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搜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这就是印度 > 第134章 印度宗教之四锡克教
    锡克教是 15 世纪产生于印度的一神教,主要流行于印度旁遮普邦,在南亚的巴基斯坦、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也有少量信徒。



    “锡克”一词来源于梵文,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锡克教徒被称为锡克人,他们尊崇十位上师并以上师们传授的《阿底格兰特》为经典,《阿底格兰特》象征第十一位上师。以公平正义、扶贫济弱和宗教自由为基本教义。 锡克教神寺每天给穷人提供免费餐饮,圣城是阿姆利则,朝圣地是被称为“神之所在”的阿姆利则金寺。长发、梳子、钢箍、匕首、短裤是锡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标识。宗教符号的圆圈代表没有始终的唯一真神,左右两边的弯刀象征扞卫真理与正义,中间的双刃刀代表做饭的刀具。



    一、锡克教的发展简史



    锡克教于15世纪末由那纳克创立于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区。它是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交流中萌芽的,由于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的开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



    锡克”是梵文Sikha的音译,原意为门徒。锡克教奉行祖师崇拜制,视祖师为神的使者,其信徒自称是祖师的门徒。锡克教徒非常尊重本教的首领和上师,尊称为“古鲁”,意为“上师”或“师尊”。从第一代上师那诺(1469~1539)算起,到戈宾德·辛哈(Gobind Singh,1666~1708)为止,先后共有十位上师。第十位上师戈宾德·辛哈被暗杀后,虽然还有其他人继任领导,但都不再称为上师。戈宾德·辛哈去世前指定宗教经典《阿底格兰特》为第十一任上师。按照教条,凡承认锡克教义、十位上师和锡克教的着名经典《阿底格兰特》者,皆可成为锡克教徒。



    从第六代师尊开始到第十代师尊,锡克教为了对抗莫卧尔王朝的压迫,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带有军事化色彩的组织。此后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锡克教徒就占军队人数的四分之一。



    印度军队中有15%士兵为锡克教徒。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既反对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也不赞成伊斯兰教排斥异教的种种做法,也反对其他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视妇女。



    锡克人约计1630万(1991年),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区,其余散居在德里地区、哈里亚纳邦和孟买等地。居住在旁遮普的锡克人,虽人数不多,仅占全国人口的2%,但全国二分之一强的粮食由他们提供,该地有“印度粮仓”之称。



    该教的创始者那纳克曾公开宣称:“我的宗教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伊斯兰教。”它是一种试图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融为一体的新宗教。



    二、锡克教的产生的主要背景原因



    锡克教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它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根源。



    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和繁琐的教规,引起了教徒的不满,公元8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强迫人们改信伊斯兰教,使矛盾进一步加剧和复杂化。面对这些尖锐而复杂的种姓问题和宗教矛盾,一些人提出了宗教改革主张,遂出现改革热潮,开展了“虔诚运动”。斗争声势浩大,影响很广。



    那纳克上师所处的时代,正值洛提王朝统治时期(1451~1526),当时印度教种姓歧视非常严重,引起低级种姓的强烈不满,洛提王国出现了混乱局面。这时,道莱特汉·洛提的儿子提拉华尔·汗怀有篡夺王位的野心,竟然给巴卑尔写信,鼓励他进攻印度。巴卑尔本来对印度虎视眈眈,垂涎三尺。得信之后,喜出望外,遂率兵向印度进发,在帕尼帕特地区(现属哈里亚纳邦)同当时的国王易卜拉欣·洛提激烈交战,结果易卜拉欣·洛提战败身亡。



    上师那纳克对提拉华尔·汗的行径非常气愤,大为不满。他认为,这会使国家更加遭殃,人民更加受难。因此,他把巴卑尔的军队看成是入室豺狼,比喻为“罪恶的迎亲队”。当时,虽有许多人大声疾呼,反对社会黑暗和人民中间的伪善现象,但谁也没有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当时的统治阶层,只有上师那诺首先公开谴责和咒骂腐朽的统治者以及封建领主,把他们说成是刽子手、恶狗和吸血鬼。他还把耳闻目睹的血淋淋的事实写成一本书,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由于巴卑尔入侵所造成的桩桩惨案。当时,各封建领主大量掠夺人民的财富,那纳克对此表示了强烈反对。他希望给每个人以平等权利,都能过上幸福生活。他蔑视富有,同情贫穷,爱憎分明。



