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搜小说网 > 网游小说 > 民国弃妇逆袭 > 全家来进京
冯璋这边且按下不提,单说方家。
既然已经订婚,接下便是为方晴准备嫁妆。虽婚期未定,但因冯璋当差不自由,保不齐跟订婚似的订了近的日子马上迎娶,嫁妆需提前备好免得到时抓瞎。

这日吴氏正看木匠给的图样呢,却见方守仁兴匆匆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人还没进门,先说话了“内兄来信了,说彦侄儿六月间要娶媳妇,让咱们去喝喜酒呢。”
“看把你高兴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不是内兄是亲兄,不是内侄,是亲侄呢。”吴氏也高兴,却不忘打趣丈夫。
方守仁搓搓手“很长时间没见内兄了。”
方守仁和这位内兄虽然见面次数不多,却很谈得来,方守仁说内兄潇洒不羁颇有魏晋名士风流,虽然吴氏觉得那是不着调。
到晚饭的时候方晴姐弟也知道了,二表哥要娶媳妇了,方晴也很高兴,虽然这个哥哥也只见过三次面,而且方晴觉得二表哥的名字特别让人无语。
明明相貌堂堂,却叫吴彦,是无盐还是无颜都不大好啊。吴是舅家汉姓,老姓是乌拉,乌拉彦,也不好听。
舅舅吴明辉
大表哥叫吴理,二表哥叫吴彦这是跟儿子有仇吧报复得这么明显
不过听说舅舅确实更喜欢女儿,从名字上也能看出来,方晴的表妹叫复苏里伊尔哈,意思是芙蓉。
据说表妹出生的前夜,舅舅梦见一片荷塘,莲叶田田,芙蓉娇艳,于是就给腊月天出生的闺女起了个名字叫芙蓉还是满语的,说起来一嘟噜的音,复杂无比。

前年吴理娶亲,恰巧方晴方旭都病了,便只方守仁自己去的。这次,方守仁和吴氏商量着全家都去。现
方晴前次去京里还是十岁那年的事,这好几年没去,印象都淡了。听说这次举家都去,心里自然高兴。方旭一向是个稳重的小大人,这回也不淡定了,要是有尾巴这会儿得晃着圈儿地摇着呢
至于嫁妆的事,只好暂时搁下,一去一回最多半个月,这点时间还耽搁得起,吴氏想。
于是第二天方家诸人,特别是吴氏,就开始为上京做准备。打点礼物、拾行装,托付刘嫂子一家照看宅子
有刘嫂自然就有刘哥,刘哥叫刘大余,这刘家原来是方家世仆,刘大余的妈方守仁夫妇唤做刘婶的,还是方守仁的奶妈子。刘家当时跟着老主人方宗昌来到沧县,随着老一辈的过世和方家境况的转变,方守仁就做主
方晴帮着母亲打点礼物行装的同时,也把自己的针线理一理,这是闺中女子最通用的礼物。
给舅父、舅母以及大姨的是香囊,装上些晒干的甘草、藿香、艾叶,夏季送出去也算应季的礼物。给姐妹们的是绣花手帕。
不管是香囊还是手帕,都是用去年母亲
吴氏把其中的大半给了方晴也是觉得姑娘大了,恐怕有用到致小物的时候。方晴多数都做了手帕子,只检出厚实的几块做了香囊。
不管是香囊还是手帕子,都要绣上点什么。方晴日常用来刺绣的料子不多,种类更少,难得这次这么多花色,顿时性起,一样一样斟酌着绣了。
方晴喜欢刺绣。不同的丝织文理,搭配不同的颜色,用不同的绣法,可以产生比图画更有质感的东西。
朦胧的轻纱配一支杏花两只燕子让人想起烟雨江南;月白的素缎上绣一支遒劲峥嵘的老梅倒也合适;厚厚的洋缎最适合绣浓墨重的牡丹;最妙的是一块白色丝绢,方晴用灰黑二线绣了远山、石头、钩月、扁舟,竟是一幅水墨的赤壁赋图。摸着凸起的“石头”,方晴不由自得起来,“绣得真不赖。”
方晴的兴趣只
转眼就到了上京的日子。
前两次去都是坐船,走的是原来乾隆爷下江南的路线,这回却是坐火车。火车站离着陆镇也只有二里地不到,
难得出趟远门儿,方守仁这次花大价钱买的二等车厢的票子。
车上人不很多,看起来也都是“斯文人”,有穿长衫戴礼帽的,有西装革履拿文明拐杖的,有穿中山装的,当然也有打扮时髦的太太小姐。
