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属于草原的春天
拿到挖渠条子后, 那天姜青禾跟土长坐最后的筏子回了湾里,告知大伙这件事。
老一辈的感慨,“黄水江那大河比清水河可阔多了,从那挖条渠出来, 能养活几片林子嘞。”
“树苗子吃水多, 有渠保着才能活。”
土长说:“挖渠是件大事, 也是苦差事,各家出点人来,银钱按人头给,一天有十个钱,年中和年尾各算一次, 肯定不会叫人白做工。”
其实十个钱也属实少了,挖渠是实打实的苦力活, 那抡起锄头刨地, 土硬到要用力往下砸, 会震的整条手臂发麻。
不等大家嘀咕, 土长又说:“除了挖渠, 在黄水江那边俺们还打算立两架筒车,引水灌河边那片地。”
“那边俺记的可不是啥疙瘩地, 是黄土地来着, 也种树苗不成?”胖婶手里磕着南瓜子, 边吐壳边问。
“这就是为啥要找你们来, 那边翻了地晒过后, 雇你们种草,”土长站得累了, 说完就坐下来,跟大伙面对面说话。
李叔忙问道:“啥是雇?种个草也有钱拿?”
土长告诉大伙, “怎么没钱拿,只是得你种好到能收了,这一亩地二十个钱才能给,不只是那边的荒地,湾里所有的荒田今年都种草。”
这话让底下人直犯嘀咕,要知道湾里并不是养牛羊的大户,他们有的最少一两头,像是四婆养了几十头那还是少的。
所以他们并没有那么需要草,并不像牧民那样动辄养上百头羊,要很多的草料才能上膘。
所以有人就说:“那还用问嘛,种草割下烧了做灰肥啊。”
当然听到土长说卖了给牛羊牲畜吃时,他们压根没话能说,种呗,种草可比种粮食要简单太多了。
开春之后,除了春耕,要忙活的事情太多了,堆肥、捡粪、剜青、刨地等等,之前下了农田回来后还能休息,眼下却不成了。
得趁着天光正亮着的时候,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娃,都得背着篓子去戈壁滩捡石子。或者用小铁铲刨生在里面的尖石,一点点挖出来扔进篓子里,再拿去倒在不远处的石堆上。
一部分人还得去黄水江那里捞河砂,成堆成堆的砂石捞起,铺在席子上吸水晒干再收入仓房,等着盛夏酷暑来临前把砂给铺上。
他们忙,姜青禾也忙,理书的事暂时顾不上去办了,她把地里的活让徐祯带着一头牛干,将蔓蔓送到童学去,当然童学也还没正式开学,只是先看顾原来的这十几个娃。
自己跟土长拿着步弓在湾里的荒田里到处走,边走边合算出亩数,而这些分出来的荒田在之后都得记在整个春山湾的名下,作为公田。
五天走坏了她两双布鞋,真的是从天刚亮走到天擦黑,连晌午饭都是坐在地里解决的,最后还剩点边角地的时候,姜青禾坐在拉毡子上,她敲着自己肿胀的腿说:“湾里能用的人还是太少了,人口也少。”
土长颇为赞同第一句,对于第二句她有话讲:“其实人算不得太少,毕竟七十来户,加起来有二三百人,比起其他村才百十口的总要多些。”
“再有点钱就好了,”姜青禾累极了,她上半身靠在草上歇会儿,看着天上大团大团的云说:“要是有钱就招边上村子里人的来挖渠啥的,总要快些。”
土长掏掏自己的兜,她叹口气,穷的叮当响啊,到处都需要用钱,过两天又要买草籽和苗种,连眼下让大家挖渠种草的都是白干活先。
关于缺钱的痛苦是永恒不变的,逃也逃不开。
但是没钱该搞的也都得搞起来,三月初三宜动土,挖渠动工开始。
土长在黄水江边进行了简单的祭土地爷仪式,杀了只公鸡,再放了几串炮仗,几个汉子抡起手里的锄头,在定好位置各刨了几下就算完成。
从今天这条名为兴安的水渠正式开渠。
当然一条渠要活,并不是靠批下来的条子,除了大伙奋力挖渠外,最要紧的是落点和渠的走向。
取水口要找得好,渠水进入渠道都是从渠口开始,渠口要进水量大,而泥沙不多,避免渠道里堆沙阻塞而水不流通。
还得反复踩渠、测渠深,十丈为界,把住整条渠的走向。
这是十来位湾里的老一辈花了好些天才定好的位置,所以当除了要立闸口的地方,其余的土被一锄头一锄头凿开,在场所有人的心里都极其复杂。
他们看着将要以每天一寸寸的距离蜿蜒到春山湾旁的水渠,到通渠那时灌溉着两旁的土地,长出草木,带来生机。
没有人能在此时不感慨。
姜青禾也是如此,她更知道这是个极其庞大的工程,毕竟兴安渠宽六米,而长度有五里,深则两米,还要贴石块才能保证底部水不渗出。所以这得需要几十个人日夜不停,年头转过几个,才能看到通渠的那一天。
她那天吹着来自黄水江的滚滚风潮,转身面对着黄土地来的阵阵黄风,看到岸边立起的两架巨大筒车,它的架子深深扎进地里,等到硬土地翻好能上种,它将引来黄水
江的河水,到纵横交错的沟渠里,灌溉这两岸的草地。
而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时间。
在开挖水渠的隔日,姜青禾又跟土长跑了趟镇上衙门,这回是去落实理书身份的。
这个很好办,土长自己觉得妥当,写文书的小吏也不会不答应,只是递文书时说:“那你们可得好好上心了,除了之前挂在户籍上的那些地以外,所有荒地在立夏前会有书吏进村待几天合算。”
“你们今年的地丁是真的要收,推脱不得了,诺,这是上头新的文书,你们拿去瞅瞅,不同的地征银是不同的。”
小吏推来一张厚纸,上头大概意思是上田(包括水田)一亩半按一亩征银十个钱,中田则为两亩折合成一亩上田,下田四亩折合成一亩征银十个钱,今年新开荒田不征田税,来年起科。
其实这个摊丁入亩征银还算合理,但是摊到庄稼户头上都是一笔不少于三百个钱的费用,甚至更多,因为春山湾每户所种的田地没有少于五十亩的,虽然并非全是上田。
趁着土长还在细看那个征地丁的文书时,姜青禾则问小吏,“那番粮地呢?今年新开的荒地也能免田税不?”
“番地啊,哪个部落的?”小吏翻找手里的册子,转过头问。
“蒙人。”
“那也不成的,番地本来赋税就轻,你看啊,”小吏拿过书册,点点上面竖着的一行字,“你自个儿瞅,蒙藏两族的番粮地,只纳粮不纳草,每亩地只收两斗的本粮,哪怕新开荒的也要收,收的再少一点。”
他说:“你们这种给不出来的话,再要不就是折色。”
“折色?”姜青禾有点不解。
小吏告诉她,“就是拿银钱来抵要收的粮食。”
姜青禾问清楚了青稞折色后,她又问道:“那户籍落的地是草场,还要征草束吗?”
“征,这个草束跟开荒地就不是一回事你懂不,你开不开荒地,只要你户籍落了草场,就得按亩来征草束。”
小吏关上书页,他看了眼姜青禾说道:“既然你问了,给你们也提个醒,前些年逃过了就算了,现在粮草吃紧。”
“又要打了吗?”土长放下手里的文书,赶紧问道。
“哪啊,眼下太平得很,俺们可还指望再过十几二十年好日子嘞,这是前头打了胜仗缴来的牛马羊,足足有上万,可不就粮草吃紧,今年草束必征的啊,你们下头那平西草原在首征的这一批里, ”小吏微笑。
姜青禾觉得他笑的好让人心烦,但同时又知道,今年的草价必涨,种草这条路稳赚不赔。
她问了最后一个问题,“那往年贴出的布告文书还能看吗?”
“俺这肯定不成,你出门往左拐,有间书铺,上店家那买去。”
土长出了衙门问姜青禾,“买布告做什么?”
由于土长虽然识字,但那布告上写的全类似文言文,语意极其压缩,她看不懂都是听布告使念的,所以她的手里压根没有这些年的布告内容,只有小部分她听过的才记在脑子里。
“我想找找,头几年有没有啥政策,比如我来的那年还说开荒地免田税一年,次年征半,第三年全纳的,”姜青禾说起这一茬来,她就是抱着希望看看。
最后从那个书铺店家得到了积满灰尘的布告,他还很得意,“这些都是俺自己去抄的,好些年没人要过了,可赶着碰上你了。”
确实也就碰上她这个冤大头了,这些布告实在生涩难懂,姜青禾看的晕晕乎乎,只能回去慢慢看。
收起布告后,她和土长没去衙门,而是去了牲畜行找羊把式。
也算是赶巧,羊把式没出门,正从牲畜棚出来,他看见姜青禾还愣了下,转头朝边上的屋子喊:“巴图尔,你那草场来人了。”
巴图尔在屋里应了一声,接着风似的跑出来,用他浑厚的声音喊:“谁来了,谁来了?图雅!!”
他真的好激动,那张胡子挂满两鬓的大脸上都能看出笑意来。
见他俩有话要聊,土长自己去找羊把式谈牧草的事情去了。
巴图尔拉拉自己身上沾满血迹的围布,他昂起头指给姜青禾看,“这一个冬额会了好多,啥羊的口炎,还是骨头扭到了额都会,额还能给羔羊断尾,刚还在给一头母羊接羔嘞。”
“吃了不少苦头吧,”姜青禾说,她印象里的巴图尔又高又壮,虽然胡子拉碴的,但不管是拉着勒勒车,还是骑着马,都能让人一眼瞧到他那精气神。
可这秋冬的磨炼让他沉稳了不少,瘦而且脸颊凹陷,眉骨更加突出。
巴图尔嘿嘿一笑,他并不想说自己学得有多累,这学两把刷子的事情哪有喊累的理,哪怕是给羊掏屎那也得做啊。
“额这还有会子就能回去了,大伙咋样?在冬窝子那边住得好吗?”
巴图尔最关心的还是这件事。
“都好啊,有吃有喝的,图雅还教大家说方言嘞,一个个现在都会说上几句了,等这一批母羊下完羔后,大家就从冬窝子里迁出来,要去开荒地了,”姜青禾如实说。
巴图尔心里安生多了,然后带着姜青禾在屋子里随意逛了逛,正碰上土长和羊把式一起走出来。
姜青禾问羊把式,“叔你知道南边那里怎么样储藏干草,颜色还是绿的?”
羊把式想了想,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但是怎么让羊草割下来,草还是绿的,他没见过,要是知道的话,他肯定早早让牲畜行调制干草了。
但鉴于他跟姜青禾也是老交情了,而且她这人出手大方,对于羊把式这种眼里只认钱的人来说,就跟这样的人合得来。
所以他虽然不知道,但还是给姜青禾出了个主意,“你去问问南北货行那的人,兴许有知道的。”
姜青禾后面又跟他闲聊了几句,巴图尔出来送她,“等再晚些日子就回去啊,等额的这两把刷子更稳点。”
“好,我会把你这话带到的。”
姜青禾跟他挥手告别,又和土长去买了牧草的草籽,再去南北货行时人家关门了,最后回了湾里。
当傍晚土长叫来湾里人,当众跟他们说明姜青禾当理书这件事。
原本以为大伙会有格外强烈的反应,但是他们特别平淡,有的人还蹲着,手里捧着饭碗继续吃,嘴里塞着饭含糊不清地说:“早知道了啊。”
“这个理书她不当,难不成让俺来当,那真是笑死个人哩,”剔着牙的李伯开口,众人大笑出声。
“这事土长你就甭说了,俺们心里门儿清,来点别的。”
土长跟姜青禾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笑了,随后说起种草的事情,这个事情要格外看重。
说完了各个草籽要注意的,土长等人散的差不多了问姜青禾,“上次说的向牧民收粪肥这件事办的咋样了?”
“等着吧,”姜青禾笼统地回道。
但其实她早就把这件事托付给了霍尔查。
所以早在几天,草原上的禽鸟还安稳栖息在木架子上时,霍尔查带上几个人赶着勒勒车,沿着他们熟知的方向,一路狂奔。
初春的原野活过来后,冬窝子里的藏民正准备收拾东西离开,霍尔查就是这个时候到的。
宁布看见他,几乎是跳起来的,小跑迎过来,他隔着老远就喊:“是歇家让你们来的吗?”
霍尔查跳下勒勒车小跑了几步,他纳闷地说:“你怎么知道?”
“额当然知道了,额们冬天织氆氇的机子要冒烟了,把她带来的羊毛都织成氆氇了,她说过会找人来拿的,”宁布满脸的坚定,“歇家是不会骗人的。”
毕竟他们没有勒勒车,连像样的马都很孱弱,根本无法送到春山湾。
在他们想要去往春牧场的时候,坚守着这件事,等了又等后终于盼来了。
宁布压根不等霍尔查开口,自顾自地说着,他应当是这个冬天吃的不错,脸也圆了些,说话声也大,脚步轻快。
人一旦没有饥饿感,做什么都很有精气神,包括说话,宁布说话是一茬接一茬,像草原上细密缠绕的草层。
“额们这个冬天一点没歇过,你看这是歇家要的氆氇,阿拉玛织的,多漂亮的颜色啊,还有这些嘎乌和木碗都是俺们一点点雕出来的,…”
霍尔查掏了掏耳朵,这么密的藏语让他听的头昏脑胀,眼睛瞥向那一堆的木碗,又从一叠叠整整齐齐五颜六色的氆氇上略过。
最后他在宁布说的最起劲的时候打断道:“歇家还要跟你谈点你有的东西。”
宁布茫然,“什么?牛羊粪?”
“昂,这你们没有吗?”霍尔查震惊。
宁布挠了挠脸,“有啊,还挺多的,这几天草活了起来,带着羊出去吃鲜草,捡了很多。”
但是他真的发自内心的疑惑,悄悄贴近霍尔查,他压低声音问道:“歇家为啥收这个?她们那缺火用了?”
毕竟在他的认知里,压根没有粪肥田的说法,只有羊吃草,羊落的粪便让草原上的草长得更好。
“她不缺,你们缺啊,”霍尔查极力美化姜青禾,“你们缺粮食啊,她就想跟你们用你们有而且很多的东西换啊。”
宁布愣了会儿,他看向草原,感慨了句,“歇家真的像草原应灵神啊。”
因为他们的粮食真的快要吃完了,在转场前快要靠羊奶过活时,歇家来了。
当霍尔查说不止是换他手里的,还要换其他部落的时候,宁布的心里像草原掀起了草浪一样不能平息。
他带着霍尔茶找到了其他几家小部落,他们都以放牧为生,由于不种地,只能靠着奶制品果腹为生。
当听见上一年秋听过的歇家,眼下要收他们手里积攒的牛羊粪,还用粮食来换时。
大家内心的震惊并不讶于草原一夜之间草长得比人还高,他们不敢相信在于,真的有人会拿粮食过来换。
当他们第二十次质疑时,宁布这时要说:“额就说歇家是个好人啊。”
但是对于这群常年在温饱线上挣扎的牧民来说,歇家这个词在他们心里不再是一团模糊。
他们有的把歇家当做宝贵的东西,比如羊吃了会有很多酥油的羊茅草,以及不能缺少的羊奶。
或者说是带给他们生命的草原,宽广而伟大。
此时属于草原的春天才真正来临。
第142章 让长生天审视
对于小部落的牧民来说, 每年最难熬的是冬春两季,冬天太冷,羊不产奶,粮食少得可怜, 干草备得不足, 羊饿得要去舔土饱胀而死。
而春季牧草长得慢, 熬过了一冬后羊的膘情很差,又正值下羔剪毛期,随时都要损失一批羊,只有熬到春末才有奶和肉吃。
所以要是能用牛羊粪换到粮食,这对于他们来说, 更有希望在长途跋涉中转到夏牧场去。
几个小部落的人开始把东西收拾好,迁到藏族那冬窝子旁边搭起帐篷, 然后边赶牛羊吃草, 边捡拾牛羊粪, 将它们晒干后码成墙子, 等着霍尔查来收。
他们有的部落只有一匹好马, 不舍得折腾它。
霍尔查他们是六天后来的,在草原上放牧的牧民听见牛的哞哞声, 直起身子眺望远方。
他们看见勒勒车上载着一袋袋的东西过来, 相互间议论纷纷。
有人指着那几辆勒勒车上的东西, 好奇又有点兴奋地问, “那是什么?”
宁布手里拿着捡牛羊粪的棍子, 他眼睛睁的很大,喃喃地说:“那袋子额见过, 是装粮食的。”
“有个不一样的人,”部落小孩指着最后那辆过来的勒勒车说。
大家的视线又从布袋上移到后面, 看见了坐在最前面的那张面孔,是个长相秀气的女人。
“那是谁?是霍尔查带来的帮手?”有人发问。
宁布赶紧扔掉棍子,他脸上笑容更真切了,往前大跑了几步,又转回来说:“什么帮手,那就是歇家啊!”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有的挠挠后脑勺,有点茫然,在他们的认知里,这个未曾谋面的歇家应该有着黝黑的脸庞,脸颊两团红,带着头巾,身材宽阔能轻松骑大马驰骋草原,一拳能抡飞好几个人的那种。
但是他们也很容易就接受了眼前这个歇家,虽然她瘦弱,面庞没有那么黑,长相也很清秀,可一说话就让人觉得她很温和,很容易亲近。
“那是你们捡的牛羊粪?”姜青禾下了马车走过来,她现在藏语已经说的挺流利了,“我知道,你们喜欢把它码成墙子再来烧对吧?”
宁布在远处帮忙卸粮食,扭过头大声说:“对!”
本来还站在帐篷边不敢过来的牧民,见她说话时像草原上的毛毛风,也有人大着胆子问,“额们拿来烧的,你呢?”
姜青禾琢磨了下他那句话的意思,笑了笑,“我们不拿来烧,拿来撒田里,让地里长出跟草原一样多的草啊。”
她已经习惯了跟牧民讲话用更直白的话语,而不是肥田两个字,因为他们听不懂。
在来之前她已经知道了,除了藏族以外,这里还有几个小聚居的部落,是哈萨克族以及土族,只是他们更喜欢称自己为土民或土家户。
她提前学了几句这两个部落的话,力求拉进关系,“听说除了藏族以外,还有几个群落,谁是瓦克部落的?”
姜青禾实在有点分不清,因为选择游牧的牧民穿着很简单,灰扑扑看不出颜色来。没有华丽的服饰,最多是女人会戴上一条头巾,而且脸庞并没有那么容易区分。
来自瓦克部落这一群哈萨克族人悄悄站在一起,他们面对外来做买卖的人都有种天然的畏惧心理。
“听霍尔查说,你们并不那么爱吃青稞,喜欢塔尔米是吗?”姜青禾迈过几株牧草,表情和煦走过来站在他们中间闲聊。
哈萨克族人一听这句藏语中间夹杂他们的语言,神情缓和了很多,尤其听到塔尔米,有人咽了咽口水。
他们并不像藏族和蒙族那样爱吃青稞,他们部落的人更喜欢塔尔米,有时候背了羊毛和皮子去蒙藏边集换,只换这种米。
而塔尔米其实就是糜子,也是黄米,最不挑地,漫山遍野能长的作物之一。
所以在姜青禾知道后,她包圆了湾里大部分人家还没吃完的黄米,去年粮食丰收,有些人家甚至吃上了白米。这种适口性不算好的糜子和青稞都被剩了下来,装进麻袋里刚好能运给喜欢吃的人。
“你们给我牛羊粪,那我肯定要给你们需要的东西嘛,”姜青禾说话时,很自然地伸手将旁边小孩头上的羊毛摘下来。
然后转过头问另一边的牧民:“你们是土昆(土人)吧,刚好你们也吃固日勒伊德希(面食),我带了点,还有希格(蒸熟的青稞穗),大家一起尝尝吧。”
至于藏族她不用了,糌粑她压根不会做。
土族的牧民被她这一整句很流畅的土语给惊住了,他们以为这个歇家不会说土语的。但对于姜青禾而言,土语真的很容易上口,毕竟就是在蒙语上变下发音,有些几乎是同音。
姜青禾朝后头喊:“徐祯,你把那几个蒸笼拿过来。”
她不知道第一次见面要带给大家带点什么,干脆请虎妮也来帮忙,昨天晚上做了百来个馒头,半夜鸡鸣第一声起来蒸好。
赶到这花了三四个时辰,自然冷了,但是这种馒头做的软乎,冷掉后除了口感差一些外,其他没有影响。
在场的牧民头一次见到比拳头还大,又白生生的馒头,他们忙跑去不远处的沟渠里洗了手,才回来接过,没有人会拒绝粮食,尤其在肚子里还咕咕直叫的情况下。
也有不好意思的,因为好客的牧民应该煮他们本部落的食物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姜青禾却说:“我也在招待你们啊,等你们有了粮食后再请我们吃一顿吧。”
他们这才红着脸接过馒头,用自己的语言道谢,那些娃啃着快比自己脸大的馒头,咬下一口从喉咙里发出咕噜噜的满足声,很像小兽。
这些游牧民族虽然禁忌很多,除了肉以外,很多面食他们都能接受,尤其在饿肚子的情况下。
本来他们对歇家的距离感,在这一口一口咽下肚的白馒头里消失了,他们也像宁布那样发自内心地觉得,歇家真的是个好人呐。
在大伙吃着馒头,还有蒸熟的青稞时,海桑从地窝子里走出来,她略带羞涩过来喊姜青禾,“图雅啦,阿拉玛做了酥油茶,请你们去喝。”
要知道这一碗没在上个冬天让姜青禾喝上的酥油茶,被朵甘思部落里的人念叨了好久,他们如此感谢带来粮食的歇家,却贫穷的压根没有办法献上一碗酥油茶。
不过姜青禾来的时候刚好,她们昨天刚挤了羊奶,在藏族特有的木质酥油桶里经过几百上千次后,才打出了酥油。
本来想着做点糌粑吃的,刚好赶上姜青禾来,她们忙进了地窝子,把包在羊肚里的那一小块酥油全都倒出来。
倒进酥油桶里,加上熬好的茶水和一小撮盐,用带底托的木棍上下冲打,打出细密的泡沫,最后倒进壶里让它沸腾。
海桑拉着姜青禾进地窝子说:“这碗茶等你等了一冬啦。”
“那我要好好尝尝,”姜青禾进了屋子,面对一众的扎西德勒声,她回大家,“扎西德勒,su。”
她接过端来的酥油茶,颜色类似于奶茶棕,闻着有股很浓的奶味,上面漂浮着些许油花,有些微膻气。
姜青禾看着海桑示范,她也学着轻轻吹开边上的油花,喝了一口,她连咸奶茶都接受良好,酥油茶自然也不例外,这点油花并不让人会觉得腻,淡淡的苦咸味,打过的羊奶很丝滑。
不过她几乎喝上一口,旁边拎着茶桶的藏族阿妈就要来给她倒茶,吓得姜青禾连忙一饮而尽,将碗放回到桌子上。
可藏族阿妈还是往里头倒茶,海桑笑着说:“你是贵客,额们不会让茶碗空着的,你不喝就不要端了,等要走时再喝点。”
姜青禾恍然,她笑着不再管那杯酥油茶,在屋里闲聊了会儿大家冬天过得怎么样,等外头粮食全部卸完,大家都进来喝过酥油茶后。
她才走出去,跟外面一众牧民说:“这次来除了见见大家以及收牛羊粪以外,还是想问一问,今年的春毛卖吗?”
