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朱元璋早就跑歪的关注点,李晓诗破天荒地在直播课本的时候沉默了。
十几秒后,她哭笑不得。
“……嗯嗯,还给我啦,大家还说以后有什么集体活动都不叫他一起了。”虽然放轻了声音在解释,李晓诗还是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感觉像是被什么长辈盘问是不是被别的男孩儿扯头发拽裙子了一样。
语速很快地交代完,她欲盖弥彰地咳嗽两下,绷着小脸正经道:“咳……好了,不要讲课本无关的内容呀这位同学!”
得到了想要的答复,朱元璋也满意了。根本没在意李晓诗这假模假样地“教训”,只随意哼哼两声就由着她了。
“还有没有谁有什么疑问呀?”李晓诗看向弹幕,又问了一遍。
杨坚有点犹豫。
他想问隋炀帝到底是哪个儿子,是不是杨勇,或者又是什么其他的。
但又觉得,就算现在不问,之后也都会知道的,而且还是很快就能知道,毕竟现在是大隋的“主场”。
可一旦有了这种“马上就会知道”的前提,他发现自己又不想知道了,还有点想把时间门停在现在,感觉听下去会心梗。
那叫一个纠结。
见弹幕一片平和,似乎真的没有什么人对上一段的内容有其他的问题,李晓诗就也不再问,顺利过渡到了下一部分的内容。
“那我们接下来就来谈谈隋炀帝的功过吧。本课第二部分的内容,就是‘开通大运河’。”
她道:“在我们现代呢,会有很多古代流传或沿用下来的一些东西,被称为文化遗产,更厉害一些的就是世界文化遗产——就好比我们这里很多人都知道的,华夏有一条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第四十六个世界遗产的项目,它就是京杭大运河。”
李晓诗说到这儿,杨坚很是觉得意外。
世界文化遗产,这个词语不新鲜,因为在游览长城的时候李晓诗就说过了,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也在当时夸了他是一只在修长城的。
可现在,隋朝的课中,讲隋炀帝功过的部分中,李晓诗说起了这条世界文化遗产的河……
这话的意思……难道是说,这个京杭大运河,是他的下一代、那个不知道是他哪个儿子的隋炀帝搞出来的?
搞了个某种意义上能和长城放在一起谈论的“文化遗产”?
像他一样想的不在少数,毕竟李晓诗在这个时候说起这些,就很像是——但她却没给他们多想的空档,立刻就把观众中这种刚冒出来的想法给浇灭了。
“但是,大家要清楚的一点是,京杭大运河和隋唐的这条大运河是不一样的。”
她说道:“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南北贯通的大运河确实是隋唐时期开通的,也就是这一条隋唐大运河,但我们现在的京杭大运河,其实是之后朝代的。”
先把容易引起误会的内容给明确,李晓诗才继续说:“那为什么隋朝时候,要开创南北贯通的大运河呢?之前的秦汉就没有这种需求吗?”
观众:是啊,为什么啊?
秦皇汉武,那不都是喜欢搞这种大工程的皇帝吗?又修路又建长城又开渠的,为什么他们不去做呢?
