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1 章
【“公元1392年, 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标病逝,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大明可能再度陷入动荡,自古夺嫡引起的乱子是数不数胜, 翻开历史, 满是血腥和残酷。
朱标是一个上令父亲满意, 下令朝臣弟弟敬服的好太子。
如果他能顺利或者继承皇位, 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一切,他可能也会慢慢削藩, 但是因为和兄弟感情深, 所以出手不会那么狠辣,而是循序渐进, 如汉时的推恩令就是极好的,一代一代的削弱递减。
总之,后来的动乱也就不会那么轻易的就爆发了。
可是偏偏朱标死了,一切就不一样了。
原来的皇子们能没有野心吗?从前头顶有朱标压着,他们还算心服口服,可是换做其他兄弟,谁也不服,眼看一场夺嫡之战就要爆发。
庆幸的是朱元璋足够强势,也足够果决。
按理说当时文武兼备的燕王朱棣似乎是最有希望继承大统的人选。但是, 朱元璋最终选择了年幼的皇长孙朱允炆。
这不能没有道理, 因为朱棣出生太晚了,头顶上的哥哥还在呢。
你说选贤,可是朱棣似乎也没有超出其他兄弟多少啊,何况自古以来太子之位都是论嫡论长的。”
“再者, 朱棣一直以来展示出来的都是军事上的才华,而非文治上的功绩, 而如今太下太平,在和平年代需要的是一个守成之君,而不是猛将。
出于这些种种的理由,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他希望朱允炆能安定民心,让百姓喘口气。“】
朱元璋的儿子们纷纷撇嘴,老爷子也看走眼了吧,还守成之君呢?好险没把大明折腾完蛋。
朱元璋阴着脸,他的想法当然没有错,错的是傻逼孙子,他就不信他没有教他如何对待藩王。
朱标头疼的揉揉额头,希望这个儿子不要做得太过分。
但是真要如此,怎么可能被大势在身还被推翻。
这可真是,儿子是亲儿子,弟弟也是亲弟弟啊,都是他一手带大的……
【“这里先说一下,藩王的存在究竟是好是坏呢?利弊皆有吧。
藩王可能是导致战争的祸根之一,但是有能力的藩王也确实能起到守卫地方作用。
而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就是因为主弱臣强,皇帝不得藩屏之助。
因此,他分封诸王便是要让藩王拱卫皇帝,以维护朱家皇朝的统治。
其中九大藩王都是领兵驻守边塞之地,而不是什么繁荣之地,可见朱元璋的用心。
当然,进一步说,就是哪怕藩王争夺皇位,可藩王姓朱啊,对于朱元璋来说,都是他的后代,只要肉烂在锅里就行。
但是对于朱元璋之后的皇帝来说却不一样,他们只会看见这些藩王的威胁性,他们只想皇位留在自己那一脉。
所以,藩王于他们就是不得不铲除的威胁。
朱元璋不是没有教导过朱允炆如何对待藩王,但是朱元璋却忘记了,他们的立场不一样。“】
朱元璋闭了闭眼睛,有些话只要只言片语就足够了。
【“朱允炆为皇太孙时,便已担心诸王拥兵自重、多行不法,开始考虑削弱藩王的权力。
朱元璋曾对朱允炆说:“ 朕将抵御胡虏的大任托付给诸王,可令边境不乱,留给你安宁”。
朱允炆却问:“胡虏不安定,让诸王防御,可若是诸王不安分,谁去抵御呢”
朱元璋默然,问朱允炆的意见,他认为应该“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嗯,说得很好听,朱元璋听了也觉得他心里有底有分寸。”
“但实际上呢?
朱允炆继位不久后,便开始着手削藩。
朱元璋润五月死的,八月周王朱橚有罪,被废为庶人,流放云南。
十一月,命人暗中监察燕王府中事。
隔年二月,下诏诸王不能节制王府的文武官吏;
三月,为了防备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削弱其兵力,朱允炆令都督宋忠、徐凯、耿瓛率兵驻扎在北平周围的开平、临清、山海关,又将北平、永清二卫的军马调至彰德和顺德;
夏四月,湘王朱柏无以自明,自焚而死,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因罪废为庶人;
六月,岷王朱楩有罪,废为庶人,流放漳州。
于是不到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
明太祖时期,满朝皆寂静,朱元璋脸色铁青,朱标吸了口冷气,诸皇子都震惊了。
“他娘的赶着去投胎啊!!!”朱元璋破口大骂,“朕才死没几天,就恨不得立刻送他叔叔们去陪朕啊,可真是朕的好大孙,“孝心”可嘉啊!”
“竟不知哪里得罪侄儿,太子殿下。”湘王咬牙,拱手问道:“不妨现在就当着父皇的面分辨清楚。”
“父皇,敢情我们都不是亲生的啊?”周王差点吐血,还拿老子第一个开刀,什么玩意儿啊?
“父皇,您要是容不下儿子们,何必封王,不如现在废了我们,也别脏了侄儿的手。”
大殿上吵吵嚷嚷的,简直让人不堪其扰。
“够了,闭嘴。”朱元璋冷硬怒喝,威力还是有了,果然大殿上立刻安静下来,可是放眼看过去,各个脸上眼里都写着不服。
【“论牛逼程度,汉景帝见了朱允炆都要自愧不如啊。”李一感叹道。】
汉景帝额头青筋一跳,重重的放下棋子,没听见没听见。
【“据说朱棣为了保命,不得不装疯卖傻。”李一叹息道:“他也曾是京城中意气风发的少年将军,天潢贵胄,如今侄子一继位,却不得不装疯卖傻以降低朝廷的警惕,保全自己。”】
朱标嘴唇微动,他看着小四,那么精神活力,最后却要靠装疯卖傻才能活下去。
他喉咙一梗,心中酸涩。
他死的早,竟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下得了这样的狠手,那都是他的叔叔啊。
【“到了这个的地步,谁还不知道新帝的意思呢?他容不下藩王,更容不下朱棣。
是以,建文元年秋七月,燕王朱棣誓师反抗,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原来如此。朱元璋漠然的想,原来老四的皇位是这样来的啊。
他有些疲惫,可是却依然盯着天幕,依然不解。
“老四,你怎么赢的?”兄弟都纳闷道。
怎么看老四也就是垂死挣扎一下啊?结果居然成功了?他们暗戳戳的想要借鉴一下。
万一这次又被谁谁谁容不下,不得反抗一下,说什么也不白给!
永乐大帝朱棣欲言又止,这个嘛
第 222 章
【“当时在讨论削藩顺序上, 齐泰认为应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但黄子澄反对,认为燕王有功无过,为了争取舆论支持, 应该先找有问题的亲王下手。
建文帝支持黄子澄, 于是先后废除五位亲王。”
李一划了重点, “燕王有功无过, 这是朱允炆自己都知道并且承认的事情,所以才先找其他藩王的麻烦。”
“可是, 在藩王勤勤恳恳的镇守边地, 保家卫国,背后本应该是他们支持的朝廷却反过来捅藩王一刀, 谁能不心寒呢,于是湘王辩无可辩,举家自焚,以示清白。”
“而这也意味着朝廷对藩王的动手是出师无名的。”
“在古代打仗讲究一个名分大义,名分大义看似虚无,却能让自己立于道德的高点,让舆论倾向自己,否则好好的太平日子不过,无故兴兵, 朝野内外如何能没有怨言?”
“而以朱允炆为首的朝廷势力恰恰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 就对有功的藩王出手,这无疑是一步错着。”
“于是朱棣起兵靖难,也就师出有名了。
名义在哪里呢?皇帝无故对叔叔们下手,这当然不是皇帝的错, 他只是被身边的小人蒙骗了,现在朱棣这个做叔叔的要去救侄子。”
李一笑道:“名义这玩意, 你不占领就会被别人占领,而天然占据优势的皇帝朱允炆就这样自己白白放弃这块道德的高地。”】
永乐大帝朱棣琢磨着天幕说的话,可不是,他能打着靖难的口号还真多亏他那好侄儿递出来的由头。
【“由于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与朝廷开始决裂,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众藩之首,而朱允炆与朱棣之间的博弈亦逐渐激化。”
“而彼时,在朱允炆对其他藩王动手的时候,朱棣就已经有所防备,表面上,他藏起锋芒,假称有病,暗中则加紧练兵。
他挑选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军,以勾逃军为名,收罗异人术士。他还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赶制军器。”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谋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
燕王朱棣见到几位藩王先后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无法逃过此劫,于是一边争取时间一边做战争准备。
为了争取时间,建文元年,朱棣先装病,使朱允炆放三个儿子回北平;之后由于属下被朝廷处死,又装疯让朝廷放松警惕,争取时间。
但由于王府长史葛诚叛变,密奏朝廷“燕王装病”,于是两边正式撕破脸。”
“说起来朱允炆作为皇室第三代,哪怕是太子实际意义上的嫡长子,但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有那么壮年能干的儿子的情况下越过儿子们把皇位交给孙子,本就让这些藩王们不满。
朱允炆不是朱标,足够名正言顺,又能压下底下的弟弟们,于是哪怕有朱元璋的支持,藩王其实心里也是有意见的。
偏偏朱允炆一继位就开始大动作,第一刀就砍向藩王,如何能不引起藩王的敌意。
而此时朱允炆还是新帝,威望不足,文武百官也都在审视这位新君,而朱允炆展示出来的手段倒是够狠,偏偏能力不够,啧,他迅速倒下不是没道理的。“李一摇头道。】
朱元璋沉着脸,听到这里不禁冷笑,标儿自然是他最喜爱的儿子,连带东宫的孩子在他这里也是不一样的。
为了社稷稳定,在标儿没有之后。朱元璋想到这里心中一痛,这个不孝子!
朱元璋冷冷的想,选择孙子作为继承人无可厚非,可是这不代表其他儿子就是草,可以随意作践,他辛苦大半辈子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儿孙能过上好日子。
若是孙子知道好歹,慢慢削减他叔叔们的权利,把人荣养起来,他只有赞赏的份,毕竟有手段有执行力还心胸开阔有分寸。
可是,他却贬谪的贬谪,流放的流放,逼死的逼死,是真的各个都罪大恶极,还是他容不得人!
非的他老朱家死剩他那一脉不成吗?
朱标最了解他爹,知道他爹对儿子是心生芥蒂,可是,朱标也生气儿子都所作所为,于是也不肯说什么。
还是那句话,儿子是亲生的没错,可是弟弟也不是捡的。
【“当时朱棣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七月起兵反抗。”
“当时燕王遣使入京师金陵奏事,使者被齐泰等审讯,被迫供出燕王的异状,于是朝廷下密旨,令张昺、谢贵逮捕燕王府的官属,张信逮捕燕王本人。
但张信与其母亲讨论之后,将此事告知朱棣 。
于是朱棣和姚广孝等进行举兵的谋划,令张玉、朱能将八百勇士带入燕王府中潜伏,以待变故。
张昺、谢贵得到朱允炆密诏后,于建文元年七月初四带兵包围了燕王府。
朱棣假意将官属全部捆缚,请二人进府查验。
二人进府后,朱棣派出府内死侍获并连同府内叛变的葛诚、卢振一同处决。
当日夜里, 朱棣攻下北平九门,遂控制北平城。
李一忍俊不禁, “朱棣是真的很有人格魅力,在他起兵这一路, 可没少有人倒向朱棣,像张信这样的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朱棣自己是武将,也领兵作战, 和军队不少人关系都不错, 在军中是有威望的。
所以信服朱棣的不少,反观朱允炆才继位就落下口碑,不能令人信服,如此比较之下,也就不怪越来越多人选择朱棣。“】
少年朱棣挠挠头,傻笑了一下,是吗是吗?他还是成为很厉害的大将军了?
其他兄弟羡慕嫉妒:老四真的有那么厉害啊?让人在皇帝和他之间选择他吗?
【“燕军控制北平不久后,通州主动归附;七月初八,燕军攻破蓟州,遵化、密云归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关;七月十六,攻破怀来,擒杀宋忠等;七月十八,永平府归附。七月二十七,为防止大宁军队从松亭关偷袭北平,用反间计使松亭关内讧,守将卜万下狱。
至此,北平周围全部扫清,燕军兵力增至数万。“】
朱元璋神色淡定,这点地盘和兵力老四也敢打?
哦,他最后赢了。朱元璋转念一想于是怒骂朱允炆并一干朝廷重臣废物。
这是都不是谁当皇帝的问题了,而是朝廷军队如此无能,万一蒙古再度南下,就靠这样的军队去抵抗吗?
才第二代啊。朱元璋捂着心口,他所向披靡的大明军队怎么就没了?
【“早在燕军攻破怀来后,谷王朱橞逃离封地宣府,奔金陵 。
八月,齐泰等顾虑辽王、宁王帮助燕王,建议召还京师;辽王从海路返京,而宁王不从,遂削宁王护卫。
宋忠失败后,部将陈质退守大同。代王本欲起兵呼应朱棣,被陈质所控制,未果。”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当时大部分的藩王都是选择倒向朱棣,朱元璋想让宗室强大,可是朱允炆却要自己和宗室背向,这爷孙意见很不统一啊。”李一揶揄道,主要是朱允炆是朱元璋执意选择的继承人,还是教导老久的继承人。】
朱元璋:……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反书至南京,朱允炆祭告太庙,削朱棣宗室属籍,废为庶人,又决定起兵讨燕,在真定设置平燕布政司。
朱棣起兵时,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
所以战争初期,朝廷拟以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将燕军围歼于北平。
朱棣采取内线作战,以部将郭资戍守北平,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
一边是早就做好准备的北平,另一边势大的朝廷却陷入无将可用的困境。“】
朱元璋:啊?
明太祖时期的武将们:啊?
【“要知道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武将凋零,年轻将领又没有冒头,可不就是人手不足嘛。
这时候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为左副将军,都督宁忠为右副将军,率军13万伐燕,数路并进,号称百万大军,同时传檄山东、河南、山西三省供给军饷。“】
耿炳文:好消息,他还好好的。坏消息,他貌似要马前失蹄,输给燕王这个小年轻了。
他的老兄弟们各个心口一跳,什么大肆屠戮,都死了谁?谁没死?谁正常死啊?天幕你倒是说清楚!
朱元璋倒是沉默一下,孙子继位的话,还真要做不少准备。
他有些心烦,老兄弟们怎么就都还活着不少呢,为什么不早点死,为什么不早点退下去,成全彼此的情分,何苦他亲自动手清洗一遍。
【“耿炳文率军到达真定,并分兵于河间、鄚州、雄县,为犄角之势。
而在经过观察后,燕军趁中秋夜敌军不备,偷袭雄县;成功后又利用伏击击败了鄚州的援兵,遂攻克鄚州,收编剩余的部队。
耿炳文部将张保来降,告知朱棣耿炳文的部队分驻滹沱河两岸,于是朱棣让他回去告诉耿炳文“雄县、鄚州大败,燕兵将至”,以打击其士气,并使耿炳文合兵一处,便于一举击溃。
耿炳文果然将南岸的兵调过河。
八月二十四日,燕军到达无极县。从樵夫和南军被俘士兵处得知敌情,于是燕军发动决战。
建文元年八月,南军师至河北滹沱河地区。
燕王在中秋夜乘南军饮酒作乐之机,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
继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的主力部队。
在这样的情况下,耿炳文选择率残部不到十万人在真定坚守不出,致使燕军攻城三天依然没有拿下。“】
少年朱棣回想耿将军的打仗风格,有点头疼,这位可不好打。
【“一定要说,如果朝廷慎重起见,采取拖字诀,那么最先耗不住的肯定是朱棣,但是这样就面子不好看了,朝廷连打个藩王都那么难,还如何威慑其他人呢?
于是在耿炳文坚守不出,想要耗死朱棣时,朱允炆神来一招,真正成全了永乐大帝的诞生。
他临阵换将啦。“】
朱元璋:啊?
少年朱棣:啊?
朱标:……耿将军已经是正确的做法,还想怎么样了?
嬴政觉得这一幕有点熟悉,“武安君打赵国时,是不是似曾相识啊?”
“可不是,当时武安君围城,廉颇将军闭门不出,后来昭襄王使人在赵国国君面前说话,把廉颇撤掉,换成那赵括。”李斯轻声讲起当年的故事。
纸上谈兵赵括的故事,他大秦可是再熟悉不过。
嬴政不禁摇头,“临阵换将通常是兵家大忌,碰见急功近利的君王,呵,这大明皇帝输的不冤。”什么忌讳犯什么,能打赢才奇怪吗?
第 223 章
【“赫赫有名的大明‘战神’明英宗朱祁镇大家都已经了解过了, 却不知道在此之前,大明还有一位‘战神’。”】
朱元璋:
刘彻噗呲笑了出来,这和那朱祁镇齐名, 能是什么正经战神啊, 笑死, 别羞辱战神两个字。
【“那就是大明的初代战神李景隆!
噔噔噔, 没想到吧,朱棣能成功逆袭, 以藩王之身对抗整个中央朝廷, 并且最后成功夺得天下,成为华夏史上唯一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特例, 这份奇迹里面,实在少不了李景隆的功劳。”
“就是这个人,靖难之役中明明手握几十万大军,十倍于燕王朱棣的兵力,最终却屡战屡败。
甚至当朱棣率军兵临南京城下时,李景隆更是直接不战而降,抵抗都没有抵抗一下,就主动打开了城门放燕王大军入城。
说他是朱棣派去的奸细我也是相信的哈哈哈。“】
朱元璋:李景隆,这个名字有点熟悉啊艹李文忠他儿子!