“如果要卖的话,可以用粮食换,”她拍了拍那一堆叠起的粮食。
“不只是春毛,如果有上年攒下来的皮子或者是羊毛都可以。”
其实现在压根不是剪春毛的时候,还太早了些,天气不够热,失去羊毛庇护的羊也会生病。
所以姜青禾只是想趁着这个难得能过来的机会,跟他们打好交道,好换羊毛和皮子。毕竟别看这些部落人少,但是他们的羊并不少,一年年的配种早就壮大了羊群。
而且他们不像蒙族土默特小部落那样,因为头人阿拉格巴日长老有平西草原的地契,而要被迫交牛羊毛的税。
这群部落的人居无定所,他们很少出现在市集和大众的眼里,衙门管不着他们,所以他们部落的羊毛从羊身上剪下来后就全归自己。
“去年的也收吗?”哈萨克族人期期艾艾地问,上年碰上了黄毛风,蒙藏边集都没来得去。
“换啊,要青稞、塔尔米还是麦面都可以,”姜青禾的粮食储备量很足,甚至她还早早承包了今年春山湾所有的青稞和一半以上的黄米,甚至请了二牛早早帮她去收粮,在五月青稞收获期买下,为换秋毛和皮子做准备。
牧民们欢天喜地地去拿自己剩下的羊毛和些许皮子,宁布在一旁面向姜青禾说:“琶杰。”
姜青禾接受了他这句福寿增生的祝福,然后拉过徐祯,她说:“你能把这句话跟他也说一遍吗?”
宁布愣了会儿照做,姜青禾说:“我还有个孩子,希望下次你见到她也说一句。”
这下宁布真的笑了,他吐出舌头,然后表示,“下次我会祝她扎西德勒,再祝她齐木德(永生)。”
姜青禾摇头,她面向这茫茫的草原,她迎着风说:“把齐木德献给草原,和草原上的草吧。”
这样在草原上到处游走的人们,才能赖以生存。
换了粮食的这天晚上,姜青禾留在了冬窝子里,路途遥远,她没办法一天内来回。
她吃到了哈萨克族的酸奶,很浓郁的奶香味,因为奶是哈萨克的粮食,所以她们的奶制品都有股醇厚的奶味,而且味道上,藏族、蒙族和哈萨克都有差异,各有各的好吃。
还有土民的伊日哈,麦子做的茶,有股淡淡的麦子香。
由于姜青禾说过这是买卖,各换各需要的,压根谈不上啥感谢,大伙便不再说,而是邀请她下次再来。
等到秋季羊奶量最多的时候,请她来吃牦牛奶做的酥油茶、奶皮子和酸奶,以及土民说的热天来,请她吃萱麻口袋,她一一应下。
后面姜青禾起身跟徐祯出去,两人手牵手一起走在初春的草原上,月光朦朦胧胧,偶尔有虫鸣,更多的是清脆的鸟叫声。
这是难得惬意的时候,抛去了种种要做的事情。
她甩着徐祯的手,前后摇晃,望着天上的湾月,有点后悔,“应该把蔓蔓带过来的。”
“这路走得太累了,她现在应该很高兴,”徐祯跟她十指相扣,走在被羊啃秃的草地上。
姜青禾笑了声,已经能想象到,蔓蔓邀请她的几个好朋友过来,夜里在她的房间里睡觉,几个小丫头趴在一条被子里,头凑头想,嘀嘀咕咕说话,然后说到兴奋的地方还要嘻嘻哈哈大笑。
虎妮肯定会走过来喊,“老猫獾最喜欢敲不睡觉小娃的门了。”
然后惧怕一个不存在生物的孩子们,就会老实闭嘴,渐渐睡着,乱七八糟地躺着睡觉。
姜青禾这样一想,便觉得没带上蔓蔓也挺好的啊,她和徐祯也很少有二人独处的时间。
这回倒是在草原上好好走了圈,最后姜青禾走累了,徐祯背着她走,她把脑袋搁他的肩膀上。
两人随意地聊,连能看见的小草也值得说几句,最后徐祯问她,“苗苗,做歇家开心吗?”
他很少会问这种话,因为他有时觉得做歇家对于苗苗来说,那很难用简单的快乐去定义,更是一种背负在身上的责任。
毕竟之前在祭敖包时,长老递给她的那两条哈达,被她好好挂在他们房间的墙上,只要窗户一亮,光打在上面,最先看见的就是蓝白两色的哈达。
他知道,这对于苗苗而言意义重大。
可是今天看她轻松打入其他族群里时,当他们得到粮食后的欢呼雀跃,他分明看见了苗苗的脸上也有最真切的笑意。
所以他想,当歇家应该是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吧。
“最开始不觉得,”姜青禾回忆起那时,怎么描述那时的累呢,每一天就连睡着时脑子里都在想事情,她有时会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头驴,被绳子拴在磨上带着前行。
那个时候的疲累,除了身体上还有心理上的累,有段时间老是会觉得想哭,尤其是自己能力有限时。
她慢慢将身子低伏,趴在徐祯的背上,侧目是远方无边黑暗的草原,她的声音渐渐低了点,她尝试用很久没说的普通话来表达,“可现在你问我啊,我觉得很快乐。”
“从来没有这么好过,你懂那种曾经是为着钱,为着羊毛、皮子和羊去做一件事的吗?那时我满脑子都是这些,我觉得我要做一个没有感情的歇家。”
“姚叔说没有女歇家,就是因为女人心太软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可在做买卖交易的时候,感情就变成了束缚在脚上的绳索,拉着人不能走。”
姜青禾笑了声,“可我就是剥离不掉情感,大家对我太好了。
当我为着很多身外之物去奋斗的时候,到了一定程度,我会再难拥有满足感。”
“但是当它转化为另一种感情之后,就是我希望土默特部落能够欣欣向荣后,我觉得每一天看着它变好,大家有更好的生活时,那种快乐是多少的羊毛、皮子和羊群都没有办法换来的。”
“虽然直到今年,我依旧会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太心软了。要是像其他歇家那样,该收的收,该克扣的克扣,不要谈感情。”
“这样的话我应该早就成羊大户了,坐拥上百头羊,有数不清的皮子,羊毛一堆又一堆,用都用不完。”
“可是现在,”姜青禾她望着照着两人前行的明月,“我终于明白了,我想做个草原歇家,做个好歇家,让来跟我交易的牧民,能得到最基本的尊重,能给他们带去温饱。”
她伸出两根手指比了比,“最好还有一点点富足。”
“这样不管过了多少年,我能够坦荡的站在这片草原,站在曾经立过誓的长生天底下,告诉他,我问心无愧。”
问心无愧,这就是姜青禾想说的。
徐祯没有哪一次像现在这样爱她,他把姜青禾放下来,亲吻着她的脸颊,在月色萦绕的草原里拥吻。
他都很难说自己人生里有问心无愧的事情。
姜青禾她说:“虽然现在我能力有限,中间也有好长的路要走,幸好我有足够长的时间。”
她知道她未来漫长的人生里,要走哪一条路。
在这个夜晚,她清晰地剖析着自己的情感,她知道她对于歇家这份“职业”,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么浅显。
当她的物质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后,不管是以前想要的彩色衣裳,还是过冬能轮换着穿十五天不重样的棉袄、皮袄。又或者是口腹之欲,想要吃到更好的,用更好的,她很容易满足,这些都不能再吊着她往前走了。
虽然钱还是可以的。
可人的一生里只充斥着钱的话,那多么乏味啊,她想要让草原真的欣欣向荣,让生命得以坚固,而不因饥饿、寒冷、风雪和意外变得脆弱。
姜青禾想,她也爱上了这片包容着无数生命的草原。
所以她想要她的名字,能够在未来与这片草原紧紧关联。
第143章 全员上学
不过路是走出来的, 不是说出来的。
在姜青禾说完她的豪言壮语后,她还得继续忙活。半夜起来,在大家还睡着的时候,牛羊无意识地哼叫中, 他们一行人载着牛羊粪以及羊毛和些许皮子, 坐在勒勒车上驶离了这片草原。没有告别, 反正还会再见面的。
初春的草原雾气濛濛,牧草覆盖土地,车轱辘驶过,骨碌碌的声响惊起禽鸟,姜青禾还看到了一场日出, 阳光划破云层,雾气消散。
在一路颠簸, 抄各种近道后, 他们抵达了土默特小部落的冬窝子。
此时河滩前的溪水潺潺流动, 山谷间的鸟雀鸣叫不停, 牲畜棚里还有几只羔羊在吮吸母羊的奶, 至于其他的羊群,膘情好健硕的羊被带去了离湖泊近的草原放牧。
而留在这里不远处的, 都是已经产羔或者即将要生产的母羊, 不时有牧民的勒勒声传来。
还在冬窝子里的牧民阿妈晒出了羊毛褥子和羊毛被, 用树枝用力拍打, 有的在溪水里洗刷碗筷。
她们已经不像之前那么热切欢迎姜青禾了, 因为真的家人怎么会要次次像客人那样迎接呢。
她们只是都放下了手里的活,笑着说:“图雅回来了啊。”
乌丹阿妈手里在搓小梅朵的衣裳, 她抬起头,脸庞上满是笑, “从草原过来,有没有看见哈图他们进山了?”
姜青禾接过哈斯塔娜递来的酪蛋子咬了口,她摇摇头,“没瞧见啊,他们干啥去了?放羊?”
“才不是呢,”吉雅提着一桶洗好的衣裳过来,她看了看旁边的山林,用蹩脚的方言说:“去试你上次送来的,那个筢(pá)子”
“搂柴去了是吧,”姜青禾替吉雅补完了这句话,她还以为啥呢。
其实要让一个以牛羊粪来生火的部落,彻底放弃烧牛羊粪,实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可如果他们将牛羊粪燃烧殆尽,那么今年牧民开荒的田地就没有肥料。
所以大家努力适应着去捡拾干柴和砍树。
除了这件事,这一整个冬季里,牧民们也有在学习,比如哈斯朝鲁和格日里泰跟徐祯学着最基础的木匠活,从一开始的生涩,到如今已经能做出像样的木桶来。
都兰除了教大家方言以外,她也在穰穰子上用炭笔,跟琪琪格学蒙文,虽然真的很难,但她已经学会了不少词的写法。
而琪琪格也能教其他人算账,即使从一开始的二十个,到最后只有高雅罕学会了点皮毛,但这也很好嘛。
不过其他牧民阿妈还是在练她们做毛毡的手艺,因为论起做毡来,她们是很擅长的,只不过她们只会做厚重的毡,那种轻薄一些能做鞋的毡面,她们要慢慢摸索。
而牧民阿叔在练削皮子的手艺,力求能够做到薄到透光但皮子仍然有韧劲,不会被戳坏。
这还是姜青禾跟毛姨商量出来的,皮子的新用途,做羊皮灯。
但这种所需的方法和对皮子的要求太高太精细,所以需要不停地练,就连毛姨这样的能手,在铲皮子想要将它铲到薄如蝉翼时也做不到。
关于这个法子,姜青禾只能暂时先想想。
所以在这个冬天里,牧民们都有各自忙碌的事情,哪怕开春忙碌的时候也不曾懈怠,尤其关于沤肥。
这种对于姜青禾来说是个酷刑,没有人能受得了沤肥时的味道,牧民当然也一样,因为牛羊粪基本不算臭,除非是腐烂的。
但是沤肥咋说呢,好比现在姜青禾站在这里,隔着远远的一路,都能闻到对面在搅拌时的臭味。
“哦,怎么能这么臭!”吉雅捂着鼻子抱怨。
对岸的高奇格跳脚,他干呕了声,“图雅,能不能不要这个东西。”
“可以啊,”姜青禾笑眯眯地说,“那今年的高粱、荞麦、黏黍子什么的,都不要了嘛。”
吉雅和高齐格闭嘴,谁会不喜欢吃荞麦和高粱呢。
姜青禾心下颇为好笑,其实她的认知也有错误,她以前单纯地以为牧民爱吃青稞、面粉和挂面。
但并不是的,青稞是因为好种,面粉是真的爱吃。
不过在开地之前,姜青禾带来了种类丰富的粮食,比如荞麦、高粱、软硬糜子、黍谷子、谷子、红豆、黄豆、苞谷面等等,看看大家喜欢吃什么,到时候多种些。
这为一众牧民打开了另一扇大门,他们发现自己压根没有那么爱吃青稞。
他们最喜欢的是高粱,不管是煮着吃,还是用高粱面做的粘糕、面条和煎饼都爱吃。
其次是软糜子磨成的黄米和红豆,做的粘豆包大家也赞不绝口,他们还喜欢用硬糜子炒出来的炒米,比小麦还要受欢迎。
甚至连黏谷子这种牲畜不是很爱的东西,但却被牧民所喜欢,蒸成的白小米能吃好多,甚至超过了青稞面做成的糌粑在他们心里的地位。
苞谷面也没人排斥,做的馒头大家也很愿意吃,荞麦就是好吃不耐饿。
这些粮食极大的丰富了牧民只有羊肉、奶制品包括一些面粉的生活,虽然他们最喜欢的还是肉,可这饱腹感极强的面食,让他们头一次产生了吃饱喝足的感觉。
所以姜青禾给他们定下了以高粱为主,其他各种粮食为辅的耕作结构,未来还可以再调整。
她还曾笑话大家实在太好养活,因为喜欢吃的这些粮食完全不挑剔,不用太精细也能成活,刚好适合他们这些刚种地的新手。
但是好养活是好养活,该上的肥还是要上,这让大伙极为痛苦,姜青禾听了一耳朵的牢骚。
直到长老喊她,“图雅你来一下。”
大家才不再嘀咕,姜青禾走过去,长老指了指前面那条小路,“走吧,去瞧瞧。”
牧民们要开的荒地就在这条小路的尽头,那里小溪汇聚到了庞大的黄水江里,只要能把两岸荒地开垦出来,真的可以实现粮食铺满田野。
姜青禾扶着长老走过了一个缓坡,她伸手撩开一旁垂下的树枝,“这里要尽快开一条路出来,不然农具都不好运。”
这条路实在太窄,要开路就得把两旁的树给砍掉,然后再填土,才能成为一条大道。
在这里当着长老的面,姜青禾也说起曾经跟土长说过的话,“人还是太少了。”
不同的是长老也赞同,“真的太少了,羊都比我们人多。”
他拄着拐杖走过一个台阶,稍稍喘了口气接着说:“等走敖特儿的人一离开,能留下种地的更少了。”
姜青禾稍微思考了下走敖特儿的意思,其实敖特儿就是帐篷的意思,走敖特儿意味着牧民带着小帐篷和勒勒车,离开驻扎点去更远的草原放牧。
牧民虽然选择定居,但作为游牧民族,他们依旧要保留自己的习俗,没有办法割舍下,所以就让一部分人带着羊群去放牧,短暂地进行转场。
到要剪春毛时将羊群带回来,然后等剪完春毛之后,再转到贺旗山背后的高山夏牧场放牧。
这一批人走了之后,留下的照顾产羔的母羊,挤奶做奶制品,还要修路、翻地、下种等等事情。
姜青禾走过了那一条狭小的路,她看见了两岸狭长的地貌,遍地生长着杂草,牧民在地里割草,小娃则蹲在里面一点点拔。
她心里琢磨着,转过头问了长老一句,“引人进来怎么样?”
但这句话说出口,她又摇了摇头,能住在一起的牧民都是知根知底的,贸然引人进来,万一发生了什么也很难预料,不能保证人都是好的。
不过长老和她的想法有些不同,他说:“其实我们部落,应该可以称作阿寅勒,但之前它是用来称牧户的,而不是牧营地。”
“是因为这些牧民在好些年里,他们的蒙古包渐渐聚在了一起,人越来越多后,就变成了阿寅勒(村落)。”
长老回忆着以前,他想起了很多,面对着宽阔的荒地他说:“像乌丹、萨仁,”他又念了好几个姜青禾熟悉的人名,“这些都是半路聚在一起的啊。”
“图雅,我把这些半道来的人称作是额顿霍喜格。”
这个词一出来,让姜青禾有些微怔愣,它代表恩赐的财富。
对于她来说,只有特别有用的人才能够得上这个词。
而长老告诉她,并不是这样的。
他甚至轻轻吟唱那古老的歌,“流水潺潺,山泉淙淙美丽的草场四季常青。
这里居住着五百万人民,人们相亲相爱,彼此不分。
在主人的洪福照耀下,吉祥如意,欣欣向荣。”
姜青禾已然懂了,她笑着说:“等碰见合适的人吧。”
她心里想着这件事,往杂草地里又走了几步,看到孩子们捉虫子玩,有的在地里打滚,被他的额吉一把拉起呵斥。
之前有过的念头又冒了出来,她指着春山湾的方向跟长老说:“湾里有一个地方,它可以让孩子学到点东西,有更多的玩伴,眼下他们都会说些方言,我觉得可以让小梅朵这些孩子去那里上学。”
毕竟之后大人越来越忙,无暇管照孩子,这些孩子最大的也才十一二岁,最小的五岁,放养着很容易出事情。
“可以去吗?”长老问,他也想孩子们能学点东西,哪怕出去多点玩伴也可以,只是他不知道这个叫春山湾的地方,里面的人愿不愿意。
姜青禾说:“可能要请都兰和吉雅去那里带他们了。”
毕竟两个民族的习惯完全不同,也很难共通,姜青禾这个办法只是权宜之计,毕竟她更想看到的是牧民有自己的蒙学。
能学点不同的,骑马、射箭、放牧、分辨草料、弹奏冬不拉等等,只是不知道今年能不能给办上。
这个要不要去童学的问题,在傍晚大家回来后,坐在外面的院子里进行了详谈。
乌丹阿妈说:“叫小梅朵去吧,她天天打滚,衣裳都不够她换的。”
“让我家的也去,他啥也干不了,只会拽着我的大腿,我都要变成那只吃了白毒草的羊了!”萨日盖几乎是拎着她家那个皮小子,悬空提到姜青禾面前的,她做梦都想有个人能管教一下自家的娃。
一群人讨论得唾沫横飞之际,姜青禾拍拍都兰的肩膀,她说:“要你带一带他们了。”
都兰笑着说:“挺好的,反正我家的羊少,正好分出去给其他人放,带着他们玩也挺好的嘛。”
吉雅凑过来说:“好玩的事得让我去嘛。”
只不过这件事大人们说定了,还没有问过孩子的意思。
小梅朵说:“要看看那个地方才能知道要不要去啊?”
姜青禾带着他们去童学转了转,这群老是在草原上追逐打闹的孩子,连一只蚂蚱都让他们欢喜的,看见了这么多好玩的之后,纷纷都喊着跳着要来。
最后姜青禾跟土长说过后,暂时定下了粮食的问题,决定再加一亩地种粮食,土长跟湾里大伙说了这件事,虽然有些人心里很不情愿。
可这童学自己家孩子也没花钱,还能白吃顿晌午饭,哪里管得着有没有蒙人的孩子过来,只要别犯事就成。
如此说定后,谷雨那天童学开学,全部孩子一起上学。
湾里小娃都被嘱咐要听话,晌午多吃点,绝大部分穿上了簇新的春衫,红的黄的,难得有人家还给娃全身上下搓了遍。
牧民的孩子也是如此,要去别人的地盘,当然得收拾得齐齐整整,从头到脚收拾一遍不算,还给娃穿了祭敖包才穿的袍子,反反复复叮嘱,不要惹事。
这两波人一在童学门口碰面,春山湾的婶子们想寒暄几句,发现自己不会说蒙语啊,那叽里呱啦跟鸟语似的,想说点啥也说不出口,就对视一眼,尴尬地笑笑。
没想到旁边的女人先开口的,一股外来腔调,努力捋直舌头的感觉,她敬佩地说:“姐,你家有这么老多的娃呐。”
陈婶没想到她会说方言,当下被震住了,过了会儿才啊了声,“是啊,六个呢,你家几口人呐,就一个娃,那你这不成不成,多生几个才好,那养大了种地人手也多啊。”
两个不同族群的人,因为娃的事情热络地聊上了。一个想着这啥蒙人也不难相处啊,这不挺好说话的,还说要来帮她家翻地,让下回她去草原请她吃羊肉。
另一个则想,这也不像图雅说的有点难说话,还让自己去她家吃饭,多好啊。
这两波人互相聊上了,娃们也自己聊自己的,小梅朵指着旁边的男娃说:“多大了还哭鼻子,你羞羞脸,我们那小羊羔刚生下来也不会哭。”
哭得快要岔气的男娃一听,他用袖子抹了抹自己的眼泪,好奇地问,“小羊羔真不哭鼻子?”
