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同来到平城,他从未想过自己会以这种方式到此。
宇文军完胜夏军的消息早早就传到平城,皇帝大喜,普天同庆,城中张灯结彩,文武百官早早便在城门外列队迎接凯旋之师。
皇帝心中有两喜,其一,夏军大败,边境将会安宁一些时日;其二,宇文军经此役会大有折损,会让他心里安生。
龙颜大悦,百官受罪,为体现天家对功臣的恩泽,拓跋珪要求百官出城迎接宇文日,这在魏国还是头一遭。
文武大员自然不高兴,有此大胜,宇文家的势力又会做大,此消彼长,他们的利益必将受损。
虽然心中不爽,但见到宇文日与众将,他们还是满面堆笑,可谓真诚至极。这就是朝廷大员,他们的表演天赋是打娘胎里带来的,毫无违和,从不做作。
相比长安,平城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此前只是个军镇,在二十年前成为魏国的都城。
同长安一样,平城也是坐北朝南,不过它的规模要小得多,南北长十里,东西长七里;城墙用黄土夯实而成,没有长安城墙的历史沧桑感,也没有统万城白墙的高耸俊朗,但看上去也同样坚固。
平城的建设借鉴了邺城、长安、洛阳的城池格局,共有八道城门,东西南北各两道。其中最为宏大的是南城门中华门,是整个城池的主城门,重大国事和皇家典仪皆由此门进出,文武百官便是在此迎接宇文日大军凯旋。
当然,军队是不准进城的,否则皇帝怎能寝食安好呢?
平城周围设置有四方四维八个军镇,名为八部统帅兵,用于京师防卫。
这些军队直接归皇帝调遣,其他家族的军队必须驻扎在军镇外围,否则按谋逆论处。
所谓的凯旋仪式,不过是宇文日带着一众将领到京城走个过场,进宫面见圣上。皇帝也是走个过场,宣布对将士的封赏,实际的封赏都由宇文家出。
若不是金一刀把夏军大营全部搬回,宇文日还真不知拿什么封赏给将士。
老奸巨猾的一众贵族都不愿去御敌,不仅抢不到金银财宝,战败损失巨大,战胜了还要从自家府库调拨财物奖励将士。
当然,奖赏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它,又有谁甘愿卖命呢!
元同骑在马背上,紧跟着宇文日,在万众瞩目下进了平城,如此优厚的礼遇,倒让这个曾经的流民感到很不适。
进城后,元同的目光不停扫射着四周,看看这魏国都城的样子,他脚下这条大街是中华大街,从中华门向北一直通到宫城的司马门。他们最后会在司马门下马,再步入皇宫。
与长安恰恰相反,平城的皇宫位于城北,坐北朝南,经过中华街,跨过中华门,依依南望。
拓跋氏起于朔北,一脚刚踏入中原,他们便有入主中华的志向,不可谓不远大。
一道司马门将平城一分为二,司马门内是宫城,之外是外城。不过,这宫城的规模要比长安的西宫小得多,也只占据平城北部的一小块。
外城主要是拓跋珪用来安置当年复国的有功之臣,包括拓跋氏皇族和八大家族。这八大家族包括丘穆陵、步六孤、贺赖、独孤、贺楼、勿忸于、纥奚、尉迟,为鲜卑和匈奴贵族,拓跋珪还给他们起了个名—八座之官。
另外,宇文、长孙、叔孙、张、崔等朝中权贵,在平城也有一席之地。
拓跋珪觉得都城过于冷清,后来又陆续迁来平民,居住在外城。外城异常热闹,可谓里宅栉比,人神猥凑。
但按照士庶有别,不令杂居的原则,达官府邸与平民房舍也是泾渭分明,达官府邸紧挨着宫城,再往南才是平民居住的里坊。
平城的里坊与长安的闾里没有分别,烟火味甚浓,市里分置,经涂洞达,伎作屠估,各有攸处。
到达司马门,诸将下马,元同问宇文日:“将军,我等这是要入宫面圣吗?”
“那是当然!皇恩浩荡,陛下要对你等封赏啊!”宇文日的眼神中透着无奈,他知道这些封赏都要由他宇文家出,跟皇恩没有半点关系。
不过,皇帝偶尔心情愉悦,也会有所赏赐,但这种希望太过渺茫,宇文日从不作想。
“将军,我孤身一人,初来乍到,无需什么封赏!”
“这怎么可以,此役你是头功,哪有不赏之理。况且你是我的军师,有了公爵,才便宜行事。”
“不可,不可!自古高官厚禄的军师都没有好下场,摆弄阴谋诡计,本就折寿,再加以厚禄,命数怎能担得起。我还想多活几年,恳请将军不要在圣上面前提及我。”
“这—”
“况且,我是你招降来的,又委以重任,又加官进爵,圣上和朝中大臣怎能不猜忌?尚未立足便荣耀加身,所谓树大招风,我担心自己以后不得安宁。将军的心意我知,但为长久计,还请将军不要提及我。”
“嗯!徐生所言不无道理。这次便听你的!”
众将卸下武器,由内侍官引领步入皇宫。文武百官跟在他们后边,宇文日的父亲宇文镇宓也在其中。
自宇文日带兵出发那一刻,宇文镇宓便寝食难安。此次无论胜败,对他宇文家都是考验,败了会受到其他贵族的挤压,胜了皇帝的猜忌会更甚。
两者相较,他还是以为败了好一些,只要皇帝的信任还在,他宇文家至少还能在平城立足。
拓跋珪复国成功,宇文镇宓劳苦功高,但他每日都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生怕一脚踩歪便跌倒。
宇文镇宓之所以如此,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那是他踩着自己的血泪一路走过来的。
复国之初,相比那八大家族,宇文家没有任何根基,没有自己的领地,也没有自家军队,他所能依靠的就是皇帝拓跋珪。
虽然宇文镇宓做过拓跋珪的大哥,凭借自己在匈奴贵少的号召力,帮拓跋珪建立了起事的武装。
而在收复代国故地过程中,真正出力的却是拓跋皇族和八大家族,是他们的军队让拓跋珪实现了复国的宏愿。
论功行赏时,出兵出力的大家族分得最多,虽然宇文镇宓也获益颇丰,但比其他大家差得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