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童生试的风波过去了,叶居敬也算是半点没受到影响,但那《蒙学集注》是早就开始印了的,如今倒也没有必要再压着,倒不如趁着叶居敬如今在京城正盛的名头,直接就开始卖了。
果然,原本饶是叶居敬有着十岁不到的小童生的名头,但到底不关注科举的人,也不一定能知道叶居敬。但如今,有着那群读书人那么一闹,叶居敬这个名头可谓是在京城人尽皆知了。
因为如今朝堂重视科举,书铺往来的人也就多了不少。
但凡来逛书铺的,听说有那个小童生叶居敬写的《蒙学集注》,自然是要翻上一翻的。
大多数倒不是冲着叶居敬年少天才这个名头去的,而是心里想着这小孩还真真是年少不知天高地厚,不过是侥幸考中了一个小小的童生罢了,又借着学子闹事出了一回名,倒是真敢想出书立作这种事情。
这倒是真真搞笑了。
若是出什么自己写的诗集啥的倒也还能理解,小孩子么,轻狂一点也是有的。
出《蒙学集注》,呵呵,这轻狂地也太过了吧,这可是集注,前两年,卢大儒呕心沥血,带着不少弟子伏案写了好多年,这才出了一本《四书集注》,你这就想效仿了?
我倒是要看看,你写的是什么狗屎样。
翻开第一页,瞧瞧,写的仿佛是有点浅显啊,我就知道,一个小孩子,能写出什么好东西来。
再看一下,不对啊,好像是有点东西。
这是蒙学集注,给蒙童看的,那自然是要浅显一点,这才好叫小孩子们看懂。而且这叶居敬虽然写的浅显,但仿佛写得还是蛮全面的。
若自己是刚刚识字的蒙童,看这个蒙学集注,甚至不用再问夫子,只看这书能解答不少的疑惑。
想当年自己读书的时候,夫子也讲究的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不讲释义。但若是有这书,这书上酌字酌句讲解了其中的意思,甚至,还能延伸开去。
比如讲到“自羲农,至黄帝”的时候,还能浅显地讲一讲三皇们的功绩,虽然浅显,却刚刚合蒙童的脾胃。
这书好像不错啊,掏钱,给自家儿L子带上一本回去。
就这么着,叶居敬的这个蒙学集注卖得十分不错,甚至已经开始往京城外流传开去了。
而且,因为叶居敬完全是站在一个小孩的角度写的,倒也没人会说叶居敬可能是仗着镇国公的权势,找人代笔写的。
这倒也算是进一步洗刷了叶居敬靠着权势,这才中了童生的名声。
事情过后,大家再仔细想想,只觉得当初有这个想法也真真是奇哉怪也。
镇国公府的名声是整个京城都传遍了的,但凡是个读书人,那都是要绕着镇国公府走的,深怕沾上点“庶子不可教”之气,让自己也变成了蠢材,更别提文官们了。
那些个文官们,谁会放弃了自己的清名,来替镇国公的小儿L子搞这种科举舞弊,但凡镇国公的这个幺儿L
跟前头那两个似的,这不就是拿自己的头颅当儿L戏么?
想想这都不可能啦。
所以,叶家前头几个不喜读书,是因为文气都到了这位小三爷身上了?叶家这小三爷难道真真是文曲星?
民间向来迷信,如今科举又是唯一能让人晋升阶级的渠道,只要能让自家的读书人得个功名,哪样的菩萨他们都愿意拜上一拜。于是,民间甚至出现了私底下拜叶居敬的行为
当然,这会儿L叶居敬也没心思管自己的名声到底如何,因为院试的告示已经在试院门口张贴出来了,也就是说,院试在一个月以后就要开了。
原本,按照大家心照不宣的规矩,叶居敬是童生试的头名,只要去考了院试,这秀才的名额铁定是有他一个的。
但毕竟发生了这样的风波,这心照不宣自然是没了的。
甚至于,考官为了避嫌,若是叶居敬的卷子略微有些不够优秀,主考官为了自己的名声,也会优先罢黜叶居敬。
而叶居敬若是再想挣个案首,那更是难上加难。
院试肯定是要比童生试的府试和县试更加规范的,比如院试是有学政负责主持的,也就是院试的主考官。
学政,那基本上都是皇帝钦定的,基本上是由各部的侍郎或者京中其他官员充任的,可谓是“有衡文育才之责”(大清会典事例),但凡有点污点,都当不得这学政。
为着防止科举舞弊之事发生,但凡今日定了人当学政,第二日那人便得出发赴任去。
哪怕,京城这儿L也就是顺天府的学政就在通州,可却也得在接到任命以后即可赶赴通州去。而且作为学政,不得私下见当地的官员学子,就连各衙门递送过来的公文都得先检查了,确保没有拆动,也没有夹带,这才能送到学政跟前来。
更不用说到了院试临近的时候,非紧急要务,都能将公文送进去。
但哪怕是规定如此甚严,但也不是没有寻空当的时候,比如可以想方设法了解主考官之前写过的文章,做过的诗词,这便能从中看出主考官的偏好来。
若是主考官之前写的文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华丽,那院试的时候自然是要把文章往花团锦簇上写,反之则是得往务实上写,毕竟主考官的喜好,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考生的“生死”