朱元璋顿时骂骂咧咧, 真是见识什么叫做英雄老爹狗熊儿子了。
【“当时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 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 。
又令辽东江阴侯吴高等领兵围攻永平。朱棣留下少量兵将坚守北平,自己亲统大军救援永平。
李景隆这个人是谁?是名将之子, 所以天然让人有信任感,但是除了青出于蓝胜于蓝, 还有一个成语叫做纸上谈兵。
明史记载李景隆其人“寡谋而骄,色厉而馁”,而且素不知兵。
让他领兵打仗,啧啧,谁的主意,怕不是朱允炆的仇人提的吧?“李一狠狠吐槽。
“建文元年九月,李景隆至山东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间驻扎。
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景隆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
但双方毕竟兵力悬殊,朝廷的军队几个人围殴一个人也能干掉朱棣这点人手了,于是为了最终破敌,朱棣带领麾下精锐奔袭宁王朱权的封地大宁,试图劝说宁王加入自己的造反大业中,并让大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
走之前朱棣还撤去了卢沟桥的守兵。
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直趋北平城下。
当时经过卢沟桥时见无守兵,他立刻欢喜道:“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
其实按常理来说李景隆此时有五十万大军,还有后方源源不断的粮草供给,而此时北平城几乎是个空城了,加一起都没多少人。
别说此时朱棣已经带领精锐去了大宁,就算是朱棣和手下都在北平,五十万大军也怎么看都不可能输。
可李景隆不是一般人,在后世有“大明第一代战神”之称的大宝贝。
所以最后毫无悬念地,李景隆愣是攻了几个月没攻下北平城。”
“当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
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
南军唯一一次获胜的机会是都督瞿能攻张掖门 ,几乎要攻下时,因被李景隆所忌,只得停止,功败垂成。
而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墙上泼水,当时天气寒冷,水一浇上去就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
“而在李隆基试图攻城时,朱棣也没有闲着。
十月初六日,燕军经小路到达大宁城下。
朱棣单骑入城,见宁王朱权,哭诉自己无路可走,向朱权求救,希望能向朝廷上书,谢罪免死。朱权相信并收留了他。
在居大宁期间,朱棣令手下吏士入城结交并贿赂大宁的军官等。
十月十三日,朱棣提出告辞,朱权在郊外送行;但朱权来到郊外后,伏兵尽起,大宁军纷纷叛变,归附朱棣。
于是朱权与宁王妃、宁王世子等一同随朱棣前往北平,而大宁的全部军队都被朱棣收编。
大宁成为空城,朱棣由此实力大增。
“朱棣带回宁王朱权的兵马回师北平,击败了都督陈晖所部,而后与李景隆在郑村坝会战。
不出意外,李景隆又大败了,甚至抛弃随军物资,连夜带领部下南下撤退。”
李一幽幽道:“当时李景隆接连打了几个败仗,大家以为朱允炆肯定会很生气。
结果这朱允炆也脑回路清奇,不仅没处罚李景隆,反而认为李景隆接连战败,是因其权柄太轻,所以又授其“专征伐”之权,赏赐黄钺弓矢。
呵呵,你高兴就好,反正丢了天下的也不是其他人。“】
朱标暗想,天幕也真是促狭。
【“李景隆在山东德州重整兵马打算重新北上,后合兵二十万进驻白沟河,结果又再次被燕军击败。
他抛弃全部辎重粮草后撤回德州,不久又败退至济南。
在济南的铁铉本来想和其一起守城的,结果李景隆却悄悄带着部下南逃了。
纵观李景隆这挂帅征讨的一路,可以说是一败再败。
李景隆领兵失败,不仅让朝廷损兵折将,更是使战争攻守形势逆转,可即使这样,朱允炆将李景隆召回南京后,也并未治其罪。
当时黄子澄、练子宁、叶希贤等大臣非常激愤更是上疏建文帝,认为李景隆“失律丧师,怀贰心”,应予诛杀,以谢天下。
可建文帝对此却一概不听,嗯,只想说,朱允炆你不要太爱了。
不然就干脆掉把皇帝之位让给朱棣吧,真的不用那么麻烦借着李景隆送出这份大礼啊。“】
永乐陛下哈哈大笑,可不是嘛,是他的好侄儿。
【“更坑的还在后面,当朱棣带军攻打至南京城下,李景隆更是都没反抗一下,直接打开城门放燕军入城,由他给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谁见了不说一声666呢?”
“以至于后来朱棣大封功臣时,李景隆更是位列群臣之首。
后人怀疑李景隆是朱棣的人还真不是没理由,毕竟论功他第一,被人弹劾贪贿时朱棣也没有惩罚
要不是后面多位大臣弹劾李景隆谋逆,朱棣还不会对他这个大功臣动手呢。
可是就这样也只是削去其功臣勋号,不许他上朝面君,但仍以国公之爵赋闲在家。对比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建文旧臣的下场,李景隆却平安富贵地活到了永乐末期,也算善终了。“】
李景隆欲哭无泪,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庆幸还是悲伤,这结局也没有多好吧!
第 224 章
【“说起来朱棣大概是真的天命在身吧。
首先是他开挂了, 靖难之役朱棣可以说是每战亲临、冲锋在前的情况下,然而三年来却毫发无伤,要知道当时燕军阵中最强人张玉也战死沙场了。
你们说着能不是开挂吗?作为造反头头, 他都冲在最前面, 朝廷的军队居然没有追着他杀?要知道朱棣一死, 这场战争也就差不多可以平息了。
可是朱棣偏偏冲在最前面, 却总是有惊无险,这是为什么呢?当然是天子的庇护啦。“李一戏谑道:“朱允炆大概有着奇怪的脑回路, 对叔叔们下手的时候没想到名声不会好听, 偏偏大战的时候又想起了要名声。”
“在这种两军对垒,一决生死期间, 他居然下诏“毋使朕有杀叔之名”,让士兵不得伤害朱棣,这样打起来,朝廷的军队不免束手束脚,而朱棣却仗着这个冲在前面,化身猛将,所向披靡。”
“朱允炆这怕不是被降智了吧,简直是不把士兵的命当命啊,不然你就直接把皇位给朱棣得了。”李一再一次吐槽, 什么傻逼玩意, 以为打仗是玩过家家,居然还不让人对对方头头下手。
“朱允炆直接给朱棣送了个不死光环,这,我要是朱棣简直要笑死了。”】
朱标再一次扶额, 他儿子原来心里还有叔叔这个概念啊?
但是
平心而论,作为储君, 还是经历乱世的储君,朱标是真的没有那么心慈手软。
他能让一干弟弟心服口服,让朝臣都满意,做到几乎无可挑剔,他的能力手段心机可见一斑。
他想,已经撕破脸到这个地步,又假惺惺的说什么毋使朕有杀叔之名,实在好笑,这是骗谁呢?
这儿子真不行。朱标漠然的想:朱允炆不是他的长子朱雄英。
其实朱标一直不敢问,为什么他爹选择允炆那个孩子,而不是他的嫡长子。
他缓缓闭上眼睛。
朱标没有敢问,其他人也不敢说。
少年朱棣暗想,他白白胖胖的大侄子雄英改名?不对啊,那朱允炆那么讨厌,怎么可能是大侄子。
额那他大侄子呢?
朱棣左右为难,一时之间既担心大侄子出事了,又不愿意那朱允炆是大侄子
朱雄英出生时朱棣才十四五岁,被长兄管着,对看着出生的大侄子自然也亲近喜爱。
所以他绝不相信那在朱允炆是大侄子,可这也意味着……朱棣依然沉默了。
【“说朱棣有天命在身,那自然是有依据的,不单单是因为朱允炆降智一般诏令。”
“Judy,人送外号——风系大魔法师。”李一轻咳一声,笑眯眯道:“光武帝刘秀被称为天命之子,天降陨石助力,不称帝都说不过去了。
可是历史上也不独光武帝幸运up,我们的风系大魔法师Judy也不遑多让。“】
天命。朱元璋拧眉,难道老四真的身负天命,毕竟自古以来就没有藩王能造反成功,尤其是和平年代,可是老四偏偏成功了。
那么大的差距,那么多的劣势,可是都没能阻止他。
【“朱棣起兵后,并不是一直都胜利,也有被失利的时候。
然而在白沟河、夹河等三次重要战役中,每次他快要落败之时,都会突然刮起大风,从而让其反败为胜,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可是这却是事实。
在耿炳文大军失败之后,建文帝开始重视这场所谓的造反,在黄子澄的建议下,他派出李景隆为统帅,统帅朝廷中央军60万北伐。
当时大军长驱直入,直抵北平郊外的雄县一带,朱棣闻讯,亲自率领燕军加宁王军还有原耿炳文的降卒共计十五、六万迎敌。
建文二年四月,白沟河之战爆发。
由于曾做过朱棣下属的朝廷先锋大将平安熟悉朱棣的行军方式,于朱棣进军路线上设伏,朱棣军首战不利。
彼时朝廷军队越战越勇,朱棣军渐渐式微,燕军接连两日都战败,连朱棣自己都差点被擒。
然而就在战争到了第三日傍晚,朝廷军队照旧叫阵搏战时,本是晴空万里的天气,突然吹起了旋风,而且极为猛烈,一举吹折了李景隆中军帅旗,顿时朝廷军营飞沙走石,目不能见物,这情况对朝廷军队简直不利。
要知道当时燕军已经士气低落,不敢应战,可就在此时,却出现这种变故,这不是天助朱棣吗?
于是朱棣果断抓住这次机会,派出骑兵在内线的配合下,乘风纵火,大火在旋风中肆意蔓延,顿时火烧连营。
于是李景隆不得不匆匆抛下大军逃亡奔入济南。
朱棣趁朝廷大军无主混乱之时,亲率大军虎步出击,骑兵左冲右突,朝廷军队慌不择路,杀溺蹂躏死者数万人,这就是白沟河之战,很惨烈也很离奇。
后世评价此为战场突起“妖风”。
可不就是妖风吗?要不是突然来了这阵妖风,朱棣还未必能赢呢,至少不可能是这样的大胜。“李一感叹道。】
李景隆:看,这是老天不让我打赢,不是我没有能力!
【“此战之后,燕军在南方的战局中终于有了主动权。”
“在白沟河之战一年之后,朱棣已经掌握了占据的部分主动,可以肆意率军攻击南军镇守的城池,但是此时他依然被困在幽州一带。
当时盛庸坐镇主帅,使朱棣几次受挫。
建文三年二月,朱棣率军南下,与盛庸大军对峙于武邑县的夹河,历史上著名的夹河之战爆发。
首先由朱棣率先发起进攻,盛庸陈军布阵,严阵以待,轻松防守住。
朱棣并不甘心,三番组织骑兵冲阵,开始了苦战,双方战况极为激烈,往来间,双方多位大将皆力战而死,此时双方还难分胜负。
但无奈朝廷军队人数众多,后勤充足,燕军渐渐落了下风。
此时意外再次出现了。
在最终的决战,盛庸军列阵西南,朱棣军陈兵东北,双方正准备着最后的殊死一搏。
不料未时上下,本来晴空万里的天气,突然吹起了极为猛烈的东北风,有没有觉得很熟悉,是的,没错,和白沟河之战一样,当时大风来袭,那个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是时尘沙涨天,咫尺之间却不见人影。
逆风向的盛庸军根本就睁不开眼睛,而顺风的燕军本就以骑兵见长,于是朱棣再次抓住机会,挥师大举掩杀,一举大败盛庸。
此战中,朝廷二十万人军队折了十余万,可以说这一战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局势,当时朝廷在失败之后,只能倾尽全力布防在山东河北一线,防止燕军再行攻城略地。
而这也造成了京师空虚,给了朱棣用奇谋偷袭南京的机会。
所以说若非天降妖风,朱棣很难在夹河之战中击败名将盛庸,毕竟当时燕军已经强弩之末,而南军的援兵平安已经从真定赶来,近在咫尺。
只能说人算不如天算,真的,朱允炆输的不算冤。“李一摇头道,朱允炆运气是真的不行。
“击败盛庸后,朱棣进军真定,考虑到攻城较困难,他决定诱敌出战,于是下令军中四出取粮,而用间谍向吴杰等透露此事。
吴杰等见状,决定袭击燕军。
闰三月初九,两军会于藳城,遂交战。
南军列方阵,朱棣则率精锐攻其东北角以破阵。
燕将薛禄由于马失足被擒,但夺敌刀斩数人后,夺马逃走。
此战大量燕军被南军的火枪和弓弩所伤,朱棣的帅旗被射得像刺猬一样,但是,由于朱允炆的禁杀之旨,朱棣本人反而没事。
次日,两军再次交战,噔噔噔,这时候风来了,那股大风叒来了。
当时战斗中突然又刮起了猛烈的大风,南军不能支,大败而去。
燕军四面围攻,斩首六万余级,只有吴杰、平安等逃回真定,坚守不出。
藳城之战,朱棣再次反败为胜。”
“从白沟河之战、夹河之战到藳城之战,燕军三次得大风相助而胜,这朱棣都认为自己得天命相助,他不当皇帝谁当皇帝啊?”】
朱元璋沉默了。
朱棣的兄弟们也沉默了。
有时候,人真的不能不认命,比如这三次大战,明明战争之初,朱棣都处于不利的局势,偏偏天降神风相助,这就是命啊!
【“都说朱棣是藩王中唯一一个成功的,但是他的造反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李景隆因为一败再败后,被撤职,换人上场后,朱棣在济南之战中就大败了,东昌之战时北平一方的大将张玉更是战死。
可以说在东昌之战,朱棣多次濒临险境。
但是由于朱允炆有“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旨意,南军将士惧怕战后反攻倒算,既不敢伤害朱棣,又难以活捉,只得放任自由。朱棣也恃此特权,单骑殿后,南军无可奈何。
而三次妖风更是一步步让朱棣获得胜利,取得优势,增强势力,此消彼长之下,局势就变得不一样了。”
“所以说,风系大魔法师真的名不虚传。”李一笑道。】
“老四,你真的能控制风啊?”有兄弟贼眉鼠眼的凑过去“小声”问道。
朱棣:……
他无语了,“怎么可能。”要真能控制风,一准谁把你扇飞,问什么愚蠢的问题啊。
哦。一干人顿时失落了,多可惜啊。
【“说起来。”李一捂嘴笑道:“还记得齐泰,黄子澄吗?就是朱棣靖难的对象之二,这两个碰上朱允炆,从朱棣造反后命运就是条曲折线,那个叫做高低起伏。
朱棣起兵后,打赢了,他们被贬谪。
东昌之战大捷后,朱允炆十分高兴,恢复了齐泰、黄子澄的官职。
闰三月初四,建文帝因夹河之败,再次罢免齐泰、黄子澄,谪出京城,当然暗中令其募兵。
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又又被贬就是了。
别人当官是为了功名利禄,他们玩的这是心跳啊。
啧啧,总之这也算另类的我与朱棣生死相依了吧哈哈哈。“】
齐泰,黄子澄:……
永乐陛下再次被逗乐了。
第 225 章
【“夹河、藳城之战再次使南军损失惨重, 朝廷不得不正视朱棣的威胁,重新估量朱棣的实力,于是正面战场战事稍缓和。
双方进入谈判阶段, 也就是和谈。
但这只是表面, 拖延时间罢了, 实际上走到这个地步谁都知道不是你死我活, 私底下各自又动作不断。
当大理寺少卿薛嵓去见朱棣时,盛庸、吴杰、平安等分兵骚扰燕军饷道。
朱棣知道后, 立刻遣使者进京表示盛庸等不肯罢兵, 必有主使。
这时候建文帝听从方孝孺的意见,将燕军使者下狱, 也有说直接诛杀,总之和谈破裂。“李一顺口吐槽一句:“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好不好,干嘛呢这是,使者就是个传话的,杀他除了泄愤有什么用。”】
朱棣凉凉的想:作用不是已经很明显,泄愤啊,他那个好侄子在他爹在的时候倒是一副好演技,当了皇帝之后嘛,耐心可就差太多了。
【“总之朱棣见和谈破裂, 决定袭击南军饷道, 让都指挥李远率兵六千,换穿南军甲胄,从济宁南下;
六月十五日,燕军瞒过南军到达沛县, 成功焚烧大量南军粮船,河中鱼鳖尽死。
南军损失粮食数百万石, 京师大震,德州陷入窘境。”
“由于河北战事不利,方孝孺想出了反间计,利用朱高炽和朱高煦的矛盾,先写一封信给守北平的朱高炽,令其归顺朝廷,许以燕王之位;然后派人告诉朱棣和随军的朱高煦说世子朱高炽密通朝廷,以使燕军北还。
但朱高炽得到信后,根本没有拆开,将朝廷使者连人带信一起送往朱棣处。
于是反间计失败。“】
明仁宗擦了擦汗,太阳有点大,就算有遮阳又有人扇风,但是一直待在也很难忍,尤其他还胖。
他听到这里,笑了笑,朱允炆容不下藩王,即便他一时被封王后续也会被收拾掉,到时候就真的是独木难支,朱允炆自己干的好事,还真觉得这个许诺有什么价值不成?
再说了,富贵险中求,他爹造反成功他就有机会成为皇帝,哪里是一个燕王之位能比的,又不是完全没胜算。
退一万步说,那毕竟是他亲爹,他要是真的背弃了,不得被世人唾骂,大义灭亲呵呵,一个连至亲都能下手的人还能有什么底线,何况他爹是被逼反!
这很重要,他们是受害者好吧。
傻逼才会上当,似他这么聪明的人怎么可能中了这小小的离间计。
胖皇帝心里对朱允炆指指点点,充满鄙视。
一旁的太监有眼力的去准备冰鉴。
【“七月十五日,盛庸令大同守将房昭入紫荆关威胁保定,据易州西水寨以窥北平。朱棣见状,只得回兵救援。
朱棣分兵守保定,并包围房昭的山寨。十月初二,燕军与真定援兵和房昭军决战,朱棣令勇士悄悄登山,在敌后大张旗帜。
南军山寨见状以为敌军对他们包抄了,顿时大乱,与真定援兵一齐崩溃。房昭不得不退回大同。
十月,燕军再次击败了前来袭击永平的辽东敌军。
然而战争打到现在,已经有两年多了。
尽管朱棣的燕军屡战屡胜,但他却依然面临着兵力不足的问题,这样的话打下的地盘再多,没有人也守不住啊,也就意味着他无法巩固胜果并扩张胜利,就意味着仗白打了。
在兵力不够的情况下,总是不得不放弃新取之地,到最后仅能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
不错。朱元璋含首,老四的劣势太明显了,哪怕是拿人命堆,也能累死燕军。
可是,朱元璋冷笑一声,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允炆还能输,这是什么级别的废物。
是不是还要庆幸他没有似那朱祁镇一样御驾亲征——死的更快!
【“朱棣也意识到自己的劣势,这时候他终于下定决心,改变策略。
建文三年冬,朱棣决定直接率兵南下,临江一决。
建文四年正月,燕军先后击败德州的一支分队和平安的部队,于是燕军南下至馆陶渡河,并长驱直入。
正月十二日,燕军在馆陶渡河;十四日,燕军攻陷东阿;十五日,再攻陷东平;十七日,陷汶上;二十七日,陷沛县;三十日,燕军先头部队到达徐州。”
李一啧啧道:“这行军速度,是真的全力冲刺啊,幸亏朱棣不常这么干,不然不得累死,很伤身的。”让她秒想起她那遭天妒的白月光,她的冠军侯啊!】
霍去病饶有兴趣的拿着地图看,“可惜有些地名不一样,不然能更精确的判断这行军路线,看看这明成祖是什么军事计划。”
桑海沧田,别说地名,只怕地形都变化不小。卫青看着有些对不上都地图,有些怅然。
生老病死,岁月如梭,不过如此。
汉武帝:所以还是要长生!
