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搜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人在初唐:我的提示词条老不正经 > 第一千三百十一章 伯乐,朕
最新网址:东宫门前,李显亲自来送,苏良嗣和韦纪相陪。
当着两人的面,李绚认真的对着李显拱手:“最后一件事,李祎调回京中之后,殿下千万不要和他走的太近,切记,切记。”
李绚的目光中甚至带着祈求的看着李显,苏良嗣和韦纪肃然起来。
“禁卫中郎将?”李显有些诧异的问道:“他不是王叔的手下吗,好像也是宗室?”
“是!”李绚点头,说道:“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殿下千万不能和他走近。
李祎之所以被调回京,便是陛下用来分程务挺之权的,东宫若是和他走的太近,难免会招人物议。”
招人物议,谁,皇帝。
苏良嗣第一个就反应了过来。
这个时候,李显缓缓点头,说道:“孤听王叔的。”
李绚笑了,拱手道:“东宫还是继续拉拢禁卫将军张虔勖,他才是陛下默许东宫拉拢的人,但仅仅是拉拢。”
“王叔放心,孤心里有数。”李显笑了,这些事情他还是能够看清楚点。
“另外,李祎调离蕃州,臣手下少了一个右卫郎将,不知道能否从殿下这里调一个人?”李绚又提起了一件事情。
李显抬头看向身后的东宫卫率诸人,点点头道:“不知何人,王叔请讲。”
“左监门卫郎将高崇礼。”李绚吐出一个名字,顿时苏良嗣和韦纪的脸色微微一变。
左监门卫大将军高侃,如今任幽燕道持节大总管。
高侃长子高崇德之女嫁入东宫为太子嫔,高崇礼正是高侃幼子。
“王叔这是为何?”李显一时间有些诧异。
李绚看向李显身后的韦纪,说道:“因为此次,韦家在蕃州的人太多了。”
韦纪的脸色顿时肃然起来。
这一次,皇帝往蕃州调了太多的世家子弟,韦家自然也少不了。
这么多的韦家人,若是不调一两个高家人平衡,是要出问题的。
看到韦纪接受,李绚心中好笑。
相比于韦家人,李绚更愿意接受高家子弟,毕竟高家人是实实在在的军中子弟。
高侃曾经在刘仁轨麾下多年,他儿子和李绚多少有几分香火情。
其实高侃有三个儿子,高崇德,高崇礼和高崇文,但高崇德在高侃跟前服侍,李绚能调动的,只有高崇礼。
至于高崇文,高适之父,太年轻了。
“此事孤来办妥。”李显轻叹一声,最后还是答应了下来。
他和高氏的关系并不亲厚,或许借着此事能够舒缓双方关系。
尤其是如今杨氏即将入东宫之下,李显更是需要家宅安定。
平衡一道,最是需要左右调动。
李绚退后一步,拱手道:“臣后日就要启程,此番离京,恐怕得是近年之后才能返回,殿下保重,诸位保重。”
“王叔保重。”李显沉沉拱手。
李绚每一次来东宫,都能给他带来不小的帮助。
这一次的招贤令,能够让李显的声望深深的扎根下去。
李显是真的恨不得让李绚一直留在身边。
……
马车之内,李绚轻叹一声。
李显哪里有什么根基,东宫上下官员几乎全部都是皇帝和武后安插进来的。
便是李显引以为外家韦氏,在武后的屠刀之下,最终也只会偃旗息鼓。
真正可以依仗的,只有那些血气之辈,只有他们才会在李显出事之后,不要身家性命的强争,只有他们才是李显真正的根基。
这样的人,在李绚三番五次的提醒下,李显也不过是收拢了几个人而已。
武三思开始收拢的寒门士子,虽然也或许有不少忠勇之士,但是这样的人物就算再多,底层士子又能有什么力量。
一百骑兵,足够将他们屠杀殆尽了。
反倒是高家,掌握军权的高家,才是李显真正可以作为依仗的东西。
但是李显自己却并没有太在意,或直接,或间接的和高家疏远。
当然,就眼下而言,这不是什么坏事,毕竟武后的眼睛随时在看着,一个不小心,高氏就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赵琪。
所以李绚才能小心的动弹。
安多,用高家人来作为手脚,能让皇帝放松戒备,同时又能让高家人的力量为自己所用,同时又能迷惑皇帝。
想到这里,李绚挑开车帘道:“去进奏院。”
“喏!”李竹沉声应诺,马车开始朝着蕃州进奏院而去。
今日已经初七,后日李绚便要启程。
只要离京,他便是逻些道安抚使,逻些道行军总管,蕃州都护,右卫大将军,太子宾客,手上大小十几州,三百万之众,数万精兵,一旦朝中有事,他可以随时起兵。
……
蓬莱殿中,皇帝一身蓝色道袍,神态轻松的靠坐在软靠上。
白色的内衬看起来很薄,但整个殿中的温度却不是很高。
看着手里的奏本,上面清楚的写着李绚今日在明德殿的一切,尤其是两篇文章。
《梓人传》和《马说》。
尤其是其中两句。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颇有治理风采。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更是难得的精彩。
李治脸上露出了无限满意之色。
片刻之后,李治又翻出一本本章,上面记载的,赫然是李绚这一段时间在长安的所有作为。
除了少数避于人前的密谈,其他尽皆在此。
李治的目光不由得在李绚的行迹和《梓人传》、《马说》前后流连。
就在这个时候,一阵轻微的脚步声响起,李治下意识惊讶的抬头。
武后穿着一身黑底金丝凤袍走了进来。
“陛下。”武后稍微停步,微微福身。
李治摆摆手,问道:“媚娘怎么来了?”
