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长城,那我们还是应该从开始说起。”
跟着人群登上长城,李晓诗摸了摸城墙,说不出心中是什么滋味。
那种似乎透过这石墙,真实触摸到了千百年前时光的感受。
虽然从车上一起下来的旅客有很多,但放到整个景点中,又显得不是那么多了。
比起平时在网上看到的“节假日来长城看人头”,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许多人还没放假,这里的人还真算不上太多,最起码比看升旗的时候密度要小很多。
这也让李晓诗直播间时空另一端的观众们能够正常看到长城,而不是人城。
小小发了会儿呆,李晓诗整整心情,担起了一个负责任主播的担子,开始解说。
“长城,在我们现在,又被叫做万里长城——但实际上它全程长有两万多公里吧。”她又拍拍墙体的砖石,“长城也不只是这样的城墙,它的构成还有那里——喏,那边的四四方方的台子,还有其他的一些设施整体构成的,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工事。”
“说到长城的修建,那得从西周的时候了,咱们的历史上不是一直有个传说么,叫烽火戏诸侯,烽火台好像就是来源于这里……唔,如果我说错了,那欢迎在弹幕指正,我会纠正的。”
她开始往前走,沿着这古老的文明,一路向前向上走去。
其实很多不了解的人一提起长城都会觉得,长城的修筑耗费人力又费物力,平白让人多服劳役,那些命人修筑长城的皇帝和诸侯王们简直都是不通人性,见不得人舒服,就想弄点奇观出来——但真的是这样的吗?
现代的一些游戏中,因为一个“奇观”的概念,有了“奇观误国”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就开始借此调侃,调侃华夏古代的一些皇帝们,特别是搞出了一些大工程的皇帝们,更是被大家调侃“奇观误国啊陛下”最多的人。
其中,又要数秦朝、秦始皇最上。
但秦朝的灭亡在秦汉部分已经分析过了,根本不是简简单单奇观误国能够概括的,灵渠、驰道、长城,等等种种,皆是加重百姓们劳役的“罪魁祸首”,秦朝的灭亡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修筑“奇观”只是其中之一。
但如果抛开那些,只论这项工程本身——修建长城,真的只是因为“奇观”吗?
很明显,当然不可能。
一个皇帝喜欢,建了也还能说是因为他喜欢这种“劳民伤财”的东西。
那如果两千多年来一直有人在建造在维护呢?这就证明,它的存在是有着绝对的、不可忽视的作用的。
如今,不像之前只有在宣传画广告页以及电视上看,李晓诗亲身站在了这个奇迹上,想到昨晚临时背下来的资料,她心中情绪翻腾。
抚摸着墙上的砖石缝,眺望着层峦迭起的山峰,李晓诗回头,望向镜头:“华夏从炎帝黄帝时候开始、神农氏起,就进入了农耕文明,他们打败蚩尤,推广农耕。中原地大物博,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子民们越来越多的都被农耕文明所影响、不用与野兽拼命,填饱肚子不用靠天意,而且一片土地就能养活许多人,这样的情况下,华夏腹地的子民们也就逐渐开始向农耕的生活方式转换,获得了安定,但同样也失去了一些东西。”
“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种田的,像是更北边的地方,就分布着许许多多的游牧民族,他们是大大小小的部落,都是靠老天吃饭的。”
“在吃不饱饭、甚至生活不下去的时候,邻居依然能够丰衣足食,那么他们会做什么呢?抢劫。”
“所以他们会南下来劫掠,但是华夏自古以来的王朝,基本都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些统治者们就会自发地想办法抵御那些强盗邻居。”
“所以,就有了长城这种东西。”
“长城,本质上就是用来防人的。在一开始,基本都是拿来防北边的邻居的。”
李晓诗歪歪头,四处打量了一下,然后走近几步,压低了声音,“不过古时候的‘强盗’们,现在都是一家人啦,不能说这些的,我们有些同胞还会说——‘看汉武帝打匈奴看得热血沸腾,然后发现我们就是匈奴’,哈哈……这就是时代不一样了嘛。”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咱们现在看到的长城是这样的,而且大家提到长城就少不了要说始皇帝那时候的‘劳民伤财’,但其实不是的。秦朝的长城是那种,基本算是原地取材搭起来的,就是一道拔起来的坎,现在去看基本都是些石头啊之类的垒起来的,和明长城这种规模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但又有人在看了秦长城后会产生疑问,说,这样的‘长城’,能防得住什么?人随随便便就跨越了呀。”
李晓诗摇摇手指,又点头:“那么长城究竟能防住什么呢?答案是——马。”
除了真正什么也不懂的老百姓、和不被允许了解外事的深闺妇人女子,其他的观众们多少都知道点这答案到底是怎么来的。
确实是防马。
无论是什么样的长城,人其实都能翻越,但……马不能。
“可是他们不能把马放下,自己翻过来抢吗?”有小孩不解地望向身边的大人。
大人也不太懂,于是挠挠头,“抢了背不回去?”
