们
紧接着便同再也瞧不见了。
这都是俞家人,他的祖辈。
就
竟是个须
又一道身影走上前来,嘴里絮絮叨叨地骂着什么,拿了张薄毯子盖
“这张复印件你都看多久啦。”
“哈哈这可是状元卷呐,你看这上面第一甲第一名这六个字可是当时的皇帝御批改。”
“有朝一日,我也真想回到古代去参加一回科举,重
两个人说说笑笑,忽地齐齐望了过来,朝他温和地笑了笑,眼里饱含着宠溺之意。
张衍呼吸微有紊乱,睁开眼,停顿了好一会儿,才沉默地继续往下望去。
这一刻即是传承。
逾越古今千年的传承。
殿试的行文有一定的格式,起笔用“臣对臣闻”,笔则以“臣俯拾刍荛,上尘天听,不胜战栗之至。臣谨对。”“臣末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之类的要多“卑微”有多“卑微”的话作结。
看到这道试题的那一瞬间,非止是张衍,大殿里,祝保才、孟敬仲、王希礼等人都若有所悟。
这道题很明显地是
大梁以农为本,以农立国,水旱的频
而南北边防,又是困扰大梁多年以来的严重的问题,东南沿海倭寇时时进犯,北方重镇蒙古族时时扰边。
不约而同地先将这道试题又纵览了一遍,回想着这几年来张幼双的教导,先分析题目。
这道题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即为君之道、治国之道、选任之道和御敌之道。
若庖丁解牛,将这一道复杂的策问,剖分成四个部分,条理分明,筋骨俱清,接下来再答题就容易多了。
策问固然是为了考验举子们的治国能力,但也要注意不能随意放飞自我,非但要揣摩皇帝的用意,更要揣摩各位卷官的心意。
纵观全文,这道试题的重点昭然若揭。
新帝陈贯以为“人才”才是重中之重,那接下来的破题,则势必要围绕选拔人才辅佐君主治理天下为中心。
略一思索,张衍终于落笔
“臣对,臣闻帝王之御极也,体君道以奉天心,而后可以建久安长治之业。肃臣纪以奉天职,而后可以成内修外攘之功”
“故君道常主逸”
“人臣者天之所命,以左右一人,而分理庶政者也。其分卑,其事赜,故臣道常主乎劳。”
这样一来,就是从君逸臣劳,君臣职责这个切入点来破题,紧紧扣住了“人才”这个中心思想。
张衍闭上了眼,眼前又适时地浮现出了张幼双曾经对他们说过的话。
大梁,或者说从古至今以来,学者和官员可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人们却赋予了学者承担政务,处理政务的资格。
人们讲求官员的人文修养,却不讲求官员的技术效率,这是一种与官员任务风马牛不相及的学问。
这种学问的重要意义,
那一瞬间,张衍从未这般清楚地触摸到了俞先生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所身体力行
改革这以道德,以“礼”,以“人文修养”为中心的,低能的政府结构,低下的行政效率。
所以难怪当初俞先生会力排众议请娘亲来书院教书。
又为何俞先生和张幼双这二人会走到一起
只是,若是这般直抒胸臆,刚正敢言,无异于是飞蛾扑火的行为
因为这意味着要动摇大梁的立国之本古往今来,哪一朝不是以“四书”中的伦理道德为统治帝国的主宰
他身为儒教门生,敢这样写,相当于公然违抗圣贤的教导,无非是自寻死路。
这样写,他这张卷子能不能呈到御前都未可知。
张衍深吸了一口气,大脑飞速运转间,已有了简单的腹稿。
究其原因,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
为此,官员的考核升调需要做到完全的透明、公正、公开。选拔人才时,要“不拘选用之途”,不拘“迁转之格”。
三月十五日一早,张幼双也出了门,
