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搜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大明仙赋 > 第39章 回忆过往,红巾起义
    ——书接上回——



    晚朝时分,金銮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一张张或凝重或惊异的面孔。



    空气仿佛凝固,每一丝细微的呼吸都在这庄严的殿堂中回响。朱元璋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跪拜的群臣,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却在平静中蕴藏着风暴前夕的压抑。



    “诸位爱卿,朕今日有三事,需昭告尔等。”他的话语一出,殿内顿时鸦雀无声,连烛火跳动的声音都显得格外清晰。



    “其一,皇后马氏,近日不幸罹患‘失魂症’,神智时清时昧。为免朝野动荡,朕决定,对外宣称此乃胡惟庸等人勾结北元齐王王保保之阴谋败露,胡贼等人已被朕严惩不贷。而皇后之病,则归咎于‘中毒’所致,非亲眼目睹亲子受难之刺激。此中内情,望诸位严守口风,不得外泄。”



    言毕,朱元璋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哀伤,但随即被坚决所取代。



    紧接着,朱元璋话锋一转,语气中多了几分不容置疑的威严:“其二,皇后膝下,子嗣有朱标、朱棣、朱桢、朱柏四位皇子,及安庆公主一女,外有义子沐英,视同己出。朕没有其他妃子和儿女,尔等明白?”



    此言一出,群臣心中皆是一凛。



    最后,朱元璋说道:“其三,朕决定,封常氏为太子正妃,择年后吉日完婚。此乃皇家大喜,亦是国之大计,望诸位卿家共襄盛举,让天下百姓共沐皇恩浩荡。”



    此言既出,殿内气氛微妙地缓和了几分,群臣纷纷俯首称颂,金銮殿内回荡着整齐的“皇上圣明”之声,此刻的晚朝,不仅是对外宣布几项重大决定的场合,更是一场无声的较量,一场权力与智慧交织的盛宴。



    在众人匆匆退朝,脚步声渐行渐远,大殿内只余下空旷的回响与几缕未散的龙涎香时,朱元璋缓缓起身,目光深邃地望向自己的长子朱标,那眼神中既有父爱的温存,也藏着帝王独有的深沉与考量。



    朱元璋轻拍朱标的肩膀,声音低沉而有力:“标儿,随朕去御花园走走,那里风景独好,也适合咱们父子俩说些体己话。”



    朱标闻言,心中虽有疑惑却不敢怠慢,紧跟在父皇身后,穿过曲折的回廊,步入那片平日里少有人迹的御花园。



    园中,春花烂漫,却似乎也因这突如其来的君臣对话而静默了几分,连风都放慢了脚步,生怕打扰了这份凝重。



    待行至一处偏僻凉亭,四周再无旁人,朱元璋停下脚步,转过身,目光如炬地凝视着朱标,仿佛要穿透他的灵魂。“标儿,你可知朕今日为何特意带你至此?”



    朱标躬身行礼,心中已有了几分猜测,但面上依旧保持着恭敬:“儿臣愚钝,还请父皇明示。”



    朱元璋轻叹一声,背手而立,望着远方朦胧的景致,缓缓开口:“朕知你宅心仁厚,但身为储君,不仅要心怀天下,更需有远见卓识。江南士族,近来因胡惟庸之乱、李善长病重、刘伯温隐退,朝中局势微妙。淮西勋贵势力渐长,朕不得不防。朕意待你嫡长子降生,便迎娶吕本之女为侧妃,以此联结江南士族。”



    说到此处,朱元璋的语气中多了几分沉重与无奈,仿佛是在进行一场艰难的抉择。



    “标儿,你需明白,这不仅是朕的意愿,更是你身为太子的责任与担当。未来的路,注定不会平坦,但你要有勇气,有智慧,去应对一切挑战。”



    朱标闻言,心中五味杂陈,抬头望向朱元璋,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儿臣定不负父皇厚望,以国事为重,竭尽所能,守护好大明的基业。”



