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搜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 > 67. 第六十七课 南朝烟雨
一切的一切都正如扶苏先前推论的那样,就像是他早已看透的命运的轨迹般。


许多年纪小的公子公主都对他们大兄投以憧憬仰慕的眼神。


扶苏很不好意思。


他感觉这其实应该是……但凡了解政事,稍微有那么点政治敏锐度的人就都能看出来的。


弟弟妹妹们那眼里的崇拜不是假的,被这么看着,让他有种赧然。


……嗯,一定要更努力,不辜负父的期待。


东晋灭亡,这一课的第一个部分也算是正式结束了。


第二个部分的“南朝”只有一点点,连半页都不到,李晓诗打算一言概括。


“在公元420到公元589年,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华夏南方的这些政权更迭很频繁,前后一共出现了四个朝代,分别是宋、齐、梁、陈四朝,他们的都城都在建康,历史上把他们统称为‘南朝’,和之前提到的北朝相对应。这也是朝代歌里的魏晋‘南北朝’‘南北朝并立’。”


课本上内容不多,老师讲的也简单,所以李晓诗说的也不多。


但观众们听着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


哪怕是不认字没见识的老百姓们,听这些话也不觉得真有那么简单。


他们都是生活在“历史”中的人,他们比谁都更能清楚地从这三言两语的描述中得出、李晓诗这样的后世人所体会不到的东西。


比如,在一百多年里,交换更迭了四个朝代。


……那每个朝代的时间得有多短?


时局、社会,得多动荡?


每个王朝又有多少皇帝?


他们得是什么样子——才能让皇权更替得这样频繁?


不能细想,一想就感觉又是艰辛。


观众们看着天幕,李晓诗的眼神依旧清澈,看起来还有点高兴:“宋是南朝国家领土最大的一个朝代,而且在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三十年里,他们轻徭薄赋,江南地区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大家都看得出,她是真心真切地在为这段时间老百姓和社会感到高兴。


但,除了没心没肺之人和懵懂无知的小孩儿,没有人能轻易做出相同的表情。


用天幕的话说,他们是生活在“封建王朝”中的人——所以他们清楚地知道,三十年,三十年的两个皇帝,真的能让社会安定吗?


三十年而已,又能改变什么?


更别说,四个皇朝一百多年,其中一个的两位皇帝就占了三十多年,那剩下的又该有多短?


李晓诗道:“南朝时候地方贵族和将领势力都很大,梁武帝萧衍起兵夺得帝位后,放纵皇族和贵族官僚等剥削百姓,政治日益腐败。后来又有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守了。江东最富有最安定的地区遭到了战火侵蚀,百姓们被烧杀抢掠,导致千里之内杳无人烟。从这里开始,南北朝的对峙中,南朝就开始处于明显的劣势了。”


“这一课的第二部分,南朝的政治到这里就结束了。”


李晓诗话音落下,李世民也收起了拿出来赏玩的字帖。


他再一次认识到了李晓诗生活的环境有多么安定和谐。


连“粉饰”都粉饰得这样不加遮掩,明明是给少年少女学史,却对真实存在的事情避而不提,只说好的一面——宋武帝宋文帝固然不算特别坏,但宋的其他皇帝里,有哪怕一个是稍微算“好人”的吗?


还有萧衍,就只说纵容,却不说那些可恶的行径。


教给李晓诗这样的小姑娘的,只有“宋”好的一面,却不说坏处。


到了绕不开的,比如胡人南迁乱政,南朝政权更迭,会提,却是换一个概念,春秋笔法,再一笔带过,完全不像秦汉那样把矛盾和冲突都剖析清楚,才好让学生对这个有深刻的认识;反而还会因为说得模糊,没什么特点,让她即便想起“南北朝”,也说不出什么大的问题,只会觉得“啊,有这个朝代”,内容上还可能有点模糊。


不过即便是这样,谁也不能说教的不对,毕竟这确实是事实。


只让少年人认识到积极阳光向上的一面,这种教育方式不能说错,只能说在他们这里是做不到的,毕竟要以史为鉴……或许只有李晓诗生活的那个时代,才能让这些孩子们无忧无虑阳光向上的成长罢?


