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搜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1941重启波斯 > 第三百三十章:扩充地方守备团
战争部执行速度很快,在御前会议结束后,战争部就开始为向苏门答腊邦联增派平叛军队做出调动。海军的印度洋舰队和空军的两个联队率先前往苏门答腊邦联支援陷入苦战的第11步兵师和第12步兵师。至于陆军,达吾提准备调动第1步兵师和第7步兵师前往苏门答腊邦联平叛。随后,战争部内又召来会议制定苏门答腊邦联的作战计划。第1步兵师登陆苏门答腊岛中西部的巴东,第7步兵师登陆苏门答腊邦联东南部的金州。两个步兵师左右夹击在苏门答腊邦联掀起叛乱的印尼游击队和马来人武装,第1步兵师围剿西部山区的印尼游击队,第7步兵师从金州方向对马来人自治邦发起正面进攻。同时,战争部紧急授权临近叛乱区的自治邦属地方守备团可以临时扩大兵力至五干人。战争部授权允许临近叛乱区的自治邦属地方守备团扩大兵力也是无奈之举,苏门答腊邦联各自治邦原来组建地方守备团纯属面子工程。就拿西南部的明古鲁自治邦来说,该自治邦组建的地方守备团只有五百人,就算加上五百人的警察部队也才总计一干人。并且明古鲁自治邦还是一个紧邻马来人自治邦的米南加保人自治邦,明古鲁自治邦与相邻的马来人自治邦是存在邦边境冲突的。一个存在邦边境冲突的自治邦都只保留了一干人的武装力量,其他的自治邦可想而知。简而概括就是苏门答腊邦联各自治邦的武备松弛,各邦的地方守备团和警察部队形同虚设。他们干抓捕罪犯、维护治安、帮助伊朗军队围剿游击队,这些事情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单独对抗不要命的印尼游击队和经过训练的马来人叛军,对于苏门答腊邦联的地方守备团和警察部队来说就有些强人所难了。在这几天苏门答腊岛的战场上,苏门答腊邦联的地方守备团和警察部队打出来了1940年法军(投降)和1951年韩军(逃跑)的气势。所以,在达吾提等人搞清楚苏门答腊邦联地方武装的情况后,对马来人三天击溃周围一圈其他民族自治邦边境部队这件事情不在感到稀奇。无可奈何的战争部只能下令让叛乱区的地方守备团扩军。虽然战争部自信的认为在伊朗援军抵达后,清除苏门答腊岛上的印尼游击队和马来人武装轻而易举。但是在伊朗援军抵达苏门答腊岛之前的这段时间,只能寄希望于苏门答腊邦联当地的地方守备团。让苏门答腊邦联的地方守备团扩军,是战争部当前面临苏门答腊岛兵力短缺问题而采取的无奈之举。不过,战争部在扩军问题上也留了一个心眼,那就是把允许扩军地方守备团的自治邦限制在叛乱地区。也就是与马来人自治邦接壤的苏门答腊邦联自治邦允许扩军地方守备团,未接壤的自治邦维持现状。被巴列维授予临时统管战争部对苏门答腊邦联平叛战争的达吾提,担心战争结束后,苏门答腊邦联的地方守备团出现尾大甩不掉的情况。虽然地方守备团的指挥权在战争部手中,军官也是由战争部统一调配的,但是实际地方上对地方守备团的控制度依旧很高。不仅是因为地方守备团的士兵都是当地人,而且与地方守备团官兵的工资由地方政府发放有关。即使战争部强令地方政府必须先把军饷交至战争部,再由战争部统一发放给当地的地方守备团,但是这依旧改变不了地方守备团官兵军饷由地方政府发放的事实。况且苏门答腊邦联的地方守备团还有一个问题,非波斯族以及非伊朗国籍士兵。苏门答腊联邦的地方守备团与伊朗的关系,就相当于英属印度的印度军队与英国之间的关系。伊朗军队就是伊朗民族主义的大本营,作为伊朗军队的二号人物,达吾提自然也会受到民族主义思想的侵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达吾提乃至整个战争部对于苏门答腊邦联地方守备团的看法。二战期间,就连只是非波斯族的俾路支族部队都会受到战争部的猜忌。俾路支族相较于苏门答腊岛上的土著,不仅拥有伊朗国籍而且属于巴列维规定的伊朗民族范畴内。所谓伊朗民族就是巴列维搞出来的一个泛波斯民族理念,指的是那些生活在伊朗国土上,文化与血统与波斯族相近的民族,都可以被划分到伊朗民族下面。波斯族、阿塞拜疆族、土库曼族、俾路支族、普什图族、塔吉克族、哈扎拉族...,这些民族被巴列维划分在伊朗民族之内。至于这些民族同不同意自己被划分至伊朗民族之内,那就不归巴列维管了!反正巴列维只管尽可能多的把与波斯族相近的民族划分到伊朗民族内。战争部对俾路支族都不信任,就更别说苏门答腊岛上的土著民族了。所以,苏门答腊邦联的地方守备团必须得到限制,就算是现在迫不得已对他们进行扩军,也必须在可控范围之内!在战争部关于苏门答腊邦联叛乱区自治邦属地方守备团扩军的命令下达后,苏门答腊岛上的一些不甘寂寞的势力立马动了起来。临近叛乱区,遭受马来人打击的那几个米南加保人自治邦和巴鲁克人自治邦把地方守备团满编,兵员就从战争难民中抓壮丁,武器用的是伊朗军队武器库里面的陈旧装备。这样的军队剿灭马来人叛乱和印尼游击队是不可能的,但是坚持到伊朗援军赶来还是不成问题,先陆军一步来到苏门答腊岛的海军和空军还能为他们提供支援。听从战争部命令扩大地方守备团的,不只有正在遭受马来人攻击的米南加保人和巴鲁克人,位于马来人南边暂时安全的金州华裔自治邦也在扩充他们的地方守备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