“昂,”几个蒙娃大声地应道。
等候在外面的时间里,大家都相互熟络了点,虽说不认识,可湾里婆姨最擅长嘴皮子和面子功夫,管你啥人都能说上几句,牧民阿妈也不内向,哪怕操着蹩脚的方言。
本来都是很莽的女人,一见面自然也没有太多隔阂,最后一同进了童学。
第一天的时候并不上课,只是让大人带着孩子进了童学看一看,认一认自己是哪个课舍的。
不同于上一年的十五个人时的小打小闹,今年加上牧民的孩子,总共有七十五个孩子,
除去牧民的二十三个娃分做一个班,剩下的五十二个孩子按照年龄划分成四个班。
三岁到五岁,六岁到八岁,八岁到十岁,十岁及十三岁,每个班会有两个个老师看顾。
除去赵观梅跟毛杏,剩下的两个主管老师是已经有孩子,年纪大而且被湾里大伙说脾性好的婶子。
其余四个有十六七的女孩来帮忙打下手,一同看着孩子,另有几个来打扫的婶子,守门的也从一个,增加到三个。
除此之外,整个童学变化不少。
“瞧瞧多阔啊,”陈婶子探头进了新的灶房里,直接是在后院另砌了一座宽敞大院,那开阔的,屋里光是水缸就有六七个,一排的碗柜上百口碗,看的人眼花缭乱,光烧饭的婆子也有六七个。
更别提那娃睡觉的地方,分了男女两大间,还是木板床带着梯子的,看的人直咂舌。
大人们满意,孩子早就玩疯了,尤其是湾里的孩子,眼馋了那么久,终于可以自己玩上了。
不管是玩滑梯,还是钻爬绳子,他们玩的都很小心翼翼,还得时不时看自家爹娘的脸色,生怕到时又反悔。
索性这次真的不会了,因为第二日,他们坐在了童学明亮的课舍里,屁股底下是带靠背的凳子,脚踩的是光滑的地板。
有老师带着一起去洗手,剪掉了长长而且生满污垢的指甲,打上香香的胰子。老师会用篦子把头发来回梳几遍,要是生了虱子,会被带出去洗干净头发再回来。
没到吃饭的点还能吃上几个小小的野菜饼,让原本进了童学而不安哭闹的孩子都抽噎着吃了起来,野菜饼太香了。
晌午吃上了一大碗带肉的荠菜饺子,这个时候的荠菜正水灵还嫩,白面皮的饺子吃的这一群娃头也不抬,毕竟在自己家不饿就算好的,没有挑的理。
所以在分班的时候,看着个子矮矮像是五岁的,一问年纪都已经八岁了,吃得太差几乎没有肉食,身子骨都长不好,八周岁的孩子还没有五周岁的蔓蔓长得高。
是以童学最多的成本在吃的这一块上,让孩子吃饱吃好为主。
连黑面馍馍都照吃不误的孩子,没有一个挑食的,他们也没有资本能挑食,所以最后连面汤都喝完了。
赵观梅让还想吃的孩子上来拿,有女娃捧着碗怯生生地问,真的还能再吃一碗吗?她从来没有吃饱过,饥饿除了让她长不高,还让人觉得头大身子小。
要不是来了童学,她现在还饿着肚子,背着比她人还大的篓子去割猪草,赶鸭子进水,喂小鸡,闲下来才能捧着碗很稀的黄米粥,囫囵吃个半饱。
这个被叫做细草的孩子,日常听到最多的就是,女娃子家家不下地,只做些轻省活计,少吃点,留给你爷你爹你哥吃。
虽然她娘不曾打骂过她,但是她真的从来没有吃饱过,太饿了。
赵观梅摸摸细草枯黄的头发,告诉下面一起听着的孩子,“在这里没别的,肯定能吃饱,想吃的都上来拿。”
她想起姜青禾说的,娃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吃饱吃好,老是饿肚子会把娃给托垮的。
就像种子落在了贫瘠的荒地上,只要多施肥浇水除草,那也是后期能拔高长好结穗的。
在童学开学前,姜青禾告诉过她们这些管着孩子的,她说:从今年开始你们不再是姨姨,是老师,要把自己当做比周先生还厉害的先生。实在做不到,就把自己当做种庄稼的,孩子就是你手上的苗种,想要他们好好长大成才,不是给吃的就行,要付出关心、呵护跟爱。
赵观梅看着眼前一群狼吞虎咽的孩子,又想起那篦子梳下来的虱子,那干枯的头发,她沉思着。
不止是春山湾里的孩子认为童学好,以小梅朵为首的孩子也觉得童学实在太好了,有认识的都兰姐姐和吉雅姐姐会帮她们梳头发洗头发,剪指甲等等。
课舍还有很多新奇的东西可以玩,有着很漂亮尾羽的毽子,一个很大的壶里还有很多的箭,除了没有锋利的箭头外,可以用来投进去,这让喜欢射箭的孩子简直兴奋极了。
有一两把挂在墙上的冬不拉、马头琴,还有几只小鼓,拍一拍咚咚直响。
都兰姐姐说之后还可以自己做弹弓,和骑小马。
当然除了课舍里,楼下的院子里的东西他们更喜欢,有牢固的绳索可以让人往上爬,有架起来横着的梯子能吊着过去,还有安在墙上凸出来木头桩子,爬上去可以踩着过到另一边。
所有的新奇事物都让他们惊喜,这种喜欢不同于在草原上追逐打闹,或捕捉到一只蚱蜢还是小鸟,而是发自内心地觉得真好啊,想要留在这里。
因为身边有熟悉的玩伴,认识的大姐姐,而且蔓蔓还会从一楼爬楼梯专门上来找他们玩,他们都不想离开童学了。
包括初入学的其他孩子也是如此,睡过了童学只有一个人睡的床铺后,吃过好吃的甜糕,回家又得睡在好些人一起睡的大炕上,自然喜欢童学。
入学的第二天圆满结束,在第三天的时候,周先生带着一叠裁好的红纸,他跟姜青禾一起过来给孩子们取大名。
当然在说给所有孩子取大名这件事上,很多人不同意,他们虽然没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想法。但他们执拗地认为,名字不能改,在已故祖宗前都认过的。
被土长痛骂后,又冷冷地说:“你当你的娃以后还在湾里不成,要是出去能上镇学,能出去外面谋个活计。要让她/他说自己叫傻妞、肥蛋、龟娃不成,等着他们被人笑话死吧。”
最后还是周先生出面说了话,姓不改只取名,保证取的好听,大伙才捏着鼻子含糊几句后同意了。
这些所谓的狗蛋、小丫、大女、粪球,取了贱名好养活的,在今天后,都将被带有浓厚祝福和含义的大名取代。
他们的人生从进入童学,从拥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后,而变得不同。
从名字开始,逐步走向另一条宽阔大道吧。
第144章 再富一点吧
取名前, 七十五个孩子搬起小板凳,坐在二楼空旷的课舍里,茫然地听着上面周先生说话。
周先生说了很长一段祝福语,没有一个孩子听懂的, 都低头相互说话, 或者抠着自己的指甲。
姜青禾就上来笑眯眯地问他们, “童学好玩不?”
“好玩!!”小娃异口同声应答。
“哪里好玩?”
他们站起来叽里呱啦地说哪里哪里好玩,有的说话含糊不清,姜青禾也听不太懂,她竖起一根手指放在嘴巴前,小娃们渐渐安静了下来。
“那这么好玩的话, 今天还有一个好玩的事情,”姜青禾的语气带上了些许夸张, 逗引地那些娃忙问, 其中蔓蔓的声音最响, “什么好玩的事情, 看戏吗?”
“肯定是骑大马, ”小梅朵附和。
姜青禾摇摇头,她微笑着说:“是请你们给自己换一个名字。”
“啥是名字呀?”有些孩子不懂。
“名字就是, ”蔓蔓屁股半离开凳子, 扒着前面孩子的肩膀凑过去说, “你叫大虎, 姓陈, 陈大虎就是你的名字啊。”
“那俺叫王三胆是不是?”
“俺是王石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交谈起自己的名字来,当然也有年岁渐大, 名字又很难听的就羞于启齿,却还是被其他人嚷嚷着叫出来, 他们脸皮像是要被滚水烫红了。
姜青禾敲了敲旁边的鼓,她笑着说:“所以这个好玩的事情都知道了吗?爹娘给你们取了小名,到童学来,你自己给自己取个大名,怎么取?你可以自己想,也可以把你想要的跟周先生说,他会给你几个词,你选一个。”
“那以后这就是你的大名了,在童学里,谁都要喊你这个名字。”
这对孩子们来说十分新颖,能自己换个名字被别人喊,而且是自己决定,这下大家都绞尽脑汁地想,到底要叫什么名字呢。
周先生坐在桌子前,赵观梅按着小名一个个喊上来,最先来的是叫傻妞的,她属实不算聪明,高烧之后脑子有点糊涂。
她也说不来自己要取什么名字,只是笑,周先生说:“就叫宜吧,诸事皆宜。”
他提笔在纸上写上,赵观梅用毛笔沾了点朱砂,点在傻妞的额头上,代表从此心明眼明。
当然也表示傻妞这个名字被王宜给取代。
大多数孩子其实想不好自己的名字,要求稀奇古怪,有的说想每天能吃很多的饭,叫饭桶也行,周先生只能给他取了名字叫有粮,还有个兄弟叫满仓。
有些是真的想换名字,比如细草,她一点也不想要当株草,周先生说:“草并非不好,以前有芝草为灵芝,是人人追捧的东西,你不想名字带草,叫紫芝成不?”
紫芝,细草在唇齿间念了念这个名字,欢欢喜喜应下,她领了写着自己名字的红纸条,抬头让赵观梅给她点上朱砂,从今以后她就叫方紫芝了。
还有一个是脸上生了点胎记,她想要一个好名字,不想要叫有痣,姜青禾看了她的胎记一眼,伸手拍拍她的肩膀说:“琳怎么样,是美玉的意思,它美到身上有点东西大家也不会在意。”
这个十二岁的孩子听懂了,她接受了琳作为名,她叫陈琳。
又比如像二妞子、虎子,一个叫王倩,一个则叫王益,小草也有了正式的大名,跟着虎妮姓李,叫李德秀。
这些换了名字的孩子在未来不知道多么感谢,在启蒙后,明智时,才明白没有让那种畸形的名字伴随整个人生,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
他们领到自己名字红纸时,细细摩挲着,咧嘴笑起来,无声地念了一遍自己的名字。
这个名字会伴随他们的整个童年。
等这边取名渐渐结束时,蔓蔓扒着姜青禾的腿问,“娘,我也想换个名字。”
“你想换啥,我跟你说,你换了到时候不要怨我,”姜青禾内心十分平静,她已经能接受蔓蔓要改名叫糖糖、糕糕这种,连更乱七八糟的稀米、小馍,红红都听过。
蔓蔓跟她讲道理,“你看娘你叫苗苗,我应该叫小苗的。”
姜青禾捂了她的嘴,告诉她,“你跟你爹说去吧,”把她塞给赵观梅,自己去了都兰那里。
果不其然没有换到名字的都已经闹开了,小梅朵问,“为啥我们不能换名字?”
姜青禾拍拍桌子让他们坐下来,她自己拉把小凳子坐在他们旁边,有点神秘兮兮地问他们,“你知道你们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吗?”
孩子们安静了,他们大孩子知道点,还小的要啃手指,茫然望天花板。
“你们跟他们不同,你们的名字是额吉和阿布给好好取的,你看吉日格拉的名字,这个代表幸福,你的额吉有了你后,她每一天都很幸福。”
姜青禾跟他们好好讲道理,“阿木古兰是平安的意思,希望你每一天都平安,敖登高娃的意思,你们见过夜里的天吗?那闪烁的光叫星星,而她名字的意思就是跟星星那样美丽…”
“如果你们换了名字,那额吉跟阿布真的要伤心了。”
这下他们琢磨着自己名字的意思,羞赧地笑笑,不再闹着要换名字。
而今天也是姜青禾给他们上蒙文课的第一天,从刚才的名字入手,在板子上写下蒙文。
这时蒙族的孩子们还兴致勃勃的,用炭笔在穰穰子上胡乱涂画着,到后面都开了小差,望着窗外的云,眼前都是那一连串竖着写的歪七扭八的鬼画符。
而他们还不知道,自己要学很多很多年。
童学的第三天在取名字中结束,第四天在孩子们吃了点心后,提上篮子挖野菜开始,春天有漫山遍野的野菜,他们在田间地头嘻嘻哈哈地拔起一株,放到篮子,有的挖着挖着扑起蝴蝶和虫子来,叫几个老师也是哭笑不得。
挖好的野菜娃们自己洗,洗干净了后到灶房做成了野菜团子,摊成野菜鸡蛋饼,娃们一边哇哇叫,一边吃的起劲。
第五天一起做了风筝,第六天春风正好,老师领着小娃一起到空地上放风筝,有一个上面绑了口哨,风一吹就呼啦哇啦地响,娃们追逐打闹着,好不热闹。
姜青禾跟土长站在一边的水渠道上看,土长望着孩子欢快蹦跳的样子,她偏过头说:“还好俺当初听你的了。”
最开始的时候,办童学是不被土长理解的,可现在她真的明白了,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孩子就是地里的苗种,你待他/她精细才能长得活泛。
姜青禾抱臂,她看着逐渐升起的风筝,高高飘扬,那时她办童学的初衷啊,只是想让蔓蔓能够有学上,有玩伴,能学到些东西。
可是现在这样更好,孩子就是要上学的啊,是所有的孩子。
土长问她,“还有事情不?没有去探田,”
“今天有件事情,”姜青禾压低声音,她侧过头对土长说。
土长看她一眼,觉得自己五大三粗的,人家怎么能这么细腻呢。
“教她们做骑马布子?”土长重复了一遍。
姜青禾点头,“这会子不刚好闲一点,想着把这个事情先给办下来嘛。”
其实是姜青禾今天路过苗阿婆家的时候,又看见她在搓柳条,她恍惚中记起了两年前第一次上山看见苗阿婆的时候。
那个时候她想的是什么,帮帮曾经窘迫的自己,她只能帮着苗阿婆搓柳条取柳絮,再转过下一年时,她依旧无能为力,照旧坐下来帮忙。
可是现在,她对土长说:“哪怕没有入童学,对我来说,十三四岁以上到十八的,都是孩子,不能以来了初潮就觉得她们长大了,这件事要管的啊。”
这是姜青禾到了这里两年多,依旧感觉无法适应的,哪怕她已经能用最好的填充物,她更没有办法想象其他人过的日子。
“怎么管?”土长问道。
“我上回不是收了点羊毛,已经弹完清洗干净了,还有些布头和针线,叫她们来跟着苗阿婆一起做吧。”
姜青禾说,女孩子脸皮薄,她对于她们来说算是外人了,教怎么做这个总不合适,但苗阿婆是这么些年一直帮着她们度过难熬时刻的人,她老人家教最合适。
这件事情进行得很顺利,土长帮忙叫来十二以上到十六岁未出嫁的丫头,由苗阿婆在童学里单独的小房子里教她们。
有的孩子是会做,趁着这次机会能扔掉那些发硬到缝缝补补的骑马布子,本来就正愁着来月事后该怎么办,看着蓬松而柔软的羊毛,手里拽着那略带点厚重而舒服的布头,有点想哭。
可有的是初潮刚来,惶恐不安,家里娘也只会让她垫一垫,但苗阿婆告诉她们,这是姑娘家的一道坎,月月来一次,见了红也不要怕,肚子疼的话到这里来躺一躺,有红糖能泡水喝。
而且这有专门隔出来的帘子,可以让她们晒骑马布子,而不是半夜洗了,偷摸晒出去,第二天起早没干又收进来,或者就是在自己的屋子里阴干的。
苗阿婆也说,如果觉得白拿过意不去,可以到染坊里来帮着做点活,大家都答应了。
教完后,苗阿婆从小屋里出来,姜青禾坐在不远处的石桌旁,站起身,她问,“婶怎么样?”
“害,比俺烤那个柳条好多了,以后俺再也不砍也不烤了不搓了,俺这个活就抛喽,”苗阿婆跟她并肩往外走。
她跟姜青禾都笑了声,哪是活计抛了,其实就是不用和不需要这个了。
已经有了更好的选择。
至这天之后童学渐渐步入正轨,小娃玩闹学点知识之余,也会下地干点农活。
比如旁边开垦出来的菜地,清明时正是种瓜点豆的时候,陈老头在靠墙一侧搭了很多的木头架子,让豆角爬藤,还有黄瓜,豇豆。
过道两旁还有上一年随手撒下的草籽,眼下这种叫母猪刺的花便洋洋洒洒开遍了,黄灿灿的一大片,在满目黄花里,童学里的娃要下地干活了。
蔓蔓带上她的小锄头,小背包还有水壶,赵观梅领头,她的手被另一个班的大姐姐牵着,大娃带着小娃下地刨土。
不止翻地,还一起种树,每一个孩子都能领到一株沙枣树的苗种。
沙枣长得高,开花时香气四溢,等到秋时还能吃到它红艳艳的果实。
还没种下时,小娃们就开始想以后打沙枣时候的样子了,吵着说自己那株结的果子最多。
后来他们在春风正好的时候,把自己的沙枣树苗种在过道上,种好后会挂上写着自己名字的木牌。
蔓蔓种树时就会说,刨土一边说:“枣儿枣儿你快快长吧,长好了给大家吃。”
“给四婆吃枣,给娘吃枣,给爹吃枣,我喝枣儿水。”
她嘀嘀咕咕念了好久,最后拍一拍土,她笑嘻嘻地说“枣儿不害羞,当年红丢丢。”
结果蹲太久了,起不来一屁股墩在了地上,小草哈哈笑着从旁边跑过来拉她,赵观梅憋着笑给她趴屁股上的土,蔓蔓却毫不在意,“绊一绊才长得高嘛。”
虽然是有点疼,但她才不会哭呢。
种完了树后,蔓蔓提起小锄头,跟小草手挽手,一起跟着大家回去,还得去看鸡窝里刚生下来的小鸡崽呢。
在童学的孩子无忧无虑,山野中自在玩耍时,而大人们却各有各的忙,阳春万物,正是春种接羔的好时节。
王婆去年养的红鸡,在今年清明节趴窝,孵出了很多的小鸡仔,全被大家五只六只的买走了,养着等生鸡蛋。
还有徐婆子的鸭子,早早也被惦记上了,上一年稻子虫灾大伙都还记得,小鸭破壳不久,买十只二十只的都有,就小鸭等着腿骨长好了,到时放到稻田里去,好肥田。
这才真的是区别邻家鸭,群分各线鸡。
而去年杀了过年猪,吃足了有猪肉的瘾头后,今年大伙也合伙去赶猪客那里买了猪崽,不再像之前那样,一头猪崽百来个钱,还要土长先垫付,也有的养起了大鹅。
到处能听见叽叽咕咕、嘎嘎还有猪的哼哼声,好像哪家不养点什么,就被人给比了下去一般。
除了春天的羔仔外,最忙的还是春种。
棉花地要犁,快到了枣芽发能种棉花的季节,稻田边的水车骨碌碌响个不停,蓄水到上田,把式领着徒弟在田里给稻子育秧。
苞谷要赶着天种下,麦子地要到最后几次浇水期,油菜、甜菜都得一一落地生根。
实在忙得人连歇口气的功夫都没有,下了自家的田地,又上荒地开荒、沤肥,去戈壁和那头的黄土地犁地。
姜青禾反正累得裤腰都松了两圈,她之前的鞋底全都磨坏了,毕竟她虽然不咋下地干活,但总在田间地头跑着丈量土地,一亩地的边都有六百多米。
而且她是春山湾和草场来回跑,这边量完那边量,力求早点把地给丈量完。有时候还要往镇上跑,看看铺子新装的咋样了,自从铺子的地契属于她后,她就想着彻底改掉再重新布置。
人忙得都要掉头发,她再一次跟土长碰面时,她指着眼下的黑眼圈跟土长说:“累的连睡都睡不安稳,老是梦见自己在地里拿着那步弓走来走去。”
土长也打了个哈欠,她最近睡得更少,忙得要命,她揉了揉脑袋说:“上镇里吧,你要的人来了。”
“啥?”姜青禾没明白她的意思。
土长边走边跟她说:“镇里小吏刚来过,他话里的意思是上郡那边有个地方,上一年白毛风刮的厉害,又闹了白灾(雪灾),那地方的人眼下往俺们这来了,全在沿边大道上,镇里说没法安置那么多人。叫俺们底下庄子先给找点活做,口粮他们会出一半。”
那真的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到了贺旗镇的沿边大道这里,流民都还有五百来人,镇上怕他们闹得人心惶惶,只能想出个折中的主意。
因为镇上前两年有移民垦植,招民佃种的政令,那时收了包括姜青禾在内的诸多没有户籍的流民,衙门的公田、官田以及学田,还有诸多地方都有不少人了,这次实在安排不下才找底下庄子接手。
姜青禾听懂了,她皱起眉头,“我们领几个人回来?”
其实春山湾真的很需要人,那急需开垦的大片荒地,戈壁滩种树、挖渠,铺砂,未来铺路,都要很多的人手。
但是流民,土长她很犹豫地对姜青禾说:“不晓得要多少人来。”
其实她跟姜青禾都更倾向于找其他庄子的人来,可现实是,庄子与庄子离得都挺远,动辄是一个时辰的距离,没有牛车就得走两三个时辰,实在不划算。
但外来的人口好坏很难预测。
姜青禾的脑子里想起了长老跟她说过的话,所以她并没有那么抗拒,她以前也是外来的人口啊。
她说:“先选嘛,我估摸着最多选个三四十来个人。”
“大家遭灾肯定要帮,但不能瞎帮,最要紧的是,我们这地方也没有空房子。”
“那没事的,办事屋子那不是挺阔的,还有二楼,到时候让他们先挤挤住那,”土长话是这么说,她长叹口气。
知道土长的忧虑,她指了指另一边,“金凤姐你要怕看不准人来,找师婆一起去。”
阴阳家的眼睛可比她的本事要更厉害。
土长愣了下,而后点头,最后一行三人去了镇上衙门。
到了衙门里头,其他近些的庄子土长全都来了,男的搁那抽旱烟,一边抱怨,“着急忙慌的,俺那车都陷窟窿眼里拉拔不出的,费了老鼻子劲。”
“干啥呐,俺地里农活正忙着嘞,俺呸,这遭瘟的白毛风,上回那黄毛风也把俺们庄子吹够呛。”
女土长不止陈金凤一个,屋里也有三五个,姜青禾瞟了眼,都是那种很健硕的身材,偏英气和大气的长相,说话嗓门也粗。
“金凤,到俺们这来,嚯,这回咋还带了两个,”一个女土长站起来招了招手。
土长笑着走过去寒暄,“这是俺们湾里理书,另一个是俺婶,陪俺来壮胆的。”
女土长们哈哈笑开,有个说:“你这真不成呐,早些年还敢一个人跑俺们庄子那来,为着清水河上头截断的水,抡袖子就跟俺打,现在年纪大了不中用,还要人陪。”
“好女不提当年勇,俺这会儿胆子小了,经不起折腾,”土长坐下来笑着回道。
大家也笑,一晃都十来年了,难得能碰个面,结果聊得还是那些事,地丁、粮食还有绕不开的钱,都哭穷。
姜青禾觉得还挺有意思,听了一嘴,不过很快镇长来了,掐烟的掐烟,翘腿的赶紧坐好,大家都闭紧了嘴。
镇长是个看着很威严的中年男人,他话也不多,大概讲了下流民的安置问题。
“自个瞅瞅,各庄子和村能接几个人走,眼下就是这一批接走的人,起码待满一年到能拿户籍的时候,你们要觉着不合适,再把人给送回来。”
他言外之意是,这批人就跟之前招人开荒一样,到了你那地头,基本再往回送就不可能了。
这一众土长沉默,难办啊,棘手啊,选少衙门不满意,选太多还怕流民不安分闹起来。
一时都不先开口,不想自己做那领头羊,土长跟姜青禾私底下嘀咕过了,她跟镇长虽然打交道的次数少,但也不打怵。
在大家伙不吱声时,她先站出来问,“镇长,既然这人是要到俺们这的,俺能自己挑人不?”
