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越大越诱人,争夺就越发激烈,占有者和欲得者的裂痕就越深。
家天下时代,利益都藏在皇帝的屁股下,所谓的大争之年,其本质就是人人都盯着皇帝那白里透红的屁股,那下面带着余温的龙椅叫人望眼欲穿,得之者,即可得到天下之利。
如今这乱世,一个个带着温度的屁股坐到龙椅上,成为利益的集大成者,可还没等龙椅捂热,另一个屁股便毫不留情把它挤走。
被挤走的屁股永远没了温度,带着对龙椅的无限眷恋去了,给史官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龙椅如此凶险,坐上去就如同染上了瘟疫,为何众屁股还如此趋之若鹜?答案无它,本性使然。
金光灿灿的龙椅太具诱惑,它可以把获取欲放大到极致,纵使瞬间殒命,也不枉在这世上走一遭,何况屁股们以为自己的帝王术高人一等。
朝堂内,帝王坐于龙椅,高高在上,俯视众臣,他与朝臣的距离即是他们之间的裂痕。
朝堂看起来和颜悦色,君君臣臣各有章法,却也无法掩盖帝王的孤独。
朝臣们履行着三叩九拜,对帝王毕恭毕敬,但对那张龙椅更是垂涎三尺,只不过他们把口水偷偷咽到肚里罢了。
一个最大的占有者,一群最强的欲求者,这便是朝堂的众生相,帝王们必须与这群欲求者保持距离,不让他们火热的脸蛋碰到龙椅。
所以,帝王们常以孤、寡、不谷来鞭策自己,以确保自己的屁股钉在龙椅上,而事实上,当他占尽天下之利时,就已成了孤家寡人。
拓跋珪之所以能坐在龙椅上,他的屁股着实费了一番周折,得来如此不易,他自然怕失去。
他还有一个小小的宏愿,希望他的儿子、他的孙子,他们拓跋家的屁股永远坐在龙椅上,永远受万人膜拜。
若想让自己的屁股安坐,他就要看住朝堂中这群欲求者,让他们相互牵着屁股,不能让一屁独大,保持众屁匀称,或者让他们互踢屁股,而无暇顾及他的屁股。
拓跋珪做得非常到位,他的屁股在龙椅上坐得火热,没留给其他屁股觊觎的份。
拓跋珪如此快意,首先要感谢他的大哥宇文镇宓,是大哥他帮他做大了实力,又是大哥帮他与一众贵族抗衡。
后来,贵族的实力渐弱,大哥还主动自废武功,助他实现朝堂再平衡。
宇文镇宓参透了“损之而益,益之而损”的要妙,损小利而保大益,主动示弱,如此才保得家族平安。
这么多年,宇文镇宓就是在如此谨小慎微中过活,虽有些憋闷,倒也能保得金玉满堂。
宇文日的横空出世,打破了朝堂的平衡,让拓跋珪感到了危急。
帝王尊贵,但烦恼也多,觊觎拓跋珪龙椅的,不仅有朝堂之人,还有其他坐于龙椅之人,秦国的姚兴、夏国的赫连勃勃、北边的柔然可汗,皆非等闲之辈。
他们的手段更为凌厉,也毫不留情面,只能以兵相抗,如今朝中可以担此任者,只有宇文日一人。
拓跋珪不得不倚重宇文日,而这种倚重又让宇文日日渐强大;他还不能打压宇文日,以免无人御敌,那些屁股瞬间会把他挤下龙椅。
拓跋珪知道,宇文镇宓这个大哥确实在诚心帮他,但此前是大哥,不见得永远都是大哥;他也知道,宇文日忠心耿耿,但这种忠是忠于皇帝,还是忠于皇帝赐予的利益,他确实难以辨别。
圣人言,没有所谓的忠臣与奸臣,只有可兹利用之臣,忠奸之别全在利益的满足,求利而得即为忠,求而不得则会奸,忠奸并非一成不变。
翻阅史籍,朝堂多有血雨腥风,很多是由忠臣挑起的。用人不疑,帝王本对忠臣不设防,但被他们突然咬上一口,也足以伤筋断骨。
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拓跋珪,对待宇文家的忠不可掉以轻心,最好能给宇文日拴上一条链子,以防他咬到自己。
在一众大臣的簇拥下,宇文日等人步入天文殿。皇帝拓跋珪端坐在龙椅上,满面笑容迎接凯旋将士。
众臣进殿,左武右文,各自选边站于两侧。王公贵胄自然站在前边,为首者是拓跋珪的两个儿子,皇长子,十五岁的相国、车骑大将军、齐王拓跋嗣,领衔文官;皇次子,十三岁的征南大将军、清河王拓跋绍,领衔武官。
但凡有想法的开国君主,坐稳政权后便有弃武修文的想法,特别是在这大争的乱世,一个王朝的覆灭大多与拥兵的武将有关。
石勒灭了刘赵,冉闵又灭了石勒的后代,姚苌、吕光、乞伏国仁,几人合伙灭了苻秦,赫连勃勃又拥兵自立,分裂了姚秦,这些人物都是当朝武将。
现实血淋淋,不得不让拓跋珪有所提防,便让皇长子统领文官,以示重文轻武的治国脉络。
当然,拓跋珪更想要的是朝堂平衡,武将开疆,文官治国,两者在相互补益和掣肘中实现共生,助他实现一统华夏的宏愿。
此事想想容易,做起来却无比艰难,文官们并非铁板一块,而武官又是宇文日一家独大,朝堂的天平随时会失衡,让他头疼不已。
文武百官中,有一人显得格格不入,他站于拓跋绍身后,没穿朝服,而是披着褐色道袍。此人名董谧,因医治拓跋珪的沉疴有功,遂位列臣工。
百官们就位,宇文日与众将步入大殿,站于殿中央,这是给有功之臣的特殊礼遇。
百官跪拜,叩首呼万岁,仪制与秦国并无二致,至少可表明拓跋珪在形式上已是个帝王,而不再是部落联盟首领。
拓跋珪满面堆笑,说了句“众卿平身”,下边众人便纷纷起身。
拓跋珪对众将的英勇夸赞一番,喜悦之余封宇文日为镇西大将军。
这大将军是何等尊荣,目前朝中只有四人有此头衔,拓跋珪的两个儿子和两个胞弟,朝臣都以为这官爵是皇族专属,决不会授予外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