【“建文帝见燕军再次出动,令驸马都尉梅殷任总兵官,镇守淮安。
建文四年正月初一,建文帝将迁往蒙化的朱橚召回南京。命魏国公徐辉祖率兵援山东。
建文四年二月初一,南军将领何福、平安、陈晖进兵济宁,盛庸进兵淮上。
此时,朱棣派兵袭击南军饷道后,又击败徐州的出战军队,自此,徐州闭城死守。”
“已经决定兵贵神速,直捣黄龙的朱棣只怕巴不得徐州闭城不出,不然被拖住,消耗兵力,最后他才更吃亏。
还是那句话,他才是更拖不起的人。
所以徐州坚守不出,朱棣不再理会,继续南下。
三月初一,燕军进逼安徽宿州。
三月初九,抵达涡河。
当时朝廷军队不是没有想要阻拦,平安见到燕军一路南下,带兵来追,但在淝河中了朱棣所设的伏兵,只得退回宿州。
三月二十三日,朱棣遣将断徐州饷道,铁铉等率兵围攻,互有胜负。
四月十四日,燕军进达睢水之小河,搭浮桥。
次日,平安、何福领军夺桥,双方隔河僵持。数日后,南军粮尽,朱棣决定偷袭。
半夜,他渡河绕至敌后,不过此时徐辉祖援兵正好赶到,偷袭失败。
四月二十二日,双方战于齐眉山,南军大胜,斩燕将李斌。
南军再次获得胜利,再加上暑热,燕军陷入窘境。
这种时候,燕军众将要求北返,择地休整,朱棣不同意,说“欲渡河者左,不欲者右。”大部份人站于左侧,朱棣顿时生气,不能一鼓作气,军心只会越来越糜烂。
这时候,朱能站出来强力支持朱棣,表示“汉高祖十战九不胜,卒有天下”,坚定了燕军坚持的决心。 “】
刘邦缓缓打出一个问号,然后生气,骂骂咧咧道:“乃公也打赢不少好嘛!”什么十战九不胜,呸!污蔑!
【“朱棣重新稳定军心,这时候,朱允炆又来相助他啦。
原来朝廷讹传燕军已兵败,以为战争情形缓解,于是立刻以京师不可无良将,召回徐辉祖。
嗯,朱允炆才是朱棣的金手指吧。“李一认真的想。
她觉得朱棣两大金手指,一个是风,另一个应该叫朱允炆。】
唐太宗唏嘘叹息,将军在外最碰见这种皇帝,什么都不懂就自以为是。
【“四月二十五日,因为考虑到在河边不易防守,何福移营,与平安在灵璧深沟高垒作长远之计。
而此时粮道被燕军阻碍,平安亲自率兵六万护卫粮草。
四月二十七日,朱棣率精锐袭击平安,将其一分为二;何福全军出动救援,朱高煦也率伏兵出现,何福败走。
朱棣再次掰回一局。
而因为粮道被阻断,南军陷入缺粮的困境,何福与平安决定不得不决定突围,在淮河取得给养,他们约定号令为三声炮响,一起突围;
然而这时候朱棣的幸运光环再次发作,次日,燕军攻打灵璧墙垒,进攻信号正巧也是三声炮响。
于是当炮响的时候,南军以为是己方号炮,纷纷夺路而逃,好家伙这不是白送了,于是燕军趁势进攻,南军全军覆没。
灵璧之战就此意外结束。”
李一捂嘴笑道:“要不说朱棣是有天命的,关键时刻总是幸运up+++”】
觉得很玄乎的朱元璋抽了抽眼角,运气这玩意,有时候你真的不得不服气。
【“灵璧之战彻底击溃了南军主力,此后燕军在长江以北再也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
说起来一千六百年前决定楚汉之争胜败的垓下之战就发生在灵璧附近,可谓历史的巧合。“】
再次被扣的刘邦却露出自得之色,老对头项羽是厉害,可他还是输了,他才是最后的赢家 。
赢家通吃,胜者为王。
【“灵璧之战后,燕军向东南方向直线前进。五月初七下泗州,朱棣谒祖陵。
盛庸在淮河设下防线阻碍燕军渡河,朱棣在尝试取道淮安、凤阳受阻后,遣朱能、丘福率士兵数百人绕道上游乘渔船渡河。
五月初九,燕军从后方突袭盛庸,盛庸败走,燕军拿下盱眙。
五月十一日,燕军向扬州方向前进,五月十七日,到达天长。
守扬州的监察御史王彬本想抵抗,但属下反叛,趁其沐浴时绑缚之。
五月十八日,扬州不战而降。随后高邮归降。
此时,其实大家都已经看出,朱棣和朱允炆之间胜负将分,显而易见,朱棣强朱允炆太多。
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不外如是。“】
大家都有眼睛看。朱棣笑了笑,他才是正确的!
【“当时朱允炆见局势不利,又想和谈,但这一次朱棣不和他周旋了。
六月初一日,燕军准备从浦子口渡江,但遇到了盛庸最后的抵抗。
此时朱棣已经越来越深入腹地,客场作战,燕军战不利,朱棣不得不计划议和北还。但是这时候朱高煦引兵来援,朱棣非常高兴,说:“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啊。”
嗯,这是暗示朱高煦有机会取得储君宝座,于是朱高煦大受鼓舞,率众殊死战,击败盛庸。 “李一emmm,“改天兄弟相残,锅扣朱棣身上,他肯定不冤。”】
永乐大帝朱棣:……嗯,这容他想想怎么狡辩狡辩
太子朱高炽:……呵呵。
汉王朱高煦:……呵呵。
【“战局情形再次发生变化,随后朝廷军队的一支水军部队降燕,燕军遂于六月初三日自瓜洲渡江,并再次击败退守此地的盛庸。
六月初六,燕军至镇江,守将率城投降。
六月初八,燕军驻扎于龙潭,此时朱棣的军队距京师已经不到30公里,朝廷大震。”
李一笑道:“三年,朱棣终于还是打到了这里,一国的首都。当然,这不代表朱棣就真的稳赢,从来敌人兵临城下最后被反杀的也不是没有。
而且这时候的京城内按说有军队有存粮,要坚守到援军到达不是没可能。如果真的能受到援军抵达,那时候被两面包抄的就是朱棣了,局势一下子就能逆转。
可是,幸运女神再一次眷顾朱棣,胜利的天平从来没有倒向朱允炆。”
“当是时,朝廷内的人各有算盘,有人提议逃往内地以图兴复,有的则反对,还有的想要投降,种种不一。
这时候,方孝孺表示城中尚有二十万兵,应坚守待援,即使真战败,国君为社稷而死,是理所应当的。
朱允炆同意他的意见,又派大臣、在京诸王前往谈判以拖延时间。
六月初九,朝廷派李景隆、茹瑺等见朱棣,再次谈判,朱棣表示割地无名,只要奸臣。可是如果朱允炆真的交出人,那才是真的寒了人心。
六月初十,遣谷王朱橞、安王朱楹等第三次前往谈判,无果。
六月十二日,外出募兵的大臣们仍未返回,朱允炆只得派在京诸王和武臣们守卫各门。
时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被一群文官围殴。
次日,燕军抵金陵。
徐增寿作内应,事败,被朱允炆亲自诛杀于左顺门。”
“可是此时城内人心早就惶惶不安,真要说起来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儿子,反正都是老朱家的皇子皇孙,朱允炆当皇帝还是朱棣当皇帝,对这些大臣勋贵有差别吗?没有。
朱棣当皇帝,他们也不算对不起朱元璋,天下还是老朱家的天下。
所以很多人都倾向朱棣,毕竟真要说起来,之所以有这场战争,还不是朱允炆自己太过分,生生逼反朱棣。
当初朱允炆放弃了舆论高地在这时候终于反噬他了。
如果他削藩足够快,动静不会太大,大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
可是他偏偏瞎搞,又搞不定,自己作没皇帝之位,怪谁?
人心背弃,于是朱允炆被抛弃了。
他能杀一个徐增寿,可还有无数个徐增寿,当燕军兵临城下时,守卫金川门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
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李一感叹道。】
朱元璋深深叹了口气,原来如此,原来是这样。
老四很厉害,可是朱允炆也是真废物。他得好好想想。
【“靖难之役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
燕王进京后,朱允炆在皇宫放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终,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有的说他是从地道逃了,落发为僧,云游天下;还有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而永乐陛下让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
历史已经过去,一切无从考察,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李一笑道:“其实朱允炆失踪就好过朱棣杀侄子弑帝吧,真要说起来他是来靖难的,拯救皇帝的呢。尽管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个表面借口,可是遮羞布有时候就是需要存在的。
当然,现在皇帝失踪,国不可一日无君,他就勉为其难上位吧。“】
朱棣:要不是朱允炆确实不见,他还真信这个邪,不知道以为真是他干的呢。
朱棣想起地方借着朱允炆的名头搞事的乱臣贼子,不禁拧眉,虽然掀不起什么风浪,可也足够恶心他了。
【“不管怎么说,战争终于还是结束了,可哪怕只有三年,这场靖难之役还是给明初刚刚得到恢复的社会经济又带来不小的破坏,尤其是战争剧烈的地区,所受的破坏更大,形成“淮以北鞠为茂草”的情况。
而因此而遭到清算的臣子更是不少,这些本该都是国家的人才,死在这里实在让人遗憾。
一场皇帝和藩王之间的朱家人的内战,造成无数死亡,根据统计,因此而死的人多达几十万,而这场权利更换的战争游戏最后依然还是由老百姓买单。”
李一闭了闭眼睛,“这是一场悲剧,本该不用发生的悲剧。
我讨厌朱允炆,因为他没有自知之明,无能就是原罪,朱棣掀起战争,是为了活命,不得不反抗,让人可以理解。
可是朱允炆呢?那么多历史他是没看过吗?因为削藩引起的乱子不够多吗?
不是不能削藩,这从来都是政。治。正确,但是明明可以要缓缓图之的事情,他却偏偏想要一口吃成胖子,那就活该被噎死。
尤其是朱棣镇守边地,更是有功的!哪一个明君会无故诛杀功臣,他而朱允炆连一个正当的理由都没有。
但凡朱棣要是不姓朱,这妥妥又是一个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让人幻视无数冤死的将军。“李一站朱棣,愤愤不平。】
第 226 章
朱元璋冷笑一声, 大家都以为他是生朱棣的气,可是朱元璋却对朱棣还算平静道:“老四,你倒是历练出来了。”天幕说出来的好几个熟悉的名字, 能力他是知道, 都是和他一起打天下的, 老四能和他们过招, 还有输有赢,看来在边地几年确实是用心了。
是他的种。朱元璋满意的想, 抛开谋朝篡位不说, 朱元璋对自己儿子的进步还是很欣慰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孙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少年朱棣顿时嘿嘿一笑, “是吧,我就说我肯定能成为大将军的。”朱棣是年岁不大,但还是有点心机的,趁机和亲爹和太子哥哥表明心志,至于那个造反的朱棣,那不是活不下去了嘛,大家处境不一样。
朱元璋轻哼一声,“那你可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好好学。”
朱标心里轻轻一叹, 却拍了拍朱棣的肩膀, 宽慰之意再明显不过。
虽然,儿子生死不明的是他,皇帝之位落入他脉的也是他。
但朱标仍然有自信,只要他还活着, 就没有人可以动摇他的地位,在他二十多年的人生中, 他还未有过失败。
当然,若是他死了,那就没辙,儿子不成气候,那么弟弟继位也未尝不可。
说到底,对于朱标来说,没有什么感情又不争气的儿子和大明的未来还有从小亲近的弟弟相比,实在不值一提。
他一直的都在所有人眼中最好的太子和哥哥,从前如此,今后还是如此。
至于一些人暗地里说的提前扼杀威胁,呵,只有无能的人才会这样的惧怕。
年长朱棣十几岁,早就有自己班底,地位一直很稳固的朱标对这些乱七八糟的建议全都一笑而过。
【“说完靖难之役,我们就来说一下关于朱棣的外号吧。”
“第一个,明仁宗的征北大将军,哈哈哈哈。”说到这个,李一就忍俊不禁。
“这个外号来自朱棣当皇帝后曾经数度御驾亲征,留下太子朱高炽监国的故事。
正常来说,当了皇帝后想要再亲自带兵打仗是很难的,比如唐太宗,他有着卓绝的军事才华,也有着斐然的战绩,如果把他放在名将中也同样可以争一争前十。
可是唐太宗当皇帝后,就几乎再也没有带兵打仗了。
正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身为皇帝,他们的安危是重中之重,是涉及天下的大事,稍微不好就会搞得天下大乱。
所以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国家,安生待在后头才是正确的选择。
可是朱棣从来都是不一样的烟火。
和唐太宗不一样,朱棣成为皇帝时已经有了成年并且手段不凡的太子了,说句不好听的话,哪怕朱棣战死,在后方的朱高炽只要度过前面一段稍微混乱的日子,就可以很快掌握这个国家。“】
永乐陛下瞥了眼他的太子,虽然还是有各种让他不满意的地方,但是确实是锤炼出来了,他要是真的马革裹尸,倒也没什么放不下的。
朱高炽保持微笑,天幕说话这种话很容易让他被亲爹忌惮的。
【“尽管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就过世,在历史上存在感比较弱,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能力,恰恰相反,他能在亲爹更喜欢兄弟,嫡亲弟弟们觊觎他的位置依然保住自己的地位,在朝廷大军攻打时守住城池等到援军到来,又能在朝廷离间父子时一眼识破,在朱棣御驾亲征的那些年里始终稳定后方……朱高炽的能力可见一斑。”】
听到这里朱棣倒是微不可见的点头,当然,作为他的继承人有这点能力是正常的。
【“作为朱棣的嫡长子,从出生起朱高炽看本该是板上钉钉的世子,却直到洪武二十八年由朱元璋下旨才成为燕王世子,那一年他都已经十七岁了,在古代都是可以结婚生子的年纪了。
而这个世子之位还不是朱棣这个做父亲的请封的,而是朱元璋这个祖父怜惜孙子给的,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处境一般。
这是因为朱棣更喜欢和自己相似的次子,所以才有所犹豫。
能掌握他生死的父亲不喜爱,或者说没那么喜爱他,而嫡亲的弟弟对他屁股下的位置又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朱高炽除了一个嫡长子的名分,能依靠的也只有自己。
然而就算朱棣几次想要易储,弟弟身带功勋,自誉为第二个天策上将李世民,也依然没有能拉朱高炽下马。”
李一双手一摊,“所以朱高煦没事别来碰瓷我们天策上将了,不行就是不行,一般的人才和绝代人杰的差距就是天策上将能给他爹打下半壁江山,而朱高煦不行,只能给他爹敲边鼓的份!”】
朱高炽噗呲一声笑了,被天幕逗乐的。
他不会是李建成,他的好弟弟也成不了唐太宗。
朱棣难得有点尴尬,天幕怎么啥都说,平白让人尴尬。
朱元璋侧目,不满道:“长幼有序,老四你什么毛病。”对自己的嫡长子哪哪都满意的不行的朱元璋不能理解自家四儿子为什么会不喜欢他的嫡长子。
没事想挑拨一下兄弟关系吗?闲的!
少年朱棣觉得自己很无辜,“我都还没有成婚呢!”妻子都没有,何况孩子,他哪知道未来的他搭错哪根筋。
【“朱棣登上帝位后,在立储上也是经过一番纠结的,因为朱高炽从小体弱多病,加上长大后身体肥胖的缘故所以一直不得朱棣喜欢。
而靖难之役中,二儿子朱高煦又跟着朱棣一起上阵杀敌,表现的很是威猛,所以朱棣一直都很喜爱这个最像自己的儿子,甚至曾对朱高煦说过‘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这样的激励话语。
作为外人的我们并不知道,朱棣这句话到底是故意给朱高煦画大饼,让其卖力干活,还是真心觉得大儿子朱高炽的身体不好,说不定哪天就拜拜了,然后二儿子朱高煦就能顺理应当得当其继承人了。
反正最后朱棣在经过一番纠结后,最终还是立了大儿子朱高炽为太子。
或许当时的朱棣并不知道立朱高炽为太子到底如何,但从朱棣在位这二十年来取得的各项功绩来看,也间接证明了他当初选择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定是十分正确的。”
“明成祖在位期间,文治武功两手抓,干过许多大事,可是这哪件大事背后没有朱高炽的功劳呢
说朱高炽是永乐一朝的常务副皇帝虽然是玩笑话,但是也是事实,毕竟朱棣多次御驾亲征,都是朱高炽在监国。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说朱棣并不是在当皇帝,而是朱高炽的征北大将军。“】
朱棣一脸黑线,原来这才是大将军的由来。
朱高炽噗呲一声又笑了,听起来可真让人高兴哈哈哈。
作为儿子总是有反抗精神,想想他爹给他当将军,嘿嘿,那不要太美了。
【“不过明仁宗的征北大将军也没啥,这证明咱们永乐大帝后继有人对吧。”
李一装模作样的叹了口气,“可怜的朱棣,他明明开开心心的当他的明太宗,自欺欺人告诉天下人他爹很爱他,非常爱他,结果子孙不肖啊。”
李一啧啧道:“本该做太宗却变成明成祖的那个朱棣真可怜。”】
天幕一说起这个,永乐陛下顿时就很生气,谁要作祖啊!明太宗他不香吗
他狠狠的瞪了朱高炽,“别是你小子搞的鬼。
朱高炽大感冤枉,他怎么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公元1524年,也就是嘉靖三年这一年发生一件大事。
这一年,以藩王之身入紫禁城继承大明帝位的明世宗与文官大臣们长达三年的“大礼仪”之争,最终以皇帝的全面胜利而宣告结束。
这场君臣之间的争斗对明中后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什么是“大礼仪”之争呢就是嘉靖帝想把亲爹抬进太庙所进行的一系列折腾。
因为嘉靖并不是正统顺位的,当时正德皇帝突然暴亡,又没有儿子继承皇位,所以他才被大臣们迎接回京继承帝位。
但嘉靖却不愿意认堂兄正德皇帝为一脉,就想将老爹也抬进太庙,以证其身份的合法性。
虽然这很白眼狼,但是没办法,群臣已经认他当皇帝,下不来台了,最后不得不妥协。”
“于是这一妥协,朱棣首先遭殃,好好的明太宗被另立一脉,自己做祖宗。”李一忍俊不禁,“可怜朱棣心心念念,掩耳盗铃干的那些事情,现在都变成一把把利刃戳他心窝。”】
朱棣气得拍桌子,“什么不孝玩意。”老子长得这么还没有吃过这么大的亏。
朱元璋侧目,什么掩耳盗铃,老四干啥蠢事不成?
【“不过朱棣也别太难过,毕竟比起你的大胖儿子,你这还算好了。”李一不走心的安慰。】
朱高炽眼皮一跳,有了不好预感。
【“嘉靖大礼仪事件最大的输家难道不是我们的明仁宗陛下吗?”
“嘉靖帝将朱元璋的天子九庙改成了天子七庙,然后把自己老爹抬了进去,这意味着有人进去就有人要出来啊。
于是嘉靖左思右想,决定柿子要挑软的捏,最后把明仁宗朱高炽给移出去了。”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便崩逝了,年仅48岁。
虽然这年龄在古代其实已经算是高寿了,但是奈何在位时间太短了,才短短几个月,所以很多政策都未施展开来,看起来就没什么作为,所以嘉靖皇帝才认为其最无足轻重,将他的牌位从太庙中移了出去单独设庙祭拜,把自己老爹的牌位放进去了。
可怜的朱胖胖就这么成为大礼仪事件中最大的输家,嗯,他也算是历史上最为倒霉的皇帝之一了。“】
朱高炽:……
他狠狠的沉默,然后被气笑了,咬牙切齿,不要被他知道这是谁家的小兔崽子,不然他让他们知道捏柿子的后果!那么喜欢捏就让捏个够!