之前是不行的,流民来开荒分到哪里就哪里,下头的庄子没有拒绝的权利。
镇长看她一眼,点点头,“能啊,你们也讲眼缘?”
“可不是,这眼缘肯定得讲啊,”土长没说真话,她是奔着壮劳力和其他有本事的人手去的,在路上的时候姜青禾就说过,五百来号说不定有手艺的人也多,反正都要带回来,就带一批把式回来。
这话她肯定不能当众说出口,万一本来还没想到这茬的,说出口都来争咋办。
“成啊,让你们先挑,挑几个?”镇长拿起旁边的茶碗,问了句。
“三四十吧,俺们湾里地方也小。”
镇长问,“哪个湾的?”
土长回他,“春山湾。”
“哦,是那啊,”镇长听人说过一嘴,他笑笑,“你们先去挑吧。”
当然在其他土长看来,这个女人疯了,莽也不是这么莽的,带头要三十四个人,他们这种才想着十几二十的,哪好意思说出口,只能愤愤接受。
但耳朵里都过了春山湾这个地名,他们的印象还停留在是个很偏的山洼子。
等土长一行人跟着小吏去衙门后院带人,被一群眼神直勾勾,脸部凹陷,浑身散发着臭味的流民给惊住了。
小吏说:“别怕,就是饿久了,还没精气神。”
土长皱眉,她抬高了点声音问,“这里有没有染匠、织匠、木匠这种的?”
没人回她,时不时有窸窸窣窣的声音传来,然后才有人伸起胳膊,是两个怀里抱着孩子的女人。
土长问,“是做啥的?”
“织工”两人小声回话。
土长跟姜青禾嘀咕,又看向师婆,师婆能看点面相,她冲土长点点头,小声说了句,“老实苦命人。”
其实挑人很难受,看着他们瘦到凸出的眼睛,顶着张面黄肌瘦的脸,身子像跟细木头那样,支棱着细细的胳膊,那么直勾勾地看着,嘴唇蠕动却没说话。
人饿久了,脑子麻木时,怎么会有长篇的话要说,说一个字就多耗费一点力气,只能这样呆滞地沉默着。
人饿上三天就会起歹心,而他们饿了不知道多少个三天。
到最后,土长挑不下去了,她转过头看向姜青禾,姜青禾低垂着眼皮,抹了把脸,“最多再拉十个人。”
而这五十个人除了一半壮劳力,十来个手艺人,剩下的都是带着孩子的。
土长说:“你之前那句话咋说来着的?达则啥的?”
姜青禾愣了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对啊,俺虽然穷吧,可这你瞧,不就也多双碗筷的事情嘛,总不能叫人娃也饿肚子,娃是地里的苗啊,”土长说。
姜青禾想,再有钱点吧。
而这些坐在牛车上尚且茫然的人们,他们呆滞地看着远方,不知道日后又会如何。
只盼望着不要再饿肚子了。
第145章 带来希望的春天
这些流民进到春山湾后, 以为要先下地干活才能吃上饭,可几辆牛车刚停住,就有人吆喝,“人来喽, 人来喽, 抄海碗舀米汤啊。”
“甭介意啊, ”枣花婶端来满满一碗小米粥,她边走边说:“饿久了,吃馍馍这些要汪在肚里,到时候跑肚子更不划算,先吃点垫垫。”
“是喽, 先垫点,慢些吃, 饿好些天了吧, 俺们听说了, 遭的那白毛风和雪灾, 这遭瘟的天嘞, ”花婆子心疼地摸摸枯瘦的孩子,瞧她大口大口吞咽, 忙嘱咐慢点吃。
流民们一点力气都没有, 双手颤颤地接过碗, 不等筷子, 把海碗搁在膝盖上, 就地坐下埋头舔食,压根说不出一句话来。
吃到了热腾腾的粥时, 也是不会掉眼泪的,眼窝子里早就像枯水一样干涸了, 只是扒饭。
春山湾的人远远地看着他们席地而坐,要递出的凳子还拿在手上,都沉重地叹了口气。往上数个几十年,谁家不是逃难来的,再往上数个九年,那会儿蝗灾过境,他们还扒树皮吃,知道榆树皮最好吃,柳树的麻嘴,桦树的噎人。
其实到如今能吃饱饭也才不到一年的光景。
他们谁能不懂饿肚子的痛苦。
土长从牛车上跳下来,付清了赶车人的钱,送他们走后才喊,“李叔呢,来了没?给大伙瞅瞅,粥也别递了,这会子饱胀不知的,到时候剐的肚子里跟搅水似的难受。”
李郎中抱着个药箱从人群里钻出来,他忙应道:“在这哩,俺瞅瞅。”
土长让李郎中给他们看看身体,而姜青禾则是想知道有没有啥会传染的病,她可是经历过疫情的人。不过这些人当时瞧过,至少看起来除了瘦,咳喘的也少有。
雪灾后最容易会患上的是风寒,包括流感、肠胃疼这些毛病,当时姜青禾问过,他们这一批人没等到雪化就北上了。
因为他们不止一次经历过,雪化后带来的不是希望,而是无数死去后的尸体,在春天腐烂,尸臭糜散,让更多的人染病死去。
所以他们带上家当逃离了故土,饿肚子的时候,只敢刨离特别远地方的雪填肚子。
等两天后到了上郡的第一座城池,他们被拦在了城门外,衙门只给了点粮食,让大伙往下面那圈地方走,全怕他们会把病给带来。
“后来又死了好些人,俺们连收尸都不敢,只是扒下他的鞋子穿自己身上。”
里面最年老的木匠把式,小米粥吃了半饱,才有气无力地开口,上郡那的方言跟贺旗镇的差不了太多,除了腔调,基本能听懂。
他说:“到一处有人没了,也有衙门好心给留下了,再给俺们这些人一点馍馍啥的,就这样走了五六个地方,靠着他们给的那点粮食撑到了这里。”
“俺们肯定有毛病,但咋会是瘟。”
他喘了口粗重的气,“别瞅俺们啥也不识,可俺们那闹灾的多,比起疫病来都没俺见得多。”
“俺们饿,但雪里冻死的死耗子、家里养的牲畜死了俺们都不吃,那吃了就遭瘟,俺们都晓得,要是带病,路上就死完了。”
得亏今年开春得早,地上积雪化得快,不然他们就靠着把扒下来的羊皮裹脚上,走死也走不到这里来。
老木匠喘着气说完,刚还在舔碗底的流民们一众抬起来,那些沉默的脸上,紧抿的唇都在昭示着他们的不安,害怕无法留在一个安稳的地界里,他们不想再逃难了。
“只是让郎中看看,走了那么多的路,又吃了那么多苦头,身体不好早就垮了,难为你们还能撑到这里来,”姜青禾站在不远处安抚他们。
土长则大喇喇地说:“得养好身子才能干活啊,你们瞅俺们这里有那么多活要干,可少不了你们,早些养好早些干,俺们这里也不养白吃干饭的人。”
这话说的流民心里安定了些,也渐渐把手伸过去让李郎中把脉。其实能抗到这里的人,身体素质不是一般的强悍,除了身体亏空和大的身体溃烂以外,还有就是风寒、腹泻这种病,暂时是不见传染病的。
但他们被安置在办事房子里,李郎中点起了苍术熏屋子,论除病苍术比艾草要稍强一点,只要窗户紧闭,熏的满屋子都是烟雾,那味道连蠓子都要四处逃窜。
而且这苍术还能在夏天河水浑浊时,投到水缸里杀杀毒气。
只要连熏几天,那些脏气就会消失不见。
除此之外,有病治病,那些肠胃搅一起难受的,姜青禾给他们带来了点马奶酒,这种对消化不良还有气管炎很有效。
至于那些溃烂冻疮多的人先涂药,再给猪胰子叫他们擦洗番,还给枸杞子泡水喝能补身子。
如此每日有人单独给送饭,在屋子里休息了五天,直到李郎中说再将养会儿,没啥问题别吃大荤后,他们才小心翼翼出来。
春山湾真的很少有一下来那么多人的时候,大伙下完地也不往外走了,一群人又重新坐那大槐树底下谝闲传,憋了六七天,实在好奇得紧。
这会子大伙识了点字,懂点理后,也不再戳人心窝子,说别人是溜来户子,是折声子(外来口音)。
只围着他们问问名字,知晓以前做啥的。
而这一群曾经的流民,现在的正常人,在肚子能填饱后,又给治病给喝红糖水和枸杞子的,眼下也恢复了不少精气神,不像刚来时死眉瞪眼的,萦绕着一股死气。
“俺们那村叫石头庄,地里石头子也多,种个地得费老大工夫,”庄婆子抹抹眼角的泪,她低垂着头说:“所以俺们那的人,都跑外头出去的多,学点手艺活,好赚钱换些粮食回来。”
“像俺们年后,会到上郡边的染坊里做事,”庄婆子听到旁边有人问她是不是染匠,她忙甩头,“哪里称得上染匠,俺们就是个染布打杂的,只是会些粗浅的染色手艺罢了。”
“那正巧了,”枣花婶一拍大手,“俺们湾里有染坊,你这手艺亏不着啊,能去染坊里打打下手,三啊,染坊现在做活是多少麻钱一天来着的?”
“闲的时候一天十个钱,就洗洗染缸,理理羊毛,忙的时候给三十个钱,一个月一付,”三土从后头踮着脚大声回道。
这句话让刚来春山湾的这些人瞪大了眼,庄婆子忙期期艾艾地问,“俺们这从外面来的,也给钱?害,其实不给也成,俺们能混口饭吃就行。”
陈老奶奶说:“咋不给啊,这俺们有粮食能填肚子的给钱,你们这啥家当没有的,钱拿了能换粮啊。”
“俺们湾里除了种树苗子这块上不给银钱,其他零零散散都得给些的,土长也不要大伙白做工的不是,”花婆子凑过来说,“你们要是有啥手艺就说,俺们活很多的,要是啥也不会,光有把力气的更好,像那翻地挖渠都成啊,俺们缺人缺得紧着嘞。”
“是嘞,织布的,做木匠活,泥瓦匠,会盘炕啥都行啊。”
春山湾大伙纷纷表示,毕竟在这几天,不管是土长还是理书都说过不少,这些外来的人不是拉枣杆子(乞丐),也不吃白食,他们会给大家搭把手,啥腾不出手的事情交给他们一起做。
这叫啥,人多力量大。
所以早前还不咋喜欢外来户的,眼下大伙倒变得通情达理起来。
这群面黄肌瘦的男女老少隐隐有激动,可又不敢表露地太明显,他们这么多天还处在茫然和不踏实感中,总觉得就跟做梦一样。
里头有个人有点犹豫地开口,“那像俺这种只会唱戏的呢?”
“会唱啥戏,”姜青禾抱着叠写着田地尺寸的册子过来,搭了一句话。
“理书,俺啥也会唱一些,不管是草台戏还是社火那高脚戏,”那叫顺子的汉子急急忙忙站起来回道,“踩了高脚俺连那赶毛驴和扑蝶的都会。”
虽然没有绑在腰间的纸扎毛驴,也没有踩高跷,顺子还是给大伙来了段,奔跑,往前踢跳又随即倒卧都让人感觉像一头毛驴,直让人围观的拍手叫好。
姜青禾唔了声,“你这个本事晚点我们再来商讨下,还有会唱戏的不?”
有三个人无声举起手,姜青禾点点头,“你们等我说完来找我,这会儿趁着大伙都在,说点事。”
土长已经把安置外来人口的事交给她办了,姜青禾在这五天里,跟好些人商量,相互提出一个完整的法子。
“先说说住的地方,眼瞅着一天天热起来了,这全挤着住也不是个法子,给大伙全建砖房是做不到的,只能先在靠后头的空地旁,给大伙起了些苫草房子,先凑合住。”
哪里会有人拒绝,眼下只要有个遮风挡雨的地就成了。
姜青禾说完房子的事情,又立马说起下一件,“知晓你们一路走过来,家当没多少,我们湾里也没多富裕,给你们每人买件新衣是做不到的。”
“各家出了几件旧衣裳,全都洗过了,破是破了点,这会子大伙只能将就着穿穿。”
“能有件衣裳裹裹身子就成,俺们一点不挑的,”木匠老头忙说,他撇过头抹了把泪。
这一路走过来,哪里有啥脸面可言。
当然让这一群人没想到的是,那些破衣裳也不过是磨损了些,打了不少补丁而已。更让有些女人又惊又喜的是,藏在衣服底下还有几个骑马布子,至少来月事的时候不用发愁如何跟别人张口了,这份情真的难以让人忘记。
其他零散的事情包括让他们洗澡,这一个月的逃亡里,头发打结,身上黑黢黢的,浑身臭烘烘,再不洗洗只怕都要把人给熏死。
以及吃饭,他们的口粮有一半是镇上出的黄米,这加上湾里给的点其他粮食,请了三个婆子一起在土长家里烧,到时候去领就成,等有房子和灶台后,就得自己开火了。
这些事情安排好,就说到明日上工了,姜青禾怕自己记混掉了,全都写在了纸上,第一天来的时候,她已经知道这些人的本事和手艺是什么。
她低着头说:“明天起早就得做事了,眼下农忙时节,劳烦大伙多上点心。这会子安排是这样的,陈叔你领着那小六、二里、…这六个去拉沙改盐碱地那土,到时候种碱草和野麦草,这个一天有十个钱拿,到时候按月给。”
陈叔边听边喊:“谁是小六,二里在哪,到俺这边来,明天一道去。”
姜青禾点着下一组的名字接着念,“二毛你带着石娃、成子…去种南山边的地,种红豆草跟羊茅,老栓叔你领几个,这根子、剩娃…都跟你走,北山那里还有地,种燕麦和谷子。”
“其余剩下的傻大、爱财…这几个人,跟陈老叔一起去挖渠,还有的几个种树和种沙打旺。”
这些都是安排汉子做的活,当然不包括有手艺的,比如有个老木匠,让他跟着一起先做农具,几个会染布的则安排到了染坊,还有织布的到了褐架子前织褐子。
其余的毡匠现在就可以开始制红毡了,还有个以前是赶车户,以赶车谋生的,正好能赶着车去拉土拉木头,铁匠就一起帮着春山湾另一个铁匠打铁,做更多的农具,比如钐刀能割草,锄头、铁锨这种的。
这些手艺都比较中规中矩,让姜青禾比较惊讶的除了个会唱戏的外,还有个画匠。
这个职业少到之前姜青禾想给童学多涂画点颜色,找了很久才找到一个。
画匠叫阿来,阿来说:“俺们祖上就是当画匠,到山壁石上画的,到俺这一代,除了俺没了的哥哥外,只有俺会画。”
他给姜青禾展示过他的画技,看他握笔就知道,那姿势特别娴熟,而且擅长用毛笔,能用极粗的笔头画出极细而又流畅的线条,擅长画人物,哪怕简单的墨黑也能抓住基本神态来。
这可比姜青禾那时而粗时而细的线条要好太多,她当下就把人给留了下来,让他去采买能上色的颜料和纸张,她有大用。
这些事情安排完后,剩下的只有瘦弱的十几个孩子,他们也跟着一路颠簸过来的,全都按年龄进童学各个班里去。
这让外来的人大惊,他们在上郡也只见过社学,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地,百样俱全,这会儿压根不想走了,尤其是有娃的,听娃念了这天吃啥,百感交集之余更想好好留在这里。
有了几十个人一块使力后,春山湾再也看不到啥闲人,只要不是身子瘫着不能动弹,基本都忙活得起劲。
赶车户们来回赶车运沙子到那盐碱地,他们俗称的老碱窝子里,留一半要做土盐和猪胰子。剩下的地铺上厚厚一层沙子,等着再晚些到了夏边上才能赶着牛一遍遍犁地,把沙子混进地里,等土壤不板结了,不黏,庄稼就可以在上面生长了。
这个法子还是外来的,他们也不算太懂,要是这里的盐碱地能改成肥田的话,那春山湾的外头还有数不胜数的盐碱地,就不用荒废在那,能结出更多的粮食。
拉沙是个很苦的活,在盐碱地铺沙更苦,那风是苦咸的,不生草木的地,风刮得老大,直吹的人眼睛生疼。只能不嫌臊地裹起头巾,用铁锹铲起沙子一点点铺上,要铺的完全看不见白花花的盐碱才成。
比盐碱地铺沙更累的活是挖渠,那牛浅浅犁过的地照旧特别硬,锄头柄要是脆一点都能抡断,只能先一点点刨再铲,十来个人干,一天顶多挖二十米左右。
稍微好点的是两旁的黄土地,引水灌溉后,地润开了点,也好刨好翻些,他们又不需要挖两米的深度。
这些要种鸭茅的地必须精细,鸭茅对羊上膘非常好,牧民有称它为肥羊草和奶疙瘩的。但它不耐干旱,需水又不能水淹,所需土地肥较强,所以不能粗种。
这就要压地,先刮表层板结的土,再用石磙碾压,将那些土块压碎压平整,还要薅田去除杂草,鸭茅幼苗弱,抢肥抢不过其他杂草。
大伙忙碌了好些时候,才到能种鸭茅的时候,不再自己捏着籽种往坑里倒了,用上了更北边的点葫芦。
徐祯教他们的,把葫芦掏空,顶端开口能放种子进去,下端开口安装一个长长的把。葫芦一侧再开个小孔,口上绑条席蔑儿,就能把控住流出种子的量,不用再弯腰,只需要将点葫芦绑在腰间,然后用小木棍敲,那些草籽就会均匀地流到沟道里,再填土掩埋就成。
除了点葫芦好用外,今年的播种在徐祯带着人做出不少农具后,不再费时费力地一遍遍弯腰播种。
他们也用上了耧(lóu)车,让驴拉着耧车前进,那耧斗里装着的种子,会在拉着的插销高度调节下控制种子下滑速度。
小孔旁还有根丝线,线上系着一个小块,晃动时会把种子抖进不同的耧腿里,倾斜的耧腿可以让种子深播到地里,极大地提高了播种的速度。
以前播种要花上一两天,这会儿小半天就能完成。
当然还是要遵循稠麦稀豆的道理,播麦子要稠,种豆要稀一点,所以种那些跟豆沾边的都要稀一点。
不过耧播了之后得砘(dùn)地,这样才能让虫子不能钻进去咬坏种子,让种子能深埋地底。
还有出现在田间地头的架子车,小小一辆,车轱辘也不大,很稳固,能在山野地头运土运粮食和草种。
当然最好的东西是种树人说的,“肯定是那个运水车和洒水的噻,那一个大玩意能拉两亩地的水,还能用那叫啥龙骨的引上来。”
龙骨水车,姜青禾默默给他补充完整,安装龙骨水车的那天她也去了,看着徐祯拉着长长的水车过来,十几个汉子下水一点点给安装固定到清水河最深的河道口。
固定好后摇动把手,水车能让水咕噜噜自动流上来,哗啦啦撒进水桶里,极大地改善了大家每次都是拿着一个大马勺,一勺勺地往桶里倒。
压根不敢拿着水桶去河里灌满再提起,那强大的冲力会把整个人都给冲走,这样就不用那么费劲了。
徐祯还装了两个,他安完之后拧了拧湿漉漉的裤腿,上来说:“先用着,等我回工房后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用的。”
“这玩意就够好了的,压根不用费多大劲就引来水灌桶了,这是啥?”汉子看着远处高高大大的椭圆形筒车。
“运水的嘞。”
这让大伙开了眼,连地也不去下了,看龙骨水车引了水哗啦啦倾泻在运水车里,半点没漏,盖板一盖,两头马骡子也能拉着轻轻松松往前走。
大伙一路跟到了种下树的戈壁滩,看着徐祯拔下运水车的塞子,拉着另一辆独轮装着桶的小车接水。
在众人不明白什么意思的时候,他推着小车到了种下树的地方,拔掉塞子装上钻了很多小孔的竹筒。
然后大家就看见无数细密的水珠飞溅出来,由带动的竹筒均匀地浇灌在那些幼苗上,让人不敢相信,而且车轮灵活,只要留了较宽的空隙依旧能过去,每一株树苗都能灌溉到。
这在过了很久后,有人对此加以改良,却仍不得不承认,这玩意对于不管对哪些苗种都有用,均灌让它们能吸取到更多的水,从而茂密生长,不会因为一边水多一边水少,长出的果实良莠不齐。
但对于刚种需水量大的树苗,还是姜青禾的法子更好点,她让大家把小葫芦装满水,塞进刚刚好的树根,然后倒过来插进地里,这样简单的滴灌能在树苗需水扎根期,让它更好地往上长往下扎。
不过盛夏热日当空时不能这样做,不然滴下去的水会成为树木的催命符,让它被烫得无法生长,水汽蒸腾死亡。
只能在晚上浇透水,才能保证树木存活。
春天带来生机,那些种下的苗种一天天长大,撒下的牧草种子在一次次喷薄的水雾里,齐刷刷探出了脑袋,麦子结出青色的穗粒。
育出的秧苗喷了苦楝子的药水,那些稻飞虱的幼虫铺满了水田,去年烧了冬田,越冬的虫卵被翻出烤死。
而春天也带来新的希望,一直守在冬窝子的小部落牧民,他们等着霍尔查六天来取一次牛羊粪,换到他们欢喜的粮食,积攒着准备往更深的夏牧场走,等攒到足够多的牛羊粪时,再慢慢转回来换粮。
那批曾经在雪道上奔逃,被拒被关在城门口,始终忍受着饥饿、寒冷还有死亡威胁的流民,现在却欢喜地住进了简易的苫草房子。
靠自己的辛勤领到了粮食,在新房开火的时候,他们都没有办法回过神,好像逃难的日子,在冬雪的消散中也消失了,只不过每一年都怕下雪。
那些枯瘦,到因为害怕而无法开口说话的孩子,在童学里也渐渐长了点肉,活泼了许多。
他们捧着碗,吃着半满的黄米饭,蹲在房子边,听着大伙的说笑吵闹,看着孩子在房前屋后奔跑。
他们也想着,终于能过安稳日子了,迟来的眼泪渐渐填满眼眶。
这个地方真好啊。
第146章 不再惧怕
春天里, 去年种下的枣树长出了新芽,又到了枣芽发,种棉花的时候。
种完棉花后,到了蔓蔓的生日, 而徐祯的生日早几天私底下偷偷庆祝了。
上一年蔓蔓说要去草原过, 在那里大家一起陪她度过了一个吃烤肉, 看星空的夜晚。
而今年问她,蔓蔓坐在自己的床边,怀里抱着布老虎,手指抠着悬挂起来的粉红色纱帐。
“不去草场,搁童学过成不, ”蔓蔓把布老虎往边上一放,她眼神亮晶晶地说:“我想大家一起给我过生。”
姜青禾跟徐祯对视一眼, 徐祯一口就应下了, “成, 那你有啥想吃的不?”