秦。
“为什么匈奴人会给中原王朝的人带来困扰?”
扶苏笑着给弟弟妹妹们剖析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有马,他们是游牧民族——可以抢了就走,中原的人追也追不上。”
他道:“按照李晓诗刚刚的概括,华夏是农耕文明。那……原来的这里,就没有生存着以游牧放猎为生的人么?有的,只不过是被农耕文明同化了。那如果,匈奴人放弃马匹,只身翻过长城……”
“那他们就变得和中原人一样了!”一位公主高兴地答。
睡饱了,一大早来到军营的霍去病也在跟几个年纪比他大点的新兵唠嗑。
“而且论地上作战,咱们还能比他们弱?他们马都没了,周围驻扎的军队哪个不能把他们给灭了。”
华夏的大军,自古都一直是以步兵为主的。
“而且啊,有了长城还不止只有这么点作用呢。”
原本没有长城的时候,边境线那么长,哪里都有可能成为被劫掠的受害地。
但如果,长城盖了起来呢?
邻居们想要下来劫掠,又想抢完就飞快撤退,那就只能去挑没有长城的地方,与此同时又要绕远路又要浪费军力——而如果他们选择破坏某一处的城墙,直接骑马带兵进来,那也更好说了。
首先,破坏城墙就需要时间,这个时间就足以让驻军反应过来。
而如果没能在他们南下的时候拦住,等他们劫掠完撤退的时候呢?援军也总该到了吧?
包圆了呀这不是。
再者,长城也不仅仅只是防马、拦人这么点用处,它的战略意义极其重大而深远。
如果没有长城,那边境每个地方都要驻军,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哪里养得起那么多兵?兵全拿来防北边吗?
但有了长城就不一样了,像是烽火台这种设置,完全可以在关键的部分驻军,不用处处都留。
如果什么地方有了入侵,那长城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步兵运输的天然道路,能够进行快速支援——再不济,也能把救援信号及时传递给其他地方的驻军。
这样省下来的,远远不止明面上的驻军数字,还有养这支军队需要的钱粮等重要物资。
一年如此,年年如此,那能够省下多少?
比起建长城时付出的役夫们,这一道长城,又能多活多少百姓?
所以说,长城之功,功在千秋。
这是很有必要建的。
不止古代的将军们、帝王们,现代的专家们也同样这样认为。
像长城这种防御工程,完全就是一个收获远大于付出的东西,它带来的要远高于这个国家为了它而投入的。
可李晓诗说不出这种话。
长城很伟大、很伟大,是华夏文明的具现之一。
但,她不想以此“千秋之功”为古代的统治者们“找借口”,也不想以此“利大于弊”去合理化百姓们在修建长城时所受到的苦难。
在技术远远达不到现代“高楼大厦”随便盖的古代,让老百姓们徒手去一砖一砖、在各种崇险的地方建筑长城,毫无异议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
就说现代,有些地段的长城要是想参观还得带安全绳索呢,坡度都能达到接近90,那在建的时候,又会牺牲多少人?
更何况朝廷征发他们来服役,也不一定会给吃饱喝足,连最起码的吃饱喝足都不能满足,又谈什么功在千秋?
李晓诗补充了个小知识:“游牧民族不劫掠的时候,也就会来做交易,就是一些货物交易之类的。”
“在战国的时候,他们就会来做生意,那时候国家多呀,他们对哪个国家的价格什么不满意就完全可以换其他国家,就这样占据着贸易的一部分主导权。但是……”
但是?
观众们竖起耳朵,有些不知道李晓诗想说什么。
“但是在秦朝一统后,坏坏邻居们就傻眼啦……!”
