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搜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农门贵子(科举) > 9、第9章
    “是,夫子。”

    魏平安恍然大悟,难掩心中兴奋。

    周夫子收下了他,这意味着他终于有资格在这个时代去读书、去学习,有一条新的出路,让他有机会去改变自己和他家人的命运,于是魏平安面对周夫子更加恭敬。

    周复点点头,随即放下手中笔,看向魏家三人,脸上依旧带着浅浅笑意。

    “我所授学堂内,有甲乙丙三个班,甲乙两班先不提,丙班为蒙学之班,正适合这孩子,六月初一,便可以进学堂。”

    “学生谢过夫子!”

    魏平安上前恭敬地行过一礼。

    阿爷魏六三和爹魏元仲两人也向着周复连连道谢,紧接着阿爷魏六三有些不好意思地问道:

    “周夫子,我们家都是些村里人,这还是第一次送孩子去读书,不知道该准备些什么东西,可不可以……赏个脸面告诉我们一下。”

    魏平安也悄悄抬起头好奇地看向周夫子,他也记得一些古代的蒙学书籍,比如著名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

    说实话,如果是这一部分,魏平安倒是有些暗喜,作为一个文科生,他曾经闲着没事的时候也背过这些。

    不过魏平安也知道,这只是蒙学而已,而且他前世在现代那么多年,简体字的习惯早已融到骨子里,而这些都要改变,他在蒙学学习的难度,也仅次于那些初识字的孩童。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虽然魏平安听到过三字经,但他也不知道这个世界的蒙学和前世是否有相同。

    在这个世界,他只知道他现在所处的地方叫桐乡县,当今皇帝年号是盛元,文字相同,其余便一概不知了。

    想到此处,魏平安更加渴望读书识字,去了解这个世界。

    另一边,听着魏六三的话,周复只是摆摆手。

    “无妨。”

    “可以先准备这孩子上学所需的蒙学书籍和笔墨纸砚,学堂蒙童第一年的蒙学书籍是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要买这些东西,出去后沿南北大街向中城去,那边有家富文斋,里面在卖笔墨纸砚和书籍。”

    魏家三人听得都很认真。

    待周复说完,阿爷魏六三又是一番千恩万谢,之后便向周夫子道别,紧接着就牵着魏平安离去,想要快些去准备蒙学所需的东西。

    出来之后。

    魏平安就跟着阿爷前往富文斋。

    南北大街是桐乡县的主街道,沿着南北大街一路走到中城,魏家人一边向其他人打听,终于来到富文斋。

    里面来往的人不多,但大多都衣着富贵,不似魏家人打扮。

    魏平安一脸小心翼翼地跟着阿爷和爹进入富文斋。

    良久,魏平安胆战心惊地出来了。

    !

    在古代读书也太费钱了吧,这笔墨纸砚,还有这些书籍,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未免有些太贵。

    从富文斋出来之后,魏平安就止不住地在心底感慨。

    仅仅普通的纸,就要一文钱一张。

    甚至还有六文钱一张的纸,要知道一斤盐也就七文钱,这一张纸的钱要是去换成盐,至少也够魏家人吃大半个月。

    魏平安尽量挑得最便宜的:

    七毫银一张的连七纸,两刀,两百张,一共一百四十文;一支毛笔,十文;一方砚台,四十文;一锭墨块,二十五文;三本蒙学书籍“三百千”,一册一百文左右……

    可零零散散还是用掉五百多文钱。

    五百多文啊!

    比以前魏家半年的花销还大些。

    这让魏平安内心深处开始焦虑起来,像纸墨这种东西肯定是要常换常用的,如果按照这样的算法,岂不是每个月都要多花许多钱。

    看来还是得多找一些赚钱的法子。

    不仅是魏平安,一旁的魏六三和魏元仲也是一样难受,手上的钱还没有捂热,就花出去两成,但想到这是为了供平安读书,也就不那么难受了。

    “平安,你有读书的天分,是个好孩子,家里都知道,但凡有希望,整个魏家都站在你身后,你以后一定要好好读书,这不仅是因为魏家,更是为了自己,至少不要像阿爷和你爹一样,半辈子生活在田地里面。”魏六三摸着魏平安的头说道。

    “阿爷,爹爹,我知道,我一定努力读书。”魏平安心里颤动。

    “好。”

    听到这句话,魏六三和魏元仲两人露出欣慰的笑容,驾着驴车又给家里人买了些东西后,就开始向魏家村的方向回去。

    夕阳西下。

    魏家村,魏家小院。

    从一大早魏六三带着魏平安和药草去县上,留在魏家村的魏家众人就在翘首以盼,期待着能得到一个好消息。

    可渐渐地,随着时间过去,魏家众人就从期待变得开始担忧。

    “娘,爹和平安都去了快一天了,怎么还不见他们回来,会不会是出什么事了啊?”王氏一想到她的儿子,心也开始慌起来。

    按照之前去县上的时间,这个时候想来也已经回到家了,这现在较之前,却已经快晚了两个时辰,都还未见到人,这怎么能让王氏不担心。

    “一定不会有事的,之前不是说还要去找元孟他们,想来是因为这件事才比平常晚回来。”阿奶刘氏安慰着众人。

    可魏家其他人还是不放心,甚至想着要不要沿路去寻找。

    直到魏六三和顶着眉间一点红的魏平安回来时,众人才算是松了口气,急急忙忙迎上去。

    “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药草卖得如何,还有安哥儿这是从哪里点的痣啊?像个年画娃娃一样,挺好看的。”刘氏问道。