蔓蔓摇头, 好吃的实在太多了, 她不晓得哇,其实就是简简单单吃碗面她都可以的。
“那做个蛋糕吧, ”姜青禾说。
而蔓蔓已经忘记了蛋糕是什么, 她很好奇地说:“蛋蛋做的糕糕吗?”
徐祯摸了摸她的脑袋, 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滋味, 他说:“是生日时才吃的。”
今年前院边上新砌了面包窑, 在谷仓充足时,姜青禾奢侈地烤起了面包。
第一次烤的时候, 很难掌握火候与温度,在一众期待下, 烤出了一坨炭。
第二次好点,黑黄分明,第三次黄多黑少,第四次才摸清了点名堂,烤出一盘用黄油做的饼干。
忙碌之余也总要满足一下自己的口腹之欲。
姜青禾取出一块乌丹阿妈给她的白油,包裹在羊肚子里的,她倒进锅里,用温火慢熬,等白油渐渐融化,铲子一点点去搅拌。
锅里白油的颜色由白转黄后盛出,凝固后就是新鲜的黄油。
她在熬黄油,而蔓蔓蹲在一只木桶边,手撑着脑袋,看徐祯捞出一些白花花的东西,她好奇,“这啥?”
“这就是奶油,”徐祯半弯着身子,一边捞一边回。
他跟姜青禾都打不出后世的奶油来,加黄油和白砂糖也不成,会打出很多的水来,相反牧民们简单的法子更容易上手。
把挤出来的生牛乳放在桶里,盖上盖子让它在角落阴凉地发酵,渐渐地过了一天,上面会结起一层微黄的奶油来,要及时取走,不然口感会变差。
而且还得重新打发,因为这种奶油吃起来发酸,牧民一般是泡在热奶茶里,混着冷的手抓羊肉,再加炒米和奶皮子吃。
有了奶油和黄油,还有一罐酥油后,一家人烤起了简易的面包,蔓蔓自己揉面,小肉脸上都糊了一层白,她还哼哧哼哧的使劲。
烤出来的面包特别实,很适合磨牙的那种,她死鸭子嘴硬,咬都咬不动,口水都顺着流下来,蔓蔓却说:“好吃。”
然后她哇地哭出声,吐出一颗牙来,还沾着血丝。
“我的牙齿掉了,呜呜呜,”蔓蔓头一次哭的这么惨,眼泪止不住的流,舌头舔着虎牙旁边缺失的牙齿,满嘴都是血腥味。
“这是蔓蔓换牙了,”徐祯递过去一碗水让她漱口,擦擦她脸上的眼泪,“小娃都要换牙的,你看小草、二妞子她们不是都早早掉了牙齿吗。”
还在难过于自己居然掉牙的蔓蔓,抽泣着纠正自己的爹,“不是二妞子姐姐和小草姐姐,要叫她们王倩姐姐和德秀姐姐。”
“呜呜呜,这个坏面包,赔我的牙,”蔓蔓气哼哼地拿起硬邦邦的面包砸桌子。
姜青禾毫无掩饰地笑出了声,蔓蔓还是气鼓鼓的,最后她被徐祯抱着,把她掉的牙齿扔到了床底下,她房间里有张小床。
蔓蔓第一次知道,原来掉下来的牙齿,上面的牙齿扔床底,下面的牙齿扔屋顶,这样她就能长出新的牙齿了。
但她自己照了好久镜子,最后气哼哼地翻过来,觉得掉牙的地方丑死了。
所以郁闷的她,哪怕是喜爱的鸡蛋糕都不想吃了。
第二天生日是在掉牙的不愉快中来临的,但是夜里她和童学的小伙伴一起度过了美好的生日。
一群娃坐在长长的桌子边,恭喜蔓蔓她又长大了一岁,没有人在意她缺牙的地方,相反还要呲牙告诉她,大家都掉了牙。
蔓蔓这才欢欢喜喜地吃饼干和面包,到了夜里吃不算奶油蛋糕的蛋糕,她许愿的时候,其他娃就挥着几根蜡烛,最后吃了蛋糕,又玩起了手影,在课舍里跑来跑去。
还一起跑去清水河边提水,最后给自己种下的沙枣树浇水。
蔓蔓浇水时,舔着自己缺掉的牙齿,想着肯定会和树苗一样长出来的。
四婆说:掉牙就会再长一截嘞,蔓蔓对此深信不疑。
她这个六周岁的生日就在梦里,梦到自己长出了比兔子还长的牙齿中过去了。
等蔓蔓过了生日后,徐祯要回工房上工了,本来就一直拖着想给孩子过完生日再走,要不是这一趟农用具做得多,先前已经送了三批回去,管事都得坐羊皮筏子来抓人了。
姜青禾跟徐祯两人夜里难舍难分,胡闹一通后,徐祯出来打水,回到屋子里时说:“让蔓蔓陪你一道睡吧。”
“你要忙的事情多,”徐祯拧干了巾子给姜青禾擦背,一边絮絮叨叨地说:“把家里的这些牲畜转了让旁人帮你养会儿,尤其是这猪崽,煮猪食够费劲的,还有那群羊,以后羊更多可咋顾得过来。”
姜青禾脸色潮红,她抹了把脸说:“这个我到时候找找,你看黑达也大了,是不是要找个训犬的来带带,你上回买它的那户蒙人还晓得地方在哪吗,去瞅瞅。”
“这我到时候去打听打听,”徐祯说,“要不要洗澡?还是烧点水吧。”
姜青禾啐了他一口,又踹了他一脚,“烧你的去”。
第二天徐祯带着行囊,天不亮赶着车,蔓蔓和姜青禾靠在车里,带着这些日子收来的东西,去往了镇上。
在徐祯要去工房前,先到了铺子里。
这次铺子彻底地换了个底朝天,包括那已经有些朽烂的墙板,全都重新做过。漆了亮闪闪的桐油,连地板也重新换了柏木做的,门换成了雕花木门,连天花板那也请裱糊匠来贴过。
原本总觉得黑乎乎的屋子变得亮堂了许多,还有一点,卖蒙藏及其他小部落用品的歇店跟卖喜事用品的店铺彻底分开,从中间打了堵墙,二楼也彻底分开,门匾换成两个,一个就是歇店,一个则为双喜铺子。
喜铺基本没咋动,除了二楼加了可以试衣服的地方外。
而另一边姜青禾打算好好做的歇店,是用楼梯联通上下二楼,让这两层都能摆上东西卖。
虽然现在只有藏族的氆氇、卡垫,几套藏服和黑色的鞋袜,还有一整套的藏碗、嘎乌(护身符)这些,以及她收来的虫草花,虽然虫草是很难的,但是虫草花却算不上太贵,还有腰刀、毛布、铜锅铜壶还有酥油桶等等。
以及蒙古族要的马鞍子、多穆壶(奶茶壶)、糜子做的炒米,这玩意很耐放不怕坏,还有零零散散不少东西。
当然这还是由于姜青禾实在太穷了,重新弄这个铺面花了不少了钱,收东西买粮食又花了好些,不然她高低得给整点哈达,这才是对两族来说最好的。
不过实在太贵,她问了价格后,咬咬牙,那是把牙咬碎了也不舍不得买。
她看着曾经空空荡荡的铺子,经过一冬的积攒又重新充实起来。
她想哪怕之后她会叫人来看铺子,重心先稍稍偏移点,但她始终不会忘记,这还是她走出去的第一步。
忙活完后,一家三口在镇上吃了碗牛肉面,店家还说他们有口福,今早刚摔死的牛,他趁着新鲜煮了,刚卖完一大锅。
这牛肉切得很厚,一点都不像之后的牛肉面,那牛肉极薄透到恨不得浮在汤上面,面也很筋道,只撒了一点葱花却觉得很鲜。
吃完了后,姜青禾带着蔓蔓把徐祯送到工房门口,嘱咐了几句后就各自分别了。
蔓蔓也不需要再用糖去哄,她已经有点习惯了,等下一次爹又会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回来。
等蔓蔓去上童学后,铺子又要重新开业了。
在开业之前,那些曾打了两三个月算盘和记账的,终于有四个能出师了,可以帮着姜青禾看铺子。
请他们去看铺子前,先签了契,是很简单的白契,意思是如果偷窃或者是昧钱的话,就把他们扭送到官府里。
这满打满算最大才十八的娃,当即被唬得不轻,他们对于衙门和坐牢的恐惧是刻在骨子里的,立马被镇住了。
别说没这个念头,就算有,那蠢蠢欲动的心也立即歇了,老实跟着姜青禾办事,说东就东,本分地站在自己该站的地方上,招待大伙。
这次姜青禾请了宋大花他们帮忙敲锣打鼓,再重新热闹番,四婆和土长也撇下农活来了,一起来帮忙。
喜铺已经不用说什么了,名头都打出去了,这次人却格外地兴盛,几乎要挤占满整间铺子。
因为姜青禾放话出去,说来这买东西超百个钱,可送一张画像,要是办婚办生辰喜事,能过去给画几张。
姜青禾之前就曾想过,她见证过不少新娘最动人的模样,她们自己却从来没看过。
但是画匠难找,刚好湾里有一个,她想想先撑着,晚点再找一个过来。
关于能画画像这件事传出去后,大伙抱着凑热闹的心过来瞅的,只见喜铺门前有个棚子,棚子底下那画匠快速沾着墨,画在裱起来的画框里,给坐在前面的老头画像。
老头也不老实做好,还时不时抬头瞅一眼,转过去跟大伙说:“嘿,俺老汉也时新把,印了画带回去挂床边,俺这辈子还不晓得自己正经长啥样嘞。”
他们能买得起的那种镜子模模糊糊,只能勉强透出五官来,基本都是照水缸的。
旁边围着的人时不时惊叹几句,看着画匠不停蘸墨,即使那老头一直乱动,也能捕捉到神韵画下来,一张人脸很快出现在纸上。
最后画匠停手,将画框放在那老头脸边上,这一下让大伙嚯了声,有人啧啧惊叹,“哎呀娘嘞俺说这是真有两把刷子的。”
“这好啊,画张烧了给俺娘,叫她看看俺现在长啥样了。”
“俺也画一张,这活了小半辈子对自己长啥样还稀里糊涂的嘞。”
这下手快的抢到了一天十个的签子,下手慢的却是懊恼,围着姜青禾问,“为啥一天就那么少的签子,俺买还不成。”
“画匠也是会累的,十个后他画出来的东西就没那么像了,大伙可以赶早来,一天就十个,多了真画不及,”姜青禾笑着回答。
如此大伙也接受了,这样抢画像的签子持续了好几天,后面来的人又看见旁边摆了个摊。正好奇着呢,一问是照着人剪纸,这更稀奇了,那婆子对着人剪刀横弯竖动,不多时就出来两张叠在一起,红彤彤的人脸来。
那鼻子是鼻子,眉毛嘴巴都有,说不出来哪里像,但就觉得很像。
因着这两样,渐渐的双喜铺子在镇上有了点名气,尤其后面又请了个画匠,那真的是那条街就属这地最热闹。
虽说跟麻衣铺是比不上的,人家那铺面都比她这个小店要大四五倍嘞。
尤其是宋大花一行人带着其他人走村后,等他们会了之后,逐渐转到镇上来,铺子的名字就更响了。
至少宋大花闲下来就会找姜青禾说:“你这法子太好了,这些天大伙一见有画匠给画,都激动的不成,尤其那新娘子,一个个哭的稀里哗啦,说都不晓得自己是长这样的,难得人活一辈子有那样好的时候。”
姜青禾笑了下,这才是她办喜铺的初衷啊。
她又对宋大花说:“所以叫你再练练你那狗爬字,多写写,你也跟小鱼一样拿个册子,把你这路上遇到好或者差的东西给记下来嘛。”
“你这样年年给记下来,到老了还能翻开看看,晓得自己年轻时候还遇到这样的事。”
宋大花伸出手点点姜青禾,“你这脑瓜子咋生的呦。”
她咂摸了下,是这个理不错,自从干了这行后,那一天天日子过得那叫有滋有味,不记下来可惜了。
她再也不是早些年的她了,那会猫冬时姜青禾说叫她识字,她觉得自己就地里生地里长的,识字有啥用,也去不了镇上谋活计,白学。
现在却不这么想了,真的悔啊,咋就不好好学呢,识字它当然有大用,宋大花悔死了。
可之前的她咋能想到有眼下的光景和日子可以用呢,早先还克扣着自家的口粮,现在她赚钱都能再买些果树,让她家那口子干回天把式去。
这天之后,不管哪家的宴席上总能看见个扒两饭,就掏出只乌漆嘛黑的东西在树皮上写写画画,还念念有词的人。
宋大花却是想,这话说的多好,俺得赶紧记下来。
喜铺渐渐步入正轨,歇店来往人却不多,姜青禾也毫无头绪,只能嘱咐那几个孩子勤快点。
眼见着过了立夏,过完小满,到了芒种插秧时候,再到五月五过端午,衙门说的来收地丁却还没来。
但是所有田亩数包括折算后要收多少银钱,姜青禾跟土长已经盘算清楚了。
所以趁着喜铺赚了不少钱,她之前压着没发,这会儿再一起发掉。
过了吃芦苇叶裹软黄米充当粽子的端午,后一天土长才跟大家说起了关于地丁的事情。
“你们要晓得,每次开荒后俺都会报给衙门,这地上了户籍,就是你们那户的,闹上衙门那都是你的。”
土长叹口气,“可是你们也要明白,之前俺们湾里实在穷,穷的没办法,开了两百多亩的田还田税。”
“可这田税它不只是粮食,还有啥,钱!你们每户名下那地的,上田一亩要交十个钱…,”土长把所有的都摊牌跟大家说明了,在农忙稍稍过去点后。
“要不了多久就得来收这笔银钱了。”
两百多人的屋子沉默得可怕,此时连大喘气都没有,仿佛粗重的呼气声都会让人觉得吵嚷。
之前大伙老看着土长跟姜青禾在田里用步弓,当时两个人含糊过去,大伙只当是重新算一面上报到衙门。
却没有想过是来征银的。
田税啊,这是大伙不愿去深想,但又确确实实是压在身上的一座大山,怎么也绕不开。
“多少?”陈婆子突然问,“是多少银子?”
这时众人才恍然惊醒,他们早已不是之前那穷到家里漏风,把东西全都卖了也掏不出几个子的穷困人家了。
他们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靠着自己的手,去编织去烧砖去刨土去挖渠,或者刨穰穰子和做猪胰子到镇上去卖,换取几个钱来,长此以往也攒下不少。
虽然这是用来攒着日后花费的,哪怕大家心里极其舍不得,可眼下又无比庆幸有这笔钱。
尤其在姜青禾念到各家要交的地丁时,有的三百,多的六七百个钱。
他们呆愣又惊讶,对于自己家有多少钱都收知道的,这笔钱不会从他们身上狠狠扒下一层皮,也不会让他们重回吃黑面馍馍的日子。
只会让他们这么长时间积攒的积蓄,稍微浅下去一截而已,而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让这些惧怕衙门,害怕小吏来搜刮家财,带走人丁去充当苦力的湾里人,第一次觉得,来征收田税并没有那么可怕。
那座沉重的大山压在身上的重量,也渐渐减轻,他们如此真切地明白钱是个好东西。
第147章 富满大地
征收田税的书吏是在端午后几天来的, 三个书吏一进湾里就跟土长抱怨那路压根不好走,等他们说完要到收地丁的时候。
年长的书吏却摆摆手说:“甭急,俺们这趟除了来收地丁以外,还要来瞅瞅你们上回带走的流民, 这得回去跟镇长禀告的。劳烦土长你把那伙子人叫出来让俺们瞅一眼。”
“俺喊人去瞧瞧, 只是得等会儿了, 大伙正四处干活嘞,”土长给书吏倒了几杯茶,说话很客气。
这三个书吏便说先等见了人再来谈田地的事情,左右他们得在这待上七八日,这些事情都急不得。
等人陆陆续续到了, 书吏便见到还穿着围布,手上沾着染料的几个人, 还有急匆匆跑来, 羊毛线团还绕在手上, 那拨吊紧握不放, 以及最正常背着锄头跑来, 裤脚的土一直往下落。
老书吏细细瞅了又瞅,他瞧这些人虽然不说话, 只是憨笑, 但明显精神奕奕, 脸颊长了些许肉。
小吏提着只羊毛笔, 蘸了点墨水后, 抬起头盘问大家,“在这过得咋样, 吃得饱不?都有安排你们做了啥活?”
“咋不好嘞,比俺们之前在外头讨生活, 动辄被东家打骂的日子不知好了多少,土长还给俺们房子住。”
“吃的也好,能吃饱,干活也不压着大伙白干,会给些银钱。”
他们并不是极力美化,说的都是实话,一个个眼神里都透露着满足,毕竟能吃饱穿暖的日子,那还有什么可挑的理。
老书吏摸着下巴点点头,他们这从更大的上前庄过来,他们那领了好些流民,吃的黑面馍馍,啥脏活累活都给他们干,这里倒算是好点的。
“还有娃呢?”有一个书吏问。
那墨斗还背着身上的孙木匠上前说:“回官爷,娃在童学里玩呢。”
“童学是啥?俺记得你们这就只有社学吧,”老书吏回想着十年前的事情,难为他还记得些。
“书吏你们可以去瞅一眼,”土长邀请他们去看了。
三个书吏这才走进了春山湾里头,听到社学的朗朗读书声,看到把式学堂里有女人坐在织布机前,另一群女人就围过去听她在那里说,然后一个个轮流上手。
走过的那一段路,家家户户院子母鸡带着小鸡刨开土层啄食,猪圈里的猪一头接着一头在呼噜噜拱食,院子里栽了豆,种了树。
树种一路延伸到童学,那地里的苗一派生机勃勃,童学里充满着欢声笑语。
书吏们隔着门缝看了很久,最后欣慰地从染坊里转出来,却满脑子在琢磨,怎么会有这么一个地方,看着破败和贫瘠,可大伙的精神头不是一般的高涨。
最后一群人坐在办事房子的长桌子旁,书吏坐一排,土长跟姜青禾还有陈老爷子坐另一排。
老书吏先开口,“你们湾里俺们已经转过了,该写的该说的都写了,要跟镇长说的俺们会说的。”
“那这会儿就是地丁的问题了,你们这边的亩数俺们都看过了,到时候会挑个百来亩丈量,要是相差的不多,按你们这个来,”老书吏取来一本厚厚的册子,上下翻看了会儿,边翻边说:“今年是真不能少一个子,上头查得严,你们别叫俺们为难。”
“那当然不会叫官爷你们为难,各家各户的俺们钱数全都收齐了,”土长带着笑说。
她指了指后面那一堆收来的银钱,各家各户的钱都装在麻袋里,姜青禾一一给它用麻绳绕上,拴好各家的名字。
三个书吏面面相觑,还有点不真实感,甚至跑去抖了抖,听见清脆的钱声,又扯开袋口,往里深深瞧了一眼,才不敢相信地开口,“真的是钱!”
