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莫晶晶回去的路上,蒲香在想,当她被关在房间里出不去,联系不上外面的人,是莫晶晶拿着铁锤上门救了她。

    莫晶晶大概是还记得小时候她给过的几口吃的,而她,现在抱着怀里小小的莫晶晶,她这是报恩。

    有仇报仇,有恩报恩。

    人生其实没那么复杂,至少她蒲香不是那复杂的人。

    两个女人短暂的交锋,石大富一家子并不知道,蒲香将莫晶晶抱进了灶房,先是查看了一下她身上被打的情况。

    这天气还不算太冷,衣服也没有裹太多,她撩起小姑娘的上衣,看到背上好几道红痕,又退下她的裤子,大腿、屁股上更多。

    除了细竹杆子打出来的红痕之外,还有一块一块的红点子,看着像是拧出来的。

    蒲香伸手摸了摸:“这些是怎么弄的?”

    小姑娘莫晶晶抖了一下,没敢吭声,想也知道,周小柔敢打她,就肯定恐吓过她,让她不敢对人说。

    “没事的,别怕,婶婶以后都管着你,谁敢打你,我就帮你打回去,保证没有人再敢动一下手,你后妈也不行!”

    蒲香小声安抚,孩子到底还小,才四岁,又加上蒲香刚才将她从周小柔的手上救下来,给了小姑娘充分的安全感。

    莫晶晶小小声地说:“是周阿姨拧的。”

    果然。

    蒲香在心里狠狠骂了人几句,这周小柔就不是个人,哪个正常人能对小孩子下得去手。

    要不喜欢,少搭理也就是了。

    蒲香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孩子的头,说:“你没做错事,周阿姨就打你,拧你,这是她不对,她不是一个好大人,以后她要再打你,你就跑,跑来找婶婶,婶婶还能带你去找警察叔叔,让警察叔叔把她抓起来。”

    这年头,警察叔叔在孩子心里那绝对是一个神圣的存在,莫晶晶的眼神一下子就亮了。

    “真的吗?警察叔叔会把她抓走吗?”

    蒲香点头:“当然了,警察叔叔就是抓坏人的,周阿姨无缘无故打你,不给你饭吃,她就是坏人,法律规定了,虐待孩子是要被关进去吃官司的。”

    莫晶晶不知道法律是什么,但是她听得懂吃官司这词,吃官司,蹲大牢,就是坏人被抓起来关。

    在小孩子心里,这已经是天底下最严重的事情。

    如果周阿姨去吃官司了,那她就再不能打她了。

    果然,莫晶晶对周小柔的恐惧变少了一些。

    蒲香给她把衣服穿好,又问她饿不饿,小姑娘不出预料还没吃呢。

    锅里还有米饭,蒲香去盛了一小碗,家里的菜全在前屋的桌上,最好的炖鸡只剩下点骨头和汤水,别的就是家里腌的咸菜,还有一点炒青菜。

    蒲香直接过去往碗里倒了点鸡汤,又夹了两筷子青菜,给孩子吃也够了。

    莫晶晶这孩子本来就很乖巧听话,在周小柔手下生活了一段时间,更是变得跟只小老鼠似的,稍微一点动静就能吓到她缩成一团。

    蒲香给了她碗筷,她拿在手里就吃了起来。

    饭里有鸡汤,闻着就好香,吃着也可鲜美了,扒着青菜,她很快就吃完了。

    蒲香伸手摸了摸她的肚子,也不知道这孩子饿了多久,她也不敢一下子给她吃太多,怕她撑到肚子疼。

    “一下子不能吃太多,明天早上婶婶给你做水蒸蛋吃,好不好?”

    莫晶晶是真的听话,看她小眼巴巴地望着,就知道还没吃饱,但是蒲香那么一说,她也乖乖点头。

    不吵不闹的。

    孩子闹腾了,大人看着烦,但是太乖巧了,看着又觉得心疼。

    这都是被打怕了。

    就像石佳杰,每次都吵吵着要吃这吃那的,不给他吃,就绝不消停,要么哭,要么闹,满地打滚都有可能,知道他爷奶和爸爸都会哄着他,不会挨打。

    蒲香其实很看不惯儿子的这些行为,但是没办法,孩子爷奶都宠着,特别是他奶奶,这唯一的大孙子,就是家里的小皇帝。

    要星星不给月亮。

    石佳杰一路成长,蒲香把他的性子掰过来,花了多少心思和精力,那可真不是几句话能说得完的。

    看着莫晶晶可怜的小样子,蒲香想着,等过个2小时,她再给孩子弄个水蒸蛋吃,应该没事。

    看孩子饿着肚子,她一个大人怎么都看不过去。

    这会儿时间,前屋吃饭的几个人也结束了,公公石海开始收拾。

    蒲香说自家公公是个勤快人,那真不是客套话,而是事实。

    家里家外,大大小小的事情,她这位公公样样都能上手,而且做得还好。

    家里做饭这事在蒲香嫁进来前,都是石海的活,做饭烧菜,洗筷子刷碗,手脚还麻利,就是包个粽子,做个糕点,蒸个团子,他都拿手。

    婆婆莫阿妹倒是半点不沾手,什么事也不干,光吃得胖墩墩的。

    蒲香有时候想,石大富这个儿子怎么就半点不像他爸,要是像他爸,他们夫妻的日子怎么也不会过成那样。

    可惜,石大富就是像他妈,有过之而无不及。

    要是个病秧子,她心里还舒服点。

    石海两手碗筷,跨进灶间,一眼看到莫晶晶,就联系起了刚才蒲香盛的那碗饭是给谁的。

    两家是隔壁的邻居,还沾着点儿远亲关系,周小柔打孩子这事,别人不知道,他们离得近,多少能听到一点。

    这孩子估计又是被后妈打了,然后跑来他们家。

    “妹妹,来找你佳杰哥哥玩吗?他在前面,刚吃好饭。”