    他公开反对朝圣和宗教的伪善。一次,那纳克上师云游到哈里杜瓦尔,他看见人们站在恒河里,面向东方,朝着太阳浇水。那纳克上师便也站在恒河里,面朝西方浇水。因为他不面朝东,而是面向西浇水,人们误认他是疯子,有人还前来和他辩论,他问:“你面朝东给谁浇水?”他回答:“给太阳呀!”又问:“太阳有多远?”他又答:“说不清,可你为什么朝西面浇水?”“在迦尔达尔普尔有我的地,都干了,我在给地浇水。”那纳克说。一个学者听了他的话后哈哈大笑起来,然后轻蔑地问道:“可是你浇的水连河岸都到不了,都洒在河里了,怎么能到达迦尔达尔普尔呢?”那纳克立刻反驳道:“如果我浇的水到不了迦尔达尔普尔,那么,你浇的水怎么能到太阳那里呢?”他们被那纳克驳得哑口无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那纳克反对男尊女卑。当时,社会上妇女备受歧视,在一些信仰印度教的种姓中,流行着一种杀害女婴的陋俗,女孩一生下来,就被杀死。那纳克坚决反对这种野蛮行为,并指出了妇女应有的地位。他认为,在生活中,男子离不开女子,否则没法过日子。他还说,妇女既然能生出帝王、仙人和英雄,她们在男人面前为什么就一钱不值呢?怎能说她们低贱,微不足道呢?



    那纳克讲究实际,不相信出家为僧和云游山林就可以见到梵天的说法。他认为,家居是最理想的。他说,人们只有尽好家庭义务,才能沿着正确道路到达梵天那里。他发现,几乎所有教派只强调外表形式,因而相互争吵,有许多天真的人就是在这种争吵的烟幕中受骗上当。因此,他鼓励和开导这些人挣脱骗人的罗网。



    尽管那纳克也叫人们叨念罗摩,以求解脱,但他从不叫人们逃避生活。他自己就结了婚,还生了两个儿子。



    那纳克上师出生于平民之家,生活在平民之中,他一生从事耕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时常教导教徒:“生活在虚幻之中,而又不为虚幻所迷恋,才能得到真正的瑜伽(即精神和梵天融为一体)。靠外表的伪装,什么也不可能得到。”他认为,只是吹牛说大话和谈经论道的人,不会成为瑜加者,只有平等待人的人才是真正的瑜加者。那纳克上师活了77岁,他一生以普通人的身份传播着他的教义,影响很大。他死后,他所创建的锡克教,迅速地传播到整个旁遮普和印度河流域。



    继那纳克上师之后,恩戈代瓦当了锡克教的第二代上师,那纳克在世时,亲自把上师的宝座交给了他(1539年那纳克指定信徒恩戈代瓦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恩戈代瓦死后(1539~1552),阿马·达斯(1552~1574)继位,他为宣传锡克教主张,扩大锡克教影响而作了大量工作。后来他任命女婿拉姆·达斯·索迪为上师。从此上师一职由索迪家族世袭。拉姆·达斯在锡克教圣地阿姆利则修建了一座锡克寺。寺身镀金,故以金寺得名,作为锡克教最神圣的朝拜中心。



    三、锡克教的主要特色



    锡克教徒的着装和服饰一直以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在许多国家的一些影视作品中,头裹长巾、胡子很长,一副英伟的男子气概的锡克教徒打扮成了人们心中典型的“印度人”扮相。



    1699年,戈宾德·辛格制定了锡克教徒必须遵守的为正义而进行圣战的五条“卡尔萨戒律”称为“5k“标志:kesh(终生蓄长须发),kangh(戴发梳),kacch(穿短裤),kirpan(身佩短剑),kara(戴手镯).