老书吏无言,这犊子玩意,听声还能听不出来。
不过这个举动属实把他们三惊得不轻,毕竟在之前收地丁的时候,每家恨不得抠掉半个子也好,没有一次爽快的时候。
这种态度让书吏们十分受用,在写春山湾的时候,忍不住多写了几句好话,这镇长都是要瞧的。
后面这几天重新丈量过之前的田亩和后开荒的田数,再一遍遍挨个袋子数钱打红戳,书吏们发自心眼里觉得太顺了,从来没有在征地丁上有这么顺的时候。
他们看着一袋袋全部征收上来的钱数,心满意足的那天,忽然觉得自己高兴太早了。
还是在那张长桌子旁,看着这几天帮着他们丈量,一遍遍算账,对他们的挑剔也总是笑着的理书,突然摆出一叠的布告来。
“地丁和本色粮该交的我们都不含糊,哪怕是山野地头里开荒的田地也带着官爷几个去瞅过了,不能耽误大家的活计嘛,”姜青禾淡淡笑着,她拿起一张布告翻转过来递到书吏面前。
这些竖着写的文言文,虽然晦涩,但有空她就翻看,如今已经会背了。
为什么衙门可以向底下征收地丁,而她们不能往上要些好处。
“可这一码事归一码事,眼下我们也有件事得托几位官爷瞅瞅。官爷你们看的这是前年发的,圣上委派官员来监察种树。”
她念着上面的字文,“旧例委官监种,限以三年,限内干枯者,监种官自行补足,限外者,由部核给钱粮补种。”
老书吏看她一眼,姜青禾递给他们一张新的布告,又念了一段,“修举水利种植树木等事,原为利济民生,必须详谕劝导,令其鼓舞从事,方有裨益,不得绳之以法。”
“你想说啥?”老书吏问她。
姜青禾笑着递过去五六张长长的单子,盖着司农司的红戳,这纸上全是她们曾经买过的苗种,钱数加起来多达十五两。以及那张她和土长曾经去渠正那里办下来的开渠条子,上面写着开渠为种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他们一行人从屋里到了戈壁滩,看着那些在猛烈日头下,停歇一会儿又抡起袖子挖渠的汉子们。还有带着草帽蹲在戈壁滩上,从旁边的袋里,一点点掏出砂石来均匀地铺在上面,以求保墒让土壤里的水不被日头晒没。
在艳阳下,日头照的人浑身湿黏黏的,可他们却沉默地干着。
“官爷你问我想说啥,我想说的都在这成片的土上,”姜青禾指着那茫茫的戈壁滩,不起眼的种树人,和一直卖力气淌热汗的挖渠人。
“这些生出来的树,待垦的田地,还有那还有建好以后要用来浇灌树木的水渠,这些我们土长和湾里人没钱,靠吃秋还麦(借粮/借贷)都得种上树。”
“还不是想着,跟着镇上走,大家在边关那种树,我们就在自己这种树,好少一点黄毛风,好让这个地方变好些。”
她也没有其他好说的,难道用长篇大论来说她们已经做到了上头两条政令所讲的,还不如让他们自己去看。
那些花过的钱,硬邦邦却被一寸寸开垦过的土地,下湍急的河流捞砂,去办挖渠的条子,这些不能因为她们默默做了,就被轻易忽视。
上头有政令,那就按政令所说的,给予她们相应的帮助和补偿,要让她们鼓舞从事。
土长说:“俺们湾里实在太穷了,买树苗子的钱全都压了大半在上面,连让大伙挖渠种树也都是欠他们的。”
“可俺们为了这批树苗,费了多少苦心,要是上头能看见,就应该让底下的人该卖力气卖力气,把树给种活种好,让黄毛风给滚出去。”
“可眼下这情况,俺们实在穷得很,到了明年还能不能有钱买树苗子也不晓得。”
老书吏沉默,他看着那黄沙漫天,谁能不懂黄毛风的痛苦,所以他只说要先回去问问镇长。
当然他把所有的所见所闻都跟镇长说了,毫无遗漏还添油加醋。
后天他带着另外两个小吏回来,带来了一张盖着红印的条子,上面写着一大堆话,意思是,种树所需树苗经司农司批,不需再花费银钱。
边塞种树每人每月发粮食一石,但春山湾众人不同,特免两百亩荒地田税,望真的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老书吏把条子递给土长,他说:“镇长让你们好好种,以后他也来看看这片荒滩有没有成树林子。”
土长跟姜青禾对视一眼,压抑着自己内心的兴奋,她尽量严肃地表示,“俺们肯定会好好种。”
这树苗省下的钱,就能用来加在种树和开渠的人身上,而免掉荒地的田税,那几百石的本色粮可以让更多用其他东西换粮的人填饱肚子。
要争取而不是一直沉默。
后来那天晌午书吏几个在湾里吃了一顿,要临走前,土长寒暄道:“官爷下一趟去哪啊?”
“就你们对面的平西草场,俺们上那收草束去,”小吏用袖子抹了抹刚才吃烧鸡沾到的油花,摆了摆手,“俺们走了,别送了。”
老书吏喊:“理书你别送俺们了,你忙去吧。”
姜青禾追上他们的脚步,笑了笑,“一起走吧。”
“家里养了羊不成,你要去草场打草?俺看了下,他们今年这草场的草长得还挺旺,”小吏跟她随口一唠。
“我啊,我不去打草,”姜青禾在三人看过来色视线里开口。
“那你去做啥?”三人异口同声地问。
“去做歇家啊,”姜青禾回他们。
书吏茫然,这个草场有歇家的吗?
直到他们到了驻扎在草原上的蒙古包旁,看着原本还在挤羊奶或是剪羊毛的牧民放下手里的活,亲热地喊:“图雅,喝碗羊奶。”
“奶皮子吃不,刚晾出来的。”
当老书吏收起瞪大的下巴,被牧民们当做贵客迎进了蒙古包,喝上了咸奶茶时,他感慨,“你有两把刷子啊,这边做理书,那边做歇家。”
姜青禾抿了口咸奶茶,笑了笑,她才不会告诉书吏,其实她做理书也是为了更好地成为歇家。能帮牧民在土地上争取一些利益,可以看懂那些丈量土地的亩数对不对,算的钱数有没有错漏,征的草束会不会被多收。
她这么几个月从理书这个位置上,除了学到土长的丈量方法,如何测算,以及分辨哪些是上田、中田和下等田。
本色粮具体征收数额,番粮地的种种不同等等,甚至知道了田赋的附加税,就是在运粮往东都时,路上折损的粮食被称为火耗,而这一部分的钱是摊在穷苦百姓头上的。
而其中最怕的欺负牧民不懂,书吏在其中巧立名目,多收取钱财,比如她就曾听过草束全要折色,最后一株草束要九十个钱,实在坑人得紧。
由于这三个书吏跟姜青禾打过好几天交道,知道她算账厉害,亩数测得也准,还不嫌累地会重新一遍遍翻验。
而且似乎很知道书吏当中那些见不得光的东西,比如行话叫搭顺车的做法,意思在收粮的时候顺便挪一部分,充实自家的粮仓。
又比如少写粮额或是多写粮额以来造假,姜青禾会在旁边笑着提醒,粮额写错了,今年的粮额应当是多少,还说她们有很多的备档。
或者是飞洒诡寄,以另一户要交的粮嫁接到其他户名下,让该户以后多教两人份的粮而不知。
但是姜青禾实在防得很紧,几个书吏领教过她的认真,这次办下来很快,草束也只按小束七斤来征,而一亩草地能出几百斤的草。
当这张红契到手,阿拉格巴日长老指着上头的字问姜青禾,“图雅,这是什么意思?”
“这的意思就是,”姜青禾看着小路下面开出来的亩亩田地,春播的高粱渐渐从土里探出苗来。
她指着下面的田地开口,“那里以后就是属于土默特部落的土地了,没有人能抢得走。”
“再也不会有一到粮食成熟时,就被其他人赶走,不承认这是你们自己种的事情发生了。”
“是呼斯乐(希望),”长老看着那亩亩田地。
有田地耕种意味着肚子能吃饱,意味着冬天不会太为粮食发愁,意味着游牧在草原的人们会获得相对的安稳。
地里会长出粮食,田野会堆满粮食,他们的肚子能填饱粮食。
在获得土地所有权的夜里,牧民阿叔杀了三只羊来庆祝,庆祝吉日嘎啦(幸福)。
没有比现在幸福的时候,不用为羊毛发愁,不用再为皮子而担忧,他们已经不需要向皮客跟羊客低头。
他们有了土地,有了安稳避风的落脚点,却照旧能在地母身上放牧,让牛羊践踏和啃食的地方,再生出新的草来。
他们有了充足的底气,而这一切都来自他们的歇家。
烤着篝火,喝一杯马奶酒,乌丹阿妈捧着碗敬姜青禾,她有点没法子想到自己以前的日子了。
“图雅,敬你。”
乌丹阿妈其实有好多话想说,像是回忆最开始他们和图雅遇到的那个冬天,卖出全部皮子后,过了一个温饱富足的冬天。
当时只想着有油茶面,炒米和奶茶,还有风干肉果腹,只觉得这样的日子很让人满足。
却没有想过,还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满都拉婶婶也笑着来敬姜青禾,她说图雅是部落的萨哈雅(护身符)。
毕竟她从来没有像这样清楚地明白,这个曾经穷到一块砖茶要四处轮转,或者压根喝不上咸奶茶的部落,如今有这么好的日子是因为谁。
他们有一段漫长的生喝羊奶的日子,也是在这段日子里,相继有人死去,才让他们渐渐地喝起了热羊奶。
其实大家都知道,要是没有遇到图雅,就没有他们部落的今天。
姜青禾有点醉意上涌,她两颊生出浅浅的酡红,眼神里闪映着篝火的光芒。
她仰头望着天,那上面有众多的繁星,她先是呢喃,而后像是找回了自己的声音,她的说话声越来越大,在混杂的声音中听得不真切。
刚才吵嚷的草原渐渐安静下来,听她说话。
“你们总说我带给了草原数不清的希望,让大家的日子更好更有盼头。”
姜青禾被冷风吹得一哆嗦,头脑也清明起来,她盘起腿来接着说:“可是我觉得的好日子,除了吃饱。我知道吃饱很重要,但在吃饱之后呢?”
她说起了她之前曾经说过的,“要出门就能买到想要的东西,不用再赶到遥远的蒙藏边集去,能有好的蒙医瞧病,孩子有蒙学可以上。”
“大家都能有匹马,你们不是曾经说,蒙古人就应该是马背上生,马背上长,没有马蒙古人没有脚。”
姜青禾对于眼下他们所得到的一切远远不满足。
她希望蒙古族能变成她记忆里的那样子。
“大家不止是祭敖包时才翻出新衣裳穿,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戴绿色、粉色的毛巾,或者是蓝色的袍子,穿绣着花纹的朝宝(长坎肩)。”
“可以不用只梳辫子,能戴帽带珠串,带镶银片的首饰,穿带点绸缎的衣裳,不管是什么颜色的,穿绣花布鞋。”
姜青禾真的有点醉了,她满脑子都是她以前见过后世的蒙古族,穿着各色绸布做成的袍子,颜色那么鲜亮。女人的头上总有漂亮的的装饰,小帽带着各色的珠串,男人会戴帽子,衣服不局限于一种颜色。
而不像是现在的,单调乏味,辛苦的劳作和容易脏污让他们没有办法穿。
草原上有夏天吹拂而过,牧草相互摩擦沙沙作响,篝火噼里啪啦地响着,没有人说话,他们想着姜青禾描绘出来的日子。
他们太容易满足,只要有奶茶喝,只要肚子能填饱,那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顶好的日子。
至于图雅说的,那更像宝木巴(幻想世界),在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
可姜青禾站起来说:“一点都不远,等牲畜局把今年春生出来的小公羊送来,喂它们冷蒿、百里香、野葱和小蒜,待到三四个月出栏,得到的钱才能建设好草场啊。”
“就能请到蒙医,建起蒙学,到下一年有很多的马,再过一年,也许就能穿着绸布做的袍子,到时候就能开最好的那达慕大会了。”
“日子安稳了,孩子出生,那才算人丁兴旺。”
“那才是巴彦德勒黑。”
富满大地。
第148章 草原更深的建设
以前牧民养羊自有一套法子, 那就是粗放,尤其蒙古羊系本来就是耐寒、耐旱,冬天还能扒雪吃的彪悍品种。
所以他们从来没有多精细,最精细的行为就是饲养绵羊会给它们每天清理羊圈, 哪怕是在冬天结了层冰壳子的时候。
可自从姜青禾当了他们的歇家以后, 粗放就不成了。
从放牧出去数羊开始, 以前大家哪数过,能数到五十不打磕巴也就成了,现在随便抓个人过来,都已经能很流利地从一数到五百。
要是有羊丢了也好及时知道,不再跟以前那般稀里糊涂。
牧民也学着尽量看每只羊的蹄子, 有没有腐烂,看公羊是否爱动, 母羊是否温顺, 眼底有没有发白, 而如果一头羊或几只羊出现问题没发现, 很容易出现羊倒圈的现象(传染病)。
虽然精细的养羊特别累还费劲, 但至少很少有羊跟之前一样,动不动就意外死亡, 活下来的羊更多更健壮。
所以要这批新来的小公羊, 要学会定牧喂草料, 而不是带出去放牧时, 大伙也很快接受, 并且在冬窝子那边加固羊圈。
赶着这群小公羊回来的是巴图尔,他一定要给自己加个前缀, 那就是有三把刷子的巴图尔。
哪三把刷子,会骑马、会看羊病、嘴巴会说。
他嘴巴发出的声音, 比车上围栏里羊的咩咩叫还要响,毕竟说开春回来的人,硬是拖到了入夏边上。
巴图尔实在太怀念这片草原了。
他放开缰绳,撒欢似的在草原上跑了起来。
然后扑腾,他头深深地埋进了土里,仰起头,呸呸呸掉粘在嘴唇上的草。
跪地大喊:“额巴图尔,又回来啦!”
本来对于巴图尔回来十分惊喜的人,看到他这副样子后,胡舒其挠了挠头,往后退了几步说:“还是图雅说得对,要有个蒙医的。”
“哦不,请个萨满更好,”满都拉婶婶啃着干酪,她毫不留情地开口。
至于巴图尔的妻子萨仁,她假做很忙,最后还是选择去看羊。
大家都做了跟她一样的选择,围在这叠起来的木圈子里,一只木圈里有五只小公羊,而巴图尔带来的有二十只。
这会儿有人搭理巴图尔了,“不是一百只羊,还有呢?”
“噢,”巴图尔仰头,他说:“忘了后面还有几个赶羊的。”
在大伙的白眼里,巴图尔挠挠脸,连忙撒丫子跑出去。
等羊终于到齐,并不是就收入羊圈里头,得验羊,毕竟是用他们卖了羊羔赚来的砖茶换的,全都投到牲畜行买羊了。
“这全是额一只只挑过了的,”巴图尔语气里有莫名的自豪,他随意抓过一只小羊羔夹在腿间。
“诺,这小尾寒羊的头上是有角的,表明出生一个来月差不多了,额挑的没有角,刚生半个月,喂草涨涨膘快得很。”
巴图尔说到羊的事情上,那可正经多了,一点嬉皮笑脸的都没有。
“还有腿,它这个腿就是又细又高,喂不壮的。”
至于看是不是今年刚生的,而不是拿老羊充数,则要掰开羊的嘴巴看牙齿。没长齐八个奶牙,只有几个乳门牙就是生下来没多久的羊羔,而且这时候羊的牙齿雪白,等到长大以后牙齿不会再掉,才会发黄。
牧民们很满意这批羊,尤其听巴图尔说这种小尾寒羊很适合圈养,它的腿高个子又大,在爬坡时会显得两股颤颤,随时要摔倒。而且它放牧时跑得越快,吃得越少,那点一把又一把草喂出来的膘都被跑青跑掉了。
来送羊的人说:“三四个月只定能出栏,养得好下回再来找俺们买啊。”
巴图尔客客气气送走了他们,转头回来就说:“才不买羊,挑了羊配几只出来,小羊长大生小羊,就有数不清的羊。”
“想得挺美,你赶紧拿东西去打草吧,”萨仁回他。
为了养这批羊,他们早在上一年就单独种下二十来亩地的牧草,包括冷蒿、野葱野蒜这些,为的就是给羊吃这种带有特殊气味的草。
羊送到的那天姜青禾来看过了,她回程的时候看着茫茫的草原,跟一同走过来的巴图尔说:“等这一茬苜蓿割了后,就多撒其他的草籽,多种些别的草。”
其实不管是黄花苜蓿还是紫花苜蓿的草原,都不太适合作为放牧地。因为吃太多苜蓿草的羊,胃里会发酵胀气,像是揉好的面团掺进了酵头子一下醒发起来,抵着羊的胃让它没有办法进食而死。
所以牧民除了在苜蓿地打制干草以外,都会带着羊去更远牧草种类更丰富的草原吃草。
但是要把在这绿了一年又一年的草原改变,实在难。毕竟每到雨水丰盛期时就能撒籽再生出数不胜数的苜蓿,让其他草在这里遍地生根显得尤为困难。
巴图尔叹气,“难得很啊,这草年年生年年长,其他草压根抢不过它。”
姜青禾知道其他地方的草原,尤其有河水流经过的,那里的水草丰美。
丰美的意思不是单一只有一种牧草冒头,而其他的只能扒开苜蓿才能看见,他们的草原两三亩地生长着上百种的牧草。
蕨麻、小白蒿、百里香、野豌豆、野山葱、翻白草、鹅观草、星星草、节骨草等等数不胜数,所以他们的羊养得更肥美,肉质也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在里面。
姜青禾曾经买过来自更东边大草原的羊肉,那是只羔羊,除了肉特别嫩以外,羊肉不仅不煽气还有种属于肉自带的香料味,哪怕水煮都特别有滋味,更不要说做成羊肉垫卷子时。
她哪怕吃过一次都忘不了,大火爆炒过的羊肉,扑上水,汤汁滚滚沸腾,在放上涂了香豆的白面小卷。在香气扑鼻的羊汤里逐渐胀大,油脂渗进面卷里,那卷子本来就咸香可口,再塞上一点脱骨的羊肉,那味道属实是她吃过最好的。
所以她知道那边的羊吃的都是什么草料,那么多好牧草才能养出肉质这么好的羊来。但是反观平西草原,只有化雪时才能让这片土上的草吸取到足够的水源外,其他时候基本都旱着,只有在大湖泊周围的草才能茂密生长。
不仅如此,牧草的种类真的太过单一。
姜青禾蹲下来拔起一株苜蓿,顶上开了好几株黄色小花,她拨弄了下说:“难也要种。”
“这里的草真的太少了,你望过去,能看见其他的草种吗,满眼只有黄花苜蓿。”
难是真的难,在雨水不丰时,天又烤着草,水源就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给草原上的草浇水,尤其是在苜蓿还茂密生长时,怎么不过度践踏牧草但又能浇到足够的水,这就是要解决的问题。
而且草与草之间也会相互抢占地盘,苜蓿在这里生活了那么久,牧民打草也只会割上面一点,所以它的根系在地底早就盘根错节。
姜青禾不是突如其来地感慨,她是真的想彻底改变这片草原的生态。
从盖各种架子,拿还存有没打完谷粒的草茎缠在上面,吸引更多的禽鸟来啄食,落下的粪便滋养了草原的草。
在之前被雪水融化冲出来的水泡子上盖顶,让它们成为春季禽鸟产卵或是孵化幼鸟的地方,让更多的鸟类来到草原繁衍生息。
啄食那些草茎上盘伏的虫子,不让虫害冒头,,它们还会吃掉死在草原上那些动物的尸体,不让它们腐烂发臭,只把骨头留在草原上。
随处可见的鸟虽然损害了不少牧草,却也让一些原本干旱贫瘠的土地,因为鸟类的到来,那些鸟粪让它原本消失的肥力又渐渐恢复。从草只零星生长,到鸟粪里残存的种子落在地里,又经过雪水的灌溉,已经生出一大片的草。
所以更加偏远而缺少牛羊奔走的地方,姜青禾也让牧民们设架子,鸟窝,缠草籽和谷粒引更多的鸟前往。
而现在,她想让草原里生出更多的牧草。
并不是随口一提,从她让湾里种牧草开始,她自己也要了解各种牧草的习性,每种草的习性都不同,有的耐旱,有的娇气,需要精心伺候。而有些却是粗放粗种,照样能长出一大片来,她还知道何时下种,什么时候收割,哪类的草更适合羊上膘。
姜青禾走在开出来的大道上,她手撑在木栅栏上,看着远处的草原说:“这些苜蓿只留几亩,其他全收了吧。”
“啥?”巴图尔震惊不解,他们没有在这么早的时候打草过,一般到秋季时,草籽全都落进了地里后才会打,期盼它明年能带来更多更茂密的牧草。
虽然苜蓿收割完后还能再长,一年能收好几次,可有草籽的时候却不多。
他们以前当然也在初花期打草,因为那时他们想要羊长膘,给他们最爱吃的,但是代价就是下一年的草只长了薄薄一片,那年连羊都瘦弱不堪。
姜青禾很认真地说:“今年不要草籽了,不要让它当然草籽再落到这片地里了,这样过几年,苜蓿就不会有那么多。”
“而且你瞅瞅,现在是苜蓿初开花后不久的时候,里头的水也少,这时候调成干草是最好的,等花一谢结了草籽,那个时候的苜蓿草质粗硬。”
就跟嚼完水的甘蔗一样,哪怕剁的再碎,羊也是不爱吃的。
这个决定在牧民间引起了喧闹,他们没有办法接受这么早割草,而且今年不留苜蓿的草籽。
这应当是大家反应最大的一次,从前基本姜青禾说什么,他们都会照听照做,因为真的有道理。
但他们并不是每一样都会照办,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
草原,以及草原上的草才是牧民的命根子,跟羊同等重要。
布禾摇摇头,“图雅,这真的不行,没有草籽,明年这片草原上的草一少,羊怎么能吃得饱,羊没吃饱就会瘦,一瘦要生病。”
“这片草长得好好的,它年年都绿,让很多羊活了下去,这会儿说要把它们全都割掉,不行的图雅,”宾德尔雅语气强烈地表示反对。
“没了草,那地母就没了衣裳穿,图雅,我真的做不到。”
在他们激烈表示着自己的不赞同时,姜青禾却始终很平静地听完,直到第四十六个牧民说完自己的不愿意后,这片空地才安静下来。
姜青禾也很明白他们不赞同的点在哪里,现在收割绝大部分的苜蓿绝对是很冒险的举动,尤其在新的牧草还没有下种时,草籽又被绝断时,今年下雪如何也不知晓,这样做只会让明年羊群吃不上草。
这对草原来说,对牧民来说都是毁灭性的举措,他们当然无法接受,毕竟草原在他们的嘴里,可是叫额尔顿塔拉,宝贵的草原。
“让草原生出不同的草,而不是让一种草生出一片草原,”姜青禾看着尚未平复自己情绪的牧民,她说话声音并不大,可大家却不由自主安静下来。
“单吃苜蓿的羊你们也知道长得不好,不然为什么要放到那么远的草原去放。我们都明白,要是不管苜蓿,草原很难再有其他的草能生出来。”
“并不是要抛弃这整一片黄花草原,而是让它少长一点,让更多的草长出来。”
姜青禾的脸上满是认真,她的眼神照旧温和,声音也不急不缓,并没有想要用声嘶力竭来要大家听从她。
“苜蓿地本来就不适合放牧,大家肯定比我要清楚,羊蹄子一踩一大片,吃的比踩的还多,而且吃多还容易胀肚死掉,救都没法子救。”
“上一年种的二十来亩地,不够百头羊吃一季的,要上膘的羊一天得吃五六斤草,一亩地的草顶天只有三百斤,吃完了再生就慢。”
“而我们有多少头羊,全部加在一起是六百七十八头,光靠那二十亩的草和赶到更偏的地方放牧吗,明明在这里有着一大片的草。”
“要是这不全是黄花苜蓿,而是紫花苜蓿、羊茅、鸭茅、小白蒿呢,这些草对肥羊更好,是不是能更快上足膘?”
