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搜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穿到北宋捞苏轼 > 11、十一回
    面板自带天气预报,宋嘉树从未注意过,也从未放在心上。天气是好是坏,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关系。再者,每天都会有人预报天气,根本不需要他特意告诉他娘每天的天气状况。

    【每日五更,眉州周边的寺院开始鸣钟,接着寺观里的僧人便会沿街报晓兼报告天气。他们敲打着铁板或者木鱼,口头告诉百姓们今日的天气。若晴则曰“天色晴明”报“大参”,或报“四参”,或报“常朝”,或者说“后殿坐”;若阴则曰“天色阴”,下雨则曰“雨”。】—这段内容参考《东京梦华录》。

    僧人们只能简单地预报当日的天气状况,不可能像现代的天气预报一样准确地预测到几点下雨,多少度。

    现代的天气预报并一定准,更何况古代检测到的天气。

    宋嘉树之所以注意到面板上的天气预报,还是因为前几日李嬷嬷来家里做客,跟史湘玉和程瑾初她们说起很多地方一直没有下雨闹干旱一事。

    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快半年了,四川路很多地方没有下雨。一开始,当地衙门和朝廷都没有当做一回事,因为四川路很多地方一整年也下不了几场雨。年初不下雨,并不是什么异常的情况。但,有很多地方会在清明前后下雨。即使清明前后不下雨,但也会在端阳前后下。

    清明前后一滴雨没下,当地衙门这才意识到情况不对劲,忙报上朝廷。朝廷非常重视,派人去没有下雨的地方查看,果然有干旱的预兆。

    之后,太史局和翰林天文院预测会在端阳前后会下雨,但是端阳前后,这些地方并没有下雨。朝廷这才确定这些地方出现了干旱。

    四川路这些地方的粮食虽没有江南多,但也是北宋重要的粮仓之一。这些地方闹干旱,今年的粮食颗粒不收,会导致不少百姓变成饥民。

    官家派韩琦去四川路赈灾。此时,韩琦正在前往四川路的途中。

    关于这件事情,眉州的小报已经刊登了。

    宋嘉树有时候很好奇眉州或者其他地方的小报的消息,为什么会比邸报还快。衙门的邸报还没有收到韩琦即将抵达四川路的消息,小报们却先收到消息,而且还比邸报快很多。

    小报们在报道韩琦即将抵达四川路的消息同时,又刊登了有关他的不少小道消息。

    韩琦人还没有到四川路,但他的大名和事迹已经传遍到四川路各个地方。

    宋嘉树对韩琦不怎么了解,对他的印象也不深,只记得他好像也参与了庆历变法,跟范仲淹和欧阳修他们的关系很好。

    韩琦貌似也是一位大佬。

    话说回来,宋仁宗时期的大佬很多,而且很多名垂青史。

    听说很多地方都在闹干旱,眉州的周边几个州府也出现了干旱,但好在眉州没有闹干旱。即使这样,也弄得眉州人心惶惶。前几日,眉州的粮价忽然上涨,幸好衙门及时制止,把粮价压了回去,这才让眉州的老百姓心里松了一口气。

    那些故意抬高粮价的商人们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至此再也没有人敢趁机发灾难财。

    说实话,宋嘉树对宋朝印象不好,对宋朝的文官的印象更不好。宋朝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最窝囊、最废物、最屈辱的朝代,主要是因为宋朝重文轻武,文官误国。但,通过前几日的粮价一事来看,宋朝的文官并不是一无是处。最起码眉州的官员们都是有能力的,而且也一心为民。

    眉州虽没有出现干旱的状况,但今年的雨水没有往年多,收成自然也受到了影响,没有往年的多。不过,这影响不到眉州的百姓。眉州米仓的粮食充足,老百姓们不用担心没粮食吃。

    自从得知很多地方闹干旱后,眉州很多商人和乡绅们准备向干旱的地方捐赠粮食。

    这两日,史湘玉和程瑾初也在忙此事。

    宋家和苏家虽不是大富大贵人家,但是小富小贵还是有的。宋、苏两家的良田加起来有几百亩,每年粮食的收成颇为丰厚。即使拿去年一整年的粮食捐赠给干旱的地方,两家的粮食也是够吃的。

    此时,史湘玉跟程瑾初正在商议捐赠多少粮食。一旁的宋嘉树和小苏轼正在练字,小苏辙乖巧地趴在两位兄长的身边,一双眼好奇地盯着两个兄长写字。

    宋嘉树一边练字,一边竖着耳朵听两位娘亲商议捐赠粮食一事。

    他是真的没想到眉州的乡绅富豪们竟然会做慈善,主动捐赠粮食给干旱地区的百姓。听他娘和舅妈的口气,这并不是他们第一次捐赠粮食。

    每次出现天灾,眉州的富豪乡绅们都会帮忙赈灾,根本不需要衙门开口请求他们。不仅如此,他们有时候还会主动帮助眉州的贫困百姓,给他们送粮、送钱、送布料、送药材,甚至还会安排他们做工赚钱。

