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谨虽然更喜欢低调行事, 不过,如今这样一个“文曲星下凡”的背景加身,倒也没什么不好的。
起码, 那些从前经常明里暗里地想要给王谨说亲的人,现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 经营自己的名望,
对学子们而言,
而对考官而言,
俗话说“文无第一, 武无第二”, 一旦结果不能服众, 即使公布了考生的试卷,也难免会引人争议。因此,大多数的考官们都会提前做好功课,避免产生这样不必要的麻烦。
他希望自己的“人设”,可以暂时处
首先,身为一个农家子,这实
而王家不结人脉,势单力薄,这又是一个短板。但王谨如今
毕竟,这件事说破天也顶多就是个“文昌帝君显灵”、“文曲星转世”、”“文曲星下凡”,虽然引人注意,但提起来也算是一桩美事。
文昌帝君“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文曲星则是文昌帝君座下的文神,这二位虽然都是神,也经常被老百姓们混淆,但也从没听说过文曲星没事干跑去弄权造反。
这个名头,如果运作得当的话,想必也能为日后的自己带来一些好处。总归也不是什么“紫徽星”、“帝王相”就是了。
而至于王家其他人,可能是王谨这十年来的言行举止本就有着太多奇异之处,如今听到别人的议论,他们倒也没觉得有多惊讶。
王谨的身上有太多神秘的地方,他们已经习惯了不去深究。总归,不管是不是神仙,是什么神仙,反正都是他们最贴心的谨哥儿罢了。
再加上,王家人最近也忙得顾不上想那么多。
自那日县试放榜之后,王家面馆的生意就日日爆满。尤其是那些家里有孩子书的人家,更是恨不得一天三顿都领着孩子
王家人实
虽然那神仙下凡之说可能也不是人人都信,但光看王家人的面色,还有他家那两个据说几个月前还面黄肌瘦的书童如今的模样,“王家风水极好”这一点,已经是大家公认的了。
就连县令袁大人,听了这几日的传闻之后,倒也起了几分跟王谨交好的心思。
那“文曲星转世”之说究竟是真是假袁县令没兴趣知道,但他清楚的是,有这么一个名头,再加上王谨自身的实力,这孩子将来的出息肯定差不到哪去。
再加上,之前他还专程跟衙役打听过王谨
这孩子年纪轻轻,不仅才学过人,还心思沉稳,最重要的是他还懂得揣摩人心。
袁县令虽然自认从不凭年纪看人,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如果一个十岁出头的孩子场场都头一个交卷,哪怕这个孩子再优秀,他心里也是会忍不住扣上几分的。
他也是过五关斩六将,从科举这条路上拼杀出来的正儿八经的两榜进士,那些有才学、有名望的神童他也见过不少,但能像他一样撑到殿试的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许多自小被捧着的神童连学堂、书院里的人际关系都搞得一塌糊涂,更别说应对官场上的勾心斗角了。
而像王谨这样一个有实力、有名望且懂得揣摩人心的人,以袁县令的眼光看,他将来的前途定然不会差。
身为一个商家子弟,评估和投资就是袁县令的本能,因此,袁县令便决定要
身为一县的父母官,袁县令每日都有不少琐碎的公务要处理。而通过县试的学子,连童生都算不上,因此,县试过后一般也并不会专程召开什么宴会。
而袁县令如今打算单独召见王谨这个县案首,倒也不是什么不正常的事。为了表示对王谨和王家的重视,袁县令还专门派人上门递了帖子。
因为王谨平日书的时候不喜欢有人打扰,因此,郑兴和吴山这两个“书童”,也一直没能上岗。
这二人每日除了学学认字,再帮家里做做粗活、跑跑腿之外,就实
王家很少有来客,这宅院正门旁的倒座房说是门房,其实也慢慢变成了郑、吴二人的小书房。
邓氏体恤他们做粗活辛苦,还专程给他们烧上了炕。这二人每日做完活、认完字之后便窝
当然,说是看书,其实就是看话本,这也是王谨之前向郑兴和吴山建议的“兴趣学习法”。每次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是不理解的词,他们都会认真记下,回头再向王诚请教。
这样不仅两人学起来轻松又有趣,王诚这个老师教起来也是十分乐意,两厢皆大欢喜。
除了书认字,王谨平时出门交际的时候也会有意地带上这二人,如今,他们已经和齐家、范家和周家的小厮打成了一片,也得了不少指点。
就比如之前,齐家小厮就提醒他们,去看榜的时候一定要穿旧鞋旧衣服,这二人也是非常庆幸自己听了他们的话,不然,万一不小心弄破了王家给他们准备的新棉衣和新棉鞋,那他们真是哭都没地哭去。
而
这几日上门的大多都是县里那些大大小小的商人,因他们也听说过范、周两家都跟这个新鲜出炉的县案首交好,便也纷纷向王谨送上了贺礼。
倒也不是这么早就上赶着要巴结讨好,主要也是想表示一下自家的善意。因这些商人都懂分寸,送的都是些笔墨纸砚之类的礼,算不上重,王谨便也都下了。
除了商人,剩下的便是县城里的其他书人了。虽然一个县案首的含金量不大,但一个十一岁的县案首,哪怕抛开那些文曲星下凡的传闻和王谨的世家后人身份,也是足够引人重视了。
这些诗会、文会的拜帖,都被王谨以“府试
而郑兴和吴山二人,
但当袁县令家的小厮递上帖子的时候,自认为已经见过些世面的两人还是被唬了一跳。
王家其他人听到这消息之后,也是难免有些紧张。
虽说
但王谨自己倒没觉得有什么好紧张的。
通过之前周老爷和范老爷的叙述,以及平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