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搜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这乱世,何以苟活 > 第4章 拓跋珪的风光
    次年,慕容垂驾崩,慕容宝继位,燕国朝中权力争夺甚欢,给他们创造了一个亡国的绝佳机会。



    此时的拓跋珪可谓一呼百应,他只喊了一句“孤要打到中山去,灭了那该死的燕国”,瞬间便有四十万军队送到他眼前。



    实现了军队自由,拓跋珪放弃了打劫的勾当,便是名正言顺地举起了义旗,顺利地帮助燕国实现了亡国夙愿。



    灭燕还有个意外收获,拓跋珪带回众多燕国旧臣,多数为汉人。在汉臣的精心包装和调教下,拓跋珪褪去兽皮,换上新颜,看起来不再那么土里土气。



    汉臣崔宏建言,这盛乐太土,空气中都带着一股土味,若不想让人说这代国就是一个土狍子领着一群山野村夫,拓跋珪须得迁都。



    至于迁至何处,崔宏建议迁往中原腹地中山,前燕国的都城。



    崔宏有此提议也是出于私心,他崔家本是中原士族大家,家族在中山根基深厚,若迁都至此,他便有机会左右朝政。



    拓跋珪觉得不妥,中原处处是农田,离草原太远,战马到那会水土不服;而且鲜卑人是马背民族,如果长期居于中原,繁衍的子嗣会缺少血性,不利于族群繁衍。



    关键时刻看宇文,在拓跋珪左右为难之际,宇文镇宓提议迁都至平城,那里背靠草原,南望中原,放羊耕田两不误,可谓是天选之城。



    于是,拓跋珪及一众贵族赶着成群牛羊,踩着一路风尘,来到平城安家。



    灭燕国,迁都城,拓跋珪的实力足以压制一众贵族,用宇文镇宓制衡贵族的策略甚是成功。



    实力必然会催生野心,拓跋珪如期膨胀,他要成为傲世天下的九五之尊,于是便祭天称帝。



    他觉得代国的“代”字不雅,有帮别人看管之意,有损帝王的尊荣,于是改国号为魏,继续曹操一统中原之志。



    拓跋珪做了几年安逸皇帝,对外征战屡屡获胜,朝中皇族、贵族、汉臣几派达成了近乎完美的平衡,皇威的至高无上已深得人心。



    宇文镇宓也在不遗余力地维系着自己与皇权的平衡,每次征战的斩获悉数交与拓跋珪。他不想跟皇帝一起膨胀,献出自己的忠心让皇帝去膨胀,这才是他的为臣之道。



    在一众贵族实力减弱时,宇文镇宓还主动降低自家军队的规模,上交皇帝一万,自己只留两万。



    拓跋珪理解宇文镇宓的苦心,对宇文家的信任也始终如一,君臣关系很是融洽。



    随父征战多年,宇文日渐渐崭露头角,鹤立于贵族鸡群中。他也因此深得皇帝喜爱和信任,大小战事都交与他手,一切看起来恬淡而自然。



    种马人生让贵族老家伙们愈发老迈,走路都开始颤悠了,真马也骑不上了,战场更是日渐远离。



    于是,魏国出现一个怪现象,遇小仗,宇文日便带着自家两万兵解决,遇大仗,他便向皇帝借一些兵去打,打仗基本是宇文日一个人的事。



    战功越来越多,宇文日在朝堂的威望也越来越高,这引起了皇帝的担心。



    拓跋珪并不是担心他会造反,而是担心他打破那微妙的平衡,如此于国于朝皆不雅。



    拓跋珪本想在贵族子弟中找出一两个能带兵打仗的,形成新势力来制衡宇文日,但这一群不是酒囊饭袋,便早早做了种马,未到而立便失尽精气,如六旬老翁一般。



    当然,他也找到几个尚未被酒肉和美色腐蚀的,比如自己的两个儿子拓跋嗣、拓跋绍,但他们又太过稚嫩,还需成长,而谁又能保证他们能禁得住酒色的诱惑呢。



    无奈之下,拓跋珪不得不启用自己,大战必亲自挂帅,如此才能摆脱宇文日的阴影。



    但这又让他感到极度憋闷,自己十几年前像个长工一般四处征战,回来再向老种马们交租,如今起了一批小种马,而他这个皇帝又要做长工,为小种马们四处征战,真可谓命运不济。



    拓跋珪能有如此境遇,表明他已成为一个真正的帝王,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皆出于对帝王术的运用,虽不是那么娴熟,但已然在路上。



    世间本无帝王术,无数帝王无故暴毙后,便有了帝王术。



    帝王术并非帝王独创,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原始的、本质的诉求,是一种攸关利益的诉求。



    对利益的获取和占有,会让人与人产生裂痕,裂痕大小与利益多寡相关,裂痕能否弥合,取决于利益分配。



    得利分利,说起来简单,雨露均沾,善莫大焉;大河小河都有水,这才是一个良好的治理生态。



    但这个事情做起来却多有竭蹶,利益在手,既得者的占有欲会愈发强烈,而既得者的沾沾自喜又会激发无利者的获取欲。两种欲望的碰撞,会加深人们之间的裂痕,而这种裂痕是无法弥合的。



    人终究聪明绝顶,他们知道裂痕不可避免,而人的一生又是如此短暂,在短暂的一生中带着这么裂痕过活,那必将是一种生不如死的孤独,而且稍有不慎就会殒命于某个裂痕中,这短暂的一生就更短了。



    于是,人们发明了各种术,不是用来弥补裂痕的,而是用来弥合裂痕对心灵的创伤,虽有掩耳盗铃之嫌,却也是不错的精神胜利法。



    这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平衡机制,在无法泯灭人性的前提下,或许是最优的解决之道,虽不免有些无奈,却也非常符合人性。



    一些用起来顺手的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升级为道,于是乎出现了很多道,夫妻之道、父子之道、朋友之道、君臣之道、媾和之道,可谓有人的地方便有道,只要有人接受,便可大行其道。



    天下有道,道道道不尽;天下无道,道道不可信。



    于是,各种掩盖裂痕的道便鸡犬升天,成为社会运行的价值标准,为人类社会和每个人披上了华美的霓裳,遮盖了有碍观瞻的躯体,这便是体面。



    有了体面,整个社会得以体面地运行,每个人也得以体面地过活,从生到死皆为体面而活。