只让人忍不住唏嘘。


李晓诗却已经说到了下一个部分。


“大家都知道,在秦汉时期,都是以咸阳长安洛阳这些地区为主要发展中心的,所以南北方的经济很不平衡,黄河、河水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的重心,江南地区地域宽大,却没什么人,生产力都很落后。”


李晓诗对这一部分明显更感兴趣,因为她觉得南方确实是个好地方,如果大家能早点知道,早点开发,可能就会有更多人能早点过上好日子。


明明现代南方好像才是最富有的,除了首都,大家都喜欢往南方去,不管是和外边的国家交流还是一线城市的数量,好像都是南方更多。


而且之前看电视也知道大宋也很富有,南宋尤其。


李晓诗很热切:“在西晋的衣冠南渡之后,大批大批的北方人民为了躲避灾祸来到南方,他们带来的不只是人、大量的劳动力,还有更多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所以南方这片本来就很适合种地、气候自然条件各方面都很优越的地区终于得到了开发,经济也迅速发展了起来。”


她开始数知识点:“当时南方地区没有什么战乱,社会安定,在这些南迁来的人民帮助以及本地人的努力下,人们开垦出了大量的荒地、随着耕地变多,为了灌溉而来的水利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耕的生产技术上也是,当时耕地用的犁得到了改进,大家精耕细作,还推广了选种育种施粪肥等技术。”


“这些的成果也是很出众的,当时的水稻从直播变成了移栽,大家都开始麦稻兼作,五岭以南的地方还有了双季的稻,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了。”


“而且大家还种桑养蚕,种果树,种药材。”李晓诗卖力地推荐着,“南方手工业也有很大的进步。大家缫丝织布、烧瓷冶铸、造船造纸,还制盐,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李晓诗不知道的是,被她寄予厚望“早点开发”南方的秦汉皇帝却对此都没什么太大的反应。


最多也只不过是考虑要把使用的农具和技术等给南方郡县的官吏们搞过去一点,在当地普及一下,带动一下当地的发展。


至于去大力发展嘛……


不是不想,是没有必要。


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又有各类虫子,根本不适合去居住和长久生存。这甚至在打百越的时候都带来了不少麻烦。


不知道后世是不是有什么办法克服这些问题,但在他们这时候是不会考虑多注重南方的,毕竟两晋时期是为了避祸,不得已而为之,他们现在又没有大得能威胁政权的战乱,何必呢?


除非能看到比简单的“自然条件优越”更吸引人的好处,或者在技术上有了更大的突破,最起码能够防治南方的蚊虫瘴气等危害后、才会考虑再把政策等往南方倾斜一下。


不过既然适合种地,那就把农具技术什么的带过去一点,以后再有罪人流放了也去南方好了,给朝廷多种点地。


大家都能好最好,但总也得有个成本斟酌。


这里其实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李晓诗不知道、古人更不知道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亚欧大陆迎来了难得的大寒冷时期,连带才使得原本在秦汉时候让人湿热难耐的南方地区逐渐变得适宜居住了起来。


所以这也才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以发展的一个大基础。


但李晓诗也还没说完:“方方面面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海外贸易也兴起了!”


她直接跳到最后的知识拓展,要把内容串起来,“东晋时候,这里和西方的大秦、波斯等国家都有着海上的贸易往来;南朝时候又跟日本朝鲜、呃,倭……?有很多的往来,同时还有西边的天竺西亚欧洲非洲等都有交流。当时的海上贸易远超前朝,为后世海外交流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听到这儿,嬴政和刘彻以及汉代其他曾经围观过丝绸之路特色课程的皇帝们才微微正色了起来。


