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在北上的马车上研读《论游击战》的时候,京师之中的董卓,正在看着蔡邕写的奏折。
蔡邕未必是一个好官,但一定是一个好老师,他本可以将奏折写得文采斐然无比华美,但这封却只是用最平直的语言劝说董卓,他怕这位相国大人看不懂。
相国大人是识字的,但也只是识字而已,他原是武人,并非世家大族出生。
这朝堂之上,就有不少人,因为说话的时候故作高深,被相国大人砍了。
比如说有一次某小官引经据典的想要拍一下相国大人马屁,相国大人没听懂,于是对身边的李儒问:“他在骂我吗?”
李儒脸色漠然的点了点头,于是相国大人挥了挥手,就有人将呆若木鸡小官拖出去斩了。
所以蔡邕很体贴的,在面对相国大人的时候,无论说话还是奏折,都是用大白话说的。
这本奏折的核心思想就四个字:宽以待士。
当然,奏折里自然是阐述颇多,包括但不限于,为何要宽以待士,如何宽以待士,宽以待士有什么好处,不宽以待士有什么坏处等等。
因为相国大人完全看得懂这篇全是白话文的奏折,所以心情颇好,也就没有询问身边的谋士这是什么意思。
否则以李儒、贾诩之流,说不定就会对他说,这奏折的意思是说,相国大人过于残暴。
果然不愧是自己看重的人,蔡邕是朝廷的肱股之臣,他是真正为了朝廷,为了国家啊。
董卓决定听从他的建议,并且再一次提升他的官职。
这是一座十分恢宏的府邸,甚至比甚得相国恩宠的都亭侯吕布的府邸还要恢宏一些。
蔡邕坐在府邸的大堂之中,却感觉如坐针毡一般的不自在,眼袋下深重的青黑色,让人一眼便知他日日不能安寝,他有些怀念落魄时居住的那几间茅庐了。
董卓待他是十分亲厚且信任的,这从赐给他的这座府邸就能看出来。
但每日上朝时,满朝公卿看着他时那异样的目光,让他坐立难安。
他自问自己入朝以来,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没有私心的,或是为大汉,或是为黎庶,没有一件是为了谋取自己的私利。
可是在那些人的眼中,自己依然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就因为自己是相国保举的,这就是自己的原罪。
哪怕自己给相国的奏折中让其宽以待人,因此相国大人杀人名单中,很多人都被减去了。
但这些因为自己而活命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怎么才能要了自己的命。
“爹爹,还在忧心朝中之事么?”一个清雅的声音响起,让蔡邕的心中为之一宁,拧在一起的眉头瞬间舒展开来,露出一个微笑。
“昭姬,天色不早了,你怎么不在内宅歇息,却来了这大堂之中?”
“爹爹不也不曾休息么?我让厨房熬了一碗参汤,爹爹喝完之后早点歇息吧。”
蔡琰担心的看着自己的父亲,短短半个月的时间,父亲的头上的白发明显的变多了,形容越发清减,眼下的青黑色越发浓重,进京为官,倒不如在乡下时候的精神。
蔡邕点了点头,待丫鬟送上参汤,蔡琰亲手接过递到父亲手中。
参汤绝不是什么美味,但确有安神补气的功效,对身体是极好的。
但蔡邕现在是很难睡安稳的,他喝下参汤更多是为了成全女儿的孝心。
一碗参汤还没有喝完,突然听到前面有敲门的声音,不一会儿,看门的奴仆小跑过来,低头道:“老爷,骁骑校尉曹操求见。”
蔡邕眉头微蹙,想起了这个小个子小眼睛的男人,他看了蔡琰一眼,蔡琰行了一礼:“爹爹,我去休息了,你也早些安歇。”
看着蔡琰转身离开,蔡邕这才对等着的奴仆说道:“请他进来吧。”
小个子小眼睛的曹操双手拢着袖子,有些瑟缩的等在蔡府高大朱漆大门的门口,本就不高的身材显得越发矮小。
谁也无法将现在的他,与曾经当街打死强抢民女的县令子侄的,那个飞扬跋扈的西园校尉,看作是同一个人。
曹操现在已经不跋扈了,也不再是那个神采飞扬的少年模样,长了短髯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纪还要长一些,好像一个邋遢的中年人。
但他实际还很年轻,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
他现在很苦恼,因为他做错了一件事情,董卓进京的时候,其他几个弟兄都很是抵触,只有他是咧着嘴,高高兴兴迎接的。
他一开始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啊,董卓是西凉刺史,是进京勤王的啊,他不是把皇帝和陈留王都救回来了吗?
因为他的热情,让董卓十分高兴,也是很是看重他,董卓当上相国之后,他也跟着升了官。
但之前的那些同僚,包括和他一起抢过新媳妇的本初在内,居然都开始疏远他,他觉得他们是嫉妒,心中还骂他们小气。
尤其是本初,你家都四世三公了,怎么还能眼红兄弟这一点小小的成就呢?
但很快,曹操就骂不动了,因为董卓做了一件天怒人怨的事情。
他把皇帝换了,这多大的事情啊,就算全天下的人都觉得陈留王比皇帝要强一点,但那也不是说换就换的啊?
于是董卓被千夫所指,跟着董卓混的曹操自然也被千夫所指了。
关键那些指着他们的人,不敢当面指董卓,因为董卓会杀人。
但指着他曹操骂的人就很多,尤其是袁绍为首的当初那些一起玩的兄弟,更是毫无顾忌的指着他的鼻子骂。
曹操能说什么呢?他连哭都哭不出来,只能每天躲着他们走。
蔡邕是曹操敬仰的人,又是一个十分有学问的人,所以曹操来了,他想要请教一下,自己现在该怎么办?
大门“吱呀”一声开了,曹操直接闪身而入,不用奴仆动手,自己又将门关上了,很是自来熟。
奴仆一脸委屈的看着这位曹大人,若贵人们都和他一般,自己的活计岂不是没得做了?
曹操是不考虑这么晚了蔡中郎是否会见他的,蔡中郎有仁厚君子的风度,岂会不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