    这5件事在锡克教中具有特殊含义。蓄长发、长须表示睿智、博学和大胆、勇猛,是锡克教成年男教徒最重要的标志。加发梳是为了保持头发的整洁,也可以促进心灵修炼。戴钢手镯象征锡克教兄弟永远团结。佩短剑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坚强信念。穿短衣裤是为了区别于印度教教徒穿着的长衫。不过,今天的锡克教男子平时很少穿短衣裤、佩短剑,但蓄发、加发梳、戴钢手镯仍然极为普遍,尤其是在梳好头发之后,再包上一条长长的头巾,成为锡克教徒的典型形象。此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虽然印度乞丐很多,但锡克教徒中很少有乞丐,因为锡克教徒强调勤劳、勇敢,而且内部团结,互为兄弟。锡克寺往往就是该教的慈善中心。



    锡克教允许吃肉,但禁止吃按伊斯兰教律法屠宰的牲畜。换句话说穆斯林认为合法的食物,锡克教就认为是非法。



    锡克教认为人生活的本分就是敬拜“真名”,他们反对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繁复的仪式,并且反对偶像崇拜、禁欲行为和在恒河沐浴,或往阿拉伯(Arabia)麦加朝圣。信徒要牢记上师的教训,培养高超的品格和内涵,在入会礼仪中,要立约不可奸淫,要工作、奉献金钱、帮助人、敬拜“真名”;他们更要参与社会服务,不向政治压力低头,为争取独立自主而武装起来,为奉行的真理而进行圣战。他们敬拜的地方是圣堂,中文翻译为锡克寺,亦叫“上师之家”,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信徒进入圣堂要脱鞋打坐,男人戴上“头巾帽”(turban),头发通常不加修剪,女人头上则披着“纱巾”(chiffon)。



    锡克教教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严格信仰一神论,认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缔造者,是公正而仁慈的。



    2.主张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种姓分离与歧视妇女。



    3.信仰业报轮回说,人要靠神的惠顾和上师的指导才得以解脱。



    4.尊崇上师,将其奉为神的使者,并信奉上师的预言,上师享有无上的权力,其传承是由前任指定自己的继承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5.反对祭祀制度与偶像崇拜,主张简化礼仪,朝拜圣地,积极入世。



    锡克教徒他们自尊心强、倔强高傲、不苟言笑、缺少幽默感。在印度,人们每天都要和乞丐打交道,但锡克教里没有乞丐。锡克人从心底里鄙视乞丐,认为那不符合本教教义。他们不仅自己不从事“乞丐行业”,也从不向乞丐施舍。他们认为乞丐是依附在社会躯体上的毒瘤,早应该铲除。所以,乞丐们都害怕锡克人,从不向他们伸手要钱。锡克人不允许看见教友落魄而不闻不问。倘若一家锡克人遭遇天灾人祸倾家荡产,周围的锡克人无论是否与这家人相识,都会伸手相助,绝不会让他们沦为乞丐。



    锡克人认为主动把钱送给“自己人”不算施舍,而是朋友间的互相帮助。在他们的宗教圣地、位于印度北方阿姆利则城中的金寺,人们随处可以看到生活贫困的锡克人在享受寺里免费提供的素食。



    四、锡克教分布情况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时约有信徒900万人,85%以上居住在印度的旁遮普邦,剩下的则主要居住在哈里亚纳邦和德里,另外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美国、英国及加拿大等国也有锡克教徒。



    锡克教徒在1897年初次到北美洲,因为一些在英国军队中服役的锡克教士兵到了加拿大。



    锡克教徒1908年首次到美国,当时有几个来自印度旁遮普地区的移民进入加利福尼亚州。1912年锡克教徒建立了第一个礼拜堂。二次大战后的移民增加了锡克教徒的人数。1969年,在加州尤巴城建造了世界最大的锡克神庙。锡克教严守蓄胡、缠头巾等教规的信徒,常被误认是穆斯林或印度教徒。根据美国政府的锡克教联盟统计,911恐怖攻击后,全美至少发生700起锡克教徒无端遭攻击的事件。



    如果说摩门教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宗教(1400万),锡克教则为最大的传统非主流宗教(2800万)。



    五、宗教节日



    锡克教的主要节日,是该教第一代到第十代祖师的诞辰日,及第五、第九代祖师的殉教日。



    该教最隆重的节日是在3~4月间的拜萨哈节,也就是纪念第十代祖师哥宾德·辛格。他为了扞卫该教,开展武装斗争,成立卡尔萨军队。



    此外,该教还纪念印度教的节日。



    喜欢这就是印度请大家收藏:(www.csw888.com)这就是印度(丝袜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