秦皇汉武:别cue,是真没需求。
看到观众的疑问,李晓诗点头:“是呀,秦汉时候的确是没有去弄运河,因为他们没这个必要呀。”
“寒假前的晋大家还记得吗?”她问,“晋的时候,八王之乱,五胡十六国出现,西晋的很多贵族南下避祸,又带去了大量的北方移民,这才让一直被忽略、地广人稀的南方发展了起来。在晋之前、秦汉的时候,南方根本就不重要呀,当时华夏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所有的重心都是在中原地带的——是有了东晋时候南方的开发,才有了南北互通的必要性。”
李晓诗说了一,一些观众识文知字,又听了这么久这么多“政治”上的内容,自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当下便颔首。
之前一统,南方落后,没钱没人,也没必要去花大精力管,很好控制。
但经过东晋和南朝的数百年,南方人多了、钱多了,现在隋朝又再次一统,两地分裂已久,想要重新管控,确实不是个容易的事,必须要加强往来。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为了巩固隋王朝中央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决定要开凿这一条运河。”
李晓诗:“在古代华夏,河流水道要比陆地交通更便捷和迅速,但我们有名的两条水道,黄河长江,都是自西向东流的,没有一条是南北贯通的,这个也和我们的地形走势有关,地理的相关视频上讲过的哦——所以想要这样的一条河,只能人工开凿。”
“公元605年起,隋炀帝依靠隋王朝已有的经济实力,在全国征发了几百万的人,投入到了这条运河的开凿中。”
“最终,一条被我们成为隋唐大运河的运河成功修建了起来。”
“它的最北边是涿郡,嗯……也就是上次我们去的、我们现在的首都;中间门过洛阳、南达余杭。”
“这条运河长达两千七百多公里,沟通了长江黄河两大河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等大水系,一共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政治统治,也促进华夏南北两地经济文化等的交流。”
“从此,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也才有了隋炀帝‘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的说法。”
还没从这条河的意义中回过神来,杨坚就听到了这句话,他有点沉默。
嗯……
是,不管怎么说,征发几百万民夫的确多了点,但如果这条运河建成,对大隋、对华夏的意义都是很深远的。
——虽然、虽然它之后废弃了,虽然隋炀帝“取尽膏脂”……
但也不至于就此亡国吧。
虽然……虽然残酷了一些,但正像汉武,接手的王朝实力是有的,所以,即便他们做得过火了一点、败家子了一点,也不至于亡国。
毕竟汉武会花也会赚,他这个儿子么……
“取尽膏脂”,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一种赚吧。
杨坚觉得,这还在他的承受范围内。
所以心态还算稳。
李晓诗已经说到了下一个部分。
既然要说功,那就把功一起说,中间门不留答疑时间门了,最后再留。
“大家都知道魏晋时候的人才选拔标准以及朝廷用人情况么?我们当时有说到过一句话。”
听到了最关注的部分,嬴政终于开了口,与李晓诗互动了一下。
他沉吟片刻,启唇应答:“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对!就是这一句。”
她笑:“魏晋南北朝时候那个叫九品中正制,是根据中正官对人才按照出身和品德等进行考核和定级,再授予官职。三国和魏的时候这种苗头已经出来了,到了晋和南北朝,更是连皇权都是被掌握在世族大家手中的,所以管理的选拔就更被这些贵族们垄断了。”
“选官用人都是看出身门第,才能什么的反而没那么重要,世家大族的弟子们只要门第合格,直接就能当官。导致很多寒门子弟得不到学习的机会,而且即便有才,也没办法出仕。”
李晓诗说道:“我们刚刚也说了,在隋文帝的时候,他就已经重新制定了一些官员制度,也就是咱们后世用了很久的三省六部制的雏形。但在官制改革的时候,他其实还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
“为了打破世族等对朝政要职的垄断,隋文帝有意识地去公平提拔各阶层的人才,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了考试选人的制度。而在隋炀帝的时候,他对这种选官更为注重,要把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开创了‘进士科’,进士科的创立,也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李晓诗大致地介绍了一下什么是科举制,又道:“科举制的具体内容的流程分析等,我会在直播结束后找一些资料和视频上传到平台,大家自己支付积分换取就可以!现在我们来说一下科举制的影响。”
听李晓诗说的笼统,但又补了一句,原本还打算继续问下去的嬴政这才舒缓了眉宇,回到了一开始旁听直播主处理政务的状态。
李晓诗:“科举制的创立,是华夏古代选官制度的一个重大变革。它把读书考试做官等几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不止加强了皇帝在任用人才和选官上的权利、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更让越来越多有才学的人能够通过这个渠道参与政事;彻底打破了贵族世家等上层阶级对政事的垄断,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也让社会上逐渐形成了读书的风气、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繁荣。”
“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成为了之后历朝历代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维持了约一千三百年。”
杨坚怔然。
大运河,科举制,都是于千秋有利的。
这样看的话……那岂不是,在后世的史书上、他这个不知道具体是哪个的儿子,或许是能像秦皇汉武那样……功大于过的?