    此刻,御花园内的风似乎又起了,吹动着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也在为这对父子间的对话增添了几分悲壮与激昂。



    洪武八年二月,朱元璋在完成申诫公侯的《铁榜文》以后开始,又编了《资治通训》,反复强调要他的臣僚对他效忠,勿欺、勿蔽,此时朱标的嫡长子出生,朱元璋取名朱雄英,有朱元璋亲自扶养,同时太子朱标监国快一年了,其间朱棣、朱桢辅佐,朱柏在朱元璋身边。



    而朱元璋在后宫一直陪着马秀英(皇后)讲述着过往,从其父为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母为陈氏,在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故名朱重八开始说起。



    称自己的祖父朱初一在宋末元初率一家人从句容来到淮北,开垦宋元战争后的荒田,定居泗州盱眙县。



    元朝至正三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朱元璋回忆当时情形说:“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



    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不久,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至正八年回到皇觉寺。



    在这流浪的三年里,朱元璋的脚步如同不羁的风,穿梭于淮西广袤的土地上,每一座名都大邑都留下了他深刻的烙印。



    他穿梭于繁华的市井之间,目睹了商贾云集、百业兴旺的盛景,也踏入了偏远村落,感受了乡野间质朴而坚韧的生活气息。



    日升月落,春去秋来,他不仅见证了人间的烟火繁华,更亲历了世道的沧桑巨变。



    那些日子里,他曾在喧嚣的市集上,亲眼目睹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如何将繁华的街巷卷入混乱,商贩们的惊呼与货物的散落交织成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而他,就在这混乱中,凭借着机敏与坚韧,一次次化险为夷,这些经历悄然间磨砺了他的意志,让他学会了在逆境中求生的智慧。



    每当夜幕降临,他便寻一处简陋的客栈或破旧的庙宇作为栖身之所,四周是寒风瑟瑟,星光点点,他蜷缩在角落,心中却燃烧着不灭的火焰。



    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他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有慷慨解囊的义士,也有落难同行的旅伴,他们或分享着各自的故事,或一同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每一次的相遇与别离,都让他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而与此同时,元末起义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席卷全国,各地烽火连天,百姓苦不堪言。



    朱元璋在流浪的途中,无数次亲眼目睹了官府的暴虐与百姓的绝望,那些“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传言,如同暗夜中的灯塔,照亮了他心中的希望。



    朱元璋在那个时候开始在心中默默种下一个梦想,一个关于拯救苍生、建立新秩序的宏大愿景。



    尤为深刻的是,当他偶然间踏入一个白莲教的集会时,那种激动人心的氛围几乎让他窒息。



    信徒们虔诚地传唱着明王降世的预言,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随着阶级矛盾如同被冬日寒风不断吹裂的冰面,细微的裂痕骤然间蔓延成无法忽视的深渊,而天灾的肆虐,更像是无情的天公倾泻下的怒火,将这片土地上的生灵推向了绝望的深渊。



    庄稼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昔日宁静的村庄如今只剩下绝望的哀嚎与无助的眼神。



    在这生死存亡之际,贫苦农-民们的愤怒与不甘如同火山般蓄势待发,只待那一点火星,便能燎原。



    元朝至正十一年,那个被历史铭记的五月,颍州城外,风起云涌。



    韩山童与刘福通,两位英勇的领袖,如同暗夜中的双星,毅然决然地举起了反抗的大旗。



    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呐喊,无数衣衫褴褛却眼神坚定的农民子弟,手持简陋的武器,头裹鲜艳的红巾,如同潮水般涌向腐朽的统治。



    他们自称“红巾军”,那抹红色,不仅是战斗的标志,更是对自由与希望的渴望,在灰暗的天空下,显得格外耀眼。



    战斗的号角响彻云霄,每一声都震颤着元朝的根基。



    红巾军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士兵们怒吼着冲锋陷阵,每一次挥剑都仿佛是对不公命运的奋力一搏。