每到一站,窗外都涌过好些兜售各种小食香烟的小贩。经过天津时,窗外有兜售灌汤包子的,正是饭点儿,吴氏就买了一些,除了确实“汤”多一些,方晴觉得滋味并不见佳。
方守仁兴致很好,好到听女儿评价这灌汤包子滋味不佳时讲了个吃包子的笑话
天津包子滋味最好名气最大的是狗不理包子。排队、拼桌是经常的。说有个人与人拼桌吃包子,对方一口下去,喷了这人一脸汤汁,跑堂的赶紧递过毛巾把子,结果这人说“不忙,他还有两个没吃完呢。”1
寥寥几句的小笑话惹得一家人都笑了。更致使坐方家邻座的一个年轻人一口茶险些喷出来,呛得直咳嗽。
方守仁忙问,“没事吧”
那年轻人摆摆手,又咳嗽几声才缓过来,笑道,“失礼了。”
这个年轻人玉面琼鼻、一双风流的桃花眼儿,有种不辨雌雄的俊美,一件宝蓝杭绸长衫上不见半个褶子,露出的一痕白色衣领也是白得熠熠生辉,就这么扇子一扇,眉毛一挑,嘴角一弯,好个风流倜傥的翩翩美少年方晴觉得自己的脸跟人家一比,就是杂粮饼子和白面馒头的差别。
方守仁自己是个再板正没有的人了,却最欣赏与己不同的“异类”,比如不羁的大舅哥,比如这位翩翩美少年。
那年轻人虽看着富贵,倒也不摆架子,与方守仁互通了姓名,聊两句风物闲天,一来二去的就热络起来。
他从自带的小茶壶里为方家每人都倒了一杯茶,“夏天喝些热茶,汗出透了,倒也痛快。”
方守仁品了品,“郑先生这莫非是西洋参茶”
这位小郑先生笑道,“确是泡了些参,夏天喝了解暑,只是一股子中药汤子味儿。”
方守仁也只
方晴品一口,觉得味道怪怪的,还有些香甜气,似是加了玫瑰和冰糖。方晴一边喝茶,一边听父亲与这位小郑先生聊天。二人以茶为引,聊的是些吃吃喝喝的话题。
方晴晓得,文人谈吃,是绝不会囿于“吃”的,否则便只是吃货或者厨子了。
文人谈吃,要纵横古今,引经据典,方能显志趣才情。
可惜老父久居乡间,吃得既不博杂,也不致,唯有的那点经验和志趣都是名家杂记“看”来的,是聊胜于无的二手货。
小郑先生则不然,一看就是“实吃派”,对各地吃食各种讲究说起来真切得紧,又杂着些趣闻典故,若写成文字,
“若论炖肉,还是砂锅陶罐最好。因其受热慢,散热也慢,如此才能慢着火,少着水,让锅内似沸非沸,南边人管这叫焐,焐够了时候,光加些基本的酱油、黄酒、糖,味道就不坏。杭州的东坡肉、济南的坛子肉,大约都属于此类。这与东北的白煮肉不同。东北的白煮肉要大锅大灶,肉没个十斤,都不好意思下锅的。”郑先生笑道。
“前清宫里煮的祚肉就是后者。听闻煮这祚肉,遵祖制不能用酱油,块儿又太大,进不了盐味儿,实
郑先生笑,“可见,为了吃,国人是很懂变通的。”
“前清没有了,这神奇的吃法想也绝迹了。”方守仁慨叹道。
“酱油草纸的吃法或许绝迹,大锅煮白肉反倒更上一层楼了。头两年,张大帅府年节大宴,曾以金锅煮几百斤白肉。那口锅,比太上老君的八卦炉还要霸气些。”
敢拿大帅打趣方守仁是个谨小慎微的人,“呵呵”
“古代王侯所用之青铜鼎器,初铸时也是黄金灿灿的。大帅用这样的金锅,想是为了仿古。”郑先生正色道。
方晴哪见过这种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忙低下头,遮住笑意。
郑先生微瞥一下方晴,扇子扇得越
方守仁“”
“其实,
郑先生满嘴跑马,话题越来越偏,眼看就有拉不回来的趋势
然方守仁却实
方晴垂下头微微笑,爹的这股子迂气真是可爱啊。
因为横空出世了个郑先生,旅途便显得格外好过。到站时方守仁只恨旅途太短,然也只好遗憾地与他的小友惜别。惜别完,转眼便看见来接站的两位内侄。
1该故事出自梁实秋先生的汤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