朱棣一时之间不知道是同情自己还是同情大胖儿子,最后很无语,这嘉靖的王八羔子是盯着他们父子霍霍是吧?
不肖子孙!
混账东西!
【李一为胖皇帝抱不平道:“明仁宗哪有那么糟糕,明史中对其评价是“与文、景比隆”这样的高评价。
如今学界将他和他儿子宣宗朱瞻基治理的时间合在一起,并称“仁宣之治”,可见大家还是明白,朱高炽的功绩和能力的。“】
朱高炽:……行吧,有一点被安慰到。
【“至于风系大魔法师这个缘由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朱棣的外号各个名副其实,只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哈哈哈。”】
朱棣镇定的想,别人想要还没有呢,这代表什么,代表他名垂千古,在后世知名度很高啊!
朱棣很会自我安慰,但是想起明成祖还是满心郁闷,他要做明太宗啊!!!
第 227 章
【“朱棣的一生是精彩又辉煌灿烂的, 少年时他是京城中的天潢贵胄,少年风流写意,策马奔腾, 快活的不行;
他就蕃后, 镇守边地, 立下战功, 向着自己的大将军梦想前进;
壮年起兵靖难,有过艰难险阻, 也成就辉煌, 真正演绎了什么叫做舍得一身剐,能把皇帝拉下马, 成功当上皇帝;
当了皇帝之后,他文治武功两手抓,从前人人都觉得他只能当个莽夫将军,不能好好治理国家,可是朱棣不服气,他没试过怎么就不行呢?于是他缔造了永乐盛世,把大明治理得很好。
他一生打脸无数,能人所不能。“李一露出佩服仰慕之色,“我由衷敬佩他。”
“永乐大帝, 史册皇帝数以百计, 可是几人能得大帝的尊称。”】
文治。朱元璋下意识看四儿子,心里也不禁嘀咕,说老四能当名将他信,毕竟是他儿子嘛, 可是文治……未来标儿没了后,他不选这些个成年的儿子, 未必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他这些儿子,看起来没几个能做守成之君的。
有道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大明下一代皇帝不必英勇不凡,能守好这个天下就不错了,太激进,呵呵,看隋炀帝倒是敢打,各种打,可是他却直接把隋朝也打没了。
而标儿文武双全,一直都是他最满意的太子,标儿的孩子想来也是往这方面培养,抛开嫡长子继承制这个根本原因,想来这个性格能力也是他最后依然选择长子一脉的重要原因。
没想到老四却文治武功都干的很好。朱元璋心情有点复杂,搞得他像是眼瞎选错人。
不过,朱元璋看了自己骄傲的太子,这一次他必不会有需要选择的时候。
【“历来排行华夏十大皇帝榜单,永乐大帝都是稳居前十,保十争五不在话下。”
“能稳压在他上面的只有龙凤猪,其他几位都在模拟两可,很难排出高低。”李一感叹道:“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汉唐明呢,因为这三个朝代强大繁荣,而且有作为有名气的皇帝多,咳咳秦朝的话纯粹是政哥以一己之力扛起来的。”
李一为她心爱的始皇帝陛下感到心酸,别人都是上阵父子兵,只有政哥是一个人。
秦国倒是有不错的君王,可毕竟不是皇帝啊……
一心酸李一就又想给她政哥送宝贝了。
政哥勇敢飞,秦粉永相随!
咳咳,扯远了……】
朱棣咧开嘴,没有忍住笑意,当然也不想忍。
这难道不是大喜事嘛嘿嘿,他起兵果然是对的,大明在他手上强盛着呢,哼要是让朱允炆那小子继续搞,还不知道大明会被他怎么作践。
朱棣在心里暗戳戳的贬低已经消失多年的傻逼侄子,力图证明他才是天命所归,他爹没有选他是他爹眼瞎,他才是大明最好的选择!
【“每一个名垂千古的皇帝都自有其功绩,煌煌耀世,给后人留下宝贵的遗产,咱们永乐大帝自然也是如此。”
“建文四年,朱棣即皇帝位,然后就大规模对靖难功臣进行封赏,并广求贤才,对山林隐逸的怀材抱德之士,令官府寻访,量材擢用。
又下令在建文年间废除的北方学校依旧开设,不令其废弛。”
“他一继位就着手恢复民生、蠲免赋税,下令山东、北平、河南遭受战祸的州县,有无法耕种的百姓就免去三年的差税。
而不曾被兵祸乱的地方,也与直隶凤阳、淮安、徐州、滁州、扬州一同蠲免秋夏税粮,其余直隶府州等地也各蠲免一半,又将建文四年七月初一日以前拖欠的一应钱粮、盐课等一并免除。
此外,河南、山东、北平、淮南北流移的人民,令他们各还原籍复业,需要的种子牛具,令官府给付。
他让百官一再劝民于田亩,千方百计地招抚流民复业。
流民复业后,有的地方官向他们追征累年拖欠的粮刍,朱棣知道后很生气,对户部臣说:“老百姓不得已才背井离乡,已经复业的,地方官要厚加抚恤,“未复业者,悉心招抚。新垦田地,停征其税”。”
还特地颁布诏令,各地都不得对逃徙的老百姓治罪。
这种做法无疑是正确的,它使大批流民很快回到田间,使残破的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
要知道因为连年战争的影响,被战乱霍霍的不少地方的土地大量荒芜,无人耕种。
而那些战争较少波及的地方,例如江南和山西的某些地方,又因为跑过去的人太多,导致人多地少的情况,有的人甚至无地可耕。
为了使农民和土地相结合,使大量的荒地得以开发,明成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移民。”
“此外,他对各地方官吏要求极为严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须深入了解民情,随时向朝廷反映民间疾苦。”
“永乐十年,明成祖命令入朝觐见的地方官吏五百余人各自陈述当地的民情,还规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当者勿问”。
之后,明成祖还宣布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观察员,如果看到民间疾苦而不实报的,要逮捕法办。而对民间发生了灾情,地方上要及时赈济,做到“水旱朝告夕振,无有雍塞”。”
李一感叹道:“该说不亏都是太宗吗?明太宗大概是最像唐太宗的,无论是军事才情还是文治成就,朱元璋曾经否定朱棣在文治方面的能力,可朱棣偏偏不服气,他做得很好,比所有人都想象的要好。”】
唐太宗淡定的表示:不错,没有丢他们太宗这一庙号的水准,当然啦,肯定还是他更厉害。
朱棣裂开着嘴,笑容满面,诶,谬赞谬赞,这不是基础操作嘛。
【“明成祖在位时期,不但完善了文官制度,还使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
同时,他还提出“为治之道,在于宽猛适中”的原则。
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过事佛、道教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
在发展民生的同时,其他事情他也没有落下,他营建北京,五征漠北、南征安南,派郑和下西洋,修撰《永乐大典》等典籍,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有人说隋炀帝是步伐太大扯到蛋才完蛋,可是我寻思永乐大帝这些动作也不小,工程也很大,怎么就没事呢?”
“所以还是能力的问题,不行就是不行,不要老是碰瓷千古一帝们!”】
第 228 章
【“迁都北京的事情是在朱棣手里完成的, 但是其实朱元璋在时就已经有这个考量了,朱标更是在去视察关中和洛阳后生病去世了,因此洪武一朝迁都的事情就搁置, 直到朱棣称帝后才重新进行。
在选址上, 朱棣最后选择北京, 也就是当时的北平。
这既是因为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 朱棣在此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 也是因为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 交通便利,形势险要, 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
将国都定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是以永乐四年,明成祖开始营建北京。
永乐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
永乐十三年,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大运河重新畅通。
永乐十四年,朱棣下令正式营建北京。
永乐十八年, 北京宫殿落成。这年九月, 朱棣下令明年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
永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 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
“整整十四年, 集中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陆续征调了二三十万农民和部分卫军做壮丁,大兴土木,终于让这座历史上赫赫有名,传承至后世的北京城诞生在永乐盛世里,其中经过两年工期才铸造成的紫禁城更是成为这座城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迁都北京,是永乐一朝非常有标志性的事情,正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一句话贯穿明朝的一生,朱棣将国都放在最危险的地方,以天子之身守门户,而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更是践行了君王死社稷这五个字,也算得上前后呼应了。”李一感叹道。】
天幕之下,无数人为这句话而心折。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李世民动容,“好大的气魄。”
【“至于五征漠北,三犁虏庭更是为青史所称赞,是咱们朱棣陛下的武勋,是”北清沙漠,南定交结,其威德所加,不远过汉高哉。“】
汉高祖表示抗议,请不要拉踩,谢谢。
【“五征漠北沉重打击了蒙古贵族的割据势力,在朱元璋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管理。”
“遗憾的是第五次北上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果朱棣就病逝了,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一次次的震慑草原上的势力,使草原势力几十年不能发展起来。”
“说起来五征漠北,每次都带着几十万士兵,朝廷还同时进行营建北京城的事情,这些按说应该很很损耗民生民力,会增加人民的负担,不得把国家搞得一团乱。
但是,在进行这些事情的同时,朱棣偏偏还能创造永乐盛世,要知道连汉武帝都因此留下穷兵黩武的名声,因此历代被士人所抨击呢。
那么为什么大动作不断朱棣偏偏例外呢?
也许是因为他让郑和出海,带回来了大量白银的缘故吧。“】
汉武帝眼睛蹭蹭亮了,对朱棣的弄钱方法非常感兴趣。
始皇帝默默加一。
【“说到郑和下西洋,这更是世界航海史的盛事。
不过这不是重点,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郑和下西洋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这个问题可是让无数人争吵不断。
几乎所有明朝文臣都一致地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一个赔本的买卖,对于明朝是有害无利的,所以要坚决禁止官方进行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他们认为,下西洋活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带回来的都是些奇技淫巧之物,实在不是什么利国利民的事情。
其中刘大夏曾经说过:“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回来又有什么用?”
由于文官们的激烈反对,朱棣之后就很少有再次下西洋,至明宪宗时期,文官们在舆论上占了上风。
更为甚者,刘大夏打着为天下人出头的名义,把郑和下西洋的各种档案全部“藏”了起来。
至于究竟是藏了起来,还是拿给他自己或者朋友的私人船队去用,又或者是烧毁了,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李一耸肩,“反正一个臣子,还挺会给皇帝做主的。”】
刘大夏脸色涨红,气的!
他怒斥道:“胡言乱语,妖言惑众!”
【“那么郑和下西洋是个赔本买卖,这个事情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历史上的说法是众说纷纭,即便同样是明朝事情的人,有的人说是亏本,也有的人说是赚钱的,总而言之就是自相矛盾。
比如,虽然刘大夏等人坚持郑和下西洋这个事情铁定是亏本的,但是明朝后来的学者严从简却认为郑和下西洋活动:“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室,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矣裕。”
我们不看时人说了什么,而要看朱棣一朝发生了什么。
明成祖时期,明朝天天打仗,朱棣五征漠北,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有多大完全可以想象的,然后他还要同时修建北京城,修编《永乐大典》等,就问钱哪里来,收刮百姓吗?
可是那还是那句话,朱棣缔造永乐盛世,这代表永乐一朝百姓过得应该还可以,否则怎么敢称盛世。
那么这就只能说明朱棣有另外的来钱渠道,否则只靠税收根本不够,合理猜测是郑和下西洋带来巨大的财富。
而朱瞻基在位时,依然进行了下西洋活动,也没有缺钱,要的真的赔本,明朝在朱棣那些年就应该受不了吧。
可是反观后来没有下西洋之后,皇帝的生活越过越简朴,皇帝也不修建宫室了,也不敢轻易打仗了,但是国库却空荡荡的,这样的结果,能说明下西洋活动是一个赔本买卖吗?
而且,至今博物馆当中还有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黄金。“】
第 229 章
【“说起来郑和真的是改变了我对宦官的印象, 小时候看电视剧听老师讲课,我就知道郑和很牛逼,是个大航海家, 大外交家, 还会打仗, 简直无所不能, 可帅气了,是我的童年男神之一。
直到我长大后知道太监是什么东东, 才猛地意识到郑和居然是个太监!简直震惊了我全家好吧。
让现代女孩在一个正常男人和郑和之间选一个, 恐怕十之八九都要选择郑和吧。“李一双手捧脸,想起小时候看的郑和下西洋的动画, 可好看了,是她对郑和的第一印象和了解。】
“太监……”很多人都沉默,虽然英雄不问出处,虽然正常人也有人渣,身体不健全也有好人,虽然太监也不一定就都是弄权无下限……额,好吧,恕他们就是有偏见,不能苟同 。
毕竟就他们所认知的太监十之八九都不是什么好玩意, 就算偶尔有例外, 可那也是极少数,完全不能扭转他们的偏见。
【“古代人都鄙视看不起太监,可是直到郑和横空出世,才让人意识到太监也有好太监, 秀出不一样的烟火。
郑和七次下西洋可以说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
船队所到之处不但促进积极的外交, 更开展贸易活动,以“朝贡贸易”为基本形式,同时推行“官方贸易”、带动“民间互市”等。
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各种局限性,地理大发现的历史使命未能由郑和船队来完成,但他们所经历的航路之远、之繁复,在世界航海史上是划时代的。
在那么广大的范围内,发展起了亚非各个沿海国家和地区之间纵横交错的海上交通,沟通和加强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国之间的联系,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郑和以亲身经历改变命运,让宦官以他为荣,后来无数宦官都以他为榜样,被他所激励着。”
李一感叹道:“说起来郑和也是古代少数有海权意识的人,后来更是掀起一股“郑和热”,可惜古代对海权不重视,又一次落后了啊。”
“明朝对海权的不重视让无数后人都扼腕,恨铁不成钢。
明朝皇帝因此拉低多少分,每次说到这个朱元璋都会被拉出来批评。“】
朱元璋缓缓打出一个问号,他干啥了,海禁还不是为了百姓的安全。
【“说起来海禁其实是从元朝开始的,可以说是开华夏海禁之先例,但是因为元朝海禁时兴时废,所以没有打断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自身进程。
然而这依然对后世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它表明封建统治者试图加强控制海外贸易,这一倾向被明清所继承和强化,从而阻碍了华夏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明朝,海禁就是一条曲线,从明初严厉的海禁政策到永乐年间海禁的松弛,永乐后海禁政策的再强化,嘉靖年间的海禁政策高度强化,到了隆庆又开放起来,也让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直到明末海禁废弛。
这真的就是看皇帝本人的态度了。
当然海禁在清朝到巅峰就不用说,清朝没少被骂。
大家更遗憾可惜的是明明在明朝就有机会发展起来,把西方远远甩开,偏偏最后却被反超了。“】
嬴政沉吟片刻,“这好似不是天幕第一次说起华夏落后西方的事情。”可这西方是哪里?海的另一边吗?
刘彻和李世民都让人去翻古籍,想看看能不能查出来这个西方究竟是哪里,让后世人吃了那么大亏。
【“从后世往前推,朱元璋被骂实在不冤。
彼时明朝正站在近代世界发展的“十字路口”,而朱元璋就是那个决定了华夏文明的走向的人。
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这拉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
要知道蒙古帝国疆域辽阔,最强大时纵横多个大陆,而它的瓦解让西欧文明、阿拉伯文明、俄罗斯文明以及华夏文明一同登上了近代世界文明的舞台。
西欧走出了封建割据,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推动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了海外殖民和全球扩张的新路程。
奥斯曼帝国和帖木儿帝国及其后裔则推动**文明在亚欧非疯狂扩张,成为最早全球化东西交流的开创者和实行者。
莫斯科公国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俄罗斯文明。
它们在时代潮流中挣扎起伏,走出自己的道路,迈向正确的方向,于是从此越发壮大,以超乎人们的意料的速度飞快发展起来。
而处于东亚的华夏文明当时正是大明王朝,这意味着朱元璋同样站在了需要抉择的“十字路口”。
然而他的想法却是“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之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于是从此明确了明初的疆域政策,对周边国家采取不主动征伐的方式,放弃对外开疆扩土。”
李一深呼吸一口气,“要知道明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拥有着最强大的军队,无论是陆军还是水军都称得上所向披靡,可明朝却最终受制于统治者的政治理念以及个人性格缺陷使然,在疆域政策上选择了内敛。
当然,我不是说朱元璋不行,恰恰相反,他的伟大是毋庸置疑,但他的性格缺陷也真的让当时的明朝与世界主流背道而驰,让华夏一步步落后于西方。
诚然华夏的落后是一代代人的傲慢自大所造成的,朱元璋也只是其中之一。
但是因为他那么厉害强大,于是后人也就对他寄托了更多的希望,可是身处时代洪流的朱元璋却没有意识到世界的变化……我们很遗憾。”
李一叹了口气,“而在永乐时期,我们又在此看见希望,朱棣对海禁显然没有他爹那么严厉,他的态度是更加的开放,可是遗憾的在于,朱棣之后的皇帝又回到保守上。
错开明朝,也就别指望清朝。
我们曾经最骄傲的华夏啊,他几千年来都屹立于世界之巅,可是从明朝开始就这么一步步落后于西方,最后被敌人以血的教训才醒悟,才重新奋起直追。”
李一有些低落,哪怕她知道其他平行世界能改变,可是曾经发生过惨痛历史留下的伤口,却永远无法消除,所有人都应该铭记这个惨痛的教训。】
第 230 章
【“扯远了, 尽管朱棣命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对开海也秉持更加开放的态度, 但是由于没有意识到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所以也没有真正放开海路。”
“但是明朝时期的火器其实是非常先进强大的, 而华夏大地的各种技术也十分先进, 所以也确实有看不起西方的资本,也不能硬是把几百年后的锅扣到明朝身上吧。”
“骂清朝还差不多。”李一嘀咕, 毕竟清朝的皇帝明明看见西方的各种先进技术, 却硬是闭关锁国,夜郎自大。
明朝到清朝隔了三百年, 西方彻底发展起来,两者面临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
朱元璋朱棣他们没办法预料几百年后的事情,再英明神武也不能未卜先知是吧,可清朝不用未卜先知,但他们选择装瞎……所以有锅先扣清朝好吧。
李一自觉没有很偏心。】
清朝皇帝们:emmm……
那些沉迷权利自然该继续装傻,还当自己是天朝上国,但是也有几个有上进心和危机意识的皇帝默不作声的开始查这些年西方的事迹,打算进一步海上贸易,也看看西方有什么值得天幕忌惮的。
无论如何, 属于清朝的历史轨迹还是有所不同。
【李一继续道:“朱棣是一个很有活力的皇帝, 生命不息,折腾不停,但是他所有的行动总体上都是利大于弊,对国家有好处的。”
李面露微笑, “不是所有的皇帝都会把自己折腾完蛋,由此也就更加能看出皇帝的素质和手段了, 厉害的皇帝总是不会翻车的。”】
天幕对这明太宗倒是推崇备至。有些皇帝酸溜溜的想。
【“抛开每个皇帝都会有的这样那样的缺点,朱棣确实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皇帝。
而众所周知厉害的皇帝多半都是手握大权,说一不二的,这也意味着他们在皇帝集权上更是很有想法,朱棣自然也如此。”
“明朝的中央集权在历史上就是出了名的,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群臣要事无巨细向皇帝禀报,由皇帝亲自处理。
讲真,朱元璋是真的精力旺盛,雍正干了十几年就被累死了,可朱元璋就是生龙活虎的折腾,主打一个绝不内耗,怎么发疯怎么高兴就怎么来。“李一啧啧感叹道。】
朱元璋道:“什么发疯,咱一向很讲理的好吧。”
群臣:?认真的吗?