虽然李晓诗并没有在这里提起,但他们都想到了一个东西——海上丝绸之路。


那次的特色课只有陆上丝绸之路,但后半段有水路,所以他们也算体验了一番。


但大家回来后,都是着重把目标放在试着去探一探陆上丝绸之路的,没想着海上,因为造船的技术等并不能支持他们做到上次特色课里那样大的船。


但……


嬴政眯了眯眼,想到了徐福。


大秦以“水德”为中心,他对海也是很看重的。而徐福当时也表露过想要船只出海寻找仙山的想法。


现在嘛,仙山是没有,徐福因为一直在为大秦的“火药”事业奋斗着,所以也没像赵高那样被直接处置了。


嬴政指尖摩挲着书本的边缘,暗自琢磨着。


大秦现在一切都在往好了发展,连昔日六国文人也都来了不少,投身于新大秦的建设中,人才虽然短缺,但有普及识字的政策在,也没之前缺得那么离谱。


诸子百家的能人来了不少,不若再从民间识字的人里多抽些出来,让诸子百家的人来公开教学,多培养出一些各方面的人才;造船业也可以再搞一搞;火药作坊里能人也不少,不缺徐福一个,到时候拨一支军队,带着徐福出海去算了。


西边好东西多,先往西边去。


——民间取人才、诸子百家教学;造船、出海。


这就又是两套政策了。


不过这么算的话,大秦的人口还是不够用啊。


能不能多生点?


鼓励生育、顺利养成至及冠……太久了,养成至十六便奖赏金银。


这样或许可行。


但粮也不太够,虽然金银不缺,养活人口还是要吃粮的。


良种是不可少的。


据天幕说,海外良种多…看来还是要提前先出去一批探探路。


短短几息,嬴政脑子里想法过得飞快,迅速就捋出了几条几近成形的政策,之后拿出来给臣子们商量商量,就差不多能出最终版了。


他的臣子能力都很好,很舍得卖力干活,好用。


汉。


刘彻在跟李晓诗说话。


他想得到更多南朝时候的消息,比如具体是怎么发展的。


他们现在南方两季的稻虽然有,但要怎么在大片地区推行、麦稻兼作又能提多少收成?有具体什么好处?


毕竟他要打仗,以后可能还要打更多。


南方虽然气候不容易生活,但没关系,等以后兼并了北方无家可归的游牧民族,把他们分开迁去和地广人稀的百姓们一起生活,壮硕能干的劳力,粮多管饱不用吃天气饭的安稳生活,共赢。


【你问问李世民,让他再给你说说南朝的事。】


没直接问李晓诗,是他也知道李晓诗不见得知道多少,所以干脆直接提在他之后在南朝也之后的李世民。


【更之后的也行,什么宋什么清的,都说说也行。】


看着刘彻这两行字,李晓诗挠挠脸颊。


怎么感觉不对劲呢。


怎么感觉猪猪在听到南方会很富之后没有想象中那么热切呢?


对缫丝烧瓷什么的不感兴趣吗……


李晓诗有点困惑,但还是乖乖去问了。


“这节课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有没有其他人可以帮我补充一下的?关于南朝。”


说完,李晓诗就看到弹幕区开始出现很多关于南朝皇帝们的事,她“啊”地、张大了嘴巴。


受平台限制,她没有问、且课本不涉及、不搭边的内容,别人是没办法告诉她的,只有当她表露出兴趣或询问、自己开口讲了相关的事之后,别人的内容和消息才能传到直播间来。


所以李晓诗看着那些发言,愕然呆愣了好半晌。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平台和谐了五胡乱华,却没有把这些内容和谐掉,可能是课本制定的时候只是没仔细介绍、有意忽略,却并没有那种在五胡乱华相关内容时“恐怕破坏团结”的原则在。


而眼下,李晓诗看着那些皇帝们各式各样的“秀下限”,三观被狠狠地冲刷了一番。


什么杀人解剖,什么镶铸金莲,什么与母亲姑姑姐妹成亲,什么和尚皇帝……


李晓诗:……


她这才惊觉书中文字里的缺漏之处,原来竟越过了这么多。


这无论哪一个,都和胡亥有得一拼吧……?