此时天色未明,夜色深沉,风灯照夜。
初春的夜风,是浸骨的凉。
“师傅还有多久”张幼双扶着车厢,扬起嗓门大声问。
车夫笑道“前面就是了,娘子稍等,我寻个下车的地方。”
马车缓缓
京城的风吹动
伸手扶了一下被夜风吹得左右欹斜的风灯,张幼双拢紧了衣衫,昂首挺胸地步入了巷口。
巷口,已经站着道人影
凛凛敛敛的身躯,清姿贞劲。
俞峻微微侧目,看到张幼双,眉头不自觉微微蹙起。
张幼双往前走了几步,试探着问“呃三妮儿”
“嗯。”他眼帘儿低垂着,神情自然地伸手接过了她手上的风灯,又将早已热好的暖手炉塞到了她手里。
捧着小暖炉,张幼双心里很不争气地突突了两下。
做完这一切,俞峻这才提步过去敲门。
张幼双望着俞峻的背影,愣了愣,赶紧提步跟了上去。
等开门的时候,张幼双从袖口翻出了个小本子,忍不住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只见这上面密密麻麻地写了一串名字,如果有人能认出来的话,就会
只有这样,她才能保证最雄厚的师资力量。
想到这儿,张幼双就忍不住翘起唇角,于胸前握紧了拳,斗志昂扬。
她打算以清初的漳南书院为蓝本,改造九皋书院招女学生
至于她今天要拜访的这位
没一会儿,门吱呀一声开了。
门子一看到张幼双就忍不住无奈地笑起来。
“二位先生,你们又来了。”
“请入内罢,我们家先生已经等着了。”
张幼双点了点头,道了谢,神情自若地脱下了鞋袜,踏入了室内。
几乎是一眼,她就看到了室内临窗而坐的一位白胡子老头儿。
老者身材十分高大,拥着鹤氅,样貌清矍,眼眸深邃温和,虽是文人的打扮,那双细长的眼眸里却隐隐透出锐利肃杀的光来。
看到张幼双,老者忍不住喟然微笑道“老夫不是说了不去么张先生你和危甫这一天天的唉”
面前这位白胡子老头儿却不是什么普普通通的白胡子老头儿。
其人曾是大梁名将,名唤马近奎,眼看着年事渐高,这位马将军便解甲归田,辞官回家去了。
张幼双也没多说什么,端端正正地一揖到底,笑道“晚辈见过马将军。”
马近奎忍不住看向俞峻,却看到身后的男人,微微颔首,虽然神色沉静,却近乎是一种纵容的姿态,不由哈哈大笑。
“说罢,你今日又要说些什么”
“今日,晚辈要说的还是我大梁的军事制度”
针对南北边防的御敌问题,张衍停笔思索了半晌,再度提笔。
“不拘以骑射之习”、“不绳以文法之细”、“不牵以中制之命”
制度不应该成为武将们的束缚。
张幼双口齿伶俐,不慌不忙道“我大梁的军训军令缺少固定的准则我大梁的军人也从未系统地学习过军事技术。”
所以,如果能够为将士们一个平台,一个能够让将士们学习系统化的,总结性的战斗经验的平台,一个施展自己抱负与能力的平台。
则不愁良将矣
写到这里,张衍眉目沉凝,开始誊写。
大梁的殿试只考一天,不给烛。
随着天色渐晚,已经有不少举子交了卷出了皇极殿。
大殿里渐渐空寂,斜阳残照。
张衍微不可察地轻轻吐出一口气,缓缓搁下了笔,随后拿起试卷,走到东角门的受卷官面前,交卷而出。
三月十五日殿试,卷三天,三月十八日放榜。
殿试的卷也别有一番讲究。
考生向受卷官交卷之后,受卷官送弥封官,弥封官送掌卷官。掌卷官把卷箱取来开封,按照各位卷官的官职高低来进行分
拿到试卷后,卷官要先看分
以“圈、尖、点、直、叉”这五等标识来评判试卷的优劣。
看完自己手上这一份,再轮其他卷官手里的那一份,谓之“转桌”。
最后由首席卷官徐薇进行总核。
为了防止考官徇私,卷的时候还有个潜规则。
那就是卷官对卷子评价的悬殊不能过大,即所谓的“圈不见点,尖不见直”。
文华殿内。
兵部尚书杨芹揉了揉酸涩的额角,吐出一口浊息,望向了手上这一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