    “平安要入学了。”魏六三回道。

    全然不顾其他人听到这句话的震惊,只是让人关上院门,然后把从县上带回来的各种东西和钱袋放在堂屋的桌子上,笔墨纸砚则是小心翼翼地被放在一边。

    一大家子人来到堂屋内。

    “我们去县上卖药材,仁和药堂的林掌柜收的,那些药材一共卖出二两八百八十八文,于是我大着胆子做了个决定。”

    魏六三停顿一会才继续说,“让平安去读书。”

    “于是我和老二就带着平安去县上周秀才家,那周夫子人好收下平安,平安眉间红痣便是周夫子点的,说是什么启智开蒙,我也不懂,不过六月初一的时候,平安就要去县上周夫子开的学堂里读书。”魏六三继续说道。

    “真的?”王氏听着高兴不已,抱着魏平安左瞧瞧,右瞧瞧,尤其是那眉心红点,越看越高兴,不肯撒手。

    其他的魏家小辈也都一脸好奇地望向魏平安。

    紧接着,魏六三却是将买来的东西都给大家看,像二十一文钱一斤的猪肉,那些昂贵的笔墨纸砚舌书籍,还有一些女子用的头花、木钗,以及带给魏家小辈的零嘴儿……

    然后把钱袋交给刘氏,让她继续保管。

    “这就是书吗?”魏平江有些好奇地用手去摸桌子上的书,却被小刘氏是一把拉起。

    “这书可金贵着,小心一点。”小刘氏教训道,但小刘氏刚扫过爹带的那些东西时却注意到,老二家的平安入学买的东西中好像缺少了一些。

    “爹,平安要入学,怎么不见给夫子拜师礼啊,就是那些芹菜、莲子、红豆、枣、桂圆、肉条。”小刘氏不解地问道。

    芹菜通“勤”,象征着业精于勤;莲子心苦,寓意着苦心教学;红豆代表着大展宏图;红枣寓意着早早高中;桂圆象征着功德圆满;肉条则是谢师礼,用来表达弟子的心意。

    得益于曾经想让魏平江入学的想法,小刘氏对于入学礼知道较多,她方才看过爹带回来的东西,却发现竟然没有束脩六礼,于是忍不住开口。

    听着小刘氏的话,魏六三才一拍大腿,“坏了,忘记准备了!”

    顿时惹得阿奶刘氏一撇眼,“憨货,什么都忘,怎么不见得把自个儿也忘了。”

    魏家众人脸带笑意,一片和气融融。

    虽然在他们心底也在羡慕着老二家的平安能够去读书,但毕竟都是一家人,平安能去读书,若是以后能有个什么出息,对他们来说也有好处。

    于是便热火朝天地开始讨论起六月初一那日平安上学该带些什么东西?

    入夜。

    魏平安在经历被他娘、阿奶、大伯母、三叔母等人的眉间揉搓后,疲惫地瘫倒在床上。

    那些笔墨纸砚和三本蒙学书籍被他小心翼翼地放在床头。

    但魏平安一想到书就摆在离他脑袋不到一尺的地方,又想起今天说的可以去读书的事情,他就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今天的一切还是给他很大压力,于是他想着要不要拿出来先背一遍?可想起魏家晚上没钱不点烛火——

    哦,那没事了。

    顿时放弃在这里看书,于是魏平安数着羊强行让自己睡去。

    睡着后,魏平安进入梦中世界,来到自己前世的房子中,也就是他那刚还完七十二万八千三毛六房贷的房子。

    房子不大,但也算五脏俱全。

    两室一厅,一间卧室,一间被改装成书房的房间,里面的一切都是由他自己精心装扮的。

    就是可惜里面的东西带不出来,也不能带外面的东西进来。

    魏平安叹息。

    他熟稔地打开电脑,依旧是只有电没有网,但幸好他打包的那些up主的穿越指南资料库还在,丰富还实用,不愧是他花了大价钱去买下来的。

    关闭正在打开着的文档《论手搓核武器的可能性》。

    魏平安搜索着相关书籍,直到翻到一份《蒙学十三经,在古代如何做一个教育家》的文档。

    谁说没烛火不能换个地方努力?

    以后他魏平安就要当个卷王,白天读书,晚上睡着后也来这里读书,若是资料库里面没有,那他便通通记住,再回来默写,比其他读书人多学一倍时间。

    魏平安突然想起前世老师提过的一首诗: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于是他打开文档,翻到想要看的地方,从《三字经》开始。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然后便拿出手机,打开输入法,选择启用繁体,在备忘录里输入。

    等着繁体版的《三字经》出来后,他又拿出纸,继续手抄繁体版开始记背。

    魏平安努力记着字形,改变自己常用简体字的习惯。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