那可不就是傻眼了么,中原那么多家成了一家,没了价比三家的余地,但盐这些又都是生活刚需,没有的话是真的会死人的。
——再加上,秦长城起了。
大大小小的部落想要劫掠中原,那成本会高到难以想象。
“所以,在这种趋势之下,小部落没办法劫掠,这些邻居们不得不被迫开始整合。而后来匈奴的冒顿单于更是直接一统了草原,匈奴空前团结,也才有了之后的白登山之围,才有了之后匈奴和汉的数百年对立。”
换个角度,夸张点说,简直可以说是长城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统一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它的出现一力促成的这种统一。
一道长城所影响的,远不止是一个国家和政权这么简单的事。
它是奇迹,它给华夏民族带来的影响也是在建造之初所难以估量的。
“在我们的历史上,总共有过三次大规模修长城的记录。一次是秦始皇时期,他把战国其他几个国家修建的长城都连在了一起,全长八千多里;然后是汉朝,卫霍击破匈奴、也为了保护新兴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也下令大修长城,汉长城全长一万多公里,也是‘万里长城’的由来,是我们华夏古代最长的长城。”
“第三次嘛,就是咱们站的这个地方了,这是明长城。为了防止被赶走的蒙古残余势力反击,洪武皇帝下令修筑长城,后来又有女真人崛起,所以明朝一直在修。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长城遗址,也很多都是明代长城的遗址。”
翻过一座小坡,李晓诗站在上方眺望了一下远方的山川,深深吸了一口山间的空气,寒气冰凉凉的,恰好冲了她这走走爬爬带来的热意。
“看,如果往南——过了这道长城,再往南去,就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了。在平原上,骑兵的威力能有多大。骑兵和步兵对打的胜算,就连我都能想象得到了。”
“如果没有长城、如果长城被攻陷,那么,中原,就会彻底成为一个跑马场啦。”
“华夏的人民和王朝,想要获得安全,想要不被灭族,想要存活下去,那么第二条防线……唔,就只有靠长江了吧?”
东晋、南朝……以至南宋,无数的人都沉默着。
李晓诗没管他们,她继续说道:“之前我们也说了,长城其实不仅仅是用来抵御北方邻居们的,它在不同朝代,作用也都是不同的,虽然大家都在修,但目的却完全不一样呢。”
“那我们接下来可以聊聊各个朝代修长城都是为了什么。”
擦擦汗,李晓诗放慢脚步,慢吞吞地走着,嘴里道:“西周时候,是为了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除了防外,还要互相防御,所以很多都在边境上修建了长城。秦赵燕更是同时修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长城。”
“等到秦始皇的时候,他把内部互相防御的长城都给拆掉,又派蒙恬把匈奴人打跑,然后连接其他国家们修建的抵御北方的长城。过秦论中……唔,过秦论……哥哥,那句话是什么来着?”
李珉扬声:“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李晓诗:“对对对,就是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都不敢南下牧马。所以这是秦长城的作用——就是为了抵御北方胡人。”
“汉和秦是差不多的,我们之前一直说汉承秦制,其实不只是在开玩笑,除了沿用的制度、汉朝在其他很多方面也都跟秦朝不谋而合。汉长城也是为了抵御驱逐匈奴,不过得再加上一个保护新开辟的丝绸之路。”
“到了隋朝,隋文帝——这个还没学到呢,我也不了解这位皇帝这个朝代,这只是说长城哦!到了隋文帝时候,他从刚建国,就十分重视边防,重视长城。”
“咱们脚下的明长城,分了很多部分,不止一道城墙,还有很多其他的建筑,真正做到了‘边防重工’的程度。明朝时候有蒙古鞑靼瓦剌女真等各种威胁,所以无论是初期还是中后期,明朝从来没有中断过对长城的修缮和建筑。真真正正做到了两百多年来一直在建、一直在抵御外敌,铁骨铮铮。”
“然后说说清朝吧,清朝的长城……”
李晓诗顿了一下,语气有点一言难尽,难得噎了噎,“我看到他们说……”
朱元璋正沉浸在“铁骨铮铮”大明中,突然听到李晓诗顿住,又听她说的是取代明的王朝,不由一撇嘴。
清什么清,清咋的了,难不成在这种事上还能作妖?
别以为他忘了,这两天看的电影,讲的都是他们末期的事……废物!
怎么能给打上门来的,还那么欺负?!
李晓诗“嗯”了一会儿,道:“清代的长城,好像是对内不对外的。”
刘彻:?
什么意思。
难道是像战国时候那种互相防备的吗。可是清不应该是“大一统”朝代么,还怎么对内?
李晓诗:“他们说,清朝的长城,是对内镇压农民起义的,也是许多农民起义利用的。所以它的存在是很……嗯,作用很单一。”
对比明长城,既在军事上抵御外敌入侵、又在政治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还在经济上促进边疆经济和平繁荣发展——既保护了人民和国家的安全,还保证了华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和平交流,清长城简直可悲又可叹。
它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那一场又一场的起义、一场又一场血腥的镇压。
朱棣:?
啥玩意儿?
李晓诗却不再说了。
一来她了解的也不多,基本都是网上随处可见的资料,二来她也确实没学过那么多,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总归是有点没底气的,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大家就可以了。
她休息够了,又加大了步子,往前跑出好几步,才回过头:“——咱们今天一起到长城了,所以大家都是好汉啦!”
说完,她又想到什么,忍不住嘿嘿,眼睛都眯了起来:“有人说,现在帝都的铁人三项是,升旗、故宫,和长城,现在我们刚好都体验了。”
“所以,现在我也是铁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