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了正月十五,邹氏便遣了官媒上门提亲。
这婚事虽然没有皇帝或者皇后的赐婚,却是有皇帝和皇后的保媒,两家也早就是有了默契的,自然是进行的顺利。
与此同时,本朝的头一届童生试也拉开了帷幕。
童生试虽不需要学政主考,但却是为日后的院试做准备的,所以在童生试开考之前,朝堂就已经派了学政去各地任职了。
等学政案临院试的时间定下,这童生试的时间也就可以定下来了,定下时间以后的第一步,便是要张贴公告。公告的内容便是考试的科目,报名的时间及要求,考场的纪律之类的。
虽说重开科举之事早就闹得沸沸扬扬,朝堂上吵了数回,民间也早就传得知道了,但直到这公告出了,大家才定下了心来。
因为是本朝第一回科举,又要求也不严格,朝堂求贤若渴的名声也传遍了,这就让人十分的心动了,连带着那些只在年轻时读过几本书的,这会儿L都愿意去报个名,这万一考中了,再考个院试,岂不是就是秀才公了?
一时之间,各县衙的署礼房都拥着人,虽说多半都是来打听的,但到底也原本想象的报名人数寥寥无几要好上不少,这叫看了各州府上报上来的折子的皇帝,心下大安。
因为原本想着可能报名的人会不多,也是因为第一届科考,总得鼓舞一下人心,所以皇帝早就发了谕旨,“为避免苦累生童,本次童生试不收取卷价,皆有内库所出。”
这也是有缘由的,前朝童生试是需要向应试的童生们收取卷价的,当然,这钱不仅仅是用在买试卷,甚至还有考试期间书吏的饭食杂项都得从中出。再加上前朝吏治也不清明,竟有些州县中的书吏贪污,高额要卷价,导致一些穷苦人家的子弟,空有学问,想考童生试都不得。
唯一有些问题的就是考试的场地,虽说前朝文风盛行的时候也是建过县学,自然是连试院也是有的。
但到底前朝末年大了那么许多的仗,民不聊生,那些县学不是被一把火焚了,就是门窗连带着屋顶都被人扒了去了,完全不是能考试的地方,只余几个没收到过战火的州县还留着县学,还都是年久失修的。
好在县衙是每个州府都有的,而且都是在本朝新立的时候修缮过的,所以虽没上谕,但大部分的州县都将县市的地点定在了县衙里。
童生试进行的如火如荼,京城这边的童生试头一天更是当今亲自带人去微服私访了的。各地上报上来的折子上考试那几天虽也有几个不遵守知县点名,或是夹带进场的,但都被逐出了考场。总体上来说,本朝的第一次童生试大体上是圆满完成了的。
从皇帝心里打算好要开科取士,再到这个方案在朝堂上开始讨论,再到如今童生试真正考了,经历了有好几年。
如今童生试完成,只等放榜,皇帝自然是觉得志得意满,接下来的院试,会试甚至是殿试这不就可以放手去做了吗?
只是还没等当今圣上
封赏有功之臣,府试也没来得及开,就各地已经陆续有奏折上来了,甚至连京城这边都开始有生童们闹起来了,闹着说科举舞弊,顿时满朝哗然。
自前朝开始开科取士之后,科举舞弊就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词,甚至前朝还有主考官因为科举舞弊自己被砍头,全家流放的。官员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普通的士子了,但凡作弊的都得被枷号十日,流放三千里,永世不得再科考。
再说学子聚众闹事这种事,更是在历朝历代都得让人恐慌的。
皇帝自觉本场童生试已经在前朝的基础上,弥补了前朝不当措施,尽可能地做到尽善尽美了。他自持是个圣明皇帝,为百姓考虑至斯,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竟然会有考生聚众闹事。
而且这还不算只有一州县的学子闹事,这还能说是那个州县的知县或是同考官有问题,但这收到了许多地方学子闹事,说科举舞弊,这就不是一州一县的事了,而是朝廷的事了。
皇帝当时就气得不行,更不用说明面上这次科举的负责人王大学士了,他听到学子闹事的消息,直接就在议事的大殿上撅了过去。
王大学士不仅仅是主持本届科考,甚至还是京城这儿L童生试的主考官。为着能让家族破而后立,也是为了他们王家百年的声誉,王安在科举这件事上,扪心自问,那是半点私心都是没有的。