牧民沉默,姜青禾继续说:“我也明白,只留几亩苜蓿,把其他全都收了确实不好,那留一半。”
“剩下的一半要打掉,种其他的草。”
她的语气很坚定,“难不成为了怕明年生不出来草,还维持老样子吗?苜蓿一年一年生,其他草一亩长不出十斤来,每次吃点好草都赶到更偏更远的地方去。”
“要是怕今年有黑灾(下雪太少),草原上的草又因为草籽落的不多,明年草原上无草的话,那我今年就可以让你们拥有足够的干草,明年真的有这一天的话,去西南运干草,把湾里的鲜草都给你们。”
“但是这个草一定要种苜蓿地里。”
“不止要种草,还要开渠。”
这个词对牧民来说非常陌生,他们茫然而不解,“什么是渠?”
“意思是引水来穿过草原,每年草长得好不好,全靠天,天要是下雪明年羊就有草,要是不下,那羊就饿死好些。”
“中原里有句话叫人定胜天,意思是人可以战胜很多,包括白灾、黑灾、旱灾,雪下得多就逃到雪不多的地方去,有黑灾和旱灾那就挑水去灌溉,但是最好的,还是开渠,没有水我们就靠自己引来水,就像我们用架子和粮食引来禽鸟一样。”
这件事情她想了很久,关于草原的水利地形她也做过不少。
可以说萌生兴修水利,在草原的中线上修一条水渠,或者是更多水渠的想法,是因为她在湾里那么几年中里她被深深地影响了。
比如在干旱少雨的地方,不靠天,就靠着自己的双手挖出一条路来。
积蓄雪水和雨水,又比如在春山顶引雪水灌溉树苗,要种棉花没有水田,那就引水开一条棉花渠出来,路不行就烧砖铺路,哪怕是上外头买土。
种树没有水就在旁边挖一个大涝池储水,到上黄水江开渠要水,实在储不了水就选择旱地铺砂保墒。
春山湾的众人骨子就从来没有放弃贫瘠土地的想法,他们到了哪里,在哪里生了根,哪里就是故乡,土不好就拉沙改土,没有水就修渠引水,靠天吃饭,却并不意味着只靠天。
而姜青禾自从这次去给兴安渠要挖渠条子时,花了很大时间去画了水利图,后面又跟着去选挖渠口和一步步看着长长的水渠,那蜿蜒的渠道在纸上成型。
更让她生了念头,和有能力有底气,说出那句可以在草原上挖渠引水,虽然这个过程以年为记。
毕竟引水来横穿草原是件耗时巨大,需要费很多人力的事情,据姜青禾所知,她所踩过点的两条大河,一条乌水江离草场最近,但从它这处挖,需要绕过一座山,或者是开山凿石引水。
另一条她想起了后世的黄河,那滚滚而来的汹涌气势,宽度比黄水江要大两倍不止,那体量哪怕引水横穿上百公里也不怕水流干涸。
但这条河特别远,远到要快马疾驰都要三个时辰的距离,走路要走上一天不止,估计有百来公里以上。
可是如果这条水渠能够成型,那么这片一到夏季不雨时,水枯草蔫的草原,才会在一年春夏秋三季里都能水草丰美,才能有沃野千里。
而这一切,都要靠双手去干,靠脚一步步走出来。
这次开头激烈的反对声,在姜青禾的话语里渐渐消失,他们也明白草原需要更多的草,至于挖渠的话,图雅怎么说他们怎么做。
在挣扎过后,大家接受了在苜蓿最茂盛的时候收割一大半。
不过得等羊毛先剪完,而且现在收割苜蓿,里头的水太多了,晒不干。
而且姜青禾也不是很赞同他们的做法,不管是湾里的还是牧民,他们将草割下来,就拢在地里,也不管它,等着它风干成干草,等到入冬前再捆好带回去。
这个方法损耗特别多,每次都会被其他牲畜偷偷啃食大半。
姜青禾虽然在制作青贮上并非毫无头绪,知道在每种牧草什么时候收割最好,简易的晒草方式,但那是干草,而不是显得绿油油的青贮。
她第六次去了南北货行,上次羊把式说这里有个会调草厉害的把式,结果来了五次,都没有碰上。
今天她再来一趟,要是实在碰不上,她准备去找姚叔再问问,他是走惯了各地的老歇家,识得的人应该多些。
南北货行的伙计都认识她了,这回忙着打包红糖块,往旁边收拢袋口的时候还抽空回她一句,“真不赶巧,那把式也不是俺们这行当的,不归俺们行管,十天半个月也来不了一趟。”
姜青禾知晓这趟又无功而返,她来都来了,干脆跟伙计说:“那给我来点红枣、麻圆子、冻糖吧。”
她提着这几样上了姚三的家,这个老歇家现在不往草原去了,就在家里逗鸟。
“咋还拿东西来了,进来坐,喝点啥?”姚三放下手里的百灵鸟。
“叔,又玩这腊嘴子啊,”姜青禾把东西搁桌子上,转过来看那叽叽喳喳叫着的百灵鸟。
姚三把百灵鸟放回到架子上,用手逗弄着它的下巴,漫不经心开口,“说吧,这回来又有啥事?”
姜青禾也不跟他客气,直接把自己这回过来的意图说了。
“那还是草料的事情,”姚三背过手,眉毛挑了挑,“没找到人?”
“哪有那么多的把式,南北货行连着去了六趟,牲畜行也去问了个遍,”姜青禾拿过布擦了擦那桌子,也一点不修饰,“这才想到自己走了不少弯路,就应该先来问问您这尊大佛的。”
“俺称得上啥,要真是大佛,你早来拜了,”姚三哼了声,把鸟食放在槽里,拍了拍手说:“走吧,跟你去瞅一眼,记得给钱,一两起步。”
姜青禾连忙应下,钱当然要给。她这才知道,调制草料还是姚三的老本行之一,当歇家的谁没几个本事。
到了草场,姚三看着还没收割的苜蓿说:“别割太低,不要贴地皮,牧草留茬太短,来年草就会少得可怜,况且这黄花一播生几年的,更不能这样割。”
“要种其他草的,就掘掉这些草根再种。”
“割完要晾在草架上,先晾吧,你说要弄晾完割完还是青的,俺跟你说难得很,但是比那干瘪瘪的草肯定要好不少。”
当然姜青禾也没指望弄成后世的那种青贮,只要能够保存颜色,能最大程度保留营养就好了。
不过这件事情不能一蹴而就的,光是搭草架割苜蓿等它晾晒完都得要小十天。
这天晚上姚三住在了蒙古包,他看着很久不曾踏足过的草原说:“听你说开始让他们养三四个月就出栏的小公羊,又是改草,后面还要挖渠,你这歇家当的。”
反正姚三实在喟叹不已,他绝对不会这么掏心掏肺为大家。
他望着夜色下的茫茫草原,转头问姜青禾,“还打算做些啥?”
姚三知道她不会满足于此的。
说起这个,姜青禾回看草原,要是此时有光,会发现她的眼神亮晶晶的。
“有个想法,”她听着不远处蔓蔓和其他孩子得嬉闹声,笑了笑,“想写一本书。”
“书?”姚三坐直了身子,这个想法很新奇,反正他还真没咋听过。
姜青禾说:“是啊,一本跟草原上的草,跟放牧有关的书。”
“以前没想过,今年见了好多事,也学会了不少,就觉得这牧草实在多,每一种都有它自己的用处,哪怕是毒草。”
“像那白头翁,毒得很,可牧民会在这个时候,也就是五月白头翁开了花后让羊吃,吃了就能驱虫,麻黄也有小毒,可冬天羊吃了后,没以前那么怕冷了。”
当她懂得越多时,了解养羊和牧草更多后,她觉得不留下点什么终归太可惜了。
只有文字能记录,保存然后流传下来。
虽然要花费她足够多的时间,三五年起步,但她愿意去撰写一部关于草原的书册,记录下那些被人们口口相传,却又从来不曾被记录下来的。
她希望自己能有点东西留在这个世界。
有东西能证明,她曾经来过。
第149章 涌流不息
在这个夏夜, 繁星点点的夜晚,姜青禾说完了她的豪言壮志,而后是姚三的笑声,和近处持续不断的蛙鸣。
当夜幕轮转, 白日闪耀, 新一天忙碌开始了。
牧民们忙着剪羊毛, 割苜蓿草,去山里折灌木条子,编成简易的条席,架在木头上,割下来的草搭草架上, 在背阴处等它晾干。
姚三教姜青禾怎么听草晒没晒好,草里是不是还有水。
是的, 听草而不是看。
姚三抓起一把草, 在手里扭转几把, 没有明显出水, 然后他把草贴近自己的脸, 告诉姜青禾,“你要听不出来, 就把草靠自己脸上, 不凉不热就成, 你要觉得凉, 里头水太多了, 得继续晾才成。”
“咋听,你把草握自己手里, 多晃几下,”姚三将手里的草上下摇晃了几下, 草有相互摩擦清脆的沙沙响,“听到这声了,跟风吹叶子似的,那这草就晒成了,能用铡刀铡好装袋了。”
他又挑了另外一把刚晾不久的,又晃了晃,没有那种沙沙感,闷闷的。姚三说:“这种就没晾好,你搁手上团一团,它散不开是水多。水多了放皮袋子里会有齁齁气,要醭(bú)起。(生白毛)”
姜青禾一一记下,姚三接着说:“堆草垛俺不教了,封顶系紧压好,上面草一定不能湿,放到没日头的地方去,不然等着它烧起来吧。”
他咳了一声,姜青禾顺势递给他一个羊皮水囊,里头装的是正宗马奶酒,姚三满意接过才继续往下,“你们湾里要是草多,做草架子还不成,得搭草棚。”
姜青禾了然,其实这个草棚就是仓库,用来堆放干草免得露天进风沙的,干草还得架空一点,不能“顶天立地”,塞的草棚满满的就容易起火。
当然更适合干草往外运的法子,一是用皮口袋装,二则是打捆,把草晾干后一层层叠起卷好,用石头去压扁,圆圆一个,用麻绳捆好就行。
姜青禾跟姚三学了五天,他不收钱,但要顿顿吃肉喝酒,在蒙古包这里吃羊肉,大块炖煮,最好的肉都给他了,在湾里吃猪肉、鸡肉、鸭肉,酒是上年酿的地道红薯酒。
吃得他心满意足,那只百灵鸟也吃上了虫子后,湾里的大草棚也建好了,他还嫌姜青禾讲得不好,在把式学堂里给那些种草、割草、晾草的讲了又讲,等他讲完,他又美美吃上了。
这尊大佛伺候好了,小半个月里青贮的事也到头了,牧民割下来的这批草晒的不错,颜色虽然不甚青绿,但是比起那些枯草又好太多。
这样挑苜蓿初花期割下来,在阴凉地晾出来水分正好的牧草,哪怕是很挑嘴喜欢吃嫩草的绵羊也吃得很起劲,一点不挑。
晾好干草以后,迎来了麦子的收割,这是今年换种了和尚头这一良种的麦子,出面量要比之前的种子多得多。
姜青禾种的麦子多,热死黄天的,她已经不打算自己累死累活收麦子了,她可以种,但收麦子真的是个苦差事,麦芒刺进肉里让人痒得没法子。
她去镇上找了麦客子,专门帮别人收麦子的,也可以忙活别的,只要钱给够,啥都能干。
这五个人都是身强力壮的汉子,一进麦子田里,拿了镰刀一顿割,打起麦子贼使劲,两天就把活给干完了,动作利索极了。
姜青禾还成了湾里早早收完,吃上新麦面的人,不过今年她徐祯不在,她还是选择和四婆她们一起吃。
和尚头这种麦子磨出来的面特别细,又白,不是那种带点黄的,而是纯白,揉成面就特别筋道。
四婆做了浆水,用酸菜和芹菜切碎,焯到半熟,加面粉到缸里发酵,闻道一股酸而不臭的味道,浆水基本就好了。
姜青禾做不好浆水,总有股奇怪的味道,但四婆做的呛浆水香死个人,尤其油热后放了葱花蒜末,一倒浆水煮沸,滚滚而上的香气在小屋里蔓延。
下点手擀面,用浆水煮一锅,那面滑溜溜的,吃下肚,在这大热天离,酸味让人胃口大开,精神一振。
不过大人爱吃,小娃更喜欢甜醅子,尤其是蔓蔓,爱缠着四婆给她做。
四婆也肯依,花了三四天费劲窝好,那香香甜甜,略带点酒味的,蜜汪汪一碗,让蔓蔓和小草吃得头都不抬。
“慢点吃,还有呢,”四婆坐在她们两个中间,手搭在两个小娃背上,和蔼地开口。
今年年景好,日子也好过,四婆也不再那么抠搜,做了不少甜醅子,还给小娃又熬了甜滋滋的灰豆子。
不仅如此,以前吃个蛋都要省,眼下随着每家鸡鸭养得越多,鸡鸭蛋也没有藏着几天吃一个,不管是娃还是大人,隔三差五就能吃上一碗鸡蛋茶。
四婆喜欢热闹,见着人多,宋大花一群人都在,还非得搅面糊做鱼剪子,用剪子剪成细细的长条,两头尖中间粗的,像条小鱼一样。
“婆啊,你别做了,”姜青禾喊她,手里的浆水面还剩些底嘞,这会儿又给做上了,肚子都撑得吃不下。
虎妮呼噜噜吸着面,含糊不清地开口,“你甭管,让俺娘做,做了俺能吃。”
“俺也能吃,”蔓蔓嘴里还嚼着荞麦粒,立马附和,手还举得高高的。
小草摸着有些胀鼓鼓的肚子,她也开口,“俺也是。”
“吃点吧,俺也能再吃些,”宋大花撸起袖子,她喊:“婆俺来帮你啊。”
最后大家面对一大锅的煎鱼子面面相觑,姜青禾摸肚子,她想摇虎妮的身子,叫你说要吃。
反正结果吃得太撑了,在外面院子里转悠了老半天。
收了麦子,稻子也种上了,六月六大伙又吃了顿肉,这回土长没出肉,各家今年也赚了点钱,倒也没那么抠,有鸡的出了只鸡,养鸭多的人家出了只鸭,还有的就给鸡鸭蛋,实在没有的,出了点新麦。
所以今年的六月六,除了晒新衣外,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吃了一顿,那空地上摆着从东家拿的八仙桌,西家出的板凳,高高矮矮大小不一,可大伙都很高兴。
笑着一起帮忙,烧火洗菜切肉,烟火气十足。
这天晚上大伙吃了西葫芦熬羊肉,绿豆汤、蒸肉卷子、辣炒鸭、炖鸡汤等等,吃得人满嘴流油。
只觉得这日子再好不过了,荤腥隔三差五能吃上一顿,再苦再累也有钱能到手,自家孩子不用跟着受苦,在童学的日子多快活。
现在好些人家都不咋用土盐了,反倒是去王盛那货车上买点桃花盐尝尝,连膻气满满的羊油也不大爱用了,反正兜里有了钱就掏腰包去买些猪板油来熬。
其实之前她们这些会过日子的人家,熬猪油那用的都是猪肋骨上的油,那种叫油梭子,因为炼油出来时就这里能蹭蹭往外冒油,油水最多。
镇上倒是没那么多人买这个,虽然出油多但味道总不及猪板油炼出来那么香。这会儿倒是难得抛弃了这油梭子,不年不节的时候也都舍得买几吊猪板油拿回来熬。
姜青禾从这次六月六中知道,湾里人比以前要重口腹之欲了。以前只说吃饱就好,现在也忍不住隔三差五吃点好,给自己一家添些油水。
也爱俏了,除了头巾是花色的外,也有人戴了些首饰,不再是素面朝天,当然湾里也算不上很富裕,没有啥攀比的风气。
只是大伙感慨,在这热死黄天里,日子也没早前那么难熬了,等明年要是实在做不动了,也去请几个麦客子来收田。
过了麦收季节,其他农户开始歇几天,只有湾里忙碌不停,挖渠种树,拉水给去年栽下的果树浇水,挖砂铺砂,拉沙改土种碱草,沤肥,给草施肥浇水,稻田夜间巡查。
还有的是外出走村或去镇上办喜事,画匠天天忙得不行,染匠要制红花饼,挑槐米熬染料,毡匠则拿羊毛弓子去弹羊毛,让它变得蓬松。
而烧砖的日夜不停轮着烧,三德叔领着徒弟盖房子,除了王盛说的杂货铺外,还有油坊也要做,其他人家屋子翻新。
忙碌而踏实。
姜青禾也忙,她忙起来的时候完全顾不上家里,所以那些羊她找了湾里一个羊把式帮她放。鸡鸭、兔子还有猪是托了枣花婶,拿上麸子和谷糠还有干草等,雇钱请她帮忙来喂,黑达则去到了童学守门,还有肉吃。
牲畜转手以后,铺子也有人管,蔓蔓每天会跟都兰来草原,跟她睡在蒙古包里头,如果她没法回来,蔓蔓就跟小梅朵一起睡。
索性蔓蔓越来越大,虽然也粘着姜青禾,但她已经懂很多了,不会再因为几天没见到娘而伤心大哭了。
这也让姜青禾有了更多时间去做想做的事情。
比如她眼下则为了之前说过的开渠这件事忙碌,由于有了之前的交情,渠正给她批了条子,让她拿钱请两个把式去测在哪挖渠合适。
想要在茫茫的草原上引来数百公里的水何其困难,当她还有几个牧民,带着把式在草原转悠了一天,也没有找到更近的水源。
而他们已经没有办法回到蒙古包,夜晚赶路会迷失方向,所以他们就近搭了帐篷,夜里有大风刮过,吹得帐篷呼呼啦啦作响。
还有由远及近的狼嚎,那种群狼嚎叫十分具有威慑力,让人心里发抖的声音,姜青禾第一次那么清楚听见。
她的手心里都是汗,陪她一起来的毛乐尔也紧张地说:“狼群来了吗?”
最后两人鼓起勇气从缝隙里探出脑袋,没有看见远处草原有绿油油会发光的眼睛,松了口气,可还是一个晚上没睡着。
第二天哈欠连天,却还是照常赶路,继续寻找下一条大河,晚上也照旧睡在靠着山脚的草原旁,那狼嚎一直在响,但姜青禾实在太困了,她的困意超过了怕,沉沉睡去了。
在草原上行进找河流的第三个晚上,她已经不那么害怕狼嚎了,虽然也会从梦里惊醒,但是还是能囫囵再睡过去的。
找河流的第四天夜里,她已经能做到倒头就睡了,在第五天,把式不再往前走了。
其中一个老把式说:“已经超两百多公里了,要是再往前,你这渠不用挖了,没个七八年都挖不下来。”
他手上有着这几天画下来的水利图,点点上面一个位置,“回到这去吧,就从这条黄沙江开始挖吧,它这个位置最合适,西南高而东北低,那蒙古包地就在东北,引水的话能流经过去。”
所以他们又花了一天时间赶到了黄沙江,到了时候已经是傍晚了,简单地吃了点锅盔垫肚子,两位老把式沿着黄沙江开始测定渠线,入渠口。
老把式顶着黄沙江滚滚而来的狂风,呸出一点沙子,蹲下来跟姜青禾说:“你瞅这里的蚁穴,全是沙子,要是从这里开始挖,挖几铲就晓得底下全是沙子,这就是明沙,挖不得,不然每年掏沙就得把一批人累死。”
姜青禾这一路学到了不少,老把式如何确定近水源处的,就靠在草原上打洞的地鼠,看见有洞,下来摸一摸土是不是湿的,湿的话就说明底下或不远处有水。
为了测定入水口,老把式来来回回走了上百遍,晚上睡过后,第二天起来重新弄。
到了黄沙江的第二天夜里,没有人睡觉,都在忙,老把式点起灯笼,他说:“要想知道这渠线对不对,白日涂筐,夜里放灯。”
姜青禾知道想要在夜里确定水渠的地势高低,得要拿三盏灯,放在测定好的渠线上,一个老把式趴伏到地上,另一个放灯,一段一段地去测这个地势。
这种绝对不能怕麻烦,怕麻烦一省事,到后头沙石堵塞,转弯处水流不通,那这条渠就废了大半。
所以这些年纪已经上了六十的老人,在温差如此大的夜里,趴在冰凉的地上匍匐着去勘测。
他们如此,姜青禾他们哪好意思睡,一直在插树枝定位,等快天亮睡一会儿,等雾气消散天光大亮才起来。
起来后,白天有白天测量渠线的法子,也是湾里一直在用的,把十个大小相同的柳筐涂成白的。一人拿一个筐和棍子,挂在同等高度,站在规定好的距离里,看着那柳筐的高度差,一点点调整。
起伏大有坡度,人就要挨着近,平坦到压根没有起伏的,可以站着远些,方便更好的推进。
由于这条渠实在是长,跟湾里为了种树挖渠的那又不一样,比它挖的要宽几倍,还有长个三四倍。所以越长的渠线就一定要定位准确,只能白天拿着柳筐测位,晚上放灯看对不对再继续往下。
虽然中途他们有回去蒙古包休整过,补充干粮,但夜里又匆匆回来了。顶着烈日和夜里巨大的温差,在这个草原上奔走了一个月,才测完这漫长的渠线,又花了十天从头一点点修正和改变一点弯度。
那时都已经到了初伏能种萝卜的时候了,姜青禾晒的乌漆嘛黑的,脸上的皮全都因为太干而开裂起皮,比她最开始来春山湾时还要夸张。
其他还好,主要是又疼又痒,得养好久才能恢复。
这个时候她真的很像在草原上骑马驰骋的蒙古姑娘了,虽然皮肤黝黑,可是坚毅的神情,亮闪闪的眼神,瘦小却而强大的身躯,让她此时看起来那么美丽。
她现在更瘦了,又黑又瘦的,可此时她的身体有着奔涌的力量,她告诉牧民,“挖渠肯定苦,比放牧转场还要苦,可我们要是不挖,那草原就一直没水,全靠天的施恩。”
“可要是我们挖了渠,哪怕花的时间很长,三年五年或者更久,可是它挖好之后,一直能灌溉着草原,等到很久以后,我们走了,它还在草原上奔流。”
“大家的子孙后代都知道,那流过草场,让它生出无数绿草的河流,是我们留下来的。”
姜青禾不知道这条渠会存在多久,但一定比她活得要久。
挖渠兴修水利,是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事情。
牧民们激动地热泪盈眶,他们呐喊,“图雅,芒来□□。”
他们喊她,先锋英雄。
他们知道,图雅为这片草原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
等种完了萝卜后,一群蒙古汉子跟着老把式学着挖渠的最基本方法,有十几种,每一种都不是随意的。
挖渠本来就是一件很苦又很累的活,不是盲目下来挖土刨出个坑就成的。
要人手有一柄长把平板西锹,这种能最快挖出土来,扁担和筐子都是必须的,可以担土。
有了这三样之后,老把式先教他们倒拉牛的法子,先划拉出中线,在中线上挖出一个码头,然后分层开挖,有秩序有方向,先往身后方向挖,再往旁边。
又比如褪蛇皮、大揭盖、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撩沙、取湿垫干、洗淤、清淤加背、二接担、三接担、叠窖子的法子。
以及做分洪泄流的草闸,由于草闸特别复杂,不像是土砌的大坝,做这个就费了小一个月时间。
所以这条水渠从测量到确定,再到逐步的落实,前后足足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
从夏季走到了秋季初,才在黄沙江举办了开渠仪式,老把式杀了一只羊,用血来祭祀。
然后他浑厚的声音喊,“开渠!”