    莫晶晶小小地叫了一声“阿公”,脚下半点不动,就缩在蒲香身边。

    石佳杰和莫晶晶虽然只差了一岁,但是两人可玩不到一起,小男孩总喜欢找比自己大的男孩子玩儿,莫晶晶又是个文静胆小的,跟不上他们满大队的疯跑。

    所以,虽然是邻居,又带着亲,但是两个孩子实在是算不上熟。

    蒲香已经想好了,在莫阳回来前,她是不会再把孩子交回到周小柔手上的。

    “爸,刚才我看到周小柔拿竹杆子在抽孩子,身上新的旧的,一堆伤,我准备这几天都带着她,等莫阳回来,再送她回去。”

    石海想了一下,皱了一下眉,心下有些不赞同。

    “这是别人家的事,我们不能管太多……不过,这么打孩子肯定不对,到底也是和我们家沾点亲戚,住几天就住几天。”

    话说到一半,石海就改了口风,儿媳妇刚和儿子吵架,这时候就顺顺她的心。

    她看不过人家后妈打孩子,出手帮一把是好事,就算说出去,也是他们家占理。

    何况两家还是远亲,这事也不算太多管闲事。

    石海是个会做人的,蒲香和他做了几十年的翁媳,就没闹过矛盾。

    就算石大富这个狗男人出轨,把她锁房里,任她屎尿弄一身,石佳杰这个白眼狼把她扔回老家,她也要说一声,她这公公对她这个儿媳妇没毛病。

    就算他有他的算计,但人做事是个讲究的,不招人恨。

    蒲香也知道,自己只要说了把莫晶晶留在家里,石海就不会强硬要把孩子送回去。

    有了石海这个一家之主的准话,蒲香就更加光明正大地把孩子带回了二楼,她和石大富的房间。

    90年这会儿,村里的一些人家的条件已经开始变好了,石家大队和旁边两个大队并到一起成了石家村。

    虽然是农村,但是不少人家已经造起了楼房。

    那会儿结婚,不仅要看有没有三转一响,还有最重要一点就是要看男方家里有没有楼房。

    只要家里有三层的楼房,那娶媳妇是半点不担心。

    大把姑娘随便挑。

    石大富家造楼房是排在大队里最前面的几家之一,就这条件不是不差,可以说是很好了。

    蒲香当时嫁进来的时候,大家就都说她嫁得好,不少人还羡慕她。

    当然,也有人在背后说闲话,觉得石海怎么给儿子娶了这么一个儿媳妇,又不是娶不到没办法。

    虽然是高壮能干活,但是和别的小媳妇比起来,那可真是个男人婆。

    和娇滴滴的小女人半点关系也沾不上,在村里找人剪的头发,说是“叔叔阿姨头”,那真是背面看着像叔叔,正面看着也不像阿姨。

    干起活来比男人都狠,这要哪个男人能驾驭得了这样的老娘们。

    和石大富差不多年纪的青年,有不少羡慕他家条件的,可是一看蒲香,就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也挺不错的。

    至少家里媳妇不是个五大三粗的母老虎。

    石大富他爸看女人的眼光有问题,自己娶了个病号,大概是这种日子过怕了,就给儿子娶一个相反的,壮得跟野猪似的。

    这里面,猜测的人不少,能猜到点子上的却不多,蒲香却是知道内情的。

    石海娶莫阿妹那会儿,是石海家成分不好,虽然没有被划进地主,但也被划进了富农,成分不好,在那年代的日子就非常难过,嫁娶这个事情更是大难题。

    那会儿的情况可和后来不一样,一个弄不好被拖出来批斗都有可能。

    但石海是个会算计的,他眼光有没有问题不知道,但是他是知道自己不出意外,肯定是不可能娶到一个自己如意的姑娘,既然婚事艰难,怎么都娶不到合心意的,那不如就利益最大化。

    他娶了莫阿妹这个病秧子,莫家是贫农,成分好,娶了他家的女儿,他家也跟着能改善情况。

    莫家当时又穷,孩子又多,这个女儿打小就一身毛病,虽然不至于转头就死了,可她那身体干不了活啊,只能将养着。

    无论是哪年头,谁家都不会愿意娶这样的姑娘,摊到手里就是负担,更何况是农村,每家每户都是靠着劳力吃饭。

    石海找了媒人上门,私底下又许诺了200块钱的巨款,这事情就成了。

    虽然石家成分不好,但是人都要饿死了,谁还顾得上这个?

    旁人看着,只觉得一个病秧子,有人愿意娶,莫家同意嫁也挺正常,石家虽然成分不好,但是架不住石海这人能干啊。

    要不是成分问题,多的是姑娘愿意嫁。

    石海会算计,到儿子娶媳妇的时候,这个家当婆婆的已经是个体弱的,家里缺劳力,他就主打一个要人高马大,勤奋肯干,娘家人性格又软和的儿媳妇。

    蒲香就在这一堆条件里脱颖而出。

    后来的很多年,蒲香累死累活,拖着懒汉丈夫,过的就是她公公预想中的日子。

    蒲香一手拉着小姑娘,一手推开房间门,看到的就是已经吃饱喝足,躺在床上抽烟的石大富。

    这熟悉的场面,隔了多少年,又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