为此,连自己的长孙王思齐,王安都压着没让他参加这本朝头一回的科举,就是怕落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口实。
可如今却是有学子在闹腾说科举舞弊,这真真是天地良心,哪有的事啊。王大学士甚至都想把自己的心剖出来给人看看了。
好几日下来皇帝的脸色都阴沉地不行,就连平日里大大咧咧的武将们,这几日都是缩着尾巴做人的。
因为家里有个读书的,连叶奔这样半点没有政治敏感的人,都特意跟叶居敬来说了一声。
“这样的事儿L,你可千万不能掺和进去。”如今外头已经有不少落地的学子闹上了,甚至于连一些刚刚入学不过一两年的蒙童都跟着掺和进去了,每天在衙门外头闹着说什么科举舞弊。
叶居敬自然是不可能掺和进去的。他本就年纪小,再加上又不在外头的书院里上学,哪怕是想掺和进去,那都没机会。
而朱夫子更是日日庆幸,得亏了他在前朝就有了秀才的功名,这次童生试他没去考,担了科举舞弊名头的科举,那能有什么好事。
开科取士是国之大计,不可能会因为这么一遭所谓的科举舞弊,就废止的,若是真废了科举,那才叫背后的人得意了呢。
为今之计,不过就是两件事,一是,这样大范围的学子闹事,必是有人在背后策划,这背后之人得找出来。一则是如何降低本次科举舞弊的影响,再次树立起开科取士的威信来。
第一件事其实简单,闹得开科取士废止掉对谁有好处,那多半就是谁在兴风作浪,这但凡是有点脑子的人都能猜出来,左不过是世家大族或是勋贵们。
而最为要紧的是如何降
低本次所谓“科举舞弊”的影响。
虽说闹到如今,已经是学子们单纯地在闹科举舞弊了,觉得自己没考上就是不公平了,但到底之前必然是有个缘由的。皇帝使人调查了才知道童生试放了榜之后,那些学子们发现在榜的基本上都是当地士族和豪门大户家出来的子弟,普通的贫寒子弟寥寥无几。
唯一的晋升渠道都被世家们给堵上了,这能不闹上吗?
前朝是鲜少有世家子弟会去参加科考的,即使有,也不过就是那些自视甚高的世家子弟来炫技的,不过是零星几个人,这种情况下,自然是不可能看出世家子弟跟普通人家寒窗苦读的读书人的区别。
但本朝那是上头明喻了日后要以科举为重的,那些显赫的世家自然是还端着世家大族的体面,抻着约束着家中的子弟不去科举,当然,这也有故意不给皇帝面子的意思在里头。
但那些小世家们就不一样了,前朝末年战火到底也是烧到了他们,到本朝开国,他们大半也都元气大伤,家里连个出仕的子弟都没有,这样下去世家的名头都不一定保得住,更不用提荫封。如今朝廷开始开科取士,他们自然是要家中的子弟去考的,能挣个功名,日后也能出仕做官。
但到底是世家,当年的人脉还是有些在的。尤其是那些盘踞在小县城里的世家,强龙不压地头蛇,当地的知县都得听他们几分,更不用说那些选出来的同考官们,甚至就跟这些世家联络有亲
这般下来,哪有不偏向世家的。
当然了,也不一定是当地的知县和同考官们偏向世家子弟,而是世家子弟的整体素质就在那儿L摆着,他们出身起享受得就是比普通平民价更好的师资力量,家里的那些藏书是多少贫困子弟根本看不到的,家中往来的也具是鸿儒。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已经是贫困子弟比不上的了。
如今把世家子弟和贫困读书人放在一起比较,哪怕是心里没有任何偏向的人,自然是选眼界更高,字更好的那一份试卷。
这么一来,童生试录取的榜单上,自然是世家子弟多于普通人的了。
可科举作为普通人唯一的晋升渠道,原本就承载着他们太多的希望,在有心人的挑唆之下,这可不就是群情激奋了吗?
一个地方闹起来,旁的地方一看本县的童生试榜单也是如此,这可不就全都闹起来了吗?
说到底,这不是科举上的矛盾,而是世家跟平民之间长久以来的矛盾。
天子一怒,底下的人查案,也半点不敢拖沓的。
不出一个月,在暗中煽风点火的人也差不多就查出来了。皇帝原本是早就料到这事必然是有世家的人掺和的,但没想到的是,不仅是世家的人掺和了,连带着跟着皇帝一起打天下的勋贵都有两家掺和了,这种被自己人背刺就叫皇帝越发恼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