“臣妾有些疑问。”武后随即在李治的身侧走了下来,目光落在短榻上的奏本和密报上,随即开口道:“陛下也看了彭王的《马说》一文?”
“嗯!”李治笑着点点头,说道:“他这篇文章颇有一些千古的味道。”
“文章的确做的不错。”武后轻吸一口气,神色和缓的说道:“今日在东宫,彭王所作篇章,的确天下佳作,配合招贤之令,必令天下良匠齐集长洛,鼎力封禅。”
李绚的招贤令,推何以求做都水使者,让东宫介入清理渭河和洛河的工程之中,在皇帝和武后这里之所以不受阻碍,便是因为封禅之事耗费极大,便是工匠也有严重不足。
如今用东宫出面,来招揽工匠,既能够避开中枢的纠葛,也能让民间物议停歇。
“彭王目光敏锐。”李治笑笑,如今但凡能够助力封禅之事,都能得到他的赞许。
“倒是三思,三思做事太过莽撞急切了。”武后不由得叹了口气,目光低垂。
武三思今日在东宫的一番言行,在武后看来,一开始还好,但是慢慢到了后面,却开始落入彭王的彀中,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太多的人。
尤其今日东宫人众甚多,现在这时候,说不定相关事情已经传扬了开来。
其他倒都好说,但是皇帝这里……
李治笑着摆摆手,说道:“不必在意,不过小事一件而已。”
武后眉头一挑,心中一缓,这的确不是什么大事,随后武后又问道:“那么优待士子之事?”
李治略微沉吟,然后才开口道:“择日再商议一下吧。”
“喏!”武后长松了一口气,然后才缓缓说到:“臣妾读彭王之作,《梓人传》还好,代以狄怀英之言,只是这《马说》之说,前后读来,总有一股股郁郁不平之感,可是陛下待彭王向来亲厚,他又如何来这不平之言?”
武后眉头紧皱,脸上满是疑惑,一时间,就连风声都轻了许多。
这是武后心里最难以明白的地方。
李绚多年征战,起家便是尚药奉御,之后检校左千牛卫中郎将,任婺州别驾,旋即,就又检校鸿胪寺少卿。
平定叛逆之后,又调任左金吾卫中郎将,在杭州征兵三千。
西北大战,立刻调任洮河道行军副总管,检校右卫将军。
诸番大战之后,又任昌州刺史,昌州都督,之后更是任逻些道行军总管,统辖数万攻伐吐蕃,一战而功成。
功成之后,又嗣彭王,封右卫大将军,太子宾客,可谓恩宠到了极点。
如此,还有何不满之处。
若是真有不满之处,那么……
“呵呵呵!”皇帝靠坐在那里,突然笑了,摇摇头,他看向武后说道:“媚娘如何笃定二十七郎说的就是自己,也许他说的何以求也说不定,别忘了,他今日带他去的东宫,诸事又都以疏通渭河洛河为先。”
“何以求?”武后平静下来,然后说道:“臣妾对何以求了解不多,但也素知他没有什么工匠之能……”
李治轻轻的将《梓人篇》推到武后眼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一行被刻意圈起来的字出现在武后眼前。
武后顿时收声,李治轻声道:“或许任卿别有能为也说不定,先看上一看再说。”
“但此也与‘不知马’不相匹配。”武后仍旧觉得不对。
李治依旧随意,问道:“媚娘可知这长安城,最与彭王亲近者是何人?”
武后沉默了下来,脑中闪过诸多名字,最后缓缓说道:“是赵巩。”
“赵巩能力如何?”皇帝追问。
沉吟片刻,武后吐出两个字:“不俗。”
“仅是不俗吗?”皇帝有些好笑。
“难得,不说别的,尚书之能还是有点,历练十年,宰相之位也不缺。”武后难得的说了实话。
“该让他任些实职了。”李治轻轻的点了一句,武后点点头。
随后武后眉头再度皱起,说道:“但还是不对,赵巩虽然能为较强,但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如此,这篇文章?”
“呵呵!”李治再度笑了起来,然后长长的叹了一声,说道:“媚娘你想多了,真的,你难道就没有想想,这可能不是一篇愤懑文章,而是一篇感恩心迹。”
武后突然间似乎明白了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皇帝叹声,说道:“千里马,彭王也;伯乐,朕;无朕,何以有彭王?
他之言,无非诚心赤忱而已。”
武后愣了。
这篇文章若是从这个角度,的确颇有相合之意,但真是如此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