朱元璋露出威胁之色,怎么,难道老朱我不讲理吗?
谁要是敢点头,他就让这人见识一下什么叫做真的不讲理。
【“而到了朱棣呢,他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不过这时候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翰林院庶吉士锻炼,远不是后来那个掌握大权的内阁。
永乐时期,内阁文臣只是正五品,职权上也仅备顾问,但皇帝在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决策会咨询他们的意见,相当参谋吧,总之是很有前途的,后来就更不用说了,哪个当官的不想入阁啊。”
李一感叹一句,继续道:“内阁的出现弥补了自中书省废除后中央机构在结构上的脱节,终明一世没有被废除。
正统至正德年间,内阁中枢决策的权位愈发巩固,权力也开始超过六部,内阁首辅开始出现,其地位与作用也日益显著。”
“当然,在这时候内阁只是朱棣的一个参谋团罢了。
而为了增强权利,他即位后,恢复了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设立东厂,这就是有明一朝大名鼎鼎的厂卫机构。
厂卫机构的出现使天下臣民都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中央政权更是被高度加强。”
“在任用厂卫人选上,朱棣选择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
如此,宦官集团不仅被引入参政,政治势力也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将宦官集团的管理部门独立出来,不再由吏部负责,而是由宦官集团的内部机构——司礼监管理,更是强化了皇权和专制统治。”
“锦衣卫加东厂,使朝廷侦察工作日益严密,宦官也由此得以上下其手。
为防范驻防军将专权,朱棣派宦官赴外地监军,甚至委派宦官出任军职统军镇守,出使外国也虑臣僚不忠而任用宦官。”
李一无奈道:“在这一点上,怎么说呢,如果说,内阁的设置开始了阁臣执政的端绪,那么宦官的倚用又开创了内臣干政的恶例,影响是深远的。”
“我不敢肯定的说这是好还是坏,虽然制衡是有必要的,但是沉迷制衡的手段,那就很不好,朱棣当然没有,但是历来总是会出现这样的皇帝。”】
朱元璋啪的一拍桌子,指着朱棣骂道:“你你小子要死啊,居然让宦官干政,历史前车之鉴你是没看见是吧。”
少年朱棣苦瓜一张脸,怎么又骂他了,明明他啥也没有干。
朱棣愤愤不平,并且伶牙俐齿的反驳,“那郑和也是宦官,要不是启用他,那航海史上的盛事指不定就没了。能出现一个郑和,怎么就不能出现第二个第三个,任才唯贤哪里不对了,您这是偏见!”
朱元璋大怒,你还敢说。
朱棣继续输出,“没有宦官也会有后宫干政,还有藩王有权臣等等,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会用人的皇帝什么人都能用的好,不会的皇帝少了这个问题也会有别的问题。”
朱棣:“从来贪官污吏源源不断,而宦官能搞出大事的往往都是皇朝衰败时期,但已经是衰败时期,什么牛鬼蛇神都跑出来,少一个宦官也无济于事啊。”
朱元璋额头青筋直崩,老四这话忒多,让他骂一下他居然还有那么多意见。
他一个茶杯就砸了过去,朱棣灵活闪过。
朱元璋没好气道:“防范于未然这五个字你是不懂是吧?”
朱棣躲在朱标身后,谨慎的探头,“也不能因噎废食吧。”
朱元璋顿时又生气了,不用宦官算什么因噎废食啊!
一场明朝皇室版本的老鹰捉小鸡诞生了。
朱标无语,他难道是柱子吗?
【“当然,集权归集权,正事还是要办滴,皇帝的正事当然是治理好天下啦。
首先在法律上,朱棣在审判制度上的创举颇多,审慎用刑,复行死刑五复奏,并以“令”的形式将其确立为法律制度,且良好地落到实处;并且规定如果各省死囚百人以上者,必须派遣御史去地方决囚;外地死囚亦可以赴京师会官审录,如此扩大了会审的对象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冤假错案。
因此还开创了热审,即在夏季炎热时集中审理罪犯,除犯斩、绞罪立即处决之外,其余徒、流以下罪犯,都令所在发遣减罪,以免罪囚在狱中淹滞而死。
热审的开创性实行,发挥了源头作用,推进了明代恤刑制度的发展。”
“在军事上,建立三大营。
三大营堪称大明的精锐所在,所以后面朱祁镇那王八蛋把三大营打没了才那么让人心痛,明朝的军事实力也由此转衰,说起来就生气。”
李一骂骂咧咧了一下,才继续道:“说到军事,就必须说朱棣拉,毕竟当了皇帝之后还能这么频繁御驾亲征的皇帝也就他一个了。
他多次北征蒙古,威慑草原势力;又南征安南,将越南纳入国土。”
“在军事上,朱棣的战绩一向斐然的,当然,总体上因为朱元璋才驱除鞑虏,所以能让朱棣发挥的余地不是特别大,不然朱棣的武功肯定能更加辉煌灿烂。”
李一肯定的点头,毕竟朱棣的军事才华是被肯定的,所以她吹的毫无压力,吹的安心。
“登基之后,朱棣注意到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
又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
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
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据记载,永乐三年全国税粮高达三千多万石,这是连续第三年保持在三千一百万石以上的税收,按照当时不足一千万户的民户统计,每户平均纳税超过三石。
此外从永乐元年起军卫屯田的收入也达到高峰两千多万石,加上民户交纳的税粮,平均到当时人口,人均超过一石。
在永乐二十二年间,税粮总入达近七亿石,平均岁入超过三千三百万石,而且总的趋势是增长的,这是有明一代的颠峰时期。”
“你说是不是朱棣横征暴敛才有这么多的啊,嗯,再一次重申一遍,朱棣缔造了永乐盛世来着。”
“总之,为了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朱棣又于永乐九年疏浚会通河。
永乐十三年,因原本淤塞的大运河会通河段全面疏浚,明朝停止海运,改由大运河漕运,由陈瑄负责,驻节淮安。
从此,长达1794千米、沟通五大水系、跨越十个维度的大运河迎来了历史上的辉煌期,成为明代都城北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海运的停止是可惜的,但是不得不说这大运河是修的好,想要富先修路,这话放海上河上也是一样的。”
“所以同样是又打仗又修大运河,怎么朱棣就好好的,隋炀帝就完蛋了呢?”李一微笑脸,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李一再一次拉踩。】
朱棣只觉得六月的天他却浑身舒爽,嘿嘿,多夸点,他爱听。
【“而在文化上,朱棣也有卓越的贡献,他命人纂修永乐大典。
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大型类书,全书22937卷,其中仅目录就有16卷,共11095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其中内容包含自先秦至明初的资料有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
而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可以说是华夏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甚至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除《永乐大典》外,朱棣还组织了一系列大型编书活动,极大的使古代文化传承到后世。”
“此外,朱棣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的同时,也以此改变明初嗜佛之风。
其在位期间,一方面严厉整顿和限制佛教,完成了对明代整顿和限制佛教政策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又大力对之加以提倡和保护。
可以说,朱棣对佛教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对他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佛教整顿和限制政策也为后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在靖难之役后,朱棣认为是真武大帝保佑了他,于是开始史无前例地大修武当,费时十二年之久,在武当山建成了9宫8观,72岩庙等33处大型建筑群。
朱棣崇奉真武神,大修武当山宫观,扶植武当道教,这也是明史和中国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
李一一言难尽道:“怎么说呢,真的就是你高兴就好吧。”虽然朱棣确实运气很好,但是这和真武大帝有什么关系呢?要不是他自己努力能干,一份运气九分实力,也当不了皇帝,哪怕当了皇帝不好好干也会和朱允炆一样呗赶下台。
与其感谢真武大帝,不如感谢士兵和百姓吧。
算了,和迷信的人说不清。】
明太宗朱棣轻咳一声,反正就是力求一个安心。
【“在对待少数民族上,朱棣选择“多封众建,因俗以治”的方式。”
“在外交上,则是以“宗主”自居的朝贡外交。当时的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吸引了众多海外国家,出现了各国争相来朝的盛况。
当时与明朝发生外交关系的国家多至近百个,因为贡使日多,朱棣甚至下令重置洪武中废罢的市舶司。
为了与各国来人交流,同时还设置了四夷馆,专掌翻译各国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四夷馆下设有朝鲜、日本、安南、暹罗、鞑靼、满剌加、畏兀兀、琉球8个馆,并且要求馆内工作人员熟悉外语,以利于接待时的相互交谈,同时设会同馆接待外国使臣。”
“麻蛋,这时候外交明明搞的很好啊,连外语人才也不少,正是搞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好时机啊。”李一郁闷了一下,怎么说呢,就和大家一样的想法,很可惜很遗憾。
“永乐时期,共有4个国家的国王先后7次来访,共有来华使节318次。
其中,浡泥国王、苏禄国王和古麻剌朗国王在死后均葬于华夏境内,其陵墓至今犹存,成为中外友好的历史见证,如今更是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景区。
而这种情况是历朝历代都不曾见过的,也从侧面表明,永乐年间的海外交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古代中外元首外交的先例。”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虽然虎头蛇尾了。”在这一点上,李一对明清都一视同仁的绝望,前面几个还不错的明朝皇帝没有做的事情,就不要指望后面陷入争权夺利的皇帝能搞。】
朱棣决定回头再加大对郑和的支持,并且解了海禁。
本来海禁不海禁的他其实无所谓,毕竟是老头子立下的政策,看不出什么影响也就无所谓,没想到后续却似乎引发很大的惨剧。
朱棣决定分出一部分精力搞搞这个海上丝绸之路。
毕竟听起来好处是大大的,他还是很缺钱的。
朱元璋揉揉额头,这事他还得再思虑一下,放开海贸又不是一句话,后面还有成堆的问题呢。
李一见针插缝的碎碎念终于让大明皇帝们重视海上贸易还有所谓的西方,嗯,这个是未来的大敌,姑且先记着,毕竟是在海的另一边,太遥远了。
就算想给后人先解决这个大敌,可是,真的很遥远啊,一旦到了大海很多事情就是不可预测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件事能给大明带来多少利益,要不然这一代他们搞,下一代就放弃,那也是白费功夫不是。
一件事只有足够的利益才能驱使人们前赴后继。
【“总之,如果明朝时期开始发展海外贸易,真是不敢想象会多强大。”李一决定整理一份海上丝绸之路和近代史的资料给朱元璋朱棣几个还不错的皇帝。
她一本正经道:“明朝能不能暴富就看这波了啊老铁们。”】
朱棣哭笑不得,天幕又在说奇奇怪怪的话了。
【“李一给大家描述一个搞海外贸易的美好前途,才笑意盈盈道:“他壮年起兵,夺取帝位,是唯一一个以藩王之身造反成功的。
他五征漠北,攻下越南,于武功上成就卓然,历史上能以皇帝之身在狼居胥山下祭告天地,获得武将的最高荣誉“勒石燕然”仅他一人,这是一个奇迹。”
“他修建北京城,疏通大运河,编著《永乐大典》等书籍,于文治上极其出色,甚至缔造了永乐盛世。”
“他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说一不二的帝皇。”
“他是一代永乐大帝,是明太宗朱棣。”】
第 231 章
【“本期直播到这里就进入尾声啦, 回顾明君系列,我们见识黑白莲花的顶尖政治手段,也看过险些翻车却**住的大汉棋圣, 我们走过两代开国皇帝的基建之路, 也经历了以藩王之身夺取天下的明太宗, 他们为青史所称颂, 都是华夏皇帝中第一流的皇帝。
“寥寥数语不足以道明他们的伟大,时间带走很多东西, 却带不走他们留下的功业。”
“他们皆是一代明君, 青史有幸记其名。”
李一认真的道:“多谢几位陛下对华夏的贡献和遗泽。”】
随着李一话音落下,熟悉的光芒再次刷刷亮了起来。
汉文帝放下手上的竹简, 抬眸望去,心中几分意动,按照天幕这一路夸夸夸的模样,他们是会有奖励吧?
汉景帝已经让人收拾了棋盘了,下的没劲,倒是这突然来的完结让他侧目,希望能来点能促进民生发展的东西或者提高军队实力的东西。
唐高宗倒是和他的皇后一起在御花园赏花,那风光好不亮丽。
赵匡胤和汉景帝的心思是一样的,发财和变强总要有一样吧。
明成祖表示, 看天幕那股给他站台的劲, 少了谁的都不会少了他的。
隋文帝没有特别缺什么,哦不是,他缺继承人,现在特别想要天幕那些神奇的丹药, 看看能不能给孙子们开开窍。至于被他接过来的小小的李世民,嗯, 除非李渊把儿子过继给他,他才会考虑。
说起来也是自家亲戚。杨坚暗想,过继好像也不是不行?
杨坚为这个突发奇想陷入沉思,那个天幕说的那个周世宗柴荣可不就是被过继给郭威的嘛,这么说起来他们的关系和他跟李世民的关系其实也是差不多的嘛。
加上李世民年纪小小的,还真未必养不熟。病急乱投胎的杨坚立刻和他皇后说起来这个想法。
独孤皇后:?过继她妹妹的孙子,嗯倒也不是不行。
两夫妻居然真的就一本正经的参考这个可操行性。
李一完全不知道他两的想法,不然指定凑个热闹,过继好啊,让李渊老是给咱们二凤陛下拖后腿,这么优秀的儿子你珍惜那就给别人吧。
气死李渊!
【经检测,汉文帝刘恒与民休息,恢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缔造文景之治,有功于国计民生。
华夏大地有感,特赐百病全消丹一颗(附注)、寿元丹一颗(附注:增寿二十年)、水稻种子十斤(附注:可亩产一千斤)、红薯种子十斤(附注:可亩产三千斤)、《军地两用人才之友》(附注)】
【经检测,汉景帝刘启恢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缔造文景之治,有功于国计民生。
华夏大地有感,特赐百病全消丹一颗(附注)、寿元丹一颗(附注:增寿二十年)、小麦种子十斤(附注:可亩产八百斤)、玉米种子十斤(附注:可亩产八百斤)、先进耕种工具图大全(附注)】
【经检测,唐高宗李治促进民生经济文化发展,开创永徽之治,使唐朝版图达到极盛。
华夏大地有感,特赐百病全消丹一颗(附注)、《赤脚医生手册》(附注)、水稻种子十斤(附注:可亩产一千斤)、小麦种子十斤(附注:可亩产八百斤)、世界航海地图集一份(附注)】
【“经检测,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结束南北分裂局面,创三省六部制,促进文化发展,使社会恢复稳定,百姓得以修生养息,缔造开皇之治。
华夏大地有感,特赐水稻种子十斤(附注:可亩产一千斤)、小麦种子十斤(附注:可亩产八百斤)、红薯种子十斤(附注:可亩产三千斤)寿元丹一瓶(附注:可增寿二十年,不可叠加)】
【经检测,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结束五代十国的大混乱时期,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使百姓得以修生养息,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
华夏大地有感,特赐《军地两用人才之友》(附注)、《民兵军事训练手册》(附注)、《赤脚医生手册》(附注),水稻种子十斤(附注:可亩产一千斤。),红薯种子十斤(附注:可亩产三千斤。)(附注),百病全消丹一瓶(附注)】
【经检测,明太宗朱棣延续大明国运,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传承文化发展,促进航海新世界发展,有开疆拓土之功,开创永乐盛世。
华夏大地有感,特赐水稻种子十斤(附注:可亩产一千斤)、小麦种子十斤(附注:可亩产八百斤)、寿元丹一颗(附注:可增寿二十年,不可叠加)、世界航海地图集一份(附注)】
天幕按照流程,在显示奖励之后又蹦出一条信息。
【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隋文帝杨坚/唐高宗李治/宋太祖赵匡胤/明成祖朱棣是否确认获取奖励?】
这显然不是个选择题,几人心情愉悦的选择确定。
没有拿到重复的东西的朱棣很满意,毕竟有些好东西在群里他已经到手了。
杨坚有些失望,没有那些什么开智丹之类的神奇丹药,毕竟他不是没有儿孙,肯定优先选择他们做继承人,过继……唉实在是最后不得不得选择。
李治和武媚娘一起研究怎么使用这些东西。
而汉文帝时代,因为太子刘启的原因,成功得到双份奖励,心情非常愉快。
汉景帝表示自己吃亏了,都是刘启,平行世界的还年少的他却能享受双份奖励改造的大汉。
赵匡胤看见被天幕誉为穿越者必备的三大神书,深刻意识到天幕对他大宋军事能力的不信任……额,好吧,他确实很需要,如果真的那么神奇的话。
第 232 章
【“恭喜宿主完成本期直播, 本次直播人气评级为A+,获得五亿人气值,系统奖励九千万积分, 抽奖十二次, 希望宿主再接再厉。”】
李一看了眼新增加的一亿积分, 欣慰极了, 毕竟这代表直播热度再创新高峰嘛。
直播获得五亿积分,其中80%用作奖励, 剩下20%归她, 再加上系统奖励的九千万积分,这代表她目前的积分有6.4亿了。
看着巨额积分, 李一半点不心疼的拿出四千万积分给几位蛮喜欢的皇帝陛下准备礼物。
朱棣感觉人生没啥缺憾了,送个玻璃和水泥配方。
玻璃的话可以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后去薅羊毛,这可是穿越者必备的赚钱神器。
水泥各种基建必备,应该也用得上吧?李一不是很确定的想,毕竟也是穿越文必备神器。
再送些灵水,没事喝喝对身体好。
汉文帝就送个世界地图好了毕竟猪猪陛下都可以搞丝绸之路,说不定往前几十年也能试试?
再送个本赤脚医生手册好了,对什么都缺的才从战争走出来没多久的汉初还是很有用的。
最后再来个造纸术印刷术加科举制三件套,完美!