刘彻见她发呆,忍不住又催促了一句。


哎呀这个倒霉妹妹,看到什么技术什么内幕什么发展了,倒是说一下呀,你一个后世人有什么好研究的,那对你们都没什么意义了吧!


又看到刘彻的催促,李晓诗才回过神来,对刘彻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佩服。


猪猪、不,汉武帝陛下——这是知道她的课本中少了很多,故意让她去问,让她知道自己有遗漏很多知识吗?


明明他也不知道南朝这些事,却能知道这里边有内幕,呜呜,不愧是千古一帝!


浑然不知自己被按了个厉害名头的刘彻正期待地等待着李晓诗的“技术科普”,然后发现他这个妹妹小脸一板,严肃了起来。


“接下来,我要向大家念一些我也是刚刚得知的内容,很……嗯,荒唐。”


刘彻:?


……什么技术能很荒唐?


李晓诗:“关于南朝的皇帝们,我们现在来说几个比较……嗯,的。”


广大观众:“嗯……的”——是什么样的?


这是在说啥哑谜吗?


李晓诗从来没觉自己词汇匮乏成这样,但她是真的从知识库里找不到能概括这些皇帝们的词语。


她先做开头的引入:“五胡十六国、南北朝,都……算是乱世。乱世,大家也都知道不少了,比如春秋战国,比如东汉末年的三国,这些都是乱世。我们之前也都说过,乱世有很多英雄,也都是文人们创作的素材。越是乱世越是能人辈出,大家都想比别人更强,更好地统一全国。”


“但在南北朝,呃,大家都想更好地享乐。”


实在是说不出更多的描述,李晓诗草草概括,然后开始往上翻已经过去了的弹幕,开始挑着弹幕结合自己的概括和理解去描述。


“宋齐梁陈,宋的除了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和后边的宋文帝还算好,轻徭薄赋、试图让国家变好,其他的皇帝……”


“宋文帝的儿子喜欢巫蛊之事,最终亲手弑父;孝武帝刘骏,虽然对北方有过打击,治理国家有过一定政绩,但他残暴不仁,耽于享乐,为了削弱宗室,把叔父宗亲兄弟全部杀光,最终引得朝堂上下大动乱;刘骏的儿子刘子业,杀害重臣和叔父,还把叔父们关在一个笼子里称体重,大行侮辱之事——他叫自己的叔叔‘猪王’‘杀王’‘贼王’‘驴王’,还把猪王刘彧关进猪圈喂猪食……”


李晓诗只看这些发言就觉得难以接受了,更别提古代那些把“天理人伦”看得比什么都要重的观众们了。


后边刘子业的“丰功伟绩”李晓诗觉得她不太好说出口,毕竟她还是个未成年,但想了想,还是决定说一下,让观众们也认识到这刘子业有多不可理喻。


“刘子业占有了自己的亲姐姐……还想立自己的亲姑姑为皇后,为了长久的霸占姑姑,他还设计杀死了自己的姑父。后来又给自己的姐姐山阴公主赐男宠面首。”其实这还是系统和谐过的,系统转换之前,那给李晓诗科普的古代人讲话更尖锐,直接说刘子业和自己的姐姐乱/伦,强逼自己的姑姑行不轨之事。


“一直到被‘猪王’刘彧杀死的时候,刘子业也才十七岁。”


谁能想到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能做出这些事?


刘彻脸色青青白白,眉毛皱起,半晌才压下嫌厌又恶心的心情,忍不住埋怨:“……谁给朕的妹妹讲这些的?”


那些脑子管不住下半身的腌臜人腌臜事,怎么能对李晓诗说?


她才多大?


怎么能听这些?