这条还尚未确定最后名字的渠,在牧民嘴里叫冬恩都日胡,意思是涌流不息。
姜青禾也忙了整整三个月,九十个日夜来的奔波和操忙,让她糙了不少,可当见到这条水渠终于动工时,她热泪盈眶。
但愿它建好之后,能长久地奔流于草原,让草茂盛,让牛羊健壮,让牧民的生活更好。
第150章 一切希望的源头
进入秋季, 寸草结籽的时候里,徐祯带着大包小包回来了。
他看着明显黑瘦的姜青禾,久久没有说话,只是摸着她的头发。
“咋回来了?”姜青禾仰着头, 让他给涂药膏, 哪怕带上了草帽, 但夏天的日头实在毒得很,晒伤的地方到现在还隐隐作痛。
徐祯皱着眉头,小心翼翼给她上药,又是心疼又是埋怨,“下回别拿命去拼, 慢点做难不成还能做不完。”
“再给你做二十双鞋都不够你造的。”
姜青禾老实听他念叨不说话,等到徐祯说了个够后, 药也上完了, 白色的药膏涂的东一块西一块, 他无奈笑了一声。
“本来管事还不打算放我回来的, ”徐祯伸手把她脸上那块药膏涂抹平整, 才接着说:“秋收本来就忙着要农具,不过我这几个月除了做织布机, 还做了织氆氇的机子, 水车和运水车, 运水车那做的还可以, 管事给了我三两, 结果又压着,说是年底算了一块给, 真抠。”
徐祯很喜欢跟姜青禾事无巨细地吐槽,他又说:“这次回来, 除了带点东西,还有秋收外,另有件事情。
上回不是说找卖黑达的蒙人,请他调教黑达咋牧羊嘛,我去了好多趟也没有找到,还打听询问过,这几个月来也没有一次碰面的,直到昨天我回来前,又打算再去瞅眼,这恰好碰上了面。”
“只是他们一家日子过得不大好,羊倒圈死了不少,要收草束,他们也在那过不下去了,我说让他明天到铺子这边来。”
徐祯起身给姜青禾捏着肩膀,“看你今年又要收进来一批羊,你肯定不能天天带它们去放牧,我听他说还会给羊配、种,要不是遇上了倒圈(传染病),羊也不会死那么多。”
“刚好还能带带黑达咋牧羊,他家牧羊犬也不少。”
姜青禾爽快答应了,她很想见见这会训牧羊犬的牧羊人,如果真的能将黑达训好的话,那么之后就能有更多的牧羊犬进入草场,帮着牧民一起放牧。
夜里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吃了个饭,餐桌上蔓蔓叽叽喳喳地说着童学里的趣事。
第二天在铺子里时,姜青禾见到了名叫哈那噶尔的蒙人,他有着比巴图尔还要宽阔的身材,不愧对他这个名字,毕竟哈那噶尔按照方言来说也是宽阔的意思。
高高大大的一个人,说话声音却一点不粗,相反的,为人很腼腆,用蒙语时说话都很慢,生怕她听不懂。
姜青禾也大概了解,哈那噶尔之前住在更东边的草原上,他们一家属于散户,没有跟随部落,跟着其他几户一起养着几十头羊。
但是今年羊突然死了一大片,剩下的那些勉强救回来,也没办法再走了,前几天他也送走了最后几只羊。
而没有了羊,他们一家失去了所有,包括今年的白食、羊毛和皮子,入冬以后的风干肉。
在他们走投无路之时,是徐祯找到了他。
哈那噶尔内心忐忑地说完,“额会放好羊的,牧羊犬也会教的。”
“那你回家收拾东西,明天来这里,”姜青禾说,“毕竟我们从你这里买走了黑达。”
隔天后晌午,哈那噶尔带着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还有两只牧羊犬来到了平西草原。
他们一家当时的心情是极为不安的,从自己居住了许久的草原,跟着生人到了另外一个不曾听闻过的地方。
可是当他们一家到了地方,无一不瞪大了眼睛,那入口盛开着艳丽的花棒,一簇簇开的茂密,本来入秋之后应该打蔫被收割掉的草,这时候却正茂绿。
哈那噶尔都分不清,到底有多少种牧草,那些细小的花,长长的枝干,一看就能知道是羊爱吃的草料。
随处可见的禽鸟落在木栏杆上,梳理自己的羽毛,到处是空灵的鸟叫声,偶尔能看见几只灰兔从地洞里钻出来,一蹦一跳地往前跑。
而且这里的牧民都很热情亲切,一点不像大部落那样子的排斥散户进来。
就这样哈那噶尔一家留在了草场,并没有彻底融入进去,他们家的蒙古包离牧民们的还是有些距离的。
但是牧民们到了傍晚回来后,很喜欢凑过去逗他家那两只老牧羊犬,更喜欢看他训黑达这只如今日益高大的牧羊犬。
虽然黑达已经过了幼崽期,再教就有些困难了,可哈那噶尔是训犬的好手,他会领着黑达先找自己要睡的地方,合格的牧羊犬是得在夜里睡在羊棚边的。
而且吃食的话,他不像姜青禾那样给黑达喂肉吃,也基本不大喂骨头,油多咸口的基本不喂,两餐到点就喂。
从吃食先跟黑达培养好感情后,才从教它如何在夜里守护好羊群,不让生人靠近棚圈,到白天他带着姜青禾留下的羊去放牧。
然后在放牧前一天,他会把黑达栓住不让其乱跑,夜里喂生肉让他吃饱,出去时就不会因为看见兔子或者是其他牲畜,因为肉食吸引而去追捕。
牧羊犬要的是能专心跟在羊群后面,帮着牧民驱赶那些落单的羊回到队伍里。
黑达从一开始生涩和不专注,看见花和蝴蝶要扑过去,要是见到一只兔子的话,非得撒丫子跑,而且一边追一边汪汪嚎叫,直叫的那兔子慌忙钻进了地底才消停。
到后面已经能安稳地跟在羊群后面,要是有哪一只羊跑去吃草不跟着往前,它也不叫,但是会很着急地用脑袋去拱羊的腿,让它快点走。
姜青禾看了好半天,看到黑达牧羊像模像样后,她才对着哈那噶尔说:“挺好的,有这么个帮手在,一个人也能赶上百头羊了。”
“还有牧羊犬吗,要是可以明年再训十来只先吧,到时候按粮食换给你,今年先把黑达给训好了先。”
哈那噶尔他说:“更好的牧羊犬在额之前那草场上,有一户叫哈日查盖家的牧羊犬就很好,行的话,额能把他们都带过来吗?他们也会训犬的。”
长老对此的态度是积极的,姜青禾自然也不会反对,她很欢迎大家过来。
等到这之前夏初养的小公羊快出栏了之后,草原来了一群带着家当来的新牧民。
这一批有十来户,总共三十几个人,每户都有一到两只牧羊犬,带着自己的蒙古包,坐着勒勒车来到这片草原。
当这群外来牧民坐在草地上,听着霍尔查吹嘘,“眼下我们这里跟大部落是比不上的,等我们有了钱,这里就会有蒙学和蒙医,到时候还有卖东西的地方,穿绸布衣裳,顿顿吃肉喝羊奶,牛和马都一人一头。”
叫哈日查盖的彪悍牧民问,“真的能有蒙医?”
“蒙学是什么?”
“你们咋连蒙学都不知道,”霍尔查盘腿坐在地上,他跟大家解释,“这蒙学就是让娃去读书认字,学东西的地方嘛。”
在他们的解释下,这群外来牧民始终不敢相信,张大了嘴巴,这日子跟他们想的不一样啊。
而且这群牧民刚来,就深刻认识了图雅,这个在大家嘴里轮流出现的名字,一个不是蒙古族的女人。
以至于姜青禾晚上带着蔓蔓和徐祯过来时,每路过一个人都要喊她一声,“图雅,你来了啊。”
满满的亲热劲,搞得姜青禾一头雾水。
不过她也笑笑表示回应,她这趟是为了小公羊来的,霍尔查蹦过来说:“已经宰了一只,图雅给你先尝。”
由于这小公羊喂的全是冷蒿、野蒜、野葱等好牧草,哪怕几个月来上了不少膘,可比起那些成年羊来要少上一大半。
又是用砖茶换来的,更舍不得吃了,只肯杀一只叫姜青禾跟长老尝尝鲜,其他人就吃点边角料。尝尝这个羊味跟其他羊的味道有什么不一样,所以他们早上还宰了另外放牧的羊,只做清炖羊肉,不放大料,只撒了点盐巴。
两锅羊肉一端上来,姜青禾就闻到了左边那锅里传来一股浓郁的香气,这股香气勾得刚才还在旁边说话做事的人全把头给转过来了。
实在太香了。
姜青禾光闻到这股香味就知道这批小公羊稳了,剩下的还要看肉到底好不好吃,肯定不能有膻气,二则是不能柴,一定要嫩,三则是味道出色。
这样她就能给卖出高价,换来建设草场的钱。
她让乌丹阿妈盛了两块不同的羊肉放到盘子里,先尝了她惯常吃的羊肉,略带点膻气。由于是养了较多年的羊,肉质有些老,味道中规中矩,如果是放了大料和不少调料,浓油酱赤煮出来的,那估计能中和它的不足。
寡淡的味道让人无法忽视到肉质上的缺陷,她要是镇里人,除非卖得很便宜,才会买。
姜青禾吃完这块羊肉,漱了漱口,等嘴里彻底没味道了,才夹起这个小尾寒羊炖的羊肉,离得近那股自身带着点香料的辛香气特别抓人。
她小心放进嘴里尝了口,很嫩,肉质特别细腻,尤其在基本完全清炖,只有一点盐调味下,它的味道并不寡淡,嚼完还犹在嘴里,久久不散,属于羊肉自然的新香味。
甚至感觉再多放点料,弄成浓油酱赤的,都糟蹋了这么好的羊肉。
牧民们爱极了这个羊肉的口感,比起他们以往吃过的都要好吃,忍不住连那些掉落在盘子里的细小肉粒也捡起来吃了,嗦了嗦手上的油花。
姜青禾只尝了两块,把其他羊肉分给了徐祯和蔓蔓,还有另外的孩子,她想着还有百来头的羊,心里有了盘算。
“拿出去卖吧,我还有乌丹阿妈、满都拉婶婶、浩博尔汗…这几个拿到镇上去卖,”姜青禾擦着嘴巴说。
乌丹阿妈问,“是卖给我们之前卖过的那个人吗?”
“不是,摆摊卖。”
这么好的羊肉想要打出名声,分开卖给那些做羊肉的店铺是很亏的,他们的味道好了,铺子生意好了,但是没有人知道,羊肉来自她们的平西草原。
而她想在今年就让人知道,这么好吃的羊肉来自平息草原,来自土默特小部落,以后想要买就上这儿来。
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虽然摆摊对于他们这些牧民来说,比种地沤肥还要困难,但是有姜青禾跟徐祯帮着,他们只需要先煮,能用方言正常交流就行。
连棚车都不用准备,姜青禾有,只需要有他们的野韭菜花酱和清炖羊肉的手艺就行。
这个市集是大市,人最多的时候,乌丹阿妈看到这么多人就心里慌,她拉过姜青禾的手小声问,“我们要喊吗?”
其他几人的脑袋唰唰唰地转过头,满脸写着紧张,感觉他们的嗓子眼都被浆糊黏在了一起。
姜青禾心下颇为好笑,她摇了摇头,“不用喊,只要煮就行。”
不过由于她旁边这两边都夹杂着卖吃食的,而且味道比较大,像是腌菜坛子一摆好几个缸,风一过来就全是那个味道。
还有呛浆水的,好家伙,那一呛酸味弥漫,搞得姜青禾都忍不住咽了下口水。还有酸汤面,晒干的高菊花在热油里一炸,那股味道即使隔得再远都能精准飘过来,勾的人肚子里的掏食虫隐隐作祟。
所以她之前说好的清炖羊肉到了这就变得平平无奇,当气味融进了这些味道里,离得不近压根闻不大出来。
可姜青禾照旧让他们架起锅子,点柴烧锅,把早上就炖好的羊肉烧的沸腾冒泡。
而她拍拍徐祯的肩膀,“来吧大厨,再做一顿炕锅羊排。”
这是她一早就跟徐祯说好的,虽然清炖保留了羊肉原本的味道更受她的欢迎,但是来镇里逛市集的大多是不算太富裕的百姓,他们更喜欢浓油酱赤的,平常吃的寡淡,当然更喜欢能叫嘴里有味道点的。
徐祯在平底的鏊子上炕起了羊肉来,煎的羊肉两面金黄,放入辣子、生姜、大蒜末,用热油一烫。刺刺拉拉的响声伴随着扑鼻的香气,让原本准备往前走的好几个人停下来,头转过来,鼻子使劲嗅闻,仿佛闻到了一股从来没有闻到过的味道一样,勾的人唾沫直往舌头上冒。
“走走,瞅瞅去,嘛玩意啊这么香,”
“香死个人嘞?这卖的啥?”
姜青禾抄过一个竹夹子,笑着指指旁边那棚车上的羊肉说:“卖那羊肉呢,这煮了是给大家尝尝我们平西草原养出来的羊肉,大爷大娘都尝点啊,尝些看看要不要买,不好吃不要钱啊。”
这还是大伙头一次看到这么新奇做买卖的方式,可以先尝味道再决定买不买。当然这群人并不是想买羊肉,他们只是想占个便宜,免费吃块羊肉,肉啊,谁不吃谁是傻子。
他们此时还笑话姜青禾这一伙人傻的嘞,连肉都舍得让给其他人吃,可不是傻得要命。
但直到姜青禾夹了几块炕锅羊肉放到盘子里,让他们自己拿,他们也不怕烫,忙伸手抢了起来,嘶嘶吹着气,咬下一大口肉来。
然后拿着羊肉愣住,嘴里猛嚼,在这里生活的人,哪怕家里穷得很,也吃过几口羊肉的,他们知道羊肉的味道,有些带着点难以去除的腥臊气和膻味。
可这个完全没有,他们也说不出来咋好,就是又嫩又不膻,哪哪都好得很。
有的人嘴里的羊肉没咽下,指着旁边那还没有动过刀的羊肉问,“咋卖呐?给俺来半扇!”
“二十个钱一斤,不二价,”姜青禾微笑地说。
那个问话的人被呛到,一直在干咳,他那是被这个价格吓的,要知道贺旗镇最多的就是羊肉,所以羊肉的价格贱,最多是十个钱一斤。
这二十个钱一斤跟去抢一个。
听了这个架,大爷大娘嘴里嘀嘀咕咕,说她想钱想疯了,骂骂咧咧走了,还不忘顺手捞起两块羊肉揣走。
鬼才买。
刚才说要半扇的也连忙摇摇头,赶紧跑走了,娘嘞,不就是羊肉嘛,还以为是牛肉啊,这也喊得出口。
所以大伙吃了羊肉,但一听这个价,又连忙走了,将近小半个上午一点肉也没卖过,倒是那煮好和炕好的羊肉去了大半。
这让大伙很沮丧,乌丹阿妈叹了口气,“图雅,要不少一点吧。”
姜青禾摇摇头,“我们的羊肉好,它就值这个价,今天少了,以后再想涨就难了。”
她宽慰大家,“做生意就是这样的,哪有一来就全卖出去的理,等着吧。”
其实她特意选择在这卖,就是要打个噱头。
果不其然半天时间里,市集里就传起了东头有个卖羊肉的,心忒狠,一斤羊肉要二十个钱。
然后旁人就喊,这使黑心的玩意,他肚肠吊钱串子里头去了是吧,也有人问,“那羊肉好吃不?不好吃他敢卖这个价?”
刚吃了炕锅羊肉的人,此时忍不住咂了下嘴巴,舔舔嘴唇,他实在没办法昧着良心,只能老实承认,“俺娘嘞,那羊肉是真好吃啊,俺活了这小半辈子,就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羊肉,比俺家那跌死的羔羊崽子肉还要好吃哩。”
所以到了下午,姜青禾那羊肉铺子的口碑又变成了,好吃但是卖死贵的那一家。
每个人都被这羊肉的口感折服,但又被价钱吓退,还有的试图跟姜青禾讨价还价,“十五个钱,你便宜五个钱,俺就买一吊子。”
姜青禾笑着摇摇头,“二十个钱一口价,其他的价我不卖。”
“十七个,”那人是真爱这一口,咬咬牙再喊了两个钱上去。
姜青禾继续摇头,她面对着把她铺子包围起来的人群,照旧能笑对着大家说:“我这羊可不是本地羊,是从牲畜行进的其他地方的羊种,光是买一只小羊羔的钱就够买这里两只羊羔了。”
“它们吃的全是好草,是我们去买了草籽从上一年给种下的,花了一年的时候等这批草长成,还给吃麸子和西南来的苞谷面,生了点病就请羊把式来瞧,伺候得格外精心。”
“这才有这样的羊肉,虽说万万是不敢跟东北那边大草原上,吃几十种草养出来的羊比,但这滋味也不差。”
“我这羊肉送礼正好,尤其家里要是有月婆子(孕妇)的,在生娃没力时给煮上一两顿,啥也不用放,吃点手抓羊肉就有力气生了。”
她说得口干舌燥,旁边围着的这群人有些摇摆不定,贵,实在太贵。
但有个大娘咬咬牙称了一斤,她盯得很紧,“你给俺准头好点,别少了,少了俺要来掀摊子的。”
她付钱的时候心疼的要命,最后还是大步走了。
这天卖羊肉卖的很不顺利,给大伙尝的那两头羊肉都吃完了,可要卖的生羊肉还剩大半,最后眼见着天都要擦黑了,姜青禾也放弃了,拿着剩下的肉回去了。
但她坚持不改价。
第二日她们走街串巷地卖羊肉,昨天的那半扇肉被切成了羊肉块,穿进红柳钎子上烤,没办法,清炖羊肉和炕锅羊肉成本太高了,还是送点羊肉串尝尝实惠点。
他们也吆喝,“吃了忘不了味道的羊肉啊。”
结果今天比昨天还差,还只卖了小半扇,大家走得累了,第三天过去后,姜青禾死心了。
什么让这群百姓口口相传,那是做梦。
第四天,她带着一整头羊肉去了贺旗镇最大的酒楼,那里的特色菜就是羊肉。
她没要钱,把这羊肉送给了伙头,很客气地说:“要是您这边吃的觉着好,到正东街那的歇店,就是双喜铺子旁来定啊,我们这是平西草原来的羊肉。”
那伙头看了她一眼,白送上来的羊肉不要白不要,瞧着还挺新鲜,味道闻着也不错,他的警惕心在姜青禾自报家门的时候减弱。
哪个人会送有毒的东西上门,还要说自己是哪的,岂不是等着坐大牢。
伙头就收下了这白来的羊肉,用刀背拍了拍,瞧着觉得挺好的,做了手抓肉,在羊肉收干汤时就被香得受不了。
这味道让从灶房路过来吃饭的都探头进来问,“这烧的啥啊,香死个人嘞。”
“给俺上一份,不来两份”
“这手抓羊肉的羊肉真不错啊,这肉质比你们之前那羊肉要好的多”
伙头早就尝过了,此时哪能不知道,这羊肉是真的好,难怪人家能白送一头给他,合着是要从他们酒楼里往外掏钱嘞。
他悔的肠子都青了,跟东家说了嘴后,火急火燎地让人驾车跑到那双喜铺子那,压根等不到明天。
伙头这时候态度殷勤,“妹啊,刚才是哥老糊涂了,你看看你那羊肉还有不?”
“咋没有呢,还有百来头呢,”姜青禾给他拉了把凳子坐下,把价格给他说清楚。
二十个钱一斤也完全没有震住他,反而觉得一般般,不过他咋可能说便宜,恨不得全都包了。
但姜青禾只说每天赶五头给他,让他们自己现杀,当场称当场点清钱数。
伙头爽快答应了,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自从进了这种羊肉后,大伙进来就是要好几盘,啥水盆羊肉、葱爆羊肉等等。
要是上的是之前那些羊的肉,就撸起袖子要揍他,说他们糊弄人。
搞得伙头和东家又是喜又是忧。
喜的是那羊还有,忧的只有九十头,愁啊。
而这边姜青禾剩下的十头羊肉,不死心地照旧等到小市那天去卖,结果出乎她意料的是,刚摆出来就有人扑过来买,嘴里还喊着,“就是这家,这家的羊肉贼拉好吃,俺爹都要去了,吃不下啥,吃了这家羊肉炖的羊汤,恢复了点精气神,眼下都能吃点东西了。”
这话让本来就听过不知多少遍的,更是围过来买,让姜青禾他们目瞪口呆,半上午就卖完了。
而平西草原这个地方,第一次出现在大伙的嘴里,他们对此的印象是,那地方的羊肉嘎嘎好吃。
这顿羊肉热潮持续了很久,姜青禾时常能听闻,因为时不时有人上歇店来问,但是都无功而返,羊肉没了啊。
这百头羊全都卖没了,姜青禾的心激动到扑扑直跳,她已经看着手里的那两张百两银票发了不知道多久的呆。
这可是银票,虽然是等会儿就要拿一张付给牲畜行,再定一些明年的小尾寒羊,以及贵出两倍的羊种。
但她还是难言激动,有了钱,蒙医蒙学以及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