汉景帝死得有点早, 送些灵水调养身体, 世界地图来一张,科举三件套+1
李治也得送点灵水,估摸家族遗传病,身体老差劲了, 然后三件套+1,世界地图+1。
李一深刻觉得, 大汉大唐大明这种强大的朝代就是比较容易搞定,基本上不存在他们打不赢的对手,怪不得大家都想从秦朝开始打遍全球。
要是换成大宋这种,知道有这些未来的大敌,知道哪些地方有什么好东西也不一定有用,因为很可能打不过……嗯,主观客观的……
李一面无表情的给赵匡胤送个勇武之心,可贵了,但是能给宋朝人加持……重点是给赵宋皇室加持!
事实上大宋还是有不少能打的武将的,只不过被大宋皇帝拖累的,以为大宋都是弱鸡。
嗯,再给赵匡胤一颗寿元丹和一大瓶灵水好了。至少别死太早了,她真的不相信赵家人的基因,还是让赵匡胤自己能者多劳吧。
隋文帝也是科举三件套+1,再来个世界地图,再来个灵水,抛开二世而亡这个继承人问题,在隋文帝手里的大隋朝还是很厉害的,嗯,问题不大(吧?)。
总之,过程是纠结的,结果是美好的。李一愉快的送出礼物后,又美滋滋的看着自己的积分。
就算送完礼物,她也还剩下足足六亿积分!
这三颗长生不老丹的积分都攒好了好吧。
啧啧。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这么能干的李一双手叉腰,可得意了。
但凡不是她还有一点理智,此刻就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手了。
这是李一收到系统给她发送了消息。
【系统已达成升级条件,是否升级?是/否
注:升级时间为五天,升级之后将出现新功能。】
“又可以升级啦?”李一眨眨眼,上次升级只要三天,这次多了两天啊,不知道会多出什么功能。
李一一边想,一边毫不犹豫的确认。
等待升级的时候,李一也没有闲着,她郑重的打开私聊。
嗯,系统升级归升级,但是聊天和商城功能这些基础攻能还是能用的,主要是升级过程不能直播而已,因为系统升级不在不能控场,很危险,容易出现时空错乱失控的事情。
李一当然不会作死非要试试这种后果啦。
此刻,她一脸严肃,纠结老半天,还是点开了三位陛下的小框框,然后深呼吸一口气,手指放在框框上,哒哒哒的敲下一行字。
【秦皇陛下/汉武陛下/唐皇陛下,可以选择的话,您想要一个人的孤独长生亦或者举国修仙,共同飞升?】
李世民看见这个私信,飞快扫过,然后心里掀起轰然大波,他知道天幕绝不会突然问出这种问题,一定是有确实的可行性才会这么问。
长生不老。他眼里露出奇异的光芒,坦白说,谁不想呢?可是曾经秦皇汉武都寻而不得,于是便该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直到天幕降临——
他想要长生不老,可是他还有心爱的妻子儿女,有一起奋战多年的臣僚,还有这个他含辛茹苦建设的大唐,都是他不能放下的人和事物。
长生他想要,可是这些不能割弃的他也想要。李世民勾唇,谁想要一个人独孤的长生啊。
刘彻目光热烈的看着眼前的私信,仿佛看着什么大宝贝。
长生不老哈哈哈他果然还是找到了这条通天之路。
他毫不犹豫的做出选择,开玩笑,他可是皇帝,掌天下权柄,而想要长生不老不就是要长长久久的做皇帝吗?
嬴政微微挑眉,这难道是个选择题吗?
哪怕千百年后,他的大秦军队也要为他横扫眼前之敌。
大秦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于是想要活得更久,进而才有追求长生之念。
从一开始,嬴政就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
李一觉得等待回复的心情那个叫做度日如秒,当叮咚一声响时,她忐忑又迫不及待的看向信息。
【愿举国飞升】
三条信息整整齐齐的出现在李一眼前,她只觉得眼眶一热,莫名激动。
这种久违的兴奋的感觉。
李一捂着心口,感觉自己浑身充满干劲,还能再为陛下们奋斗八百年!
被激烈的李一又满身斗志的去干活了,努力工作赚积分,为陛下们哐哐撞大墙。
当系统带着熟悉的“叮咚”的声音回来,她还意犹未尽,觉得自己还能继续996。
【系统升级成功,现为宿主更新3.0版本直播系统。】
第 233 章
系统3.0升级后, 李一就露出激动的神情,新功能她喜欢!
首先是群内的人可以互相加好友,而且每天可以互相赠礼一次, 这不就意味着后面的朝代可以直接把先进的东西送给前面的朝代, 而前面的朝代也可以把很多在历史中遗失的东西送给后面的朝代。
这样她可以节省多少功夫啊!李一喜笑颜开, 而且朝代之间可以互通有无, 一同进步发展,简直不要太美好了。
李一:总是担心几个朝代撕起来, 现在看在好处的份上总能有点面子情了吧?
李一还是很知道皇帝们之间的机锋的。
开心的皮了一下, 李一又继续摸索系统新功能。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新功能,那就是李一可以给指定人员开通商城功能啦。
李一狠狠吸了口气, 这、这、这难道系统还想几位陛下也去直播???
系统:……
系统: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宿主你没有。
李一却捂嘴笑道:“开玩笑一下嘛。”
李一很活泼愉快道:“天噜啦,系统你好好,居然给陛下们也开通商城功能。”
系统:不是,你这就安排上给他们了吗?
系统:有时候总是搞不懂宿主的脑回路。
李一开开心心的给龙凤猪三位陛下安排上,正安排着,突然又停下动作,问道 :“等等,那陛下们怎么获得积分啊?”商城的货币是积分, 而她的积分来源于直播获得的人气, 那么没有直播的其他人怎么得到积分啊?
系统:根据个人的历史贡献可兑换相应积分,积分可以用来购买商城物品。
李一微微颔首,“兑换比例多少?怎么算的?”为陛下们以及她喜欢的历史人物们争取最大利益人人有责。
系统:算法相对复杂,不同身份的人都有不同的算法, 宿主可以自行查看。
李一翻来覆去的看了十几遍,表示学渣受到了伤害。
为什么还能分百姓, 官员皇帝和文人名师好几套算法啊?一套都看不懂还分那么多套!
#如果不爱,也别伤害!#
系统沉默老久,宿主总是能在不经意间让它无语。
在李一锲而不舍的碎碎念下,才被逼做一回讲解员。
李一总结:根据个人所做的正向积极的事情可以获得相应积分,比如一个普通人开通商城,然后他救了一个人,就可以获得五百到一千不等额积分。(此处李一吐槽:为什么救人这种大善事积分这么少啊?)
系统:一百积分就可以购买一瓶辟谷丹或者一斤灵水。
李一换算一下,一瓶辟谷丹差不多可以一年不用吃东西,哪怕一千积分也可以包一个人十年;而灵水就更不用说了,对人体好处极多,一斤灵水可以让一个人身体各种新陈代谢,应对大部分小毛病,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这么看来十斤灵水,说不定真的就可以长命百岁了,这么一算好像也挺不错的?
系统无视叽叽喳喳的宿主,继续解释:而朝廷中人,例如皇帝则是通过其作为事迹来换算积分,同样要求正向积极的,比如治下百姓今年比去年过得更好,少死多少人,不需要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
李一:这是年终总结再结算积分?说是不用什么大事,但是至少要保证治下百姓安危,还要国力强盛,不然不用天灾,光是外敌来犯,一下子弄死那么多百姓就可以扣光业绩了。(此处李一再次吐槽:那大宋皇帝还有开通商城的必要吗?看他们放弃了半壁江山说,生活在金人治下的百姓不知道多惨,就算南方治理的好,可是两相抵扣还能有积分?)
总之就是要皇帝好好治理国家才能赚积分,倒也不错。
系统:其他历史名人则看对历史产生的贡献,像是诗人如李白这些,其古诗对文教的作用,对华夏文化的意义等等,是另一套算法。
李一勉强理解了七七八八,行吧,系统看起来是挺合理的。(反正不合理也投诉没用)
李一最后问了一个问题:“可以给多少人开通商城呢?”系统承受得了那么多人吗?要是给百姓们都开通,嘿嘿,那么多世界起码得有几十上百亿人吧?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系统:宿主想p吃!
系统:以宿主当前的权限,只能给一百人开通商城。
李一:就知道!毕竟是开个群都要限制人数的系统,怎么可能那么大方。
算了,有就不错了。李一见好就收。
反正系统看起来还会继续升级,慢慢来,她不急。
按照这个速度,系统下次升级也不会很久……吧?
第 234 章
【“哈喽, 大家好,我又又又回来啦。”带着愉快的心情踏上工作岗位的李一挥了挥手,“有没有想我啊。”
虽然没有回应, 但李一还是自得其乐道:“我知道大家肯定都想我的, 那就让我们省去不必要的前奏进入主题吧。”
“历史上明君是令人赞美的, 可是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是明君, 皇帝中有明君,有昏君, 有暴君也有平庸之辈, 但是还有一个品种,叫做奇葩, 不能简单的归类某一行列。”
“例如唐玄宗,他的定位一直都是模糊的,人们也只能把他人生分为前后两部分评价,总体来说他绝对称得上一个奇葩。”
“当然,唐玄宗我们已经说过了。”
“今天我们就来说几个比较有名,风评神奇、不能简单定位的皇帝吧。”
“比如我们高粱河车神赵匡义,奇葩中的奇葩,能力是有的,不然也不能越过他哥的亲儿子们成为皇帝, 是不是篡位咱们也不知道, 但是反正宋太宗还是有点水平的。”
“当然,本篇幅的重点不在于他有没有能力,而在于他的奇葩程度。”】
赵匡胤阴着脸,谁有儿子不把皇位传给儿子, 这是嫌儿子命太长,让他们早点死吗?
【“赵匡义你说他聪明吧, 他偏偏好像个军事小白,你说他傻逼吧,他一个当弟弟都成功当上皇帝了。
跟着他哥也不是没有自己打过仗,更不是不了解军事的皇帝,偏偏能干出让将军按照他的八卦图来打仗。
李一狠狠吐槽:“就比如大宋重文抑武就是他搞出来的,你好好一个皇帝,就是不想着平衡文武,而是一味崇文抑武,就离谱,你是皇帝不是文人好嘛!”
“是想主打一个武功不如你哥就从文治方面来超越是吧?”
“嗯,从某种方面来说怎么不算呢?”】
宋朝的人都心戚戚,别比了,家都要没啦。
【“让我想想,从哪里说起。”想吐槽的太多一时之间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李一晃着手指,“从绝命毒师说起好了,赵匡义的皇位在历史上是说因为金匮之盟,兄终及弟得来的,是合法的合理的,嗯,咱们就当做是真的好了。
那么金匮之盟后半部分又怎么说?太祖传太宗,那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是被吃了吗?”
“赵廷美这个继位顺序第一人,被赵匡义一贬再贬,最后38岁忧悸成疾而死;
赵德昭这个第二顺位继承人,宋太祖的亲子,28岁遭太宗斥责后自刎;
赵德芳,赵匡胤仅剩的两个儿子之一,22岁也病死了。
好家伙,以前年纪小,生存环境更差的时候都活着好好的,现在成人了,变成皇子皇亲国戚反而都咔咔没了?
你们品品,这合理吗?请问赵匡义他自己儿子死了几个啊?”
“至于赵匡胤,呵呵,那一天的夜晚那么漆黑,赵匡胤找他的好弟弟一起喝酒,结果隔天哥哥死了,弟弟当了皇帝,嗯,这谁听了不纳闷呢?
就说还有谁没有听说过烛影斧声的典故呢?”
“就很好奇,你哥到底是正当病死还是被你毒死还是被你砍死的?”
“你弟弟你侄子真的是病死还是被你毒死?”
“李煜到底是,啊这个据说是真的被毒死的,小周后还被赵匡义抢占,据说有明朝人还看见赵匡义强迫小周后的春宫图呢。”
李一唏嘘感叹:“赵匡义你可做个人吧,没有威胁的人也还容不下。”】
宋太宗赵匡义缓缓打出一个问号,都没有证据的事情凭什么就直接把锅扣朕头上,朕不服!
嗯,至于那些怎么死的,也没人敢问。
赵匡义想要解释:“真的和朕无关啊。”
大家:嗯嗯,您说无关就无关吧。
【“算了,比起后面更奇葩的事情,这点小事其实也算不上什么,这要是后面赵匡义英明神武,特别牛逼,谁在意他是毒士亲哥还是毒士侄子还是毒士亡国之君啊。”】
李一一番没有三观的话听得成堆三观正直的人额头青筋直绷,不要教坏小孩子啊!!!
【“奈何赵匡义他并不是这样的天纵奇才,绝代明君。”
“作为一个皇位来得有猫腻的皇帝,一个抢占先机登基为帝让百官不得不高呼万岁但是本质上没有掌握军事大权也没有那么高的威望的皇帝,赵匡义首先应该感谢他哥已经杯酒释兵权,把那群能打的威望高的武将压下去了。
其次他也非常防备这些武将搞事,所以加大打压力度。”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把边将的权力回收,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同时也算是让武将们不用经历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能功成之后得享胜利的果实。
这其实问题不大,毕竟天下也差不多快统一了,战时武将势大,和平时文官势大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哪怕赵匡胤时期大宋还没有彻底,还有各种外患问题等等,但是赵匡胤也没有把武将们咔嚓了啊,相反是很温和的收回兵权,喝完这顿酒大家还是好兄弟好君臣,一起共享富贵,回头真的又有战事照样可以启用武将们。
重申一遍,赵匡胤和武将不是决裂,也没有让他们寒心,武将是得到应有的报酬的,赵匡胤收回兵权对彼此都是一件好事,保全彼此的情分,所以以后有需要赵匡胤也可以重新用这些,哪怕赵匡胤早早没了,继任者也可以继续用这些人。
但是赵匡义大概自己都心虚吧,他上位后排挤他哥在位时的旧将,怕武官们对他构成威胁,为了将风险降到最低,频繁地更换边境的武将,又在军中设置监军,监军可以干涉主将的指挥,打仗的时候还喜欢画作战图远距离瞎指挥。
你就说谁教你这么打仗的吧?让体育老师去教语文都没有这么离谱!“】
赵匡胤连忙摆手三连否,他才没有叫那个畜牲呢,以及他以前都是文职居多!
谁会教文官怎么打仗啊!
【“宋史里面就有一段话形容赵匡义:“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伟大的管理员看到这里,写下三个字“但无能。”
李一没忍住哈哈大笑起来,“笑死我了哈哈哈为什么这么好笑啊。”
“神TM的但无能,点评不要太犀利好吧,实话实话很伤人心的。”李一话锋一转,“不过没关系,管理员评价的时候赵匡义都死了几百年了,无所谓啦。”】
宋太宗赵匡义差点被气笑,老子现在听见了!
李一:哎呀,这个不重要,无所谓啦。
#谁在乎你知不知道呢?#
【“这位宋太宗,在成功拿下北汉之后,顿时觉得自己可以牛逼坏了,于是又马不停蹄地去攻打辽国,想要夺回他哥都没有拿回来的燕云十六州,以此证明他比他哥行!
好,事情到了这里,我们姑且先夸他一句有志气有行动力看起来也算有能力。
要说这北伐初期也算顺利,沿途收复了多个州县。
可是当赵光义下令继续攻打北京,宋军与辽人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时,谁也没想到这一切其实是辽国的计谋,辽大将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先是埋下伏兵,佯装打败,等宋军深入以后,辽军占据有利地势吹响了反攻的号角。
而彼时求胜心切的赵光义亲临战场,他以为辽军都是一群虾兵蟹将,结果他中了敌军的诱敌之计,然后大腿中了两箭箭,不得不乘驴车单骑飞奔逃跑,生生把驴车驾出超跑的速度。”
“都说赵跑跑那么能跑是有遗传的,毕竟我们高粱河车神已经实力展示给我们看。”】
赵匡胤想起赵跑跑是谁了,他脸色一绿,他在这个好弟弟还真是一脉相承啊,子孙都有学有样。
【“当时赵匡义亲赴前线督战,本来是鼓舞士气,是好事,结果被埋伏,大腿中两箭,立刻就开始狂跑。
他一跑,宋军失去指挥,群龙无首,四散溃逃,辽军追杀三十余里,斩首万余级,获兵仗、器甲、符印、粮馈、货币无数。
据说赵匡义的行在服御宝器、随从宫嫔都落入辽军手中,呵呵。
知道他多能跑吗?他先逃至涿州,让高琼在御营作为自己的替身,他本人因腿伤而不能骑马,换乘驴车,向南狂奔。
追击的辽将耶律休哥也在激战中三处受伤,以致无法骑马,只能乘轻车追击宋军,一直追到涿州,也未能俘虏赵炅,遂收兵返回幽州。
但是这样赵匡义还是不放心,九日,他逃至易州金台驿,得知宋军全军溃逃,派殿前都虞候崔翰去收容逃兵,自己则继续南逃。
十一日,他逃到定州,闻知辽军北还,才有喘息之机。
十三日,赵匡义离开定州,一路南下,二十八日抵达开封,回到老巢,他才终于安心了。
所以说军队跑不过他实在太正常不过老。“李一幽幽道。】
赵匡义脸色有点挂不住,他最讨厌别说戳他伤口,事情都过去了还想怎么样。
【“连大军都追不上他,搞得朝廷差点以为他在混战中已经被咔嚓了,想要拥立赵匡胤那个倒霉儿子上位。
这边刚商量换皇帝,那边赵匡义回来勃然大怒,差点就要弄死这个侄子。
啧。
我要是赵匡胤他儿子还不立刻抓住机会死叔叔,趁他还没有回来先定下名分,就和赵匡义一样。反正朝廷诏书一颁布,赵匡义直接名义死亡,自己再登基,谁还管回来的这个是不是“先帝”啊。
这是也得让他不是,当时赵匡胤的旧部可很多都还在了,真要掰扯起来,赵匡义还真不一定稳赢。
这做人真的别太老实。“李一张嘴哔哔道:“这不,赵匡义一回来,他就不得不自杀。”
“说真的,你高梁河车神的车技谁不服啊,大军还没有奔溃你就飙车不知道哪里去了,这军队没有主心骨,不一败涂地才奇怪,呵呵,士兵的命不是命呗。”
“所以飙车飙到差点丢了皇位你倒是别怪谁啊。”】
赵匡胤冷笑,真是他的好大儿啊。
他不禁和秦始皇产生同样的后继无人的感叹。
秦始皇:?