……还有,他的种田技术呢。


李晓诗说完刘子业的事,又转到了下一个,这个更是让人眼前一黑:“……刘彧杀了刘子业后上位,刘彧死后刘彧的儿子刘昱上位。刘昱凶狠残暴,嗜杀成性。这个人从小就喜欢杀人,还要亲自杀,杀完分尸解剖,大白天在街上就肆意屠杀,带着随从,见谁杀谁。”


这都不能说是类似胡亥了,这比胡亥还离谱,胡亥作为昏君暴君废物皇帝的量词,怕是也想不到还有人能比他更离谱。


“……他还喜欢拿锥子尖刺等刺男性的……嗯?命根子。”考虑到李晓诗还没到初二,没有学习过关于两性的生物课,所以平台在和谐了直白的描述后没有用官方的名词来说,只是转换成了含蓄一点的口语,便于李晓诗观看,“刘昱男女通吃,而且不挑食,脏兮兮的乞丐或者尼姑他都强行临幸;而且他还会带上人去抢劫大臣们的家,屠杀抢掠……”


真的毁三观,桩桩件件,哪怕一件挑出来换到其他后世朝代的朝堂上,都够那些儒生们破口大骂的,但这么多离谱至极的事却都能扎堆在一个人、一个朝代的皇帝们中出现,还没有被制止,细想之下,就更是可怕。


天理伦常人文纲常怕是在这个时代中已经完全沦为街边野草,无人问津。


被世族贵族豪强们控制的王朝,皇帝只要不触及他们的利益,怕是怎么荒唐都没人会出来管一管吧?


何况他们也不一定还有这个闲工夫。


“差点被刘昱杀死的一位萧姓将军反叛。后来刘宋灭绝了,换到了齐。”


李晓诗越说越麻木,感觉这种事情太魔幻,简直不像是真的,太超出现实和认知了,反而没有多少悲伤痛悯的感觉,只觉得离谱得不能再离谱。


但百姓们却是都各个心中酸涩。


皇帝们无道,他们又能怎么办?


走在皇城的大街上都会被随意屠杀的话,那日子就真的是没办法再过下去了。


“齐炀帝萧宝卷,性格内向,很少说话。”李晓诗声音有点迟疑,感觉这个形象和之后他所做的事简直难以凑到一起,“喜欢出宫闲逛,每次都要拆毁民居,杀人如麻,每次出行都会死伤无数;但他每个月基本有二十天都要出门,出门被人看见就立刻格杀,搞得街上每次都要闭门清场,工商业萧条无比;他还奢靡无度,为了让自己的妃子高兴,他用黄金在地上镶嵌朵朵莲花,让妃子踩着莲花走,这也是‘步步生莲’的由来……”


李晓诗不想念了。


——这都是什么啊?


但她还是坚持说了下去,把南朝这些皇帝的恶行说给南朝之前的人,说给南朝之后的百姓,也说给南朝那些还想好好活着的大臣或百姓们。


“南齐灭国后,取而代之的是同样姓萧的萧衍。梁武帝萧衍,统治初期决心整治宋齐弊端,但渐渐,他沉迷佛家,只建康城中,就有佛寺五百余座,且座座华丽恢弘——在梁武帝萧衍的统治时间内,整个国家中新建了两千多座寺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但真正兴建的,又岂止那四百八十?


大兴土木,人力物力财力,每一样对于国家来说都是额外的负担。


“而且萧衍还把自己捐给了寺庙,要出家当和尚。大臣们请他回来继续当皇帝,萧衍就让大臣们出钱把他赎回来。于是大臣们就去凑钱,赎回来了——但后来萧衍又出家了,想让他回来当皇帝,就还得赎。”


“来来回回赎了几次,花费的钱有约四亿。”


帝王和老百姓们:……


你这皇帝真的是绝啊。


而且大臣们去哪里弄钱赎人?自己掏吗?


当然不尽然。


人家会去盘剥百姓啊。


来来回回折腾,你皇帝心里头舒坦,大臣们虽然心累但也没付出多少,佛寺白拿钱,吃亏受苦的是谁?


为这“皇帝出家”最终承担后果的又是谁?


可怜百姓,无辜百姓,无奈百姓。


剩下的同样被谥号炀的陈叔宝也就没什么再说的必要了。


李晓诗叹气。


“……这就是南朝皇帝们的概览。”


又岂是一个“荒唐”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