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不能把话题引回来,我们介绍完了这位蜀后主刘禅,就继续讲讲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表》里这么写?刘禅脾性如此,资质平庸又性格软弱,但是也算有一点好处,便是能够听话。所以起码说在诸葛丞相在世时和后继有人的时候,蜀汉政权能够撑得下去。】
【所以我们能看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列举了很多名字,估计也是想到自己在百年之后留给刘禅任用。】
天幕之下,刘备低低叹了一口气,反握住了扶着他的关羽,说道:“云长啊,有你和益德还有诸葛先生是备之大幸!”
话虽然这样说着,刘备的情绪却依旧低落。他突然想着,倘若那夷陵之战若是有他云长和益德相助,或许就不会损失良多。不,若是云长。尚在人世,恐怕他不会想到发动战争和东吴决裂。
就算再退一步来说,他说那个时候的,他当真听了诸葛先生的劝告,在他尚未离世的时候,为儿孙多积一点基业……
刘备努力的说服自己,可是想到最后,他还是没有能接受自己后世子孙,竟是如此的地步。
那天幕上在白帝城病逝的自己,真的就是口心如一的吗?虽然对寿数已经表示了没有遗憾,但是最后是的继任者也真的没有遗憾吗?面对着这样不靠谱的儿子,却再也无可奈何。
他在驾鹤西去去之前就只能举国之托,托付给忠臣。
“玄德公不必如此责怪自己。”诸葛亮思考片刻,最终决定以这个角度去宽慰于他,“玄德公既然胸有大志,又何必将自己的希望寄予于子孙身上,如今天下局势胜负未定,玄德公尚且有一战之力,又何必妄自菲薄?”
诸葛亮这话说的极为冒险,若是在天下之人的眼中,如今尚没有一郡之力,还算不上一番诸侯的人却妄图逐鹿中原,统一华夏。恐怕会被人不屑和耻笑。
若是依照诸葛亮以往的性子,若非有十成的把握,他从不会去轻易允诺。可是这一次他是宁愿去相信冥冥中自有的运道。
刘备与诸葛亮两相对视,只觉得有忠诚如此,忽然对未来之事有些释然。
对,既然子孙做不了开拓之主,那就由看他来做。况且如今他还有那么多时日呢,那个尚未出世的儿子说不定还有机会被好好教诲。
元朔六年。
刘彻没有想到素来骁勇善战的卫青竟然会这样回答,紧接着他就联想到了这次的战事。
其实在这场大汉与匈奴人的较量之中,卫青所率领的正面战场可以算作是失利的,只不过霍去病却给了他一个惊喜。所以,他仅仅赏赐了卫青财帛而没有加封食邑,却将霍去病封为冠军侯。
“大将军何出此言?朕以为自古胜败乃兵家常事,卿不必为了如今一场输赢而介怀。”
刘彻还欲宽慰两句,卫青却长揖一礼道:“臣谢过陛下。只是臣刚才没有言明,臣下的意思并非不能赢,而是不敢欺瞒于陛下。”
“《孙子》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臣与匈奴相互对战,虽然互有胜负,但是也算得上是胜多败少。臣所依靠的不但是陛下和满朝公卿的支持,更是体恤士卒,以及对那匈奴人的了解。正是因为此,当陛下问及臣时,臣不了解天幕所说的三国后汉所面临的敌人如何,己方的实力又如何,所以臣自然也不能确定输赢,也因此臣更不能妄加论断,希望陛下莫要怪罪。”
刘彻听到此话,朗然一笑,他随之又问霍去病:“去病,你乃我大汉之少年英雄?你来说说若是以你的能力去对敌北伐,你觉得胜负几何?”
与卫青的态度截然相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霍去病想也没有想,就立刻回答道:“臣以为,若是臣,此战必胜!”
此言一出,刘彻面上大惊,就连坐在他身旁的卫子夫也微微蹙眉,她想着这孩子到底还是太年轻气盛了些,于是小声出言劝解道:“陛下,去病年幼,尚且不通世故。妾代去病想陛下赔罪,希望陛下念在他的年幼,莫要降罪降罪于他。”
刘彻却不在乎的摆了摆手,反而是很有兴致的问霍去病道:“那依你的意思,是你觉得现在已经比你的舅父更强了吗?”
“回陛下,臣不敢。”霍去病拱手而请罪。
“那你是何意?且于朕解释一二。”
霍去病正色道:“回陛下,臣举家蒙受陛下之大恩,从一介家奴入朝为公卿,所以臣感念陛下之大恩,愿报效于大汉。因此,去病行军从未考虑敌首多么强大,只考虑如何取胜。因此如无论是何等险境,只有陛下有命,去病誓死也要为大汉赢下。”
当然他没有说出来的是,他可以在阵前轻易的赢下匈奴,但是如果让他做到让匈奴归降于汉室,永不侵犯于大汉。在需要就不止只是他这一个将军。
同理,那后汉北伐也是如此,想要赢得一场战争不难,但是想要逐鹿中原,统一华夏。那需要的不仅仅是战略上的攻下,更需要的是底层黎明的认同。
刘彻没有想到霍去病会这样回答,他愣了一瞬,旋即大笑道:“诸卿,皇后,你们来看看,这才是朕的将军,也是大汉的骄子!”
他起身举酒敬卫青霍去病道:“这一杯酒,朕亲自敬我大汉之将军,也敬为我大汉抵御匈奴的边塞将士!”
“臣等随陛下敬我大汉之将军,也敬为我大汉抵御匈奴的边塞将士!”
互相平行而没有交集的时空,却在这一刻,天幕两端的君臣却超越了时空,在这一刻达成了他们共同的志愿。
【不知道大家在初读《出师表》的时候,有没有过这样的疑惑?这一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丕,不宜异同。”这宫中自然指的是刘禅的宫中,那这府中指的又是什么?为什么诸葛丞相非要在这强调一次宫中和府中都是一体的,赏罚的标准也要一致。】
【这涉及到一个汉末开始到两晋尤其盛行的重要制度:开府制。】
所谓的开府制指开设府署,辟置僚属。再说的明白一点就是三公这种高级官员,一种特殊的权利,可以自行任命自己的一套属官来处理自己的军政事物。
通常认为开府起源于汉末的局势混乱,而皇权旁落。而虽然自汉初以来,高级的官员已经可以有自己任命的属官,却从未见史料此处将其定义为“开府”,可见这项权利的征辟任免官员的力度之大。
听到这里刘备点了点头,没错,开府的权力非常大。虽然当世曹操没有实行过开府,但是之前的吕布等人确实实行过的。
【按照《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也就是说在刘备尚且在世的时候,诸葛亮还没有开府。而建兴元年,也就是刘禅继位之后,他才拥有了开府这项权利。这也是在说明,当时蜀汉的军政权力已经转移到了由丞相诸葛亮及其属官的“府中”。】
【但是在这里我们看到诸葛亮告诉刘禅的却是,无论是宫中还是府中,对待官员的惩罚应该采取一套标准,而不能偏私任何一方。这其中何尝不是在告诉刘禅,益州的士人上下一心,让刘禅敞开心胸去亲近这些贤臣。所以紧接着下来,承接的就是诸葛亮为刘禅推举的贤臣,告诉刘善去亲近和信任这些人,才能最终的复兴汉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