学政三年换一届,如今未到三年,学政自然是没换,还是那位张太傅的弟子沈大人,据说还是得意弟子,光是这一点就够让叶居敬需要紧张的了。
以镇国公府的势力,打探一下这位学政之前写过的文章诗词却也还是容易的。
这位沈大人是张太傅弟子中少有的不是世家出身,而是贫寒子弟,凭借着少有才名,这才拜入到张太傅的名下,所以沈大人的平日所写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务实之作,从不写那些华丽之词。
但偏偏叶居敬虽然两世为人,但都出身于公侯之家,虽说只是庶子出身,可却也没真正了解过农家事,再加上这两辈子大半的岁月他都基本上囿于后院之中,唯一出去的那几次也不过
就是回祖籍去考试罢了,哪怕是确实把圣贤书读得通透,但若是论起实干来,他不过就只能纸上谈兵罢了。
原本,朱夫子还劝叶居敬投主考官之所好,改变一下文风,到底是该往质朴上发展。
但看了几篇叶居敬改变文风以后写的文章,朱夫子沉默了许久,这不是质朴,这完全就是味同嚼蜡。要是叶居敬真在院试上这么写,那大抵是不可能得案首了,恐怕是中个秀才都得看运气。
“三爷到底年纪小些,历练的也不够,若真真为了投主考官所好,特意往质朴上发展,反倒是弄巧成拙了。”
朱夫子没说的是,原本他只当三爷是通读了圣贤书,学问甚至超过了自己,院试得个案首也在情理之中。但如今看来,三爷到底是年岁还小,经历也不足些,锦绣文章做得,可在科举或者说朝廷要的文章这一道上头,三爷还是欠缺。
叶居敬原本也就是这么想的,他擅长做锦绣文章,要是让他特意往返璞归真了写,那就写得十分痛苦了,倒不如按照自己的原有的文风写。
院试的规矩跟县试和府试也差不多,只是更加严格罢了。
等到考试那一日,五鼓时,便有提调官在大门口点名,点名之后,才搜检入场。
是以,叶居敬倒是要起得比县试和府试早上不少。天都没亮就得已经得出门去试院外候着了,照旧由叶居礼陪着出门。
这回是要先在试院门口点了名,再进行搜检的,所以倒也不用排队等着搜检,反倒是要先等着点到自己的名字。
叶居敬听到点到自己的名字,刚要上前去,就听到前头闹哄哄地一片。原本叶居敬以为是之前闹了一场,导致听到自己的名字以后,不免交头接耳地吵闹。
等到了跟前才知道,原来是衙役又搜出了有人夹带。
虽说本朝对于科举夹带这种事情向来是严厉处置,但心存侥幸者向来有之,几乎每场考试都得搜出几个夹带的来,衙役们处理的流程也都熟悉得很,处理起来也快得很。
但这回却是这位夹带的考生被衙役搜出来以后连连叫屈,非说是有人陷害。
原本,这种嚷嚷着有人陷害的衙役们等闲也不可能相信,照旧得枷了号。
但这回又是不同,倒不是衙役们心慈手软了,而实在是今日被搜出来夹带的人已经好几个了,而且还都是在外裳上黏着一纸条,上头用蝇头小字写着四书上的句子。
夹带常见,但夹带了的考生都一致喊冤枉,夹带的方式又是一模一样,这就少见了。
衙役们也是狐疑是否真真有人陷害了。
只是他们只负责搜检,又不负责审案子,是否是有人故意陷害也由不得他们管,只把人先枷号起来,等着报了主考官再说后续。
总之,这一场是不用再想着考了,哪怕是真真有人陷害,那肯定也是你行事不谨慎,主考官能给个机会洗刷你的冤屈,叫你日后还能再考就已经算不错。
叶居敬不由得越发谨慎了几分。
倒不是他多心,而是如同他这般年纪来考院试的不多,甚至可以说寥寥无几。而他又因为前头学子闹事那场风波,实在是出名地很。
倒不是叶居敬自视甚高,而是他作为本届县试和府试的案首,肯定会被很多人视为对手,自然被陷害的风险也就更大上几分。
还好,叶居敬有惊无险地过搜检,顺利地进到了试院中。
还是县试和府试时候的试院,照旧是以千字文为编号的号舍,不同的是院试更加严格些,添置上了不少的东西。
叶居敬一进试院就看到堂下北边放着一个小匣子里面盛着十个违规小印,分别为“移席、换卷、丢纸、说话、顾盼、搀越、抗拒、犯规、吟哦、不完”。这是预备若是有某人因为某项违规,就可以将印待在他的试卷上。
而考场的四周则是都放置了高桌子,这是用来给巡查的衙役们站在上头瞭望,看看考生是否作弊的。
进门之后,按照考生的姓名,双字的向东边走,三个字的往西边走,有考官会随手取已经写好的座号出来,印在考生的卷面上,考生按照这个座号找到自己的号舍就坐。
周边有衙役盯着,叶居敬也不敢多看试院之内的环境,待到考官在他的卷子上印了考号之后,叶居敬就连忙找了自己的号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