人与人之间最开始都是没有仇的,直到有的人开始嘴贱……
【“毫无疑问,这次北伐失败了。
失败的可真是让人一点都不稀奇,毕竟战前赵光义提议攻取燕云十六州,顺便直捣契丹人的老巢时就被反驳过了。
当时诸将都认为大军劳师远征,需要休整,建议班师回朝。
但是赵光义信心空前膨胀,认为应趁伐取北汉之势,从太原出发展开北伐。
嗯,事实证明,只有信心是没有用的。“】
赵匡胤揉了揉额头,他是见识过天幕那张嘴,嘲讽起来这真是的半点面子都不给,巴不得你赶紧改朝换代。
李一:无能的皇帝就该给我滚啊——
赵匡胤:倒也不是心疼傻逼弟弟,主要是大宋那是我的啊
谁辛苦打拼的天下谁心疼,反正赵匡义一脉挥霍起来是不心疼的就对了。
【“当然,你御驾亲征打了败仗就带头做逃兵这种事情大家顾忌你是皇帝也就算了,但是人的下限有时候就是没有下限的。”李一缓缓露出一个微笑。
“你大宋在军事方面能一败涂地,一败再败决定不是没有道理的,全靠皇帝拖的一手好后退,生怕敌人不南下。”
“讲真,这么爱就直接把江山送给人家就好了,大可不必这么委婉的送人头啊,士兵的命也是命,换个会想的草原皇帝入住中原当家做主指不定比你还爱护百姓呢!”
李一倒是没有特别欣赏的非汉族皇帝,但是吧,聪明人他并不分种族,而在汉人人口基数下,哪怕草原入住中原,那也和水滴融入大海一样,最后会被同化。
当然,互相影响是一定的,但是总体上肯定是汉人更容易影响对方。
当然,如果你不融进来,反而还要人家剃头去学你们,那就不要怪几代之后这个天下依然坐不稳,时不时有人造反了。
百姓是可以不在乎当皇帝的是不是汉人,但是移风易俗,不行!
扯远了,李一收回心神,没好气道:“赵匡义这个跟头栽得他怕了,从此再也不提北伐契丹之事,开始转向文治。”
“诚然赵匡义的崇文的行为确实使大宋文化高速发展,成为历朝历代中最为文化繁荣昌盛的朝代之一,但是在这之后的大宋扭曲变态的发展大家也都知道了。”
“大宋变大怂,大送,都是你赵宋皇室应得,只是可怜无定河边骨,何其无辜,令人怜惜。
百姓遇上你赵宋皇帝,简直倒了八辈子的大霉。“】
第 235 章
赵匡胤沉默着, 一言不发,能说什么呢?说那不是他的后裔,跟他没有关系吗?
可是这是他一手建立的国家!若非他大意让那个混账玩意得手篡位, 才导致大宋继任者如此不堪……他问心有愧。
宋太宗讪讪一笑, 这, 一代人管一代人的事情, 他在位时大宋明明好好的,哪里就能怪他, 都是子孙不肖。
赵匡义:我也是受害者啊!
【李一研究道:“怎么样, 这位高梁河车神看起来是不是和赵跑跑半差不差,这血缘的力量, 啧啧,有时候你真的不得不服气啊。
祖孙俩隔了那么多代,依然透露出一股相似的气息,那是自骨子里就带着的怂包基因啊!“】
宋神宗眉心一跳,但是想起糟心的局势,又当作没听见,祖宗不该骂吗?该!
【“其实也不是没有第二次北伐,当时辽朝内部出现变化,主少国疑, 出现内部不稳的情况, 赵匡义虽然已经怕了,但是这时候一看可以趁火打劫,又觉得自己可以了。
可惜他碰见的萧太后,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女政治家, 反正我估摸赵匡义多半没有人家厉害。“李一吐槽。
“你一个皇帝出兵打仗,人家内部不稳, 太后虽然厉害,但是不够名正言顺,还要抽出手预防国内政变等等,就这样都能输……嗯,大概是来衬托人家萧太后的风采吧?”】
赵匡义闷不吭声,脸色更黑了。
可赵匡胤却眼睛一亮,主少国疑内部不稳,太后临朝,这是辽国内部未来几十年的局势吗?
说起来倒也确实是个好时机。赵匡胤扼腕,可惜那混账东西居然没有借此机会拿下点成果。
赵匡胤磨牙,恨自己处理的太早了,现在都没有借口再狠狠打一顿。
【“真的是骡子还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
“作为皇帝,你选择御驾亲征那就是军队主心骨,结果一出现问题使先带头跑路导致死伤无数,这是没有担当,更无人君之责任。
但是这些都还不是最离谱的。
满城之战以后,赵匡义奉行“将从中御”的政策,每次打仗,他就待在宫里,然后靠着他那不知道有没有的千里眼顺风耳来拟订作战策略、机宜或“阵图”,严格控制和指挥将帅的一切行动。
正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就是因为战局难以控制,随时可能出现新情况,所以将领要知道学会临机应变,抓住机会。但赵匡义牛逼啊,居然条条框框给你限定上了,这是什么傻逼策略啊!
也幸亏这时候的武将还没有后来被压制那么惨,真的上了战场上,局势变化莫测,往往还是咬咬牙,根据局势做出相应选择。
据说当时李继隆等将领根据前线情况,往往不按赵炅所授“阵图”作战,从而取得胜利。
对,不老实的多半能赢,老实听话不但别想赢,可能损失惨重,丢了自己的小命,但凡因此而死的人命铁定算他赵匡义头上,什么智障。“】
叒被骂的赵匡义差点没憋住发怒,显然并不觉得自己有错,只觉得这个世界吵闹无比。
【“大宋没有二世而亡全靠将领还算靠谱,而敌人还没有那么强大,同样有各种问题以及赵匡义还不算失智。
对敢于“违御”的将领,即使战败,只是贬降而已,不久还会起复。战胜的话,即使“违御”,也会进行褒奖。
就是说他总算脑子没有彻底进水,不然指不定武将们就先受不了反了,反正大家都是乱世走过来的,这才天下安定没多久呢,而乱世最流行的不就是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吗?“李一说着居然还有点遗憾。
真的改朝换代,指不定还好点,反正再烂也烂不过姓赵的皇帝们。
“赵宋皇帝,他们总是能以让你想象不到的地方突破下限,让你知道皇帝可以多极品。”】
名声都被傻逼辱没了。赵匡胤面无表情,但是好在经过多次锻炼的心脏已经足够顽强,没有被一波带走的话,时间总会让他更加强大!
【“事实上赵匡义的强大基因早在他儿子身上就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了。”李一狠狠吐槽:“十五年来热衷造神活动,死蹭硬蹭就是要碰瓷我们可怜的泰山,把皇帝的至高荣誉之一泰山封禅蹭得失去逼格,从此没有皇帝愿意去泰山封禅,生怕被人误会和他是一个级别的。”】
被迫一个级别的秦皇汉武脸都绿了,知道了知道了,别再说了。
痛苦扭曲脸.jpg
第 236 章
【“算了, 说多都是累,像赵匡义父子这种在大宋皇帝里面以及算是还可以的了。”】
嬴政握着毛笔的手一顿,似乎忍耐了一下, 然后继续工作, 一心二用对他并不算难事, 其实并非讲秦朝的时候他都没有听得多认真, 在获得很多后世的好物之后,他重新调整计划, 事情很多的。
只是有时候听见后世那些奇奇怪怪的皇帝总是会挑战他的神经。
本来他见识六国君王已经很离谱了, 但是天幕出现后他才知道自己还是坐井观天了。
天幕实在让他狠狠涨见识了。
#嬴政:没有的见识又涨了#
【“真要说起来皇帝中的奇葩那是真的很多,大宋大明更是尽出奇葩, 各个鼎鼎有名,当然下面这个更奇葩,拿着国库的钱赎他自己?”】
朱元璋第一反应:“梁武帝?陈武帝?陈后主?”抠门皇帝的DNA动了,看历史的时候简直不相信有皇帝居然白给?
他平生最恨贪官,哪怕只是贪污一百两银子都该死,可是这几位,呵呵,比贪官还让人难以理解。
反正无论是谁都是奇葩。
【李一想起这位的作为,忍不住抽了抽嘴角, “明明是世家出身, 人也聪明能干,还一手建立了梁国,怎么看也不是傻子,却明明在迷信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说到迷信, 李一又联想到沉迷追求长生差点被骗得只剩下裤子的秦汉武汉,突然又觉得梁武帝也没有那么奇葩了。
毕竟英明神武如这几位千古一帝都能被骗, 何况是区区一个梁武帝,虽然他不是被骗,但是……
“梁武帝根本就是赔钱货吧!!!”李一感叹道:“梁国百官就是冤大头。”
想了想,她又纠正道:“不对,梁国百姓才是冤大头。”毕竟国库的钱可不就是来自百姓吗?百姓交税本来就勒着腰裤咬咬牙才能交的上,结果这个税没拿去干正事反而送给了佛门,狗屎!
李一激情怒骂:“凭什么用国库的钱去赎他,他自己没有小金库啊?”皇帝的小金库那么多钱钱,自己想给佛门送钱就送他自己的啊,居然拿国库的啊!
虽然皇帝的小金库和国库偶尔没有分的那么清楚,但是反正既然已经分了,那就很让人生气,不懂国库两个字的分量啊!】
梁武帝现在还算正常,他被骂的一脸懵逼,文武百官也各个义愤填膺。
“这天幕胡说八道什么,陛下如此英明神武,怎么会是……”赔钱货三个字大家都说不出口。
当然,也有聪明人眼皮直跳,天幕从来不乱说,难道以后陛下真的性情大变,胡乱来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李一轻声吟诵这首著名的古诗,“杜牧这首诗是半点不夸张,要知道梁武帝晚年沉迷佛教,在南梁境内大修寺庙,仅南梁的都城建康就有500多座寺庙,数十万僧尼,这些寺庙抢占了大量的土地,僧尼们也不纳税,导致国家的财政逐渐败坏。
四百八十寺不但不夸张,反而还说少了呢。
晚年的梁武帝有多疯狂呢?大兴佛寺是一回事,后来更是几次舍身出家。
要说舍身在佛教中本指佛教徒为了行菩萨道,舍己为人、普渡众生,不惜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表示佛法的大慈大悲的精神。
但是在梁武帝身上,却是把自己卖给佛门,让朝廷拿国库的钱去赎他。
普通八年三月八日,萧衍亲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
大通三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
可是他是皇帝,又没有退位,他出家了国家怎么办?
于是群臣请求他回去,但却被要求要拿一亿钱来赎回皇帝。
笑死,包括佛寺脚下的土地都是国家的,这在说什么傻逼话。
但是萧衍不肯走啊,最后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然后萧衍才还俗回去;
可这并不是结束,相反,这是一个开始。
大同十二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
太清元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
“麻蛋,你们说他是不是神经病啊???”
“正常哪个皇帝干的出这种事情啊?我要是群臣皇子们,他不想当皇帝就让他滚蛋,立刻拥立新君,哪里给他一次又一次造作的机会。”】
汉武帝:一亿,两亿,一亿……好多钱!
秦始皇闭了闭眼睛,只想堵住耳朵,为什么要听见这种垃圾?
【“他梁武帝当然不是傻子,人家可不要太精明过头了呵呵。”李一凉凉道:“我们都知道,皇帝这种政治生物的脑回路是不一样的。
从梁武帝本人来说,他的一切行为不过是为了巩固权利罢了,哪里是真的想要出家。
对于皇帝来说,信仰从来都是一种手段,放在梁武帝身上自然也是如此。
只是梁武帝尤其离谱。
晚年的萧衍猜忌心越来越重,为了测试群臣的忠心和对朝政的控制力,先后在大通三年、大同十二年和太清元年到同泰寺出家当和尚,每次朝廷都要拿出亿钱才能将梁武帝赎回。
得亏有这样的好皇帝,梁国的国库被不断挥霍,国内民不聊生,矛盾重重,这时候只需一个火星就会引爆,而萧衍亲自点燃了这颗火星。
当然,梁武帝也没有好下场,他最后是就在净居殿活活饿死。”
李一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幸灾乐祸,她呵呵道:“这可能就是佛教的因果报应,想来梁武帝自己本人一定能理解自己为什么会遭报应。”让你把皇帝当儿戏,让你造作,让你浪费百姓的血汗钱。】
梁武帝脸色涨红,可是怒火比羞耻更甚,他居然是被饿死的?哪个逆子奸贼干的,岂有此理,满朝文武都是废物吗?
满朝文武:您舍身佛门的时候也没想起我们啊……
第 237 章
【“玩弄人心者也必将被命运玩弄人, 梁武帝的结局真的让人不得不感慨。”李一感叹一句。
“但要说起来皇帝里的奇葩,有一个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道士皇帝嘉靖帝。”
“在很多穿越明朝的历史小说里面, 往往会选择穿越嘉靖时期, 因为这一时期确实人才辈出, 是群英荟萃的时代, 什么戚继光啊、张居正啊、杨廷和啊都是这一时期的人,要是穿越的早还能碰见王守仁呢, 这些多名人, 谁能不心向往之呢?
但是,嘉靖皇帝却实实在在是一个奇葩, 诚然帝王平衡之道在他手上运用的那个叫炉火纯青,可过分玩弄权术的他也实实在在的是让人一言难尽。“李一对嘉靖的感官是复杂,这位皇帝让人喜欢不起来,也让人讨厌不起来。
他明明聪明有手段,但是总不爱走正道,重点是很多行为都让人无语。】
嘉靖帝缓缓打出一个问号,他处处尊崇这神女,为其立庙供奉,让文人作诗写赋歌颂神女, 什么神女反刺他一刀啊???
居然说他是奇葩皇帝。嘉靖帝感到莫大的屈辱, 似他这般英明神武 ,随随便便就能把满朝文武掌握于手掌心,怎么就奇葩了!
嘉靖帝觉得被辜负了,特别生气, 要不是为了修仙……忍!
【“在明武宗过世后,朝廷就面临皇帝后继无人的问题, 最后以兄终及弟这一继承制选择明武宗的堂弟也就是嘉靖帝为皇帝。
按说这种情况就是嘉靖帝过继到明孝宗名下,大宗依然在明孝宗这一脉。
但是嘉靖帝在这时候就展示出高超的心智和手段,他拒绝称明孝宗为皇考,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好家伙,这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和朝臣角力,争夺话语权了。
如果他听从朝臣的安排,就会一直被朝臣所控制,最后成为一个没什么实权的吉祥物皇帝,被内阁所控制的傀儡。
为了破局,嘉靖帝从这一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情开始踏出自己的帝皇之路,由此拉开了长达三年多的大礼仪之争。
不得不说嘉靖帝的切入角度很好,既不会真正触动内阁的利益让他们直接翻脸,又能为了争夺话语权,改变主弱臣强的局面。”
“彼时大学士杨廷和等请求嘉靖帝听从礼臣所出具的礼仪,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但是嘉靖帝不同意。
双方互不妥协,最后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嘉靖帝在郊外受笺,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嘉靖帝入京后,礼部为其拟定年号为“绍治”,但是他弃之不用,拟定年号为“嘉靖”。“李一深深叹气,“他是天生玩弄权术的人,小到进宫的门和年号,大到追封皇统的问题,他都寸步不让,一切都要按照他的意思来办,而不是别人弄好一切放到他面前。”
“最后嘉靖帝不顾朝臣反对,于十月追尊生父兴献王为兴献帝,祖母为皇太后,母妃为兴献后。
嘉靖元年,他命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
一直到嘉靖十七年,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大礼议事件至此以明世宗的胜利最终结束。”
“拥有这样的手段和心智的嘉靖帝在执政前期充分表现出一个明君的做派,他的风评没有那么糟糕全靠这段时间了。”李一吐槽。
“继位之初采取厘革宿弊、振兴纲纪等改革措施,下令退还一些被侵占的民田,汰除军校匠役10万余人,这一新政得到朝野上下的拥护,也缓和社会矛盾。
假如他一直这样,那无疑会是一代明君,可是人嘛,最难的就是坚持。
后期嘉靖帝迷信方士、浪费民力,不仅使“新政”未能彻底实施,反使国势日趋没,政治和经济都出现了深刻危机。”
说到这里李一终于狠狠吐槽:“嘉靖帝怕不是个变态,为了他所谓的长生不老,竟然让方士们炼制红丸。
这所谓的红丸需要采集用到处女经血,为此他大量征召十三四岁的宫女,为了保持经血的纯净,宫女们只能吃桑叶、喝点露水。
麻蛋,女孩子经期本来就是比较虚弱,毕竟一直在流血,能不虚弱吗?结果不体桖就算了,反而还虐待,做人不要太人渣好吧。”
李一发自内心道:“什么变态药方才会用到这种材料,就这样缺德的行为还想长生,怎么不说吃屎能飞升啊!”】
汉武帝眼皮一跳,“那些方式炼丹都用什么材料。”可千万别是什么恶心的东西,不然他弄死他们。
秦始皇沉默了一下,然后果断让人去抓方士审问。
总有一种不好的预感.jpg
【“做人不要太缺德,不然会有报应的。”李一幽幽道:“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嘉靖二十一年,发生了“壬寅宫变”,朱厚熜差点被宫女们勒死。”
李一啧啧遗憾道:“怎么就失败了呢,好可惜啊。”她毫不掩饰自己的幸灾乐祸。
“明明身处皇宫,身边都是宫女太监,不想着施恩笼络,还要逼着她们走上绝路,这谁不造反啊?
百姓被逼得活不下来会造反,宫女们被作践的活不下去也敢弑帝,这是什么不能理解的事情吗?“】
嘉靖帝脸都绿了,又气又羞,这是他人生的耻辱。
【“此外,嘉靖帝迷信道教,追求长生不老,他在位时期有长达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宏伟事迹,明朝的皇帝还各个有样学样。
这要是让精力无比充沛,热衷工作的朱八八知道还不得扒了他的皮。“】
朱元璋面无表情,已经知道了。
他面露狰狞之色,好好一个聪明蛋,偏偏不干正经事,还二十多年不上朝,可把他能上天了吧哈?
朱标看着气炸的老爷子,无奈扶额,这些后辈可真是各个“非同凡响”,让人印象深刻,难以理解。
【“说起来这时候草原上的蒙古已经又开始强大了,俺答汗长年寇边,甚至于嘉靖二十九年兵临北京城下,这一事件史称“庚戌之变”;而除了北方的威胁,南方也有倭寇这一危害。
“南倭北虏”始终困扰着嘉靖一朝,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当然,嘉靖帝本来大概也已经不在乎了。“李一凉凉道:“毕竟他都不上朝了。”
李一吐槽几句后还是叹了口气,“可他就算二十多年不上朝依然牢牢掌握权利,大明在他手上还算过得去,所以他只是奇葩皇帝而不是昏君傻逼皇帝。”】
第 238 章
【“嘉靖帝自己都摆烂了, 也就无怪后人一个比一个更摆烂。”
“他儿子在位没几年就咔嚓,他孙子万历皇帝大家都知道,后人都说“明之亡, 实亡于神宗”, 说起他就来气, 怜惜三秒张居正。
等到曾孙的时候, 这时候时局也就很糜烂了,光宗也早早没了, 当然,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之后继位的这位有点一言难尽。”
“木工皇帝朱由校, 一位木工达人。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各有爱好,有的好赋诗论文、有的好丹青画卷、有的好戏剧文艺的等等,这并不算什么奇怪的事情,只是朱由校的爱好更特别一点,他喜欢木工。
据说,凡是他所看过的木器用具、亭台楼榭,都能够做出来。而且他有时候还亲自动手,并乐此不疲,甚至废寝忘食。
毫无疑问, 他是这一方面的天才了, 然而他是皇帝不是木匠啊!”
