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搜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理科学霸在异界 > 第千零三十五章 平生塞北江南
平生塞北江南
有一个人需要卫然亲自去请。
这个人就是楼桑村的医生管丹秋。
曾经
如今是实现承诺的时候了。
别说管老爷子没想到这么快,就连卫然自己都没想到,原来我这么早就开宗立派了。
管老爷子和其他人来路都不同,到了鹭山书院之后,显得有些不自
按理来说,这种人可能会遭到无形的排挤,不过管老爷子好歹是个观星境,没人敢对他指指点点。

雄凤山以医治好梁导的恩人自居,结果梁导根本不买账,说雄凤山不过是把他体内的毒性压制了,并没有解决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还是靠的卫然。
一句话,你想要酬劳,我给。我甚至还会多给一些。但你自认为是我的救命恩人我可不承认
雄凤山向卫然提出意见,说鹭山书院正是
卫然马上就把管老爷子给搬了出来巧的很,我们这儿正有一个炼丹的专家。
雄凤山当然不服气,提出要和管丹秋当众比试。
卫然故意把比赛场面弄得很大,要求鹭山书院的弟子们全部来观看。
管丹秋知道是卫然刻意给他造势,倒也争气,痛快的赢了神医雄凤山。
毕竟神医雄凤山是个用毒的专家,三副药下去保证当场去世。
炼丹的话,还是管老爷子专业。
趁着这个机会,管老爷子要求卫然给他的住所题一幅字。
书法不是卫然所长,管老爷子有这个要求不是为了书法而来,而是想要一点特别的待遇。
就是那种你们都没有,就我有的待遇。
卫然也心知肚明,因为鹭山书院的决策层都是卫然信任的人,彼此知根知底,唯独管老
爷子例外。
他是外人,虽然掌门信任他,但他跟其他人并不熟。有了这一幅字,管老爷子
于是趁着这个机会,卫然来到管老爷子的住处,提笔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
布被秋宵梦觉,
眼前万里江山。
注选自辛弃疾清平乐,辛弃疾牛逼

卫然没搞明白,管老爷子让我题字,是为了让我借机表达对他的信任与重视,你江华来凑什么热闹
我们是自家兄弟,还用得着表达什么信任重视吗
江华解释道“我就是喜欢这个调调。”
卫然没办法,
反正他本来是打算让江华当院长的,并不吝于表达对江华的重视。
人才招揽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开派大典。
为了这件事情,姜竹喧忙得脚不沾地,幸好有临颖公主和管丹秋帮忙,才把一切打理的井井有条。
姜竹喧埋怨道“你的这些朋友,除了拂晓和尚,其他几个江华梁导谢宇之类的,都是不管事的懒散人。”
卫然苦笑道“是我把他们给惯坏了,因为以前这种麻烦是他们都是直接塞给我的。”
温天佑来到了鹭山湖,参加鹭山书院的开派大典。
他来自混元宫,大小是个长老级的人物,
很少有人知道,混元宫是赤魔门的下属门派。不过囚雷谷覆灭之后,宫主的心思有些动摇。于是派温天佑来参加开派大典,观察一下鹭山书院。
温天佑对此不以为然,鹭山书院不过是个新开的门派,哪有什么底蕴,卫然对外宣称击杀了完颜承鳞,但这种把戏能骗得到我老温吗观星境击杀沧浪境当我傻的吗
我就笑笑不说话。
温天佑认为是薛楚夜杀死了完颜承鳞,卫然不过是薛楚夜扶持的一个晚辈罢了。
年轻人而已。
不过温天佑也不能违抗上边的命令,便抱着不以为然和轻蔑的态度参加了鹭山书院这个新门派的开派大典。
一进山门,他便遇见一个胖和尚
温天佑心想,掌门是观星境,这和尚应该就是二把手了。
那和尚态度谦和,让温天佑颇有虚荣感鹭山书院的二把手对我这么客气,看来我这回有面子了
他顺着和尚的指示继续往前走,终于找到了卫然,卫然正和一个瘦瘦的拿着阵盘的阵术师谈话。
温天佑打量着那阵术师,又开启混元心眼查看,
阵术师马上察觉到温天佑的查探,转过头来,皱着眉。
温天佑心中一凛这阵术师比我强他肯定是鹭山书院的二把手没跑了
卫然一看到温天佑,便对那阵术师道“江华,这是我们书院的客人,混元宫温长老。

江华对温天佑点了点头,然后离去。
温天佑心道不愧是二把手,有点傲气是正常的,更何况是我先无礼查探。
卫然对身后一声吆喝“王卓”
王卓飞快的跑来,一脸憨厚的笑容“哥,什么事”
卫然道“有客人来了,你给他搬条椅子。”
“马上。”王卓飞快的去了。
温天佑揉了揉自己的眼睛,怀疑自己看花了。
刚才那个憨憨是以前囚雷谷的白虎使没错吧应该不是长得像而已,因为卫然也叫了他“王卓”。
可是,堂堂白虎使,观星境的高手,怎么会称卫然为“哥”
你们俩谁年纪大,瞎子都看得出来啊
而且卫然怎么搞的,竟然让堂堂白虎使搬椅子那不是下人做的事情吗
而且白虎使似乎很乐意
温天佑
王卓很快就搬来了椅子,客客气气的请温天佑就座,并且露出憨厚的笑容。
不是,白虎使亲自给我搬椅子,我哪敢坐啊
搁以前,别说太久,就两个月前,我看到白虎使那一身煞气,都不禁要打两个哆嗦,那必须主动行礼的不然会招惹杀身之祸
他做梦都没想到,有一天白虎使会亲自给他搬椅子不行不行,这受不住。温天佑赶紧给王卓行了个礼。
然后,王卓恭恭敬敬的给温天佑回了个礼。然后望向卫然,期待得到卫然的评价。
卫然竖了一个大拇指,王卓欢天喜地的去了。
这一连串迷惑操作,直接把温天佑给整懵了。
但他还不知道,接下来会
注清游自带竹林风一句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诗句是王羲之的儿子王义之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