    在眉州的各条街上,几乎看不到乞讨的人。一旦街上出现乞丐,不出几日就会消失在街上,出现在别的地方干活。

    乡绅富商们虽没有成立慈善机构,但是救助贫困百姓,或者灾民,好像是他们之间的默契。

    不止眉州,其他地方的富商乡绅们亦是如此,这让宋嘉树非常震惊。

    史湘玉和程瑾初决定明日去郊外的庄子看看。

    程瑾初要在家里带小苏辙,不方便去郊外。她请史湘玉帮她看看。

    宋嘉树和小苏轼听到明日要去郊外,立马举手喊道他们也要去庄子。

    史湘玉看了看两个孩子,心里有些犹豫。

    宋嘉树搁下手中的笔,走到史湘玉的身边,伸手扯了扯他娘的袖子,撒娇道:“娘,我和三宝都没有去过庄子,你明日就带我们一起去吧。”

    小苏轼见状,走到史湘玉的另一边,学着他哥哥拉着他姑姑的袖子,卖萌撒娇:“姑姑,我和哥哥想去庄子,你就带我们去吧。”

    史湘玉伸手戳了戳两个孩子的小脸蛋,“我去庄子是办事,可不是去玩。”

    “娘,你办完事,可以留在庄子玩啊。”宋嘉树又说道,“这天越来越热,我们可以去庄子避暑啊。”穿来快三年了,他的活动范围就在宋家和隔壁的苏家,还有史家,没有出过眉州。如今有出眉州的机会摆在眼前,他绝不会放过。

    小苏轼在一旁,连忙点头:“对,去庄子避暑。”

    史湘玉和程瑾初倒是没有想过去庄子避暑。她们俩在没有成亲前,每年夏天都会去郊外的庄子住上一段时日。成亲有孩子后,便再也没有去过庄子。

    “去庄子住一段时日也好。”程瑾初看到宋嘉树他们脸上急切渴、望的神色,笑着说,“今年的夏天怕是要比往年热,让这两个猴子去庄子避暑也好。再者,这两个猴子还没有去过庄子,让他们去玩玩也好。”

    见程瑾初同意了,宋嘉树和小苏轼两人眼巴巴地望着史湘玉。

    “我带他们去庄子,你和四宝怎么办?”小苏辙还小,不方便去庄子。

    “我和四宝就不过去了。”程瑾初也想去庄子住一段时日,但小儿子太小,只能留在眉州,“你放心地带他们两个去,我留下来照顾小橘和四宝。”宋嘉橘要读书,不能跟着一起去庄子。

    “你一个人照顾四宝已经很累了,我让小橘住在史家。“史家是史湘玉的娘家,让宋嘉橘住在她的外祖家并没有什么不妥。

    “就让小橘住在我这,她还能帮我照顾四宝。”

    “行,那我带两个皮猴子去庄子住一段时日。”

    宋嘉树和小苏轼见史湘玉答应了,两人欢喜地跳了起来。兄弟俩还击了一个掌。

    看到宋嘉树他们俩一副欢天喜地的模样,史湘玉和程瑾初的面上也不觉露出一抹笑容。

    小苏辙见两个哥哥高兴,也跟着咯咯地笑了起来。他不知道两个哥哥马上就要离开他。

    史湘玉伸手捏了捏宋嘉树和小苏轼的小脸,“去庄子要听话。你们要是不听话,立马送你们回来。”

    宋嘉树和小苏轼异口同声地说道:“我们一定听话。”

    “明日一早就去庄子,你们两个现在去找爷爷,跟他说一声。”史湘玉口中的爷爷,指的是小苏轼的祖父。他老人家没有跟苏洵他们住在一起,而是自己单独住在别处。他喜静,不喜欢跟儿子儿媳妇他们住在一处。

    史湘玉把管家叫来,让他送宋嘉树他们去找苏老爷子。

    等两个孩子离开后,史湘玉跟程瑾初继续商议赈灾捐粮的事情。她们决定派人把粮食送往闹干旱的地方。不办粥铺救灾,直接让当地的百姓领粮食。

    次日一早,史湘玉带着宋嘉树和小苏轼前往眉州郊外的庄子。

    在去庄子的路上,两个孩子十分兴奋,一直叽叽喳喳地说话。史湘玉嫌他们两个太吵,就让他们两个背诗。背错了,打屁股。

    为了不被打屁股,宋嘉树和小苏轼非常认真地背诗。

    宋嘉树每次听小苏轼背诗,他都会在心里感叹,大佬就是大佬,小时候就天资聪颖。不是他这个有面板金手指作弊的人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