对此,李晓诗没听到他的心声,如果听到了,一定会在愣怔过后,很友好地笑一笑,然后对这位隋文帝重复一遍:隋二世而亡呀。
作为“二世而亡”的“二世”,还说什么功大于过?
嬴政功绩大吧?一统改制等等,那是真真正正的惠及千秋。但是呢?还不是被架在华夏两千多年的历史上、被人民和统治者一起,骂的狗血喷头。
刘彻功绩大吧?击匈奴不谈,他也为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构架好了运行的程序。但是呢?穷兵黩武巫蛊之祸这些还不是让他和嬴政一起,被高高抬上了“暴君”台子。
这还都不是亡国的那一世君。
他们挨骂,被骂的是他们残酷、他们无情,他们把百姓和子民都当做与天下博弈的棋子,所以他们注定会挨骂;但他们留下的东西,却实实在在让这片土地的运转越来越顺畅,用了千年都不曾被抛却。
而且,说句不好听的,秦皇汉武那么多不顾民众只为千秋大业的操作,也没让国家真在自己手里亡了,但——隋炀帝呢?
二世而亡这四个字就足以成为对一切“隋炀帝功大于过”、以及“隋炀帝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等称赞的、最有力的回击了。
更何况,世界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也跟没什么大关系,就连这个隋唐运河也多是在前人的渠道上重新修整、而科举制的最开始雏形也是从杨坚伊始的,而哪怕是在大业五年,那个巅峰的数字下,所放着的一切东西,也都比不过他随便随意地“挥霍”。
李晓诗说着:“既然要说隋炀帝的‘功过’,那就不能只说‘功’、不谈‘过’;作为隋炀帝‘功’的运河和科举制我们都说过了,就来说说他的‘过’吧。”
“虽然隋二世而亡,但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隋炀帝也不是完全的昏君,”她道,“他是有雄心壮志的,而且也确实有在为他的目标去做——年号大业,就能看出他的想法了吧?”
“大业五年的时候,隋的在户人口已经达到了八百九十余万户。”这就是那个巅峰的数字,远超前朝,后世也是一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才重新能达到这个数字的。
“是不是很富有?”
这个数字让无数观众都吃了一惊。
即便一直压着自己的心,告诉自己不能太激动、不然大起之后的大落,怕是要承受不住——杨坚也依旧被这个数字震得眉毛微微挑了起来,心情一时激荡。
——多少?!
八百九十万余户!
天知道大隋刚建立的时候只有多少百姓,这、这,这……人口就是国力啊!!
扶苏也羡慕起来。
好多人。
八百多万户,折合下来,人口总数要比大秦多出一倍还多吧?
大秦现在好缺人啊……
李晓诗先是抛出了个证明隋炀帝“功”的数字,感觉前边的已经讲够多了,然后狡黠一笑,准备来欲抑先扬的‘抑’了:
“我们接下来可以再好好地了解一下隋炀帝这个人了。”
“看看他是怎么样,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门内,把这样富裕的一个国家给败得一干二净。连带着到大唐的高祖的时候,人口也都只剩下了两百万余户。”
杨坚:……?
似乎没听清李晓诗的声音,他的思绪迟滞了一瞬,缓慢地处理了一下脑中接收到的音节,然后蓦地,心口一痛,面色苍白起来。
……多少?
……还剩下多少?
独孤伽罗握着他的手,心疼不已。
她一边拍着杨坚的后背帮他顺气,一边皱着秀丽的眉看向天幕,迟疑了一瞬,问出了杨坚想问很久都没问出口的话。
“……隋炀帝,是隋文帝哪一个儿子?”
看到这条疑问,李晓诗一愣,然后拍了拍自己的脑袋:“……哎呀,我都忘记说这一点了。”
课本上一直没提隋炀帝的名字,就像刘彻那时候只有汉武帝一样,所有的都是“隋炀帝”,完全没说名字;更不像他爹杨坚那样,还说了“杨坚就是隋文帝”,所以这么讲下来,李晓诗竟然也忘记了——在隋炀帝时期之前的人,应该都还不知道他是谁呢。
道完歉,她乖乖回答问题。
“隋炀帝,叫做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