“一个要主宰朝廷、家国百姓的君王,如果将之弃之不顾,那么国将如何?”李一无语道:“诚然,朱由校的处境确实很艰难, 但是历来有不少有名的皇帝开局也是地狱模式,还不是照样自己崛起了。而他却沉迷做木工, 无视自己的责任,逃避显示,登基以来不管朝政。”
“实在让人难以怜惜。”
“但是话说回来这又不能全怪他,因为他爹他祖父都不考虑国家传承的重要性,还能如何指望一个少年继位的文盲皇帝如何呢?”
“因为神宗在位时只顾自己寻欢作乐,无暇顾及皇太孙的读书问题,光宗又是一个短命的皇帝,因此,16岁的朱由校继位时,文化程度很低,甚至被称为“文盲皇帝”。”
“是不是很离谱,简直离谱透了好吧。”
“本来应该得到天下最好的教育的皇子皇孙居然没文化,明神宗也不是什么傀儡,干掉张居正的时候多嚣张啊,结果儿子早死,孙子文盲,简直荒谬。”】
张居正:虽然但是,彼时朝廷衮衮诸公都是死了吗?
朱元璋第一反应:那些大臣其心可诛!
【“好,前面的皇帝不重视,但是朱由校少年继位,难道没有一个人提出皇帝要继续教育吗?这年级也没有到亲政的年纪啊。”李一呵呵道:“朱由校的木工活总不能是浑然天成,生来就会的吧?”
“为什么可以学习木工却没有学习别的?”李一无语道:“至少不能连字都认不全啊!!!”
“什么都不懂,字都认不全的朱由校如何看奏折,如何决定朝廷大小事务?
他只能靠听读别人的拟稿来决断。但又不愿意全听别人摆布,往往不懂装懂,一纸草诏、半张上谕,经多次涂改,往往弄得文理不通,颁发出去,朝野人士看了啼笑皆非。
据说有一次,江西抚军剿平寇乱后上章报捷,奏章中有“追奔逐北”一句,原意是说他们为平息叛乱,四处奔走,很是辛苦。
皇帝身边的一个叫何费的太监胸中也没有多少墨水,念奏章时,把“追奔逐北”读成“逐奔追比”。解释时,把“逐奔”说成是“追赶逃走”,把“追比”说成是“追求赃物”。
朱由校听了大发雷霆,江西抚军不但未得到奖赏,反而受到“贬俸”的处罚。”
“还有一次,扶余、琉球、暹罗三国派使臣来进贡,据说进贡的都是好东西。
然而在金殿上,尽管使臣递上的是用汉文写的奏章,宦官魏忠贤接了,但他也不识字,忙转手递给朱由校。
可朱由校装模作样地看了半晌,把进贡的奏章当成是交涉什么问题的奏疏,不由大怒起来,将奏章往地下一掷,说:“外邦小国好没道理!”说罢拂袖退朝。”
李一扶额,“不知道还以为在过家家,过家家也不会出现这么离谱的设定,皇帝什么都不懂,朝廷大臣不给皇帝安排老师教学。
特么朱由校也不是什么敏感的天生的政治家啊!
这国家能不灭亡大概是因为朱由校不是什么暴虐昏君,这时候倒是要感谢他沉迷木工而不是什么其他更离谱奢侈的爱好了。“】
文盲皇帝……朱棣差点没站稳摔了,他怒道:“太子,太子!”
朱瞻基:……emmm他是无辜的啊!以及什么混账玩意啊!
朱祁钰立刻对侄子严肃评批教育,画重点,要把皇室宗亲的教育都抓上来。
万一皇子不行至少也要把肉烂锅里吧。
儿子多的好处就是朱元璋此刻,怒气高涨,见人就喷,尤其是傻逼儿子们。
【“至于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倒是正常许多,毕竟他也没有条件搞事,他很穷的,龙袍都要缝缝补补,还要找大臣借钱。
可朝臣有钱,皇帝怎么会没钱呢?“言下之意大家都懂。
李一摇摇头,幽幽道:“崇祯皇帝大概是一个普通人。”
“可一个国家走到末路,一个普通人如何能拯救得了呢?至少崇祯皇帝不行。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前者说的是明成祖朱棣,后者指的是崇祯皇帝。
当时李自成已经直捣北京,情势危机,明廷内部围绕南迁的争议也公开化,朱由检却道:“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朕志决矣!”于是拒绝南迁。
最后,皇城被攻破时,他上吊自尽,留下遗诏说“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虽然崇祯没有力挽天倾的本事,但是论起骨气,却比很多怂蛋皇帝强多了。”李一有点感叹。】
朱元璋呼吸一滞,末帝,居然这么快……十六代啊。
虽然知道世上没有千年不败的王朝,可也属实太快了。
朱标轻轻一叹,“这崇祯皇帝倒也对得起这身龙龙袍。”
朱元璋轻哼一声,却终究没有在骂什么,比起宋朝的那些还有那个朱祁镇,这小子也算给他老朱家留下最后的颜面了。
嘉靖掐指一算,这和他隔了也就是四代,中间还有两个短命的儿孙,那不就才几十年吗?
他一个激灵,脸色都变了,曾经那股精明都回来了。
如果他儿子孙子没有搞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那么大明是怎么亡国的那么快。
n年不上朝的嘉靖帝立刻召开朝会,再浪就要亡国啦——自诩聪明的嘉靖帝简直不能容忍。
想他聪明一世,儿孙各个是蠢货,把他大明的大好江山就这么弄没了,简直岂有此理。
【“如果说宋朝皇帝多怂蛋,那明朝皇帝就是成堆的奇葩,基因可真是奇妙,遗传一传一个准。”】
第 239 章
【“后唐开国皇帝李存瑁同样是个奇葩, 本来按说开国皇帝应该都各有可取之处的,他自然也不例外,承袭亲爹的节度使和王位后, 他杀伐果断, 收回权利, 铲除各方党羽, 巩固势力,后来的潞州之战和柏乡之战都是他亲自带兵征伐, 其后兼并河北, 大败契丹,灭后梁, 平定前蜀,不说战绩彪悍,那也是可圈可点,被誉为“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
就是说五代时期,没有人的势力地盘比他大,由此可见李存瑁是当时的一个枭雄了。”
“可是做人不能飘,真的,不要飘啊。”李一心累道:“好好一个有勇有谋的皇帝, 一旦自大起来, 谁也不能想象他能做出什么离谱的事情来。”
“李存瑁在灭梁后心满志骄,大修宫殿,搜刮民财,猜忌功臣, 宠信伶人,自取艺名“李天下”。”】
噗。本来正在猜测这后唐和他们大唐有什么关系的唐太宗陛下顿时扶额, “什么李天下,取的什么艺名啊。”
乱七八糟,不知所谓。李渊脸色一寒,这人和他家肯定没关系。
【“正经皇帝谁取艺名啊,不是我看不起伶人,实在是古代伶人确实地位低下。
做人可以有点小爱好,只要不过火谁也不会说什么,但是李存瑁的小爱好明显就过了度,都给自己取艺名了,可见一颗想唱戏的心是藏不住的。
明明是个骁勇善战的大老粗,内心却不要太粉嫩,假如只是如此,也就和女装一般,不能为外人道也,却也无伤大雅。
可是李存瑁却过分宠信伶人,早在称帝之前,便曾因任用伶人杨婆儿为刺史,而贻误战事。
据说有个他很喜欢的伶人周匝在胡柳陂之战中被梁军俘虏,然后被伶人陈俊、储德源的保护而免死。所以灭梁后,李存勖不知道哪根筋抽了,居然要授陈俊二人为刺史,以报答二人对周匝的救命之恩。
就离谱,你不能给些金银财宝吗?哪怕是给个虚职也让人能接受一点,刺史?哈哈,多少人一辈子都勾不到的位置就因为救了你宠信的伶人就可以得到?不要太荒谬好吧。
当时李存瑁这么离谱的任职理所当然被阻止,而李存瑁也知道自己这么做不对,会让将士寒心,于是被劝谏时答应了。
但一转头!不知道是不是脑子被屎胡了,还是任命陈俊二人为刺史,原因是觉得自己言而无信愧见周匝。
Emmm你愧疚周匝就不愧见那些和你战场上死去活来的将士吗?
因为这件事,军中很多百战将士都愤慨不已,老子拼死拼活立下那么多功劳都没有得到这样的职位,别人轻轻松松救了个人就得到,换谁不心寒呢。“】
程咬金等将领无不露出厌恶之色,打仗最怕碰见这种拎不清的主帅,赏罚不能分明,谁还有指望,真是谁跟了谁倒霉。
【“因为李存瑁宠爱,所以当时伶人们昆阳随意出入宫禁,如日中天时更是欺凌大臣,当时群臣皆敢怒而不敢言,有的甚至反过来巴结伶人,以保求富贵。
据说连藩镇节度使也争相重金行贿,由此可见伶人之势大。
也因此,本已衰微的宦官势力在同光年间也死灰复燃。
后唐建立后,李存勖诏命各地,让将前朝宦官送回京师洛阳,以致宫中宦官激增到近千人。这些宦官有的担任诸司使,有的充作藩镇监军,都被李存勖视为心腹。
他们恃宠争权,肆意干预军政,凌慢将帅,使得各藩镇皆愤怒不已。
后来,宦官、伶人奉命到全国各地挑选美女充实后宫,最夸张的一次直接掠走青年妇女三千人,连魏州军营兵士的家属也难以幸免。“李一冷笑道:“本来打仗就是要让士兵无后顾之忧才对,结果上面的领导反而对士兵家属下手,呵呵,也就无怪出现兵变了。
而且好笑的是,虽然当时兵变四起,但是真正置李存瑁于死地却恰恰是他所委以重任的伶人。
当时担任指挥使的伶人郭从谦趁机叛变,欲立睦王,便率所领士兵与黄甲两军攻兴教门,李存勖调蕃汉马步使朱守殷支援,朱守殷却率兵到北邙茂林之下休整。
于是兴教门被乱兵攻破并焚烧,李存勖带领王全斌等十余人极力抵抗,在这过程中被流箭射中,鹰坊人善友将他扶至绛霄殿,渴懑求饮,刘皇后派宦官奉进酪浆,李存勖喝完一杯,随即殒命。”
“很好,又是一个遭报应的,被自己所宠信的伶人宦官反噬,结局不可谓不讽刺。”你不是宠信伶人宦官到无度吗?结果伶人断了你的后路,宦官送你上路,世间最讽刺的莫过于此。】
很多人听了不觉寒颤,听天幕几个例子举下来,实在是让人觉得这些皇帝是自作自受,因果报应。
“正是天理昭昭,因果轮回啊。”有人感叹。
虽然不好直说某位皇帝的不是,可是听天幕点评下来,大家的胆子也大了不少,言论开放的朝代更是物议纷飞,言论不自由的也自由了许多,反正天幕都在天上说了那么多,朝廷还能控制得了别人怎么想,顶多大家说的时候小声点喽。
魏征摇摇头,人一旦满足于现有的成就,就容易滋生傲慢,变大自大,再也听不进劝谏。
所以他必要时刻提醒陛下,才不负陛下的圣恩。
唐太宗郁闷了:……所以你就老是喷我喷我还是喷我?这是什么恩将仇报行为!
气闷好一会儿,唐太宗陛下忍不住又想,好吧,其实魏征这家伙也不算错,嗯,他是皇帝,要心胸宽广,广开言路,不能因言罪人。
在魏征与日俱增的功力下,唐太宗陛下的自我开解能力也越发强大,否则魏征早就被怒上心头的他咔嚓不知道哪里去了。
唐太宗陛下很自豪都下,也得亏这家伙遇上的是他,换个皇帝,早就脑袋搬家了。
魏征笑而不语,要个皇帝他就不说话了。
【李一吐槽一会,又忍不住道:“做皇帝的,只有更离谱的,没有最离谱的。
辽穆宗,契丹的,不是汉人皇帝,但是这不是重点。
辽穆宗也算是个能耐人,他讨伐逆贼后才成功即位的。
但是继位后他便开始放纵自我,喝酒作乐。据说他经常彻夜喝酒,战至第二天天亮,然后白天睡觉,全然不顾政事,得到了“睡王”的称号。”
“按说只是这样他也就是个荒废朝政的昏君,但尽管辽穆宗是个生性残暴的人,却能做到“上不及大臣,下不及百姓” ,曾多次下诏减免赋税、礼敬臣下。
这么一看,也比很多暴虐的,浪费民力的无道昏君强多了。
但是他的结局却不算好,为什么呢?因为他动不动鞭打身边伺候的人,于是在忍无可忍之下,他身边的侍者、厨子等几人趁他喝醉沉睡之际将其杀死。”
李一抽了抽嘴角,“你说他活该吧,作为皇帝他可以造成更巨大的杀伤力但他却没有,你说他罪不至死吧,他身边的近侍也是人对吧。”
“只能说比起那些无道昏君他还算没那么过火,在睡梦中死去也算符合他的外号,也没那么痛苦吧。”】
嘉靖皇帝脸色顿时又变了,一时之间居然有点后怕,差点他也被宫女勒死了。
得亏他受上天庇护,是真龙天子,才保住性命,真要睡梦种被勒死,那实在荒谬。
至此,嘉靖帝又收敛了许多,反正天幕说那红丸无用,那就不用。
把骗他的道士们狠狠收拾一遍的嘉靖帝暗想。
【“古代荒谬的皇帝还有很多,但是一方面做出成就一方面又行为奇葩的却不算多。
有一个人我纠结老半天也不知道要放哪里,分明也是开国皇帝,却永远被忽视,找不着定位,而且做事也奇葩,令人无语。
那就是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
李渊当场脸色就变了,什么叫做他找不着定位,做事奇葩,这天幕胡言乱语什么。
太子李建成率先气愤填膺道:“耶耶荡清寰宇,统一天下,建立大唐,如何夸耀都不为过,这天幕孤就说来得莫明其妙,怕不是淫祀邪神之类。”
把天幕打为邪神,她的话自然不足为信,至于什么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自然更是无稽之谈。
秦王李世民当下就道:“父有过,为人子女当谏之。耶耶自然一世英雄,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方有天幕降世,好让耶耶不再出错,辅佐耶耶建立更宏伟的盛世,这等神迹如何尊之重之都不为过。难道太子不这么认为吗?”
李建成一噎,当然不赞同,天幕一看就是占李世民的,再神通广大也是他的敌人,如何能容忍。
只是……他瞥了一眼神色莫辨的李渊,只好冷声道:“最好如此。”
李渊……他当然希望是如李世民所说那样,否则全天下都能看见天幕,天幕却对他大加污蔑,岂不是有损他的威严,如今天下初定,局势还没有那么稳定,一个不好就影响他李唐天下。
他忍不住看了眼二子,哪怕是爱屋及乌,这天幕总不好对他说到什么吧……?
第 240 章
【“唐高祖李渊, 这个人大概是开国皇帝中最没有存在感的。”李一摸着下巴自语道:“我想十个二凤陛下的粉得九个不喜欢他,剩下一个完全是看在他在二凤陛下幼年到少年时代疼爱二凤陛下的份上才勉强不厌恶他的吧。”
想到大唐这对父子,李一其实还是有点可乐的, “至于大唐粉丝们, 十个有六个下意识觉得二凤陛下才是开国皇帝, 剩下三个觉得李渊是蹭来的开国皇帝, 还有一个大概就是“嗯嗯,对, 他是开国皇帝, 唉呀唐太宗真的太厉害了吧。”这样的敷衍承认哈哈哈。”】
李渊脸皮一抽,他转头看向李世民, 语气威严,“二郎,你是对耶耶有什么不满吗?”
那不要太多。秦王麾下都腹诽,您居然好意思问,呵呵。
秦王李世民看起来不大高兴,毕竟他一向喜怒形于色,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是真性情中人。
他抿嘴道:“耶耶说笑了, 世民哪敢。”有时候他也会忍不住想这么多年的父子感情难道是假的吗?何以耶耶一直哄骗他。
李世民不服, 既然耶耶说得出口,他做到了,他就要拿回属于他的东西。
世间本是强者为王!
李渊里面未尝没有愧疚,他不好意思追问, 一时之间沉默。
【“总之,无论是唐朝以后的人还是现代人, 普遍认为李渊这个开国皇帝有水分,只是含水量十分之五六七的差别罢了。”
“就……开国皇帝那一桌他坐得不太够格,但是诸侯那一桌他绰绰有余这种吧。”】
闻言,李渊顿时身子发抖,气的。
他觉得自己的脸皮被剥了扔在地上踩,然后那个人踩一脚还觉得不够,又多踩好几脚。
他脸色涨红,怒火高涨,整个人都要炸开了。
隋朝时他是国公,后来他造反成为一方诸侯,现在他是皇帝,除了幼年丧父,跟着寡母年少以前日子艰难一点,可后来何曾有人敢这么羞辱他,哪怕是隋炀帝都不曾如此!!!
欺人太甚。李渊咬牙,看着李世民的眼神也冷了三分,毕竟人总是迁怒的。
李世民皱眉,耶耶毕竟是他耶耶,就算他确实优柔寡断一点,好总是做出错误的决定,说出来的话还能当不存在……等等缺点,但毕竟是他耶耶,他骂得别人骂不得。
【“唐高祖李渊是一个很难形容的人,你说他爱子吧,可却是他一手把同胞的三兄弟搞得自相残杀,虽然古代皇帝都把儿子养蛊似的,可李渊毕竟儿子少,又算得上是很爱子的人,结果他搞起事情可一点不差。”
李一想起玄武门之变还是很遗憾,如战神一般、在战场上总喜欢冲锋在最前面的二凤陛下在这一次事件中却连最基本的射箭都屡次出差错,可想他当时的情绪波动有多大。
也是,正常人哪里会那么容易对自己亲兄弟下得了手呢?
哪怕从前他们再如何针锋相对,可是真正到不死不休也是最后的事情了。
李一不心疼李渊,就是心疼二凤陛下一世英名却背负这样的骂名,这都怪李渊!
不管是当爹还是当皇帝,李渊都不合格到极点,但凡他早点果断做出决定,他的儿子们都不会走到最后的地方。
如果真的不愿意换太子,就应该早点扼杀二凤陛下的势力,如果属意二凤陛下,就应该干脆点废太子。
结果一边吊着二凤陛下,一边又觉得李建成这个嫡长子好,呵呵,这不兄弟相残怎么收场啊?
所以,最后结果他如意了。】
李渊瞬间气虚……天幕懂什么,二郎勇武能干,大唐正需要他冲锋陷阵,大郎嘛坐镇后方,兄弟配合多好。
李一:呵,这么好还做什么承诺!还不是心虚知道自己做得不对,想要弥补,就这也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