    韩山童被尊为明王,他的名字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灯塔,引领着他们走向光明。



    与此同时,各地星火燎原,起义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徐寿辉在蕲-州振臂一呼,万千民众应声而起,他们渴望改变,渴望一个不再有饥饿与压迫的新世界。



    而在徐州,李二、彭大、赵均用三人更是以惊人的速度聚集起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的出现,让元朝的统治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已,第二年定远县,这个曾经平静的小镇,也被革-命的浪潮所席卷。



    土豪士族的郭子兴,一个看似平凡却心怀大志的人物,联合了孙德崖等一众豪杰,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反抗的道路。



    他们的起义,不仅是为了个人的荣辱,更是为了万千百姓的生计与尊严。



    数万百姓在得知消息后,纷纷放下手中的农具,拿起简陋的武器,加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中来。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如此坚定而悲壮。



    整个元朝,仿佛被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撼动,每一个角落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一场关于生存与尊严的斗争,是一场历史的车轮无法阻挡的变革。而在这场变革中,每一个参与者的名字,都将被历史永远铭记。



    夜色如墨,郭子兴的宅邸前,火光摇曳,映照着一张张虔诚而坚毅的脸庞。他们手持香火,低声吟唱着古老而神秘的咒语,每一声都似乎能撼动天地,这便是当地白莲教众在举行盛大的聚众烧香仪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仿佛风暴前的宁静,预示着即将掀起的滔天巨浪。



    郭子兴,这位平日里不显山露水的汉子,此刻站在人群中央,双眼闪烁着决绝的光芒,他的话语低沉有力,如同雷鸣般响彻每个人的心田,瞬间点燃了众人胸中那团不灭的火焰。从此,他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白莲会的首领,肩扛起义的大旗。



    同年二月二十七日,春风未至,战鼓已响。



    濠州城下,起义军的呐喊声震天动地,箭矢如雨,城墙在震颤中摇摇欲坠。



    郭子兴身先士卒,挥舞长枪,每一次冲锋都伴随着敌人倒下的身影。经过一番殊死搏斗,濠州城终于被攻破,胜利的旗帜在城头高高飘扬。



    郭子兴立于城楼之上,身披铠甲,目光如炬,自称为元帅,那一刻,他不仅是战士,更是无数人心中的英雄与希望。



    然而,胜利的果实尚未熟透,暗流已悄然涌动。



    朱元璋在收到了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信中言辞恳切,邀他共赴郭子兴麾下,共谋大业。



    朱元璋没有时间犹豫迅速收拾行囊立刻投奔郭子兴,他的身影逐渐远去,留给故乡的,是一个即将在乱世中崛起的传奇背影。



    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他的人生,就此翻开了崭新而波澜壮阔的一页。



    朱元璋自踏入军营的那一刻起,便如同猛虎归林,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胆识与智谋。



    他勇猛无畏,更兼机智多变,总能在危难之际寻得转机,令敌人闻风丧胆。



    郭子兴初见朱元璋,便被他那股不凡的气质所吸引。



    随着日子的推移,朱元璋在军中屡建奇功,更是让郭子兴刮目相看。



    于是,郭子兴做出了一个决定性的安排,将朱元璋调至帅府近身侍奉,并委以亲兵九夫长之重任,这是对朱元璋能力的极大肯定与信任。



    在帅府的日子里,朱元璋更是将自己的精明能干发挥到了极致。



    朱元璋对待同僚谦逊有礼,对待士兵则如同兄弟,这种亲和力使得他在军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



    渐渐地,郭子兴将朱元璋视为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许多重大决策都会事先征求他的意见。



    如此,朱元璋在军营中的名声如日中天,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



    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于是便把养女马秀英嫁给了朱元璋, 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重八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



    ——未完待续——



    喜欢大明仙赋请大家收藏:(www.